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还需要“侠”么?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个人认为,社会需要不需要“侠”,首先要澄清“侠”的概念。古代的侠主要是指帮别人、交朋友、讲义气、轻生死这样一种精神气质。古代的“侠”是一种很宽泛的称呼。太史公在《游侠列传》里说:“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这里所谓的“正义”,其实是社会主流承认的道德规范或法律。太史公的意思其实是,你行事不遵守普遍的社会规矩,但是符合“信守承诺、不畏牺牲、救人于困厄、深藏功与名”这些根本性的道德规范,就可以叫“侠”。
个人认为古代的“侠”中也存在着不同的类别。如郭靖,大约属于爱国忠君类型的,他们心中有着仁义道德的观念。他们在战乱时代能站出来,带领百姓反抗外来侵略,某种程度上说这种“侠”更是一种民族英雄。但也还有那种放荡不羁的侠,他们心中并无君臣概念,放浪形骸,善恶存乎于心,行走江湖快意恩仇。他们是那些身怀绝技、有勇有谋、大公无私的江湖好汉。他们常常游走于江湖之中,行侠仗义、惩凶除恶、劫富济贫,做出一些让百姓称颂敬仰,而一般人不敢做或做不到的义举。郭靖类型的侠符合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文化,而后一种侠则是受统治者所憎恨的,因为他们违背了法律,也动摇了民心,动摇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 历史的车轮飞奔到今天,到了现代化和法制化的今天,侠客很显然已经被历史所淘汰,如果还有谁背剑走天涯行侠仗义,那一定像西方那个唐吉可德一样可笑。武林和江湖,在这个时代成为了一种以民间社会为背景的想象世界。侠客的形象和精神在每一个时代是被人们赋予的,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形象。每一个时代,必须为侠赋予新的内涵。我们这个民族 “侠客”蜕变的过程,从最初的“墨侠”、“游侠”、“义侠”、“大侠”,到近代民主革命的参与者镜湖女侠,再到现代社会的网络称呼“大虾”,整个完成的途径,则是将“侠客”完全定位在儒家所强调的“义”上。在这里,“义”是普遍性的公理,与过去“侠客”的行为准则“义气”,有很大的区别;而且,它的完成也有个漫长的历史发展。从此,“侠客”的意义重新厘定,成为了一个道道地地的“正面”形象。 澄清“侠“的涵义之后,我们再来谈谈我们这个社会还需不需要侠的问题。我想只要你仗义直言,舍己助人,都配得上一个“侠”字。当我们对贪污腐败说不,当我们制止横强霸道,当我们揭露社会的不公平,当我们关怀弱者,这就是“侠”。彭大元帅上书说亩产到不了万斤,称得上将军之侠;黄万里说修三门峡黄河会完蛋,称得上学者之侠;钟南山敢言敢为,称得上医者之侠;滕彪等三博士上书废除收容制度,称得上书生之侠;胡佳为保护藏羚羊跟偷猎者对射,称得上平民之侠;柴静自费出纪录片,称得上记者之侠……如果大家在各种不公平面前只会保持沉默以明哲保身,或者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即使我们的社会制度再完备,法律再健全,这个社会还会美好吗?所以我的答案是现代社会需要更多的“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