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298|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年轻时候看电影那些事

[复制链接]

58

主题

0

好友

89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优秀版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4 22:11:1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晚上看老电影,在群里与亲爱的们交流。大家纷纷回顾以往,谈笑间掺杂着回忆,乐趣无穷。

老大遂提议命题跟帖,就写写年轻时候看电影的那些事,相信每个人都会有故事。

当我们书写自己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流露出那些真诚与真实的心情,因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小说家,也是自己的诗人。

我觉得提议很好,就在这里开一个帖子,欢迎大家跟帖,我自己也会写,空了再奉上,今天要早睡。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0

好友

46

积分

云水居民

Rank: 1

沙发
发表于 2010-1-5 15:58:00 |只看该作者

电影一直是我的主要爱好之一,伴随着的回忆自然数不胜数。。。

 

     我们的小学,初中时代,始终是在承受着“被看电影”的“痛苦”中长大的,学校会隔三差五地组织学生集体观摩一些富于教育意义的电影。到了寒暑假,也会预定一些电影票发给学生,作为返校日的活动。那时候,与其说是爱看电影,还不如说更期待那半日不用坐在课桌前,小伙伴可以在一起疯玩的集体活动。

     真正爱上看电影,应该是在初中的时候。某日父母的友人送来几张内部电影观摩票,在当时娱乐活动不甚丰富的年代,可谓是份厚重的礼物了。那是部美国电影,名字叫《黑骏马》。时隔多年,电影的内容已经记忆模糊了,只记得是部台词和旁白很少,关于一匹马在逆境中抗争,努力生存的电影。如果用现在的电影类型划分标准,它肯定算是部超级小众的艺术励志片。为什么我如此肯定的说是这样一部片子让我迷恋上了看电影呢,因为时至今日,我的脑海里依然能清晰地回忆起那匹肤色如夜般黑的骏马,在雷雨交加的黑夜下的海滩上狂奔,仰头嘶鸣的画面。那画面给我的震撼,现在想来,仍让我悸悸心动。

     自那时起,我对电影的迷恋开始一发不可收拾,甚至到了狂热的地步。记得高2那年除夕,竟约了几个伙伴去看通宵电影(4场电影连映)守岁,在当时可谓是非常前卫的举动。更甚的是,那天下午我刚开始学骑自行车,就在我能歪歪扭扭骑行后不到一小时,就义无返顾的跟在小伙伴的车后直奔3,4公里外、地处车水马龙的闹市区的电影院而去,换作今天的我,恐怕再不会有这样的勇气做出如此疯狂的举动了。那个年代,电影的类型还不是很丰富,港台的武侠枪战片充斥着整个电影市场,但仍有很多好电影可看,尤其是前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办公室的故事》、《两个人的车站》、《德黑兰43年》、《运虎记》等等。《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和《德黑兰43年》尤为电影蒙太奇手法的经典之作。而如果要说哪部电影只属于我们60末,70初那代人的话,那我会毫不犹豫会推崇法国的《虎口脱险》,这部片子在电影院和电视上观看的次数竟达10数遍之多。

      进了大学,观摩电影变得更加便利了。我们学校虽然是理工类大学,但也许是校方出于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好意,学校本部图书馆的影音室隔天都会放映两部外国原版片。很多个周五的午后,我都会早早的乘班车从郊区的低年级部赶往市区的本部,看上两场电影然后回家。《教父》,《野战排》,《桂河大桥》,《异形》等,多是那段时期看的电影。也许是因为男性初长成,好斗的男性荷而蒙作崇,那时候更偏好于战争片、科幻片等情节大片,而校方的好意,最终也是辜负了事。艺术片更是甚少涉猎。但有部日本电影《姐妹坡》却是例外,其中的演员泽口靖子是那样的温婉恬静,立即成为当时青春萌动的我的心中,东方女性最完美的形象。

      我一直认为,看电影是件很私密的事,过程中的诸多感受很难在当时即刻与人分享。当你被电影中的某个场景,一段台词感动得潸然泪下的时候,旁边的观众却正因为故事的平淡而哈欠连连,这样的情形经常发生。而作为男性,更不想看到在公众场合因情感过分流露而造成的尴尬。所以如去电影院看电影几乎都是一个人前往,并且在通常无人的一二排找个位置坐下,在几乎能融入屏幕的距离静静的与电影中的人物同喜同忧,亦哭亦笑。
      现代家庭影音设备的普及,以及国内盗版市场的昌盛,对我来说,无疑意味着一场饕餮盛宴。在《日瓦格医生》、《布拉格之恋》、《辛德勒名单》、《活着》、《钢琴课》、《教室别恋》等人性大作前怅然叹息;惊叹《低俗小说》
,《SNATCH》等大师电影的表现手法,埋首于《四个婚礼一个葬礼》、《红,白,蓝三部曲》、《浓情巧克力》感悟人生与爱,随着《小情人》回忆那青春时的萌动。。。数不清有多少个休息日,是这样度过的。

     像今天般的冬日下午,太阳时而从薄云中懒懒的探一下头,室内忽明忽暗的光线令人恍惚。正适合泡上一壶茶或咖啡,在影蝶机里放入一张自己心仪的影片,然后急急地跳上床,在被絮温暖的包裹下慢慢欣赏,那是多么惬意的下午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主题

0

好友

89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优秀版主

板凳
发表于 2010-1-5 19:29:49 |只看该作者
 

最初拟定这个题目,想起《明朝那些事儿》,可我只是普通的小平民百姓,担负不起解读历史的重任,也只能写写自己小时候那些事儿。

小时候住在一个小镇上,没有电影院,看电影都是露天的。那时候只要晚上有电影看,大家都会奔走相告,今晚有电影,今晚有电影。有时候就用居委会的广播宣传一下,今天晚上有电影,请各家各户都锁好门窗来观看。

当时我有一个优势,姑父和姑姑都是在县城的电影院工作,如果去姑姑家里住,我就天天有电影看,到电影院门口,人家拦住我要票,我就说XX是我的姑姑,人家就笑着放我进去,我觉得那句话简直跟绿卡一样,一路畅通无阻。中途想出来也可以出来再进去,自由极了。

如果电影院到下面的乡镇放电影,我也会先知道,因为姑父一般会来我们这个镇,落脚在我爷爷家里。所以我可以先知道,然后欢天喜地地跑去告诉好朋友,那感觉就像是过节。

农村人很少有什么文化娱乐活动,所以看电影就成了大家很盼望的事情。通常会在一个很大的空地播放,在其他村子里的人如果知道消息也会赶过来观看。

一般住得近的人家都会很早跑去,把自己家里大大小小的椅子、凳子等摆在前面占座,因为在后面有时候看不清楚就必须站着,如果在前面就可以坐着看。

有经济头脑的人都在那个时候卖瓜子、爆米花之类。一般用一个杯子样的玻璃容器,两毛钱一杯瓜子,虽然很便宜,但是那时候两毛钱也很实在。看着电影,磕着瓜子,一脸幸福的样子。

那时候看的片子很多都是战斗片,还有就是类似《三打白骨精》那种神话片,大家看得很认真,一般一个晚上会放两部片子,半夜才结束。在回家的路上都会评价一番,有说有笑的。

看过的片子没记住什么名字,反倒是没看过的记住了名字。有一次演《画皮》,爸妈死活不让我看,我说为什么我不能看啊,他们说吓人,小孩不能看。最后他们用两杯瓜子把我诱惑在了家里。

上大学的时候,每天晚上学校的剧院都有电影看,每张票两块钱。那时候喜欢看一些比较经典的老电影或者流行的大片,有时候是枪版的录像片,像《廊桥遗梦》、《魂断蓝桥》、《未来水世界》、《魔鬼终结者》,还有若干周星星的搞笑片。最深刻的是《泰坦尼克号》,看得很激动,热泪盈眶。后来外语系在语音室里播放那部片子我又去看了一边,每个人前面一台电脑,戴着耳机看,很清楚。

现在看电影,一般足不出户,网络一搜。总有看不完的电影,可是人也挑剔了些,因为有些片子看了会很后悔,时间那么少,还是挑选评价好些的去看比较划算。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0

好友

61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

地板
发表于 2010-1-5 20:14:48 |只看该作者
 

      看到飘雪这个题目,忍不住兴奋了一阵子,说实话,我对电影谈不上喜欢,看也可,不看亦无关大奈,但是看电影的那些事却是有一大段想说的话和飘雪两个人在聊室里叽叽喳喳地聊了一会,才把思绪转回来。对于出生在七十年代东北农村的我来说,看电影的那些陈年趣事,是童年记忆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啊。

记忆中最舒适的影院就是老家村部那个露天场院了,一排东北老式红砖房,院子有好几亩地那么大,种着各种菜蔬,用现代词来讲,这就是全村的文化广场,艺术中心。每次有电影来到村里的时候,就是全村的节日。家家户户早早忙完农活,吃过晚饭,男女老少收拾得干干净净,呼亲唤友的结伴走向村部。而最最兴奋的就是我们这些孩子。那时学校没有那么多课,老师听说晚上有电影也早早的就放了我们的学,甚至家庭作业也免了(想想那时我们可真幸福啊)我和哥哥一直催着妈妈开饭,没等菜端上来,匆忙地扒啦完一碗饭,扛着板凳就向村部跑。那时的电影放映员是吃公家饭的,在村里的知名度比村长还高,我们一群孩子十二万分的热情,抢着帮他挂布幕,而最终只有像哥哥那样的高个子才被他首肯有了接近幕布的荣幸。我们这些小不点挤在一起,一直仰着头,看着幕布一点点升起、拉直、展平,恨不得一下子长高、长大。电影是要到天黑才能放的,夏天的夜却迟迟不至,而我们来得这么早却是有很多要忙的,比如占地盘,比如抢放映员剪下的胶片,我记得那时候,有抢到过一段看不清影像的胶片,保存了很久。这可是电影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同学们伙伴间互相炫耀的资本。写到这里,发现这些都是看电影相关的一些事,搜索记忆中关于电影本身却是有限得很。因为通常一番抢地盘,夺胶片差不多把我们年少的精力消耗怠尽了,而只有象《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这样的影片我才能坚持从头看到尾,其它的影片只是看到大人们一会唏嘘,一会忿怒,一会又含羞带臊的,通常我是趴在爸爸的肩膀上睡到散场回家的,而第二天对下一场电影的期待依旧热情不减。

再往后来,一家人随父亲进了城。自己也升入了初中,学校偶尔组织看电影。只记得坐在黑黝黝的影院里,大家整齐的排排坐,没有蚊虫的叮咬,没有乡邻的放声谈笑,我竟是不能集中精神,把故事情节看个明白,每次电影之后的影片观后感总是要胡编一气,老师的评语是:文字三篇,不知所云。

再往后,上了专科学校,当时学校有外资援助,影院设备音响均是一流,进入了九十年代,港台、国外大片都有播放,国产影片走出了西方的蔑视和迷幻。而我依旧怀着一颗对电影不感冒的心,嗑着五香瓜子,依着舒适的靠背椅上,或侃侃而谈,或故作矜持,享受男生们有意无意的殷勤。《红高粱》《英雄本色》《上帝也疯狂》等影片在懵懵撞撞的岁月中,烙下了浅浅的斑痕。

年轻时看电影的事也就这些吧。再以后好象没有年轻过,也就没有了电影和年轻的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0

好友

43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5#
发表于 2010-1-6 17:14:37 |只看该作者
 

嗯,绵绵经纪人(飘雪主持)发滴主题帖,偶当然要来捧场了。

 

影评是绵绵的强项,偶就藏拙了。

 

看电影滴事儿倒是可以说说,至于说年轻时,那肯定不是现在,是很远以前的事情了,呵呵:)

 

儿时,偶家住在电影院附近,相当滴近,所以,偶看了相当多滴电影。

 

不过是看滴不要钱滴电影。为什么呢?

 

因为偶小时候很顽皮,常和邻居几个小男孩一起到戏院的后门爬栏杆进去。有句话说,偷书不算偷,偷看电影也应该不算吧,我想:)

 

小时看了无数的电影,但是印象并不太深刻,只记得好多是战争片,轰隆隆的炮声,偶那时总分不清那些派别,为什么一下子是好的一下子又是坏的。回到家一般就会做恶梦,总是有满脸狰狞的坏人搜查偶家,然后偶害怕得躲在床底下(可见偶这人觉悟相当不高),看了那么多视死如归滴勇士还这么不争气。前些时看《风声》,真是很佩服那些烈士。

 

中学时家里管得特别严,许多电影都不许看。

 

大学时看了许多国外的经典名片,一般看完再回头看名著,印象特别深刻。

 

工作后,一般每月会到影院看两三场喜欢的电影,我觉得这样是对电影人致敬的一种方式,而且大制作的影片在影院看效果特别好。

 

然后有些影片如果因为时间关系没看到就下画了,会在网上搜来看。

 

另外一些喜欢的影片有时间也会重看,最近重看的影片有:《成为简·奥斯汀》、《革命之路》、《胭脂扣》、《大话西游》、《无间道》……和以前看味道不一样了。

 

下班了,先说到这吧。

 

 

 

风流色相皆空处,自写清姿韵雅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0

好友

206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

6#
发表于 2010-1-19 16:44:24 |只看该作者
 

聊天时多嘴,飘雪便开了这个专栏,始作俑者,无法偷懒,只好试着慢慢拉回那些已经久远的黑白片。

我出生于60年代,开始看电影时已经是七十年代了。算起来,六七十年代是中国有电影以来产品最匮乏的时期,却是电影和孩子的生活最紧密相关的时期。正由于没有多少电影看,一部电影,能从六七岁看到十六七岁,看过不知多少遍,台词和情节都烂熟于心,正是这种状态,促成了几代孩子永远的电影情结。

我出生在北方的一个城市,那时我们这里放映电影的地方不叫电影院,叫工人文化宫,不止一个,按不同的区域,一、二、三的排下去。还有就是国有大企业的俱乐部也可以放的,全市加起来总共有十个左右吧,它们是小城唯一的文化娱乐场所。由于痴迷电影,这些地方我都去过,有的甚至闭着眼睛都能摸进去,从这些场所的名字也可以看出当时工人阶级在社会上的地位。

小时候看电影是最大的乐趣之一,不仅看的当时娱乐,电影的台词也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代用词,同学之间起外号都是电影里的人物。电影中的许多情节也被模仿于生活之中,我们的很多恶作剧就是从电影里获得灵感。

看<地雷战>后,我和伙伴们就发明了这样的地雷,在常过人的土路上偷偷挖个坑,就坑拉泡屎,然后在坑面铺上树枝,垫一层报纸,再铺上浮土,躲在角落里,等着看那些倒霉蛋踩地雷。最有成就感的是一位市医院的副院长踩了我们的地雷,他平日总是梳着分头,夹着皮包,一双亮皮鞋,在我们眼里就是个坏蛋。院长踩地雷后,头乱了,包飞了,鞋也臭了,我们几个狂笑着一溜烟回家了。第二天,街道派出所贴出告示要严惩挖坑者,我们才罢手。

电影也催发了少年的萌动。我小学的班主任是个年轻漂亮的女老师,笑起来很好看,男生们心里都喜欢,可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想看老师哭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机会终于来了,学校通知要组织看朝鲜电影《卖花姑娘》,大人告诉我们,看这部电影一定要戴手绢,会从头哭到结束。那几天我们期待的不是电影本身,而是终于可以看到女老师哭了。进入电影院,我们事先侦查到老师的座位,恰好在过道旁,放映时,等影院里哭声想起,男生们借口上厕所,在女老师身旁串来串去,借着银幕的光亮,终于看到她眼里的闪烁。电影结束后,很多男生等在门口,想看老师红肿的眼睛,可是老师真绝,出来时戴了一副墨镜。

那时每个孩子都有一本看电影的故事账,翻墙的,爬窗户的,钻下水道的,造假票的,很多孩子为看一场电影,绞尽脑汁,有的还付出惨痛代价。记得有一次看电影,没有票,影院门口把的又紧,很难混进去,只有两条路,走下水道和翻墙,一个同学翻墙时,被墙上的玻璃茬子硌成重伤,送进医院做了睾丸摘除手术。可见当年的孩子对电影的痴迷,正是这种痴迷,造就我们这一代人的红色经典情结。多年以后,当我作为成年人再进电影院时,常常坐了不及一半的观众,孩子更少的可怜。唉,电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0

好友

46

积分

云水居民

Rank: 1

7#
发表于 2010-1-20 13:20:46 |只看该作者

小时候,就那么几部电影,来来回回看几十遍。于是很多电影的细节深印在脑子里,很多电影台词也成了我们男孩嬉耍时张口即来的戏言:

 

“哪部分的”——几乎所有的国产战争片

“吆西”“八格呀路”“死拉死拉地”“八路来了”——几乎所有的抗战片

“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地道战

“老子在城里吃馆子都不要钱”——小兵张嘎

“张军长,拉兄弟一把”——南征北战

“不是国军无能,是共军太狡猾”——南征北战

“阿米尔,冲”——冰山上的来客

“牛奶会有的,面包会有的,什么都会有的”——列宁在10月

“瓦西里,告诉列宁,布哈林是叛徒”——列宁在1918

“跳啊,召昌不是跳下去了吗,唐塔也跳下去了,你倒是跳啊”——追捕

“我胡汗三又回来了”——闪闪红星

“向我开炮,向我开炮”——英雄儿女

。。。还有许多许多,呵呵

 

还记得三五成群时,嘴里经常哼着的是《追捕》的背景音乐(啦啦啦。。。,歌词简单上口),还有印度电影《流浪者》的主题歌《拉滋之歌》(啊把拉古。。。,比较有趣而且稍稍带点流气)

 

回忆起来,不禁莞尔。现在的小朋友大概远没有我们那时代那么多童趣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0

好友

206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

8#
发表于 2010-1-20 15:51:24 |只看该作者

         看了楼上愿若初见的帖子,又勾起一些回忆。

 

         是的,对于那个年代的孩子,电影台词成了日常交流和表达思想的代用词,台词引用的越多,越恰到好处,你的表达才显得越丰富有趣。

 

         检讨错误:“以往的失败就在于轻敌呦”--南征北战

   

        请求帮助:“看在党国的份上,伸出手来,拉兄弟一把。”---南征北战

 

        事情办砸了:“这一下美国顾问团又该说我们无能了”---奇袭

 

        表示有路子:“别说吃你几个烂西瓜,老子在城里吃馆子都不花钱。”---小兵张嘎

 

        变本加厉::“别说抢包袱,我还要抢人那。”--沙家浜

 

        那时看的国外电影基本都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流行这样一个顺口溜:

 

        阿尔巴尼亚电影是莫名其妙

 

        罗马尼亚电影是搂搂抱抱

 

        朝鲜电影是又哭又笑

 

        越南电影是飞机大炮

 

        中国电影是新闻简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0

好友

178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

9#
发表于 2010-1-21 19:06:16 |只看该作者
静水的顺口溜真的太逗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1

好友

340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

10#
发表于 2010-1-25 20:49:48 |只看该作者

小时候很喜欢看电影。冬天,农村办喜事的比较多,一般都会放电影庆贺下。即使再穷,也至少放一场,要不会被全村人瞧不起。

那一天的心情会特别好,眼巴巴的盼天早点黑。小伙伴间交流最多的一句话是:“知道今晚放什么电影吗?”好不容易熬到下午放学,撒丫子往家跑,催着快开饭。妈妈会从箱子里翻出她的厚棉袄给我们穿,她自己会穿上平时舍不得穿的呢子大衣。那时农村电视还没有普及,看电影是全村人的渴盼,差不多都是全家出动。

那时看的影片名字记得不多,战争片和农村题材的多些。奶奶是个木讷的人,只看得懂豫剧《卷席筒》,只要是放别的,她都会打瞌睡。但只要放戏剧,她还是要去。我和她一起看过《白奶奶醉酒》、《五女拜寿》等一些影片。妈妈喜欢看农村题材和生活剧。那时张瑜刚刚走红,扮演一个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的黑五类。在影片里她的头发被剪成阴阳头,只好把头发剪短,扮成男孩。那俏皮的装扮,像一朵阴影下的小花,闪烁着青春光彩和美丽,是妈妈最喜欢的形象。丛珊的《牧马人》,她也很喜欢。我是杂食,不管放什么,都会津津有味的沉浸其中。

那些年的冬天似乎格外冷,脚会被冻生疼,然后麻木的失去知觉。但谁也不以为苦。电影结束,回到家里,妈妈捅开火炉,在火炉旁烤一圈熟红薯,全家嘻嘻哈哈的跺着脚,围拢在火炉旁吃着红薯,谈论着影片的人物,寒冷很快被驱走。

杂沓的脚步声汇入一个个小巷;狗汪汪的叫了起来,哐啷一身院门被推开,是看完电影的人进了家。声音此起彼伏的响了一阵,渐渐消失。灯暗了,窗黑了,一切归于沉寂。夜深,只剩下梦中人含糊不清的呓语,倾诉着对电影的留恋。

旧时记忆像泛黄的老影片,沙沙的在眼前播放,我睁了眼,影片里的厮杀,狗的叫声,烤红薯的香味,奶奶的笑脸,一切的一切,都消散在空气之中。

小时候看电影热闹,长大了看电影孤单。没人来分享那份心情,也不愿意让别人分享了。

一粒尘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云水网 ( 鲁ICP备09069806号 )

GMT+8, 2024-5-17 15:11 , Processed in 0.04544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