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630|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流星雨佛学入门讲座(三)汉传佛教的四大流派(1)

[复制链接]

1788

主题

62

好友

852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8-14 17:59:3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转贴 仅供参考:


流星雨佛学入门讲座(三)汉传佛教的四大流派


佛教宗派是在释迦牟尼逝世后一二百年间出现的,由于僧侣们对佛教的一些戒
律和教理产生分歧,所以分裂出了大众部和上座部。佛教在印度流传了五百多
年后,于东汉初年传入我国。其时正值大乘佛教兴起时期,所以我国佛教从传
初始就不是一个统一的无派别的宗教。后来随着大量经论的翻译介绍,人们对
佛法的理解和修持的方法都产生了各自的观点,这些不同的佛学思想与我国本
土文化相融合,产生了众多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尤其进入隋唐以后,
佛教在我国得到了空前发展,各种学说、各种宗派出现了百花争艳的局面,到
隋唐时有十宗八宗之说。八宗是指:三论宗(又名法胜宗)、瑜伽宗(又名法
相宗)、天台宗、贤首宗(又名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又名
真言宗),以上八宗属于大乘佛教,如果再加上属于小乘佛教的俱舍宗、成实
宗,则合称十宗。但由于小乘佛教到唐朝时已经衰落,所以,佛教在中国的传
播以属于大乘佛教的几个宗派为主,但它们的发展也不平衡,有的逐渐衰微,
终至不传;有的绝而复苏,流传至今。其中以禅宗、净土宗、律宗和密宗的影
响较大,特别是禅宗,堪称汉传佛教的中心和精华。现分述如下:

  你的沉默明亮如灯、简单如指环。

  论坛其他名字 【云水.墨】 【淡墨瀑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88

主题

62

好友

852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沙发
发表于 2007-8-14 18:00:12 |只看该作者


1.禅宗

传说,当初佛祖释迦牟尼在灵山聚众说法时,曾拈花示众。听法的信徒们都莫
名其妙、不解其意,只有迦叶尊者默默微笑,佛祖知道他已经有所领悟,便说:
“吾有正法眼藏(正法即佛法,眼是指朗照宇宙,藏是包含万有的意思;合指
全体佛法),涅磐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
诃迦叶”(见《五灯会元》卷一)。于是便将所有佛法传给了迦叶。迦叶在释
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中被称为“头陀第一”(意思是最能苦修——就是自虐^_^),
由于他开创了“不著文字,以心传心”领悟佛法的方式,所以被尊为为印度禅
宗的始祖。

印度禅宗传入我国是在南北朝时期,梁武帝普通七年(公元 526年),印度禅
宗第二十八代传人菩提达摩渡海从广州登陆进入内地。相传,达摩曾与笃信佛
教的梁武帝论禅:

帝问曰:“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记,有何功德?”(佛教将信
徒做善事称为功,而将得到的回报称为德)师曰:“并无功德。”帝曰:“何
以无功德?”师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
曰:“如何是其功德?”答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可世求。”
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师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
师曰:“不识。”帝不领悟。(见《景德传灯录》卷三)

梁武帝求的是,通过造寺、写经、度僧来修福田(佛教称积善可得福报,如同
种田能得到收获一样)、换取好的报应,而在达摩看来,这种刻意致求的功德,
有条件者皆能为之,所以并不能求得真正的解脱。两人话不投机,梁武帝被泼
了一盆冷水,遂与达摩告辞,并不留用。达摩因不被契重,于是“折苇渡江”,
来到河南崇山少林寺传法。传说他曾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后来终于遇到了年已
四十的慧可,达摩见慧可智深善辩,一心向佛,可以继承法嗣,便亲授《楞伽
经》四卷,并传给他一件自己从印度带来的木棉袈裟,作为嫡传的凭证。慧可
成为了中国禅宗的第二代祖师。后来他又将袈裟传给了三祖僧璨,僧璨传给道
信,道信传给弘忍,历时一百多年,但一直没能扩大影响,直到五祖弘忍传给
六祖慧能,禅宗终于在慧能手中得发扬光大。我们知道,在佛学三藏中“经”
是纪录佛的言行的,其余高僧之述著只能称作“论”。唯慧能是个例外,因为
后人尊慧能就是佛的化身,故记录他说法的著作称为《六祖坛经》。足见慧能
在中国佛学上的重要地位。

慧能,俗姓卢,祖籍范阳(今北京大兴县)。唐太宗贞观12年(公元 638年)
生于南海郡新州(今广东新兴县)。其父卢行[王舀],从范阳贬谪到新州任官,
娶本地人李氏,生子时,过路僧人为之取名慧能(也做惠能)。慧能三岁丧父,
因家贫缀学,靠卖柴养母渡日。

一天,慧能到客店送柴,卖完柴正要回家,忽然听见有人在店内高声颂读佛经,
他好奇地停下来听。奇怪的是,客人所诵读的佛经,他大致都能领悟,于是慧
能问客人从什么地方来,读的是什么经?客人说:“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而
来,读的是《金刚经》。”并说:“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在东禅寺主持法坛,教
化众生。他的门徒有一千多人。大师经常劝导僧众,只要遵循《金刚经》,就
能自己认识佛性,直接成佛。”慧能听了这番话,觉得这是缘份。承蒙一位客
人资助了十两银子,于是他安置好母亲的衣食,便打点行装来到东禅寺,谒见
弘忍大师。

大师问:“你是哪里人,到这里想得到什么?”

慧能答到:“弟子是岭南新州的百姓,到此礼拜法师,只求能够成就佛道,不
想要别的东西。”

大师佯做发怒道:“你是岭南人,又是[犭葛]獠(这是当时人们对岭南少数民
族的蔑称),怎么能成就佛道呢?”

慧能反驳到:“人虽有南北之分,而佛性却无南北之别。[犭葛]獠虽然与和尚
不同,但在同具佛性这一点了,又有什么区别呢?”

弘忍对慧能的回答十分满意,本想再详谈几句,但是看见周围还有很多弟子,
怕慧能引起起他们的嫉恨,便让他随大家干活去。

从此,慧能留在东禅寺,在碓房干些劈柴踏碓的杂活,一干就是八个月。有一
天五祖见周围没人,便对慧能说:“我想你的见解很有道理,恐怕会有坏人加
害你,所以不再和你交谈,你明白吗?”慧能答道:“我知道大师的心意,所
以也不敢擅自到您的堂前请教,以免别人觉察。”

弘忍大师另有一得意弟子——神秀,本来被公认为是五祖的衣钵继承人,神秀
虽未出农,但在东禅寺皈依弘忍大师门下已有三十余年,而且他熟读经书,功
课勤奋,修持有素,经常登坛讲经说法,在众弟子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弘忍大量那时已是古稀之年,身体每况愈下,于是自己的传位之事,就不能不
让他煞费苦心了。神秀的修养和造诣在众弟子中首推第一,如果让此人继承法
嗣,墨守成规,守住祖业应该不成问题,但由于悟性稍差,如果想让禅宗发扬
光大恐怕又难委重任。弘忍于是想到了入寺不久的慧能,此人志向弘大,根基
很好,而且悟性极高,可惜目不识丁,做一派宗师是否合适呢?

弘忍举棋不定,于是召集众多门徒到大堂前,向大家训诫道:“世人生死事大,
你们每天只是追求福田,不求如何使自己脱离苦海,如果迷失了自己的本性,
做功德求福田怎么能救得了自己呢?你们回去好好认识一下心性,每人作一首
偈给我看,如果有谁能认识到佛性的真谛,我就将衣钵传给他,让他做本法门
的传人。”

弟子们退下之后,议论纷纷,都认为这不过是祖师走走过场,论学问声望他们
都不是神秀的竞争对手,所以也没有几个人真下功夫作偈。

神秀早就觉得继承衣钵非他莫属,于是回去精心作了一偈,以便让大师了解自
己对佛的认识。

神秀写好偈之后,却迟迟不敢呈交弘忍,别人都不写,单单你去交了,岂不是
给人落下谋求师位的娣吗?神秀忐忑不安,写好的偈在手里拿了四天,好几次
走到禅堂前,却没有勇气将它交给弘忍。

于是,他在半夜时分,手持灯烛,将这首偈语写在了五祖讲经堂前走廊的墙壁
上: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
神秀把人的身心比做菩提树和明镜台(菩提即觉悟和智慧的意思),把外部宏
观世界的烦恼、干扰比做经常蒙落的“尘埃”。意思是说想成就佛道,获得彻
底的觉悟,就必须经常地克服来自外界的诱惑干扰,行病况去恶,苦修渐进,
即从传统的“戒、定、慧”入手,慢慢修持,逐渐成佛。后人将神秀的这种思
想称为“渐悟”。

但是弘忍大师看见神秀写的偈之后,并不十分满意,他把神秀叫来说:“你做
的这首偈,还未认识到佛的本性,只是到了大门口,而未能登堂入室。回去再
思考两天,重新作一首偈来,如果能认识到了佛性,我自然会把法衣传给你。”

神秀走后,心神不安,几天都没有把偈作成。

这个时候的慧能还在碓房舂米。有一天,他听见一个小和尚一边背着神秀所写
的那首偈语一边走来。就拦住小和尚,问清了这首偈的来龙去脉,便请小和尚
带他到法师的禅堂前。

廊壁上的那首偈语吸引了很多人在围观,慧能不识字,便叫旁边的人念给他听。
听完后,慧能说:“我也做了一首偈,希望您能替我写上去。”

旁边有人答应后,慧能一连作了两首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是明镜台,明镜本清静,何处染尘埃?

偈语被写到墙壁上,围观的僧众十分惊讶,议论纷纷,褒贬不一。

众人的喧哗之声惊动了弘忍大师,弘忍看完偈语,据此认定此樵夫已经领悟到
了禅法的要旨,可以继承他的衣钵。但出于安全的考虑,他当众批评了慧能,
但暗示慧能半夜三更到他的屋内。当晚,弘忍于屋内亲授《金刚经》要旨,并
告诫说:“自古传法,气若悬丝。若留此间,必有人害汝,汝即离去。”于是
慧能连夜出逃。弘忍于第二天才告诉弟子,衣钵已去。

慧能躲过神秀一派的暗算后,出走到韶州曹溪,隐姓埋名达十五年之久,于唐
武则天垂拱三年(公元 687年)在广州法性寺正式剃度出家,成为我国佛教史
上的著名人物——禅宗“六祖”。

从此,禅宗分为两派,以慧能为首主张“顿悟”的是南禅宗,以神秀为首主张
“渐悟”的是北禅宗。北禅宗在当时兴劢一度后便走向衰微。而南禅宗却禅师
辈出,在唐宁的三四百年间又分为五宗七派,影响深远。现在所说的禅宗基本
上都属于南宗慧能一派了。

禅,是梵文“禅那”的简音译,意思是静中思虑,也称禅定、参禅,即在某一
法境上专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禅宗的学说是极端唯心的,在禅宗看来,
我心即佛,佛即我心,世上一切万物都是我心的幻化产物。传说印宗和尚曾问
弟子,“风吹幡动,是幡动,还是风动?”众弟子说法不一,有说风动,有说
幡动。慧能在人群中答道:“风幡皆不动,是你们的心在动。”印宗听罢,下
台见礼,于是慧能亮出木棉袈裟,表明身份,印宗随即下拜掌门,然后为慧能
剃度,慧能又拜印宗为师(佛教中规定,剃度之后,必要拜师,方是佛门中人,
慧能虽贵为一代宗师,也不能免此律)。

现代人一眼就能看出慧能的回答是错误的,但这在佛教禅宗中却极有市场。禅
宗追求梵我合一,对外部事物不闻不问,只求凝神屏虑,达到一切皆空的境界,
正象《金刚经》上所说:“凡一切相皆是虚妄”。

禅宗认为每个人都有佛性,这个佛性就是自己的真心,所以人人都有可能成佛,
要彻悟佛法的真谛,达到佛的境界,不需外求,只须挖掘到人的本心即可。

北宗的修持方法是坐禅渐修,靠自己的毅力,收敛心性,节制各种欲望,经常
“拂拭”外界事物落在身心上的尘埃——烦恼苦难,这样才能净化自己,大彻
大悟,成就佛性,北宗的主要经典是《楞伽经》和《起信论》。

而在南宗看来,人的身心天生就是清静的,所以众生能否成佛,用不着向外求
助别的方法,用不着靠长期的苦行、持戒和禅定等方式来收敛心性,关键是
“自性”的迷与悟,正所谓“本性迷住,佛就成了众生;本性觉悟,众性就成
了佛。”他提倡不拘形式重在修心修身的顿悟之法,只要行住坐卧能排除各种
妄念,收敛心性就能“明心见性”,就能自我解脱,就能顿时觉悟。所以南禅
宗反对坐禅。南禅宗的主要经典是《金刚经》和《六祖坛经》。

当然,无论是南宗的“顿悟”还是北宗的“渐悟”,两者殊途同归。他们最终
的目标都是要达到梵我合一,心物同一,万象同一。最终使人对所有事物的区
别界限全部消失,处于一种无知、无虑、无求、无怨的无意识状态,而这种境
界是人整体性的直觉体验,是无法用语言和理智传达表现的。

南禅宗的形成,为佛教的中国化、大众化提供了生机。它的“不假文字”、
“教外别传”、“直指人心”的修持方法是对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一次重大改
革。在所有的中国佛教派中以禅宗的影响最大。公元 845年唐武宗会昌年间开
展灭佛运动,几乎将所有的佛像经书破坏烧毁,其它宗派基本上消声匿迹,归
于衰亡。只有禅宗尚能维持发展。至今,我国的寺院十之八九是禅宗寺院,所
以人们经常把寺院称作某某禅寺。


  你的沉默明亮如灯、简单如指环。

  论坛其他名字 【云水.墨】 【淡墨瀑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88

主题

62

好友

852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板凳
发表于 2007-8-14 18:03:49 |只看该作者
2.净土宗

净土是指西方极乐世界,它是相对于我们生活的所谓尘世秽土而言的。《无量
寿经》中说,古印度曾经有个国王受到佛法的感化,决定舍弃国位,出家修道。
后来这个国王成为法藏和尚。出家后的法藏和尚在世自在王佛面前发了四十八
条宏愿。其中三条中都提到,“如果我成为了佛,一定普度十万众生,到我的
国土中去。”而在他所管辖的佛国中,没有地狱,饿鬼畜牲,众生在此会过着
吃穿不愁,没有烦恼忧愁的快乐生活。从这以后,法藏根据各个佛国的情况,
经过五劫之久的时间,创造了极乐世界这块净土,他成佛后号无量寿佛,意即
无限寿命和无限的光明,梵文音译阿弥陀佛,成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

西方极乐世界与众生所居之秽土相对,又称“净土”。为了增加极乐世界的诱
惑力,佛教们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将这块佛国净土营造得美妙无
比,奢华无比。据《无量寿经》等佛经宣称,西方极乐世界的地由金银、琉璃、
琥珀、玛瑙等七种宝物铺成,这里气候宜人,住房树林皆是由七种宝物组建。
阿弥陀佛在“道场树”下说法,微风吹过,各种宝物叮当作响,发出的声音犹
如美妙的音乐,人们吃饭穿衣,“应念即至”,可以说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真可谓极尽世间之快乐。佛经宣称,世间众生不论出家与否,只要心诚意笃,
持名念佛,阿弥陀佛定在其信徒死后将其接引到“西方净土”,所以他也被称
为是“接引佛”。当然,这显然是佛教徒为吸引信众而虚构的宗教故事。

净土宗的创始人为东晋的高僧慧远大师。慧远,本姓贾,公元 334年出生于后
赵雁门楼烦(今山西省原平县崞阳镇东)。少时家境优裕,慧远13岁随舅父南
下到河南洛阳、许昌等地求学,他资质聪慧,敏而好学,尤喜老庄。

其时,世事纷乱,峰烟四起,人心思安。慧远于21岁那年为避世乱,拜当时的
高僧道安为师,从此,与其弟慧持落发为僧,遁入空门。

慧远追随道安左右凡二十余年,他刻苦研读佛经,努力精进,加之才思敏捷,
领悟力强,其佛学造诣日臻深湛。

公元 378年,道安遣散了弟子,慧远带领弟子几十人意欲南下广东罗浮山立寺
传教,弘扬佛法。途经浔阳(今江西九江)时,慧远为幽静秀美的庐山风景所
吸引,遂放弃原有计划,决定在庐山隐居传教。

公元 384年,慧远得江州刺史桓伊的资助,于庐山香庐峰下修建东林寺。两年
后寺成。从此,慧远隐居山林传经说法,著书立说,直到圆寂,三十多年中从
未迈出庐山一步。由于慧远的影响,庐山一时成为当时南方的佛教中心,也在
不同程度上带来了南朝佛教的兴盛。他在庐山东林寺结莲社,与其同道在阿弥
陀佛像前立誓,共期往西方极乐世界,广为倡导净土学说,故该宗又称莲宗。
他们将佛陀所说的法门分为难行道和易行道。宣扬说修净土法门往极乐世界是
易行道。
-------------------
净土宗最为诱惑人的地方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净土宗宣称,信徒只要专心
思念阿弥陀佛,信徒在临终之际口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是梵音,读作
“那摩”,意思是“归依、敬礼、礼拜”)的法门,到时候就会有阿弥陀佛、
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来到信徒身边,接引其往生西方净土。净土宗教义依
据为“三经一论”,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往
生论》。

信徒要达到往生的目的,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信、愿、行。其中起信最为
关键:信就是对释迦牟尼所说的佛法坚信不疑,想念极乐世界的丰硕和阿弥陀
佛的弘愿无限。

光是相信了净土学说的基本内容,而没发自内心的主观努力,并不能促成信徒
往生愿望的实现。所以净土宗还要求信徒们发愿意,在阿弥陀佛面前立下志愿,
死后愿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中生活。

行的意思就是行动表现,首先是行持念佛,其次是广为善事,以具备往生的条
件和资格。

行持的方法很多,如持名、观想、观像、实想等,其中最为简便易行,为人所
接受的是持名念佛,即口颂“南无阿弥陀佛”六字真言。佛经宣称如能口念佛
号七万或十万声,即可成佛。净土宗的这一法门在民间影响最大,也被其它各
个佛教宗派所普遍接受。修持净土宗不需要精通佛教精典理论,不需要受严格
的戒律限制,所以无论天资高低,贫富贵贱,只要心地虔诚,诵念佛号,都可
以有所收获。持名念佛的方法和要求没有一定限制,随时随地以何各方式进行
都无关紧要。上供佛像,下跪礼佛,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内念一定数量的法门最
好,当然诵念时间越长越好,如无条件,面西而立,默诵几声亦无妨。念佛的
声音有高声念、默念、心念、金刚念等几种。

净土宗这种高速快捷、简便易学的成佛方法和途径(有点象街上的电脑速成班
^_^),缩短了佛教和下层民众的距离,迎合了人们迅速寻求解脱的迫切愿望,
也为以后的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壮大提供了社会基础。从此之后,一种具有中国
特色的汉化佛教(哈哈,不是社会主义)在中国迅速地得以广泛传播。(可见
任何外来文化要想在中国得以生存发展,必须先本地化,也就是加上所谓的中
国特色,这是为什么?有谁愿意研究研究?要不明王出个皇榜?)
  你的沉默明亮如灯、简单如指环。

  论坛其他名字 【云水.墨】 【淡墨瀑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88

主题

62

好友

852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地板
发表于 2007-8-14 18:04:12 |只看该作者
3.律宗

律宗,是以研习及传持戒律为主的佛教宗派。

佛教传入我国不久,三国年间(公元249—253年),当时天竺僧人昙柯迦罗来
到洛阳,他看到我国的僧人只在外貌上剃发、披服缦条,而本身的行止却缺乏
戒律的约束,更没有传戒的仪式,教徒对佛的斋供礼仪皆按照我国传统的祠祀
方式进行,与印度佛教留传不来的体制大相经庭。于是,昙柯迦罗在白马寺翻
译出比较通俗易懂、便于接受的佛教戒本《僧祗戒心》一书,并请梵僧建立一
些受戒规则来帮助我国僧人受戒,这可以说是我国律宗的开始,昙柯迦罗也因
此被推为律宗的始祖。而律宗的实际创始人却是四百多年以后唐太宗时的高僧
道宣,因其在终南山丰德寺钻研律学、潜心述作,并创设戒坛、制定受戒仪式,
所以律宗也称南山宗。

释迦牟尼去世后,由他的弟子 500人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窟,将佛一生所说的言
教加以整理结集,是为经、律、论三藏。律就是戒律,在印度有“律分五部”
之称,其中四部被翻译介绍到中国,律宗所依据的是其中《四分律》的一部。

律宗将戒律分为“止持、作持”两类。严禁僧人身口作恶的种种要求称为“止
持”戒,出家人的起居、悔过、行善等日常规范要求称为“作持”戒。前者重
在“禁防身口,不造诸恶”,后者重在“策勤三业,众善奉行”。

律宗的主要学说是《戒体论》。据《行事钞》等说,佛所制定的诸戒都有戒法、
戒体、戒形、戒相四种。戒法就是各种戒规戒条,戒体是领会了戒律、自愿接
受其约束、信守戒法的信徒,戒行是按照戒律实施的行为,戒相是严格按照戒
律行动所表现出的规范。

随着佛教的发展,律宗的许多戒律已被其它各宗所吸收,成为中国佛教徒共同
遵守的戒条,至于戒律的内容,佛教对僧尼的身(行动)、口(言论)、意
(思想)诸方面都规定得十分严格和复杂,小到出家僧侣的日常生活琐事,大
到四众弟子们的集体宗教活动;上至僧团,下到个人,佛教都有详细繁琐的规
定,而要完全按照这些戒律的要求行事,出家人的生活是极为艰苦的,也就是
我们常说的“苦行僧”生活。一般来说,信仰佛教的在家弟子受持“五戒”,
简言之: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乱。而出家的小和尚则要受十戒:不杀
生、不偷盗、不淫乱、不饮酒、不妄语、不涂饰香鬓、不视听歌舞、不坐卧高
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如果严格遵守戒规,照搬条文,正式出家
的和尚要受持久250条戒律,而尼姑则要受持348条戒律,真真吓死我也!

好在戒律是由人规定的,不可能一成不变。佛教的戒律总是在因时因势在改变。
这可能也是为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吧?^_^
  你的沉默明亮如灯、简单如指环。

  论坛其他名字 【云水.墨】 【淡墨瀑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88

主题

62

好友

852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5#
发表于 2007-8-14 18:04:32 |只看该作者
4.密宗

佛教分为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分显密二宗。据说显宗是释迦牟尼
对一般信徒说的法;而密宗则是释迦牟尼的法身——大日如来对自己的亲信和
内部徒众所说的不能外传的秘密真言(看来就是佛祖也难免有点裙带关系啊)。
显、密宗又称显、密教。

密宗也叫真言宗。它的创始人相传是古印度的佛教大师龙树。我国汉地佛教密
宗的形成是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由所谓的“开元三大士”,
即域外僧人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等人传入我国。此宗依《金刚顶经》、《大
日经》建立“金刚界”、“胎藏界”两部三密瑜伽。密宗宣称:宇宙万物都是
大日如来的显现,表现其“智德”方面的称为“金刚界”,意思是能摧毁一切
烦恼;表现其“理性”(本有的觉悟,即真如佛性)方面的称为“胎藏界”,
意思是具有功德,隐于烦恼中不显。因此宗之法甚是奥秘,不经灌顶,不经传
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它人,故称密宗。该宗认为:世间万物、佛及众生皆
由属“胎藏界”的地、水、火、风、空(色法)和属“金刚界”的识(心法)
所造。色心不二,金胎合一。二者摄宇宙万有,而又皆具众生心中。(没听明
白吧?这是照抄的,密宗我也不太懂。哈哈)

修习密宗者首先要选择一位自己最崇敬的佛、菩萨或明王(可不是咱们这个明
王哦,选他一点用也没有,呵呵。这里的明王,是佛教密宗护法神的名字,佛
教中称,该神受大日如来教令,现忿怒形象以降伏诸恶魔。),作为自己学习
的对象或榜样,即本尊。密宗认为佛与众生体性相同,成佛的方法为修习三密
瑜伽,即众生的身、口、意三业(三密)与佛的身、口、意相应(喻伽)。修
法时,修行者要身作本尊的姿态,手结与本尊相同的一种特定的印契手势(我
建议大家选卧佛,睡着觉就修行了,哈哈,开个玩笑);口诵所习本尊的真言
(咒语);心中的思想与意念要与所修本尊相一致,如此就可以即身成佛、成
就本尊之身(我一直有一点不明白,就是大家如果都选大日如来作本尊,那将
来岂不是大家都成大日如来了?这不乱套了?)

密宗在汉地兴盛是从唐玄宗至唐末这百多年时间,进入五代以后便已衰微,它
现在主要流行在我国西藏地区。但西藏密宗与汉传密宗所承袭的系统还不同,
所以通常把藏传密宗称作藏密或西密,以区别于汉传密宗。

由于密宗晦色难懂,所以经堂出现于通俗小说中,反正大家也不懂,由着作者
说吧。且小说中密宗形象通常都性格古怪,行事诡秘。金庸也不免落入此俗套
之中,这就要由各位可以自己体会了。

——————————————————————————————————————
——————

本人预定的佛学入门三讲到此完毕,其实佛教中还有很多事情特有意思,不知
大家还想不想听。只俺的佛学理论和文学功底都有限,难为各位了。

GAME OVER!!!!!

          ---------------------------------------------------------
  你的沉默明亮如灯、简单如指环。

  论坛其他名字 【云水.墨】 【淡墨瀑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24

积分

云水居民

Rank: 1

6#
发表于 2009-1-1 20:44:22 |只看该作者
还想听。能继续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7

主题

0

好友

2140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灌水之王 突出贡献

7#
发表于 2009-1-5 22:51:53 |只看该作者

第一确应为最广,第二次之。

                   

如果成长为一棵大树,就无惧风雨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云水网 ( 鲁ICP备09069806号 )

GMT+8, 2025-5-4 06:33 , Processed in 0.10550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