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杂谈 有这么一句话:从一个人的读物可以大致判断他的精神品级。 好书一辈子也看不完,可是好书不好找,很多书只是外表像书罢了。不过老姐儿从来不愤慨,因为老姐儿发现,很多人也只是外表像人罢了。 老姐儿小时候书很少,获得一本书欣喜若狂,翻来覆去的读,读到了书里有的东西,还读到了许多书里没有的东西。 老姐儿长大以后书很多,装桢也越发精美。可是,从书里读到的东西却愈来愈少,连书里有的东西都顾及不过来,更无暇读出书里没有的东西。 周边有些年轻人觉得老姐儿读书多,便问:应该怎么读书?老姐儿回答:你们更应该知道怎么不读书。 过多的文化对人是一种伤害,老姐儿管这种现象叫“文残”,就是被文字的斧剑所伤。 熟识诗歌的人叹息:有了李白杜甫白居易,我们还写什么古诗?精通文学的人悲鸣:有了王蒙铁凝张贤亮,我们还写什么小说?老姐儿跟他们争辩:尽管有这些巨匠大家,但只有一个老姐儿,这个老姐儿李白代替不了,王蒙代替不了,谁也代替不了。所以老姐儿继续写作。 衡量一本书的价值是,读完之后,我们自己是否抑制不住想写点什么,哪怕写出来的东西与书全然无关。 有两种人不可读太多的书,天才和白痴。天才读书多了,占用了创造的时间,是无可弥补的损失。白痴读书多了,愈发糊涂,愈发不可救药。 天才和白痴都不需要太多的知识,倒是处于二者之间的普通人,多读点书多些知识好用,以弥补天赋的不足。人们常说狗尾续貂,原意是“貂不足,狗尾续”,而貂已足和没有貂的,就用不着续狗尾了。还好,老姐儿用得着狗尾,没有天才的痛苦和白痴的满足。 经常听说谁谁谁受书的影响,或翻然悔悟,或茅塞顿开,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实就是一种自我发现,自己本来就存在但沉睡的东西被书唤醒,而已。一个人的心灵受到影响不可能靠灌输,只能靠共鸣。再伟大的巨著,如果不能引起我的共鸣,它对于老姐儿而言,连本时装画册还不如。 经常听说谁谁谁年轻时读某本书,影响了一生。其实并不是那本书有多大力量,而是缘于它介入的时机。年轻是最容易受影响的年龄,很容易崇拜一个什么人或者一本什么书。到老姐儿这个岁数重读,很可能会失望,会惊异当初怎么如此的鬼迷心窍? 这个东西就叫“精神初恋”,初恋对象不过是把我们引入精神世界的一块敲门砖,而不是精神世界本身。不过它是非常重要的征兆,我们早期迷恋的书,大致可以显示我们的精神类型,预示我们的精神走向。 等到老姐儿这个岁数,书的震撼力很难发挥作用了,我们就能够保持与书的合适距离了。或许是成熟了,或许是迟钝了,总之我们已经过了精神初恋的年龄。 读书好像交友,可是有例外。读那些传授交友术的书,交友的本事学会了,真朋友全跑光了。 学者读书是职业,作家读书是偶然,聪明人读书能写格言,只读格言的人是傻瓜。哈哈,老姐儿好读书,又不求甚解,所以至今活得潇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