- 注册时间
- 2007-6-14
- 最后登录
- 2022-6-9
- 阅读权限
- 200
- 积分
- 8525
- 精华
- 17
- 帖子
- 5572
  
|
2014-09-13 10:11:54
《四念住经》(文选)注释
正念呼吸的禅法
徐钧 注
诸比丘!这一条道路,为诸有情的清净,为诸悲伤及诸啼哭的超越,为诸苦忧的消灭,为真理的获得,为涅盘[1]的作证,就是四念住[2]。
哪四种?诸比丘!在这里,比丘在身随观身而住,热心、正知、具念,在世间能引离贪忧;在诸感受随观诸感受而住,热心、正知、具念,在世间能引离贪忧;在心随观心而住,热心、正知、具念,在世间能引离贪忧;在诸法[3]随观诸法而住,热心、正知、具念,在世间能引离贪忧。
诸比丘!但是比丘如何在身随观身住?诸比丘!在这里,比丘去旷野,或去树下,或去空屋坐,结跏趺后,端正身体后,使念于鼻端现起之后,他具念呼气,他具念吸气。正在呼气长者,他详知︰“我呼气长”,或正在吸气长者,他详知︰“我吸气长”;或正在呼气短者,他详知︰“我呼气短”,或正在吸气短者,他详知︰“我吸气短。”他学︰“感受全呼吸,我“正使身行轻安,我将吸气。”诸比丘!譬如熟练的转辘轳者,或转辘轳者的徒弟,正在长转者,他详知︰“我长转”;或正在短转者,他详知︰“我短转”;同样地,诸比丘!比丘正在呼气长者,他详知︰“我呼气长”,或正在吸气长者,他详知︰“我吸气长”;或正在呼气短者,他详知︰“我呼气短”,或正在吸气短者,他详知︰“我吸气短。”他学︰“我将体验全程[4]呼气”,他学︰“我将体验全程吸气”;他学︰“正使身行轻安[5],我将呼气”,他学︰“正使身行轻安,我将吸气。”
这样在身内,在身随观身而住;或在身外,在身随观身而住;或在身内及身外,在身随观身而住。在身随观集法而住;或在身随观灭法而住;或在身随观集法及灭法而住,或“身存在”的念现起。这样直到浸入智、浸入忆念为止,他无依止而住,并且在世间一无所取。
诸比丘!如是比丘也在身随观身而住。(明法比丘 译)
【注释】[1]涅盘:也译涅槃,即远离贪欲,熄灭波浪,也被解释为贪、嗔、痴的熄灭。[2]四念住:即四种建立起及培养正念的立足处、住处。四念住具体是一系列以内观禅为重点的各种止禅与内观的禅修方法,以身、受、心、法四项念住次第的分别解释念住的实践,总摄四种念住即是大念住。[3]诸法: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等,同时也包括涅槃;有时也专指某一类事物现象,例如五蕴、六处、十八界等 。[4] 全程:不单指所有的呼气和吸气,同时也指示每一口呼气或吸气的前段、中段、后段。在另外的译本中,全程的呼吸被根据巴利语和梵语字义被直译为“全身的呼吸”,这里全身的呼吸并非指身体的全身或者体呼吸,而是专指一个完整鼻腔呼吸的全部过程,和以上注释相同,即每一口呼气或吸气的前段、中段、后段。[5]轻安:禅修进步后产生的身心舒适,呼吸变细变匀的心身状态。
【鉴赏】《四念住经》,也名《大念住经》,南传佛教三藏长部第二十二经,重要的禅修经典。汉语异本译古今有多种,古有《中阿含经》(东晋 僧伽提婆 译)和《杂阿含经》(刘宋 那跋陀罗 译)等经集中所包含的《四念住经》,近代、现代汉译本中则有夏丏尊居士等主编《普慧大藏经》里《四念住经》,台湾圆亨禅寺的《汉译南传佛教三藏》所含《四念住经》、玛欣德比丘等的汉译本等。本选文所据是台湾法雨道场流通,明法比丘自巴利语本汉译的《四念住经》。
《四念住经》,记载佛陀在印度劫摩沙地方的俱卢聚落和俱卢族人在一起时,对僧团出家比丘教授的大念住禅修内容。那么为什么大念住禅修的内容会被佛陀分为四种念住的禅修方法讲授呢?
南传上座部佛教注释大师觉音尊者,引用古代上座部佛教注释对《四念住经》的注疏中这样写道,“如同一个善于制造箩筐的人,有意制造各种粗细席、箩、篓、篮,以及其他类似制品,将一大截竹子劈成四片,取其中一片,再将它劈开,用以制造所需之物;完全一样的情形,世尊为了要替众生多辟途径,易于熟练,乃将其实只有一项的正念,依所念的题材分为四部而说:有四念住。”并次第由身念住到受念住,由受念住到心念住、法念住,这是佛陀教授四念住时,为学习者的易于掌握和进展而建立的善巧次第,因为身较受、心、法都为粗,易于把握,所以由身念住禅修首先开始教学,包括属于身念住禅修范畴的呼吸安般念住、四威仪念住、身不净念住、四大念住、九种墟墓观的十三种方法;而受念住相对身念住更细,所以之后教学属于受念住禅修范畴的一种方法;之后再教授更细的属于心念住禅修范畴的一种方法;在法念住中最后教授分别单独的五盖念住,以及全部的大念住整体禅修范畴的五蕴念住、十二处念住、七觉支念住、四谛念住的五种方法。最后以禅修念住的效用、鼓励等结束整个讲法。
那么被称为“唯一道路”的四念住与总括佛教的戒、定、慧基本三学又是什么关系呢?
四念住与佛教基本三学中的慧学和部分的定学是相互融摄和重叠的,实际四念住也就是以内观禅为主的慧学及与部分与慧学相关的定学的各种具体禅修实践方法的总结性教授,只是佛陀从不同的面向解释同样的禅修方法时建立的施设方便。回顾内观禅修的核心,就是练习对于身、心等法的如实观察,以发现身、心是因缘条件聚合所以都具有无常、苦、无我的自然规律,最后到达放下执着、体证涅槃。这和四念住的导向因此是一致的。
本选文为《四念住经》中的四念住总纲和基本的身念住安般念禅修部分。
在四念住总纲里,佛陀开宗明义的说明了禅修四念住的意义,即“为诸有情的清净,为诸悲伤及诸啼哭的超越,为诸苦忧的消灭,为真理的获得,为涅盘的作证”。在总纲的第二部分介绍了四念住的禅修主题,是以正念缘于身体、感受、心意、诸法为的四种目标而起的次第禅修观察,同时“热心、正知、具念”作为总体禅修心要,贯穿每一种念住中。
选文身念住,是南传上座部佛教最流行的禅观方便——著名的安般念住。类似的禅观教授也出现在北传佛教禅法,如天台智顗大师所倡导的六妙法门,但稍有差异。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安般念以七次第(数、随、触、安止、内观、还灭、遍净)来教授。
安般念住,即念住呼吸。这一方法在阿含经中被称为适应各种根器的禅修者,容易成就,而不如有些禅修方法只能适应部分禅修者。而且修习安全,不太产生禅病之类偏差。佛陀就此曾经以四种殊胜激励禅修者努力实践安般念住,即获得寂静功德、能断寻等散乱、完成道与果的根本、因此预知自己生命的最后呼吸。
禅修安般念怎么进行呢?即如经文所说,在鼻端下人中位置,念念分明地了知自己的呼吸出入,当呼气时,即知道自己的呼气,当吸气时,即知道自己的吸气。同时关键的是,只需要对自然的呼吸进行念住就可以,而完全不需要特别改变自然呼吸为特长特匀的有意识呼吸。为什么呢?因为有意识的控制呼吸变得特长特匀,禅修不久就会使禅修者变得疲惫和不乐于禅修。这是南传上座部佛教在指导安般念时历来指导禅师传统的规定。
那怎么是自然的呼吸呢?即如经文所说,“正在呼气长者,他详知︰’我呼气长’,或正在吸气长者,他详知︰’我吸气长’;或正在呼气短者,他详知︰’我呼气短’,或正在吸气短者,他详知︰’我吸气短。’”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禅修指导书《清净道论》这样解释:“当知那(出入息的)长短是依时间的……在象与蛇的身中,徐徐地充满他们长度的肉体,又徐徐出去,所以说长(的出入息);急速地充满犬兔等的短度的肉体,又速速地出去,所以说短(的出入息)。在人类之中,有的出息与入息,依照时间长如象与蛇等,有的则短如犬兔等,所以对于他们(的出入息)是依时间的,长时间的出与入为长(出入息),短时间的出与入为短(出入息)。”同时,佛陀以旋盘工的譬喻说,简明扼要地教授了弟子对呼吸的念住的技巧。
但如果如此修行依旧心念散乱、不寂静,那将如何禅修?
在南传上座部佛教及北传佛教中都有练习数呼吸的补充教学?唯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教学是由呼吸一,呼吸二、呼吸三、呼吸四、呼吸五为第一回合,呼吸一……呼吸六为第二回合、呼吸一……呼吸七为第三回合、呼吸一……呼吸八为第四回合、呼吸一……呼吸九为第五回合、呼吸一……呼吸十为第六回合,为一大循环回合;之后再由一到五、一到六等循环的数呼吸练习,带这样练习数呼吸彻底纯熟不杂乱时,在修行之前的正念自然呼吸。
当这样熟悉了念住呼吸过程之后,禅修者当练习能够逐渐念住所有的呼吸,包括在每个呼吸的前段中段后段也逐渐不散乱而安住。当然这是一个需要努力的调心过程,但这一调心努力过程又是不能过于刻意用力的,而是要将心态置于禅修不过分努力也不懈怠的中道修习中。因为过于努力会导致紧张焦虑,紧张焦虑即无法使禅修引发轻安,无轻安则无禅定可以成就;而过于懈怠则精进不足而导致散乱。当这样禅修熟练后,禅修则渐渐会发生轻安、安静等征相。同时,禅相会在鼻端现起,如星色、摩尾珠、珍珠、触如绵子、烟焰、蛛丝、云翳、莲华、车轮、月轮、日轮等等,因人的根性不同而不同。继续安住此禅相并在鼻端继续正念呼吸,由此渐渐获得近分定成就,接近近色界禅成就。能够暂时镇压贪等五盖烦恼,使禅修者得以有修行内观的机会。如果依次修行专注,加以时日,则将成就色界初禅定等。
按照选文中《四念住经》的禅修顺序,如果以在此近分定的基础上,应逐渐发展对呼吸的观察,因呼吸即身体风大的变化生灭,待这样的观察熟练后扩展对身体的观察、最后发展对心身五蕴六处的全面观察生灭之本质,最后得以辨识出身、心无常、苦、无我的因缘法本质,而渐渐趋向圣者之道果成就。正如经文文所说,“这样直到浸入智、浸入忆念为止,他无依止而住,并且在世间一无所取。”(徐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