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81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搜集整理]佛教有几个流派?现在中国有几个流派?

[复制链接]

1788

主题

62

好友

852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8-13 22:25:2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搜搜问问

过去中国佛教出现过许多派别,现在流行的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

1,浙江国清寺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 又是道教南宗祖庭所在地和济公“活佛”的故乡而闻名于世。

隋开皇十八年(598)创建。智 于天台山开创我国佛教天台宗,此寺为我国天台宗根本道场。日本佛教天台宗及日莲宗均以天台山国清寺为祖庭。还有很多佛教宗派均与我国天台宗有直接或间接的渊源。



唐贞元十年(804)日本僧人最澄偕弟子义真来寺,从道邃、行满学习天台教观,并依道邃受菩萨戒。回国后创立了日本佛教天台宗、日莲宗,奉国清寺为祖庭。大中七年(853),该宗五祖圆珍;南宋乾道四年(1168),该国临济宗初祖荣西等,都曾先后来此巡礼求法。近年来,朝拜祖庭者更是不绝于途。

2,南京栖霞寺是佛教“三论宗”的发源地。
南齐永明七年(489)创建。隋吉藏在此创立我国佛教三论宗。为国内佛教四大丛林之一。


栖霞寺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489年)。梁僧朗于此大弘三论教义,被称为江南三论宗初祖。栖霞寺历史上几易其名。最初称栖霞精舍,唐时改名功德寺,五代十国时改为妙因寺,宋代又改名为普云寺、栖霞寺、崇报寺、虎穴寺。明洪武五年(1372年)复称栖霞寺。清朝末年,太平天国与清兵作战时,栖霞寺毁于战火。1919年重建。

3,山西玄中寺是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
建于北魏延兴二年(472)。为净土宗的发源地。日本佛教净土宗及其系统各宗派均奉为祖庭。国内外影响甚大。


寺内所存唐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32年)《特赐寺庄山林地土四至记》碑铭记载,“时大魏第六王孝文皇帝延兴二年(公元472年),石壁峪昙鸾祖师初建寺,至承明元年(公元476年)寺方成就”。昙鸾是北魏时雁门(今代县)人,于此讲经说法,广布净土宗教义,并撰《天亲净土论》两卷,名重一时,影响极大,被誉为“肉身菩萨”。隋末道绰、唐初善导二大师相继在此弘扬净土宗风,拓修寺院,使古刹达到其中史以来的鼎盛期。

4, 陕西西安大慈恩寺(法相宗祖庭).创建于隋开皇九年(589)。为唐玄奘三藏法师翻译佛经的译场。玄奘创立我国佛教法相宗,此寺为法相宗祖庭。日本佛教法相宗亦以此寺为祖庭。


5, 陕西长安县净业寺(律宗祖庭), 建于隋代(581━618)。为创立我国佛教律宗(南山律)的唐代著名高僧道宣律师的道场。历代尊道宣为律宗开祖。

6, 河南嵩山少林寺(禅宗祖庭), 建于北魏太和二十年(496)。我国佛教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此创立禅宗,为我国禅宗各派的共同祖庭。在国内外有深远影响。
成都文殊院(于新都宝光寺、邗江高旻寺、镇江金山寺合称禅宗四大丛林)。

7, 陕西长安县华严寺(华严宗祖庭).位于陕西长安县少陵原半坡的华严寺,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三祖法藏是实际创始人,葬于华严寺南、华严寺始建于唐贞元十九年(803),现仅存砖塔两座,东为初祖杜顺禅师塔,西为四祖清凉国师塔。四祖法名澄观,于三祖法藏殁后私淑其学,住五台山清凉寺,撰新译《华严经疏》等,后世称之“清凉大师”。



8, 陕西西安城南大兴善寺(密宗祖庭).创建于晋泰始至太康年间(265━289)隋唐盛时为翻译佛经的国立译场。其中,以唐开元年间来华的印度高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翻译了大量佛教密典,贡献最大,称开元三大士,盛宏密教。日本高僧弘法大师空海师事不空弟子惠果,回国后建立真言宗。该寺是有中外影响的重要古刹。西安佛教协会所在地。
  你的沉默明亮如灯、简单如指环。

  论坛其他名字 【云水.墨】 【淡墨瀑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88

主题

62

好友

852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沙发
发表于 2011-8-13 22:26:40 |只看该作者
  佛法原为应机而说,受众根器不一,理解各异,遂有大小乘之分;论辩千年未休。汉时传入中土,因经典传译众多,师承各具法脉,着重经论亦异,遂依其判摄传派;有成实、俱舍、法华、三论、唯识、净土、华严、禅、律、密等先后立宗,于隋唐间各擅道场,大放异彩。
  成实宗
  世尊入灭九百余年,有婆罗门族诃梨跋摩初通吠陀,从萨婆多部鸠摩罗驮出家,得授迦旃延《发智》;后不拘经纶名相,直接大乘;曾作《成实》斥时偏谬。姚秦间鸠摩罗什来华译出;门下于此造诣精深者有僧睿、僧导、昙影。僧嵩后至彭城力扬《成实》,并传三论;其弟子僧渊以降渐成学派,广行北地,世称“彭城系”。僧导广览群典,采众长著《成实三论义疏》;刘裕闻名往见,于寿春建东山寺供养,从学千余人,以昙济、道猛、僧钟为上首;世称“寿春系”。昙济兼修《涅槃》,以《七宗》名闻当时;道猛受宋明帝礼遇,住兴皇寺大倡成实;僧钟曾学《三论》、《十地》,为齐武帝尊崇,居中兴寺弘师说。
  南齐永明中僧柔、慧次因竟陵王主持,集名僧五百余讨论要义,删略成文九卷,风行一时。萧梁间宗门极盛,法云疏《成实》,智藏并著《大义》,僧旻曾注《般若》,后隐居虎丘;时称三大家,从者云集。北齐时尚有慧嵩、灵询、道凭、道纪先后弘传,陈代唯智嚼蜚声海内;唐初唯识兴起,学风渐衰至微。
  成实宗以四谛立论,依人法二空驳一切有部我空法有,倡灭假名、法、空三心,其说近乎大乘;然分灭空心为即证涅槃与入灭尽定,尚未脱小乘,与大乘所谓涅槃甚远;后世唯识三性即渊源于此。
  俱舍宗
  世尊既入涅槃九百载,有世亲初习小乘,后因乃兄无著诵《十地》,遂改宗大乘,弘说唯识;回布路沙城,作《俱舍》驳一切有部烦琐教义。门人众多,安慧、满增、陈那等皆疏《俱舍》。萧梁末真谛来华,于广州传译讲解此论;弟子慧恺后于智慧寺宣扬师说。隋唐间道岳初习毗昙,后私淑慧恺,遂弘俱舍。
  时净土寺玄奘早年从道岳学,西行中先后就磔迦国般若羯罗、迦湿弥罗国僧称及戒贤读《俱舍》决疑;后于大慈恩寺重译之,世称新论;弟子神泰、普光、法宝相继注疏,时称俱舍三大家;真谛旧系因而失传。自新旧论译出,唯师资相承研习法理,未如他宗立派行世;后人便于言述,姑以宗名。
  俱舍宗因诸法缘起倡破人我见而脱三界缚;又谓色、心、非色非心诸法皆实有,然三世迁流,有六因、四缘、五果之分,故无常一主我;以此立有、无二漏因果。
  法华宗
  世尊既灭,六百年间诸部纷纭,时有龙树广弘大乘,造《智度论》释《摩诃般若波罗蜜》;姚秦弘始间鸠摩罗什来华译之。北齐慧文因此朗悟,传慧思;慧思得悟,立十如诸法实相,往南岳开法门。弟子智顗于定中见灵山盛会未散,遂住大苏山七年,著述甚多;摄大乘义,因三谛圆融立止观四教;依《智论》指南、《涅槃》扶疏、《般若》观法,以《妙法莲华》为宗髓立派;隋炀帝闻名迎至扬州,赐号智者。后移居天台,故世亦称“天台宗”。
  智顗传灌顶,灌顶疏《涅槃》,传智威,智威传慧威,慧威传玄朗,玄朗传湛然;湛然以中兴为任,著《金刚錍》、《止观义例》、《法华五百问论》等;湛然弟子有道邃、行满,道邃传守素、广修、干淑;五传有义寂、志因。
  时因会昌法难及五代兵燹,宗门不振;义寂依吴越王遣使高丽、扶桑求天台典籍,复使其说延续。义寂传义通,志因传晤恩、源清;义通传知礼、遵式,源清传庆昭、智圆。知礼因真、妄心及色法具否三千与晤恩、智圆生山门家、外之争;山外未几即衰。知礼弟子广智、神照、南屏三家弘扬师说,盛行南宋;另有仁岳持异义,称后山外。
  元初门风渐微;明末智旭私淑天台,作《法华会义》,于其教观颇有发挥;然时学者多兼倡净土。民国谛闲曾著《大乘止观述记》等十余种。宗派几经兴衰,至今延续不绝。
  玄朗弟子有新罗法融、理应、纯英等,弘传其义至海东。
  道邃门下东瀛最澄,初习《摩诃止观》,复从行满求学;后归日本,于比睿山大兴法华教旨。
  法华宗判佛法为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五时及顿、渐、秘密、不定、藏、通、别、圆等仪法八教;倡六即佛说、性具善恶,依一念三千、一心三观立论,因圆修三谛断惑证智。修持以止观著称:止即摄心入定,观是明静照慧;有渐次、不定、圆顿十乘之别。 答案补充   三论宗
  世尊灭后六百年,有龙树著《中论》、《十二门》等广弘大乘;龙树传提婆,提婆辩才无碍,造《百论》,深得其要;后数至西域沙车王子须利耶苏摩,须利耶苏摩传鸠摩罗什。鸠摩罗什力扬性空般若,道流诸域;姚秦间来到华,于长安广译经律论;门人三千,唯僧肇精纯守一,得其真传。未几刘裕北伐,学人散乱。后赵末佛图澄有弟子僧朗,以《华严》、三论命家;僧朗传僧诠,僧诠门徒数百,以法朗、智辩、慧勇、慧布为上首。法朗传吉藏,吉藏判晋以降诸说,采各派所长,疏经甚多,陈义精微;由此立宗。
  吉藏弘法半世,弟子有慧远、硕法师、高丽慧灌。慧远住兰田悟真寺,广行师说;硕法师曾著疏《中论》。初唐唯识、华严等宗相继行世,门风遂微;大历间犹有金陵玄璧、金华慧量传之;文宗时尚不乏人。会昌难后,章疏殆尽,几成绝学。清末杨文会自东瀛传回散失著作,世人复重窥其貌。
  慧灌后东渡扶桑弘扬师法,始开日本三论宗门。
  三论宗广破一切有无所得,判法为声闻、菩萨二藏及根本、枝末、摄末归本三轮,倡随机施教;依四经三论立诸法性空、中道实相论,由此复阐真俗二谛、八不中道、二谛三中、迷悟成佛等义。 答案补充   唯识宗
  世尊涅槃后九百年,有弥勒说《瑜伽师地》;无著承其义著《摄大乘》、《显扬圣教》,世亲论《辨中边》、《唯识二十》等;未几,十论师相继注释,宗风由是披靡印度。南北朝佛法大兴中土,然传译经典不一,理解各异,由是衍生诸宗;遂有僧侣相继西行探寻本原。
  隋唐间净土寺玄奘遍历诸地,参谒宿老;就道基、宝迁、震法师学摄论、毗昙、发智,后受戒学律,复随道深、道岳习成实、俱舍,又听法常、僧辩讲摄大乘。因感众师所论不一,莫辨究竟,乃游天竺以问疑。至摩揭陀国那烂陀寺,入戒贤门,钻研诸部;后遍访名贤,游学十二载,还那烂陀讲唯识抉择。曾造会宗三千颂驳师子光,又制破恶见斥乌荼国小乘论师。戒日王等闻名礼谒,于曲女城作法会,请玄奘为论主称扬大乘;书真唯识量颂悬门外,时十八国王、大小乘及婆罗门七千余众亦列席,经十八日无人发难;诸王皆生崇信归依。贞观十九年,玄奘返长安住弘福寺,广译经论,又糅合诸释编《成唯识》十卷;阐扬因明、三性、五种姓说,尤倡唯识;始开宗脉。门下学人无数,以窥基、神昉、普光、嘉尚为上首;另有西域利涉、东瀛道昭、新罗元晓、圆测等。 答案补充   窥基常侍左右,二十五参与译场,尤于唯识甚有心得,造《成唯识论述记》,为后世圭臬。勤于著述弘扬师说,以《略纂》释《瑜伽》、《述记》解《杂集》、《法华玄赞》弘五姓说、《因明大疏》详三支立破;称“百部疏主”。后世因其直绍法统,久居慈恩寺,故又名“慈恩宗”。
  神昉撰《十论经抄》、《成唯识论文义记》、《种姓差别集》等。普光于《俱舍》造诣极深,著《论记》,为学者所宗。嘉尚奉玄奘命录译经部卷并造像,曾撰《杂集论疏》。
  玄奘、窥基师徒在时大力推展宗门,盛极一时,然义理繁琐,不易被受,晚唐即渐趋衰微;宋稍见复兴;明时有智旭作《唯识论心要》、明昱造《成唯识论俗诠》、通润著《成唯识论集解》等。民国熊十力著《新唯识论》;欧阳竟无则分无著法相、世亲唯识二学。
  唯识宗判有、空、中道三教;因万法唯识立论,历遣虚存实、舍滥留纯、摄末归本、隐劣显胜、遣相证性五重观法得圆成真实;八识所现五位百法,四分三境缘虑执取,以为实在。又阿赖耶识所蕴质分有漏无漏:有漏是世间因,无漏为出离因;故未来出世有声闻、独觉、菩萨之别。另有不定何乘种姓与三乘皆不得入之无种姓。据此乃立五种姓说;与向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大异。 答案补充   净土宗
  古印度本具净土信仰;世尊悟道,亦采入佛法。东汉灵帝间支娄迦谶来华译《清净平等觉》、《般舟三昧》经始,继有竺法护、支谦、畺良耶舍先后译《弥勒所问》、《下生》、《大阿弥陀》、《观无量寿》等,由是中土乃现净土崇拜。
  东晋中,后赵佛图澄弟子道安穷览经典,注疏诸经;依《阿含》所云创弥勒净土说,风行时世,梁齐时尚有所闻,未几渐衰;后往恒山大扬师法。门下慧远厉然不群,于般若实相甚有心得;未几前秦难发,道安遣散徒众,慧远遂迁庐山东林寺,力倡内外合明说;太元十五年集刘遗民、雷次宗等名士一百二十三人立莲社,约誓阿弥陀像前,共期往生西方:弥陀净土法门于焉流布南方。
  东魏间玄中寺昙鸾早年研习大乘空宗,于洛阳得菩提流支赠《观无量寿》,因致力弘扬净土,并立难、易二行道说。北齐时有道绰初习《涅槃》,复从道瓒习净土法门;后移玄中寺,以积豆念佛教民,为世崇敬。弟子有善导,幼诵《法华》、《维摩》诸经;既赴玄中,得道绰亲授;入长安光明寺,倡念佛净土,完备行仪;由此确立宗风。门下怀感初学唯识,博通经论,唯不信念佛往生;后谒善导,入道场修持得三昧,著《释净土群疑》解众疑。 答案补充   开元中罔极寺慧日少时曾游天竺,礼谒圣迹,广寻梵文经典,遍访善知识;于健驮罗国北山观音像前断食祈请,七日感大士现紫金色相开示;遂归长安献经,玄宗乃赐号慈愍三藏。门人承远初从蜀郡唐禅师修定,又随资川冼公受教,复于荆州玉泉寺依惠真剃发染衣,并受戒衡山天柱峰通相;后谒慧日,得授念佛三昧;因是顿息诸缘,专弘净业。弟子百余人,唯法照称秀,以宣言亲见阿弥陀、按其开示念佛往生传法。
  北宋昭庆寺省常初学《大乘起信》,且精法华止观;后专修净业,每刺血书经,并集有识德士结社念佛,欲重振慧远遗风。
  明时云栖寺祩宏早年即宗净土,三十一方受戒;住寺四十余载,常施衣赠药;披阅三藏,注释经典;兼修禅净,大倡戒杀放生,并订诸仪,流传至今。崇祯间有智旭于云栖寺听《成唯识》起疑,故往径山坐禅,自觉义理透彻;复遍阅律藏,又研习法华教理;后入灵峰造西湖寺,专事述著;以净土摄一切教,依《阿弥陀》为典而重持名,又主禅净合一。
  清初理安寺行策早彻法要,后住报恩寺修净土,并习法华三昧;注疏甚多;康熙九年住虞山普仁院复兴莲社,学者影然风从。 答案补充   民国双溪寺印光初随终南山莲华洞道纯出家,旋从印海受戒,随隐居太乙峰;又入河北红螺山资福寺念佛,复转锡北京龙泉、圆广等刹。未几普陀山法雨寺方丈化闻入京请藏,因觅理藏人选,遂请之南下居藏经楼任首座主理经卷。后以“常惭”名弘法《佛学丛报》,由此以文字摄化众生,弘扬净土。
  净土宗法统几多续断,与他派传承大异;然千年不绝于世。依念佛行业为内因、弥陀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则往生净土;又以读诵、观像、礼拜、赞叹供养为助业,称名为正业。早期念佛法有持名、观像、观想、实相四类;因持名用力少而得效速、下手易且成就高,一心专念即能往生,故后世唯其最盛。然往生者行有胜劣、相具等差,遂有三辈九品之分。修行简便,中唐以降广泛传布;行持遍布各阶,至今仍昌不衰。 答案补充   华严宗
  世尊涅槃六百年后,龙树自龙宫传出《华严》,并著《十住毗婆沙论》注疏;东晋时佛陀跋陀罗始于扬州译之。隋唐间因圣寺法顺初从珍禅师受持,后阐教诸方;太宗慕其德,请入内禁崇敬,称为帝心;曾住终南山,著《华严五教止观》;传法智俨。智俨作《搜玄》十卷,以六相融会发明十重玄门;弟子有法藏、怀济、元晓、义湘、薄尘、慧晓、道成等。法藏作《探玄》、《游心法界》、《一乘教义分齐》等,集法脉大成;时大遍空寺实叉难陀重译《华严》,世称新本;法藏受诏宣讲佛授记寺,又先后于太原、云华二寺说经,弘扬宗派,始立门风;因武后曾赐名贤首,故世亦称“贤首宗”。
  法藏门人慧苑持异说,时人目为外道;慧苑传法铣,法铣传澄观。澄观作《大疏》及《随疏演义》,总括小大行相,重振宗门;后居五台山大华严寺修忏法;德宗诏入内殿讲经,赐号清凉,礼为教授;又与般若共译天竺乌荼国进《华严》,世称后本。宗脉由是大兴。 答案补充   澄观法嗣宗密,元和时住智炬寺阅藏三年;长庆中闭关草堂寺,旋迁丰德寺,著《原人》、《圆觉疏钞》;后入圭峰兰若,专事禅诵;大和间文宗迎请问法,赐紫方袍。未几会昌难发,宗门渐微。宋初有子璇弘扬宗密所学,弟子净源;净源门人义天为高丽王子,携中土久佚疏钞多种来华,遂使宗风复兴。其后道亭、观复、师会、希迪四家相继作解,义和、鲜演、戒环、祖觉等继之相递弘传。元明两朝敷演《华严》者众。清初有明源及弟子续法,皆以振兴宗门为任;时有大义、来舟、通理居北方,巢松、读彻、佛闲、昧智、心光、一雨、蕴璞等则阐扬门风江南。
  华严宗因法界缘起立三观、六相、十玄门等说,判佛法为小乘、大乘始、终、顿、圆五教及我法俱有、法有我无、法无去来、现通假实、俗妄真实、诸法但名、一切皆空、真德不空、相想俱绝、圆明俱德十宗。持真空、理事无碍、周遍含容三观;修次第行布、圆融相摄两位,由此因果不二,始终无碍。 答案补充   禅宗
  相传灵山会上,世尊拈花示众,一言不发。听众茫然,不知所以。唯迦叶会心,破颜微笑。世尊遂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由此开创禅宗一脉,初祖即迦叶;后传至二十八祖菩提达摩。
  然据后人考证,此西天法统纯系伪造;梵文中亦无印度禅宗记载。禅者,禅那简称,汉译静虑,又云禅定。此法专注一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谓参禅;有声闻禅、菩萨禅、次第禅、顿超禅等。禅宗所传习者,非古来次第禅,乃直指心性、顿修顿悟之祖师禅;以菩提达摩为中土始祖,故称达摩宗;又自称得佛心印,名佛心宗。以禅定为习而得名;以参究为法,以彻见本有为旨。 答案补充   达摩于北魏末年来华,传法洛阳,倡禅修二入四行原则,授《楞伽经》;是为中土初祖。弟子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立法东山,为五祖,晚年选嗣法弟子,门下神秀作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弘忍以为未见本性;弟子惠能亦作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以为得其心要,遂密授法衣,认可嗣法地位。于焉神秀、惠能分立北渐、南顿宗门;时称“南能北秀”。神秀住荆州玉泉寺,主张“拂尘看净”,数传后即衰微;晚年入京,为三帝国师,弟子有嵩山普寂、终南义福。惠能居韶州曹溪宝林寺,提倡无住生心,由定发慧。门下传承甚广,渐成正统,以《楞伽》、《金刚》、《大乘起信》为据,奉惠能为六祖。此后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达于极盛。
  惠能弟子最负盛名者,为南岳怀让、青原行思;另有神会居洛阳菏泽寺,门下有磁州智如、益州南印等。
  怀让住衡山,创南岳系。青原居江西吉安,创青原系。 答案补充   怀让弟子道一,人称马祖;门下怀海影响最大,称洪州禅。怀海弟子有黄檗希运、沩山灵佑。希运门人义玄创临济宗于河北镇州,宋时分出慧南所创黄龙派及方会所创杨岐派;灵佑与其弟子仰山慧寂创沩仰宗。
  行思门下石头希迁一系数传至洞山良价,再传曹山本寂,共创曹洞宗。希迁另一弟子天皇道悟数传至义存,门下师备再传文益,住金陵清凉寺,创法眼宗;师备同门文偃住韶州云门山,创云门宗。
  禅宗修持定慧一体,高度理性,几无神学气息。两宋以后,三教合流,禅门风格略变;大量公案问世。元明以降,禅净合流,宗门衰微;流于口舌之辩,大违本意。然其强调心性运用,以明心见性为旨,于中国气功学理论发展厥功甚伟。 答案补充   附:五宗七派
  临济宗。创派者希运早年随师出家福建;后参谒名师,得百丈怀海正传;唐开成间至宜丰黄檗山驻锡,宣讲所悟,四方僧侣趋往甚众;圆寂时留偈:“前后之际,前际无去;今际无往,后际无来”,宣宗闻言大悦,谥与“断际禅师”号。有徒义玄从其学法三十三年,后往镇州滹沱河畔建临济院,弘扬希运所倡新法。由此举一家宗风而大张天下,后世称“临济宗”,黄檗寺亦因之为临济祖庭。传至楚圆门下,分兴黄龙、杨岐两派。后黄龙法脉断绝;杨岐则复临济旧称,宋元间东传日本,创行别派。
  黄龙派。开宗者慧南初学云门,后从临济;居隆兴黄龙山开法三十年,盛极一时,有法嗣八十三人,以黄龙祖心、宝峰克文、东林常总为上首。克文于慧南圆寂后移洞山开堂,法嗣三十六人,以德洪为上首。德洪诗名海内;精禅学,曾著《临济宗旨》。祖心先后三次参禅黄檗,后往南昌黄龙寺;六传至灵源维清。 答案补充   杨岐派。创派者方会早年学于筠州九峰山;后参慈明楚圆,辅佐院务,因大悟,遂辞归九峰。后来道俗迎居杨岐,举唱宗乘,名闻诸方;时称兼百丈怀海、黄檗希运之长,又得马祖道一机用,然浑无圭角,宗风如龙。嗣法弟子十二人,以白云守端、保宁仁勇为上首。守端随侍多年,后历住承天、法华、龙门、兴化、海会等寺,所至禅众云集。法嗣有五祖法演等十二人,由是与慧南黄龙分庭抗礼,成杨岐一派。法演初往成都习《百法》、《唯识》,后参学诸方;法嗣二十二人,其中佛果克勤、佛鉴慧勤、佛眼清远号为“三佛”。克勤儿时游妙寂寺见佛书有感,遂出家;崇宁中还乡,开法六祖寺,改名昭觉寺。政和中谢事出游,留住碧岩;复徙道林,又住持建康蒋山,并补汴京天宁万寿寺席;建炎间又迁镇江金山,后迁江西云居,久之,还领昭觉。法嗣七十五人,以径山宗杲、虎丘绍隆最大。宗杲法嗣九十四人,数传即息;径山一支后分为灵隐、北涧二派。绍隆法嗣仅一人,然传承相续不绝;虎丘一脉后亦分为松源、破庵二派。 答案补充   沩仰宗。开宗者灵祐及弟子慧寂。灵祐十五岁依建善寺法常出家,受具足戒杭州龙兴寺,广究大小乘经律;后往江西参谒百丈怀海。元和末遵怀海之嘱开法沩山密印寺。未几武宗灭法,大中初重回所聚,自此禅风大振。僧众达一千五百人,法嗣四十余,以仰山慧寂、香严智闲为上首。慧寂未受具足戒即参学各处,后赴沩山,执侍十五年;率徒众住王莽山,既而迁仰山;接机利物,为宗门标准。后世因师徒各居沩、仰二山,遂名“沩仰宗”。法嗣有西塔光穆、南塔光涌等十人。光穆传资福如宝,如宝传贞邃,前后四世,法系遂暗。光涌传芭蕉慧清,慧清传逞州继彻而绝。

  你的沉默明亮如灯、简单如指环。

  论坛其他名字 【云水.墨】 【淡墨瀑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88

主题

62

好友

852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板凳
发表于 2011-8-13 22:36:15 |只看该作者
   曹洞宗。开宗者良价及弟子本寂。良价少时随师出家诸暨,后受戒嵩山,遍游禅林。先参南泉普愿,深领妙契;随往沩山谒灵佑,再赴云岩从昙晟受心印。待昙 晟圆寂,先后云游鄂州、袁州、吉州、宣州、建昌等地。唐大中十三年驻锡宜丰洞山,四方从学者众。弟子本寂学法数年,弘扬师宗曹山,门风大举。因师徒分居 洞、曹二山,后世名为“曹洞宗”。曹山四传即绝。良价另一法嗣道膺绵延趋盛,传至天童正觉再度广扬天下。 答案补充   法眼宗。创派者文益源出青原一脉,早年学于桂琛;精六相,华严造诣颇深。其宗风简明似云门,隐密类曹洞。因其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禅师”, 后世称之“法眼宗”。宋初极盛,中叶后衰微。
  云门宗。开宗者文偃初参睦州道明,后谒雪峰义存;得其二风,发挥独妙;居韶州云门山光泰院,长兴 元年后大振禅风。后世取山名为“云门宗”。门下逾千人,嗣法弟子二十五,以白云子祥、双泉师宽、德山缘密、双泉仁郁、守初宗慧、香林澄远等为首。宋时鼎 盛,南渡后日衰,法脉几不可考。
  律宗
  世尊在时,曾订诸戒约束僧众;涅槃后,迦叶于七叶窟首次结集,始有《律》传世。历百年,因理 解各异,分为昙无德、萨婆多、弥沙塞、迦叶遗、摩诃僧祇五部。东汉佛法入中土,百八十余年间经藏传译,独缺律典;时僧侣唯剃发染衣,不受实戒。曹魏时昙摩 迦罗来华,译《僧祇戒心》,并请十梵僧共立羯磨法,开传戒先河。姚秦弘始后,相继译出《十诵》、《四分》、《摩诃僧祇》、《五分》四律及《毗尼母》、《摩 得勒伽》、《善见》、《萨婆多》《明了》五论;由是有律部弘传。 答案补充   昙摩迦罗学于昙无德,传法聪;法聪原习《僧祇》,因感体行矛盾,转研《四分》;法聪传道覆,道覆传慧光;慧光疏《四分》,删定《羯磨戒本》,乃奠宗门 基础,开《四分》释风;慧光传道云,道云传道洪、洪遵。
  道洪门下以弘福寺智首、慧进、慧休、道杰为上首;智首叹五部混杂,核古今诸说撰《五部区分钞》,为时大家;弟子道宣入终南山专研律学,著五大部,并创戒坛,由是大开宗派;称“南山律宗”或“南山宗”。道宣传文纲,文纲传道岸;宋时允堪、元照再盛。
   洪遵传洪渊,洪渊传法砺;法砺与慧休合疏《四分》、《羯磨》等,开相部宗;法砺传道成。道成门下满意、怀素各居西、东二塔。满意弘“相部律”,传大亮, 再传昙一;昙一弘南山、相部二宗,考究道宣、法砺异同作《发正义记》,阐扬义理,彰于后世;荆溪湛然、清凉澄观皆曾从习。怀素早年学于玄奘,采《大毗婆 沙》、《俱舍》等自成新说,创“东塔宗”。
  南山、相部、东塔并称律宗三家,互有争论,尤以相部、东塔最烈。嗣后相部、东塔两系渐微,唯南山传承独盛,绵延不绝。
  允堪作《会正记》,再传元照持异著《行事钞资持记》,故时分会正、资持两派;元明间衰微无闻。 答案补充   明清间如馨传戒金陵灵谷寺,南山宗复兴;弟子寂光建道场于宝华山,传读体、戒润。
  读体以律受戒,结戒安居;弟子最著名者德基、书玉。德基后真义、常松、实咏、福聚次第相承。福聚于雍正十二年奉诏入京住法源寺,大宏律宗,著《南山宗统》等。其下性言、圆先、明如、定静、慧皓、昌苍、海然、印宗、发圆次第相承。
  戒润曾弘律常州天宁寺,法流不详。
  道岸弟子鉴真晚年受邀东渡,传戒奈良;开日本律宗之始。
   律宗属唯识圆教,理分法、体、行、相四戒:法者戒律,体为本源,行是实践,相为规则;以戒体论为根本,乃弟子从师所发领受在心法体,旧名无作,新译无 表。各家对此有分歧:古师多依《成实》,以不相应行法为非色非心戒体;东塔据《俱舍》,以无表业为色法戒体;南山依《楞伽》、《摄大乘》所说,以阿赖耶识 为心法戒体。道宣早年参与玄奘译场,掌笔润文,受唯识甚深;故制教谓《四分》通于大乘,疏《羯磨》以沓婆回心、施生成佛、相召佛子、舍财用轻、识了尘境证 其说;又纳诸戒为止持、作持两类;止持即诸恶莫作,作持即众善奉行;圆融观解,戒行即成大乘妙行。 答案补充   密宗
  古印度达罗毗荼族原擅咒术,雅利安人既主天竺,乃采入婆罗门《阿閦婆吠陀》。世尊初弘法,严禁习咒;后因外道改宗渐多,故允其使善咒行医。大乘兴起,以为咒术有总持、能持、能遮等义,遂用之护法弘教。
   世尊入涅槃千余载年后,乌荼国善无畏游历诸国参学,复于摩竭陀国那烂陀寺礼达摩鞠多,得受灌顶,依《大日》习胎藏界法,名“胎藏部”;又婆罗门族龙智自 幼家贫,屡受龙猛救济,故随之出家,住吉祥山以《金刚顶》修金刚界法,称“金刚顶部”。时乌苌国因陀罗菩提造《智慧成就》,大倡密法;继而斯那王朝兴起, 转奉印度教,佛法日趋衰颓。未几,西亚突厥伊斯兰军入侵,僧众四散,密教遂于本土销声匿迹。
  唐开元间善无畏来华,住兴福寺南塔院,后于菩提寺译经,致力推广密教;时龙智弟子金刚智亦抵洛阳,于资圣、大荐福等寺译经;弟子不空曾奉命赴狮子国学法,返唐后相继于长安、武威等地译经,随立灌顶道场大弘密法。 答案补充
  善无畏门人以一行、温古、智俨、义林、宝思、玄超、喜无畏、扶桑道慈及新罗元超等上首;一行亲承讲传,又疏《大日》。不空门下惠果、含光、慧朗、元皎、觉超、新罗慧超号六哲;尤以惠果承其法系,弟子有爪哇辩弘、东瀛空海等。
  会昌法难以降,五代兵燹不绝,经籍多为毁空。宋初有迦湿弥罗国法贤、施护等传译密宗经轨,然远不似唐时兴盛,未久趋微。
  空海后国后以平安东寺弘教,建高野山金刚峰寺,创真言宗传金刚界法,亦称东密。
   因陀罗菩提次子莲花生早年依寂色修密,未几从乐天习无上部法,后随吉禅师子;复来华于五台山学天文历数。恰值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即位,力邀赴藏传教;遂经 尼泊尔至拉萨,建桑耶寺大译密经,由此开藏传一脉。初未立派系,以师徒、父子相传,无统一教义,亦乏权威寺院。历二百载,宁玛、噶当、萨迦、噶举、格鲁等 派相继创宗,至今延续不绝。
  密宗仪礼繁复,唯师资灌顶方证成就,故于显教三宝外加上师归依;以大日如来证悟自意秘奥,总摄诸门本尊;立六大、四曼荼罗说,主众生三密加持即身成佛;修行以持咒、供养为主,有大圆满、大手印、道果、五次第、六加行、拙火定等法门传世。 答案补充   附:密宗五派
  宁玛派。吐蕃王朝末有释迦琼自幼随诸密宗师习法,复获释迦耶希道果圆满传授;遂创邬巴隆寺;广弘密教。弟子喜饶札巴兼通显 宗,尤擅因明,曾舌战多派未尝败绩;其子释迦桑格遍访名师,集经典大成,又于卓浦寺长开四季法会。自言传承莲花生古义,故称宁玛派;因僧众着红帽,俗名红 教。另有隆钦饶降巴译注经典,所传大圆满后为派中特持。至今寺院遍及全藏。
  噶当派。阿里古格王朝时国主意希沃诚请天竺阿底峡入藏弘法,住托林 寺讲经译典,又著《菩提道灯》;弟子仲敦巴于热振建寺,由是立宗。因称以世尊语教化凡人,故名噶当派;数世渐分典、授、诫三支。教理系统,修持规范,故此 后诸派祖师俱曾习之。逮至宗喀巴依义改创格鲁,原寺渐奉新派,宗门由此隐灭。 答案补充   萨迦派。赤松德赞内相昆班魄切后裔衮却杰波感旧密没落,赴聂谷隆寺求教;后于仲曲河畔波布日山麓建萨迦寺,力扬新法。世遂依寺称萨迦派;又院墙漆三 色,故名花教。衮却杰波子贡噶宁布遍学显密,又得印度布瓦帕授法;后主持萨迦寺,大倡密法,尤重道果。贡噶宁布次子索南孜摩幼随父学法,年长赴桑浦寺习显 密,后继父位;未几让与其弟扎巴坚赞,专修教法。扎巴坚赞幼从父修密,复随绛胜达瓦坚赞受梵戒;曾以金汁书《大藏》。贡噶宁布四子柏钦沃波长子贡噶坚赞早 年从札巴坚赞学法,后随克什米尔释迦室利受戒,广通十明,号班智达,著述甚多;曾于芒域吉仲圣瓦第桑布寺左近集市与绰切噶瓦等外道六人辩经十三天,尽驳其 非;继任后应元室之邀抵凉州共商藏地归顺事宜,奠一统基础。贡噶坚赞弟索南坚赞子洛哲坚赞先后修持显密及五明,复从那塘堪钦札巴僧格受戒,十七继承萨迦 寺;曾应诏谒忽必烈,为其夫妇子女灌顶,后于上都辩会败道教;中统间受封国师,统领释法,号八思巴。此后帝师皆由派内延续,至顺帝亡而止;然法统不绝于 世。 答案补充   噶举派。洛扎曲其普玛尔巴早年三赴天竺,四往尼泊尔,遍访善知识,尽学诸法,复依弥勒巴证悟;后于卓窝垄传法;弟子以米拉日巴、却吉多吉、旺安、村波 索南坚赞为上首。米拉日巴曾隐居苦修那密教真言,后遍游藏地,传徒极多。因法旨历代口授,故名噶举派;又僧众披白衣,俗称白教;一时风行全藏。及至格鲁大 兴,门风渐衰,然今仍遍布藏地。 答案补充   世尊传教,原因有情福报资粮有异,遂广说诸法;历代祖师亦各开方便门,接引众生。实则是法平等,各宗互摄,故诸派亦多身兼各家长者。唯后世末学无知, 名利熏心,竞相以贬斥他宗扬己门风;自诩宗门功臣,何啻千古罪人?
  你的沉默明亮如灯、简单如指环。

  论坛其他名字 【云水.墨】 【淡墨瀑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88

主题

62

好友

852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地板
发表于 2011-8-13 22:42:43 |只看该作者
 通常分为
【十三宗】 
乃佛教诸宗之总称。在我国,指毗昙宗(或以俱舍宗代之)、成实宗、三论宗、涅盘宗、律宗、地论宗、净土宗、禅宗、摄论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密宗。在日本则为:南都六宗之华严宗、法相宗、律宗等三宗;开宗于平安初期之天

台宗、真言宗等属密教系统之二宗;镰仓时期之后,禅宗系统有临济宗、曹洞宗、黄檗宗等三宗;净土教系统有净土宗、真宗、融通念佛宗、时宗等四宗,上述十二宗加日莲宗,则为日本佛教十三宗。兹就各宗派之宗名、教乘、宗祖、依用经典、要义、年代等,列表如后。
参考资料:佛学大词典

佛教在印度,小乘有上座、大众二十部派争执;大乘有中观、瑜伽空、有二宗。
 佛教传入中国后,起初没有区分大小乘经典,立宗立派也没有区别,成型的有:律宗、成实宗、俱舍宗、三论宗、涅般宗、地论宗、禅宗、摄论宗、天台宗、净宗、唯识宗、华严宗、密宗这十三宗派。
 这十三宗中,涅般宗归入天台宗;地论宗归入华严宗;摄论宗归入唯识宗。流传迄今者,实唯十宗。 后来科判这十宗中的俱舍宗、成实宗列属小乘经典。
故中土大乘宗派中,有影响的、现今仍流行的实属八大宗派: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律宗、禅宗、净土宗。密宗。

 汉传佛教的八宗
三论宗
天台宗
贤首宗(华严宗)
禅宗
密宗(金刚乘)
净土宗
律宗
法相宗(唯识宗)

zang传佛教的教派
gelu派(huang教)
宁玛派(红教)
噶举派(白教)
萨迦派(花教)
觉囊派
噶当派
希解派
觉宇派
廓扎派
夏鲁派

上座部(我国云南有)分为十一部:
雪山部
说一切有部
犊子部
法上部
贤胄部
正量部
密林山部
化地部
法zang部
饮光部
经量部
答案补充
zang指藏,gelu是格---鲁,huang是黄,敏感词汇不让发。

修持法门不一样,主修的经典也不一样。
禅宗讲究打坐,明心见性,主要的经典就是《心经》
净土宗讲究一心念佛,在往生的时候阿弥陀佛的念力使人往生净土,主要的经典是《无量寿经》。
律宗讲究修持戒律,达到涅磐。
另外还有天台宗和三论宗等等,现在人多修净土宗。
【唯识】近于科学;【三论】近于哲学;【华严】及【天台】近于文学;【真言】及【净土】近于美学;【禅宗】是佛法的重心。太虚大师说:“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任何一宗,均可汇归禅的精神;至于【律宗】,乃是整个佛教的基础。所以严格地讲,律宗不该自成一宗。律宗应该遍属于各宗,至于宗教的素质,乃是各宗皆备的


中国的佛教历史悠久,而且宗派众多,一般有八大派系。这八大派系是禅宗、天台宗、净土宗、法相唯实宗、律宗、唐密、三论宗、华严宗。另外藏传佛教发展出了藏密,南传佛教到了泰国、缅甸有发展出了自己的一套。中国的八大派基本是属大乘佛教的,也即以普渡众生为己任。







  你的沉默明亮如灯、简单如指环。

  论坛其他名字 【云水.墨】 【淡墨瀑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云水网 ( 鲁ICP备09069806号 )

GMT+8, 2025-8-4 05:16 , Processed in 0.05440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