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禅宗
传说,当初佛祖释迦牟尼在灵山聚众说法时,曾拈花示众。听法的信徒们都莫 名其妙、不解其意,只有迦叶尊者默默微笑,佛祖知道他已经有所领悟,便说: “吾有正法眼藏(正法即佛法,眼是指朗照宇宙,藏是包含万有的意思;合指 全体佛法),涅磐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 诃迦叶”(见《五灯会元》卷一)。于是便将所有佛法传给了迦叶。迦叶在释 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中被称为“头陀第一”(意思是最能苦修——就是自虐^_^), 由于他开创了“不著文字,以心传心”领悟佛法的方式,所以被尊为为印度禅 宗的始祖。
印度禅宗传入我国是在南北朝时期,梁武帝普通七年(公元 526年),印度禅 宗第二十八代传人菩提达摩渡海从广州登陆进入内地。相传,达摩曾与笃信佛 教的梁武帝论禅:
帝问曰:“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记,有何功德?”(佛教将信 徒做善事称为功,而将得到的回报称为德)师曰:“并无功德。”帝曰:“何 以无功德?”师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 曰:“如何是其功德?”答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可世求。” 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师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 师曰:“不识。”帝不领悟。(见《景德传灯录》卷三)
梁武帝求的是,通过造寺、写经、度僧来修福田(佛教称积善可得福报,如同 种田能得到收获一样)、换取好的报应,而在达摩看来,这种刻意致求的功德, 有条件者皆能为之,所以并不能求得真正的解脱。两人话不投机,梁武帝被泼 了一盆冷水,遂与达摩告辞,并不留用。达摩因不被契重,于是“折苇渡江”, 来到河南崇山少林寺传法。传说他曾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后来终于遇到了年已 四十的慧可,达摩见慧可智深善辩,一心向佛,可以继承法嗣,便亲授《楞伽 经》四卷,并传给他一件自己从印度带来的木棉袈裟,作为嫡传的凭证。慧可 成为了中国禅宗的第二代祖师。后来他又将袈裟传给了三祖僧璨,僧璨传给道 信,道信传给弘忍,历时一百多年,但一直没能扩大影响,直到五祖弘忍传给 六祖慧能,禅宗终于在慧能手中得发扬光大。我们知道,在佛学三藏中“经” 是纪录佛的言行的,其余高僧之述著只能称作“论”。唯慧能是个例外,因为 后人尊慧能就是佛的化身,故记录他说法的著作称为《六祖坛经》。足见慧能 在中国佛学上的重要地位。
慧能,俗姓卢,祖籍范阳(今北京大兴县)。唐太宗贞观12年(公元 638年) 生于南海郡新州(今广东新兴县)。其父卢行[王舀],从范阳贬谪到新州任官, 娶本地人李氏,生子时,过路僧人为之取名慧能(也做惠能)。慧能三岁丧父, 因家贫缀学,靠卖柴养母渡日。
一天,慧能到客店送柴,卖完柴正要回家,忽然听见有人在店内高声颂读佛经, 他好奇地停下来听。奇怪的是,客人所诵读的佛经,他大致都能领悟,于是慧 能问客人从什么地方来,读的是什么经?客人说:“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而 来,读的是《金刚经》。”并说:“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在东禅寺主持法坛,教 化众生。他的门徒有一千多人。大师经常劝导僧众,只要遵循《金刚经》,就 能自己认识佛性,直接成佛。”慧能听了这番话,觉得这是缘份。承蒙一位客 人资助了十两银子,于是他安置好母亲的衣食,便打点行装来到东禅寺,谒见 弘忍大师。
大师问:“你是哪里人,到这里想得到什么?”
慧能答到:“弟子是岭南新州的百姓,到此礼拜法师,只求能够成就佛道,不 想要别的东西。”
大师佯做发怒道:“你是岭南人,又是[犭葛]獠(这是当时人们对岭南少数民 族的蔑称),怎么能成就佛道呢?”
慧能反驳到:“人虽有南北之分,而佛性却无南北之别。[犭葛]獠虽然与和尚 不同,但在同具佛性这一点了,又有什么区别呢?”
弘忍对慧能的回答十分满意,本想再详谈几句,但是看见周围还有很多弟子, 怕慧能引起起他们的嫉恨,便让他随大家干活去。
从此,慧能留在东禅寺,在碓房干些劈柴踏碓的杂活,一干就是八个月。有一 天五祖见周围没人,便对慧能说:“我想你的见解很有道理,恐怕会有坏人加 害你,所以不再和你交谈,你明白吗?”慧能答道:“我知道大师的心意,所 以也不敢擅自到您的堂前请教,以免别人觉察。”
弘忍大师另有一得意弟子——神秀,本来被公认为是五祖的衣钵继承人,神秀 虽未出农,但在东禅寺皈依弘忍大师门下已有三十余年,而且他熟读经书,功 课勤奋,修持有素,经常登坛讲经说法,在众弟子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弘忍大量那时已是古稀之年,身体每况愈下,于是自己的传位之事,就不能不 让他煞费苦心了。神秀的修养和造诣在众弟子中首推第一,如果让此人继承法 嗣,墨守成规,守住祖业应该不成问题,但由于悟性稍差,如果想让禅宗发扬 光大恐怕又难委重任。弘忍于是想到了入寺不久的慧能,此人志向弘大,根基 很好,而且悟性极高,可惜目不识丁,做一派宗师是否合适呢?
弘忍举棋不定,于是召集众多门徒到大堂前,向大家训诫道:“世人生死事大, 你们每天只是追求福田,不求如何使自己脱离苦海,如果迷失了自己的本性, 做功德求福田怎么能救得了自己呢?你们回去好好认识一下心性,每人作一首 偈给我看,如果有谁能认识到佛性的真谛,我就将衣钵传给他,让他做本法门 的传人。”
弟子们退下之后,议论纷纷,都认为这不过是祖师走走过场,论学问声望他们 都不是神秀的竞争对手,所以也没有几个人真下功夫作偈。
神秀早就觉得继承衣钵非他莫属,于是回去精心作了一偈,以便让大师了解自 己对佛的认识。
神秀写好偈之后,却迟迟不敢呈交弘忍,别人都不写,单单你去交了,岂不是 给人落下谋求师位的娣吗?神秀忐忑不安,写好的偈在手里拿了四天,好几次 走到禅堂前,却没有勇气将它交给弘忍。
于是,他在半夜时分,手持灯烛,将这首偈语写在了五祖讲经堂前走廊的墙壁 上: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 神秀把人的身心比做菩提树和明镜台(菩提即觉悟和智慧的意思),把外部宏 观世界的烦恼、干扰比做经常蒙落的“尘埃”。意思是说想成就佛道,获得彻 底的觉悟,就必须经常地克服来自外界的诱惑干扰,行病况去恶,苦修渐进, 即从传统的“戒、定、慧”入手,慢慢修持,逐渐成佛。后人将神秀的这种思 想称为“渐悟”。
但是弘忍大师看见神秀写的偈之后,并不十分满意,他把神秀叫来说:“你做 的这首偈,还未认识到佛的本性,只是到了大门口,而未能登堂入室。回去再 思考两天,重新作一首偈来,如果能认识到了佛性,我自然会把法衣传给你。”
神秀走后,心神不安,几天都没有把偈作成。
这个时候的慧能还在碓房舂米。有一天,他听见一个小和尚一边背着神秀所写 的那首偈语一边走来。就拦住小和尚,问清了这首偈的来龙去脉,便请小和尚 带他到法师的禅堂前。
廊壁上的那首偈语吸引了很多人在围观,慧能不识字,便叫旁边的人念给他听。 听完后,慧能说:“我也做了一首偈,希望您能替我写上去。”
旁边有人答应后,慧能一连作了两首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是明镜台,明镜本清静,何处染尘埃?
偈语被写到墙壁上,围观的僧众十分惊讶,议论纷纷,褒贬不一。
众人的喧哗之声惊动了弘忍大师,弘忍看完偈语,据此认定此樵夫已经领悟到 了禅法的要旨,可以继承他的衣钵。但出于安全的考虑,他当众批评了慧能, 但暗示慧能半夜三更到他的屋内。当晚,弘忍于屋内亲授《金刚经》要旨,并 告诫说:“自古传法,气若悬丝。若留此间,必有人害汝,汝即离去。”于是 慧能连夜出逃。弘忍于第二天才告诉弟子,衣钵已去。
慧能躲过神秀一派的暗算后,出走到韶州曹溪,隐姓埋名达十五年之久,于唐 武则天垂拱三年(公元 687年)在广州法性寺正式剃度出家,成为我国佛教史 上的著名人物——禅宗“六祖”。
从此,禅宗分为两派,以慧能为首主张“顿悟”的是南禅宗,以神秀为首主张 “渐悟”的是北禅宗。北禅宗在当时兴劢一度后便走向衰微。而南禅宗却禅师 辈出,在唐宁的三四百年间又分为五宗七派,影响深远。现在所说的禅宗基本 上都属于南宗慧能一派了。
禅,是梵文“禅那”的简音译,意思是静中思虑,也称禅定、参禅,即在某一 法境上专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禅宗的学说是极端唯心的,在禅宗看来, 我心即佛,佛即我心,世上一切万物都是我心的幻化产物。传说印宗和尚曾问 弟子,“风吹幡动,是幡动,还是风动?”众弟子说法不一,有说风动,有说 幡动。慧能在人群中答道:“风幡皆不动,是你们的心在动。”印宗听罢,下 台见礼,于是慧能亮出木棉袈裟,表明身份,印宗随即下拜掌门,然后为慧能 剃度,慧能又拜印宗为师(佛教中规定,剃度之后,必要拜师,方是佛门中人, 慧能虽贵为一代宗师,也不能免此律)。
现代人一眼就能看出慧能的回答是错误的,但这在佛教禅宗中却极有市场。禅 宗追求梵我合一,对外部事物不闻不问,只求凝神屏虑,达到一切皆空的境界, 正象《金刚经》上所说:“凡一切相皆是虚妄”。
禅宗认为每个人都有佛性,这个佛性就是自己的真心,所以人人都有可能成佛, 要彻悟佛法的真谛,达到佛的境界,不需外求,只须挖掘到人的本心即可。
北宗的修持方法是坐禅渐修,靠自己的毅力,收敛心性,节制各种欲望,经常 “拂拭”外界事物落在身心上的尘埃——烦恼苦难,这样才能净化自己,大彻 大悟,成就佛性,北宗的主要经典是《楞伽经》和《起信论》。
而在南宗看来,人的身心天生就是清静的,所以众生能否成佛,用不着向外求 助别的方法,用不着靠长期的苦行、持戒和禅定等方式来收敛心性,关键是 “自性”的迷与悟,正所谓“本性迷住,佛就成了众生;本性觉悟,众性就成 了佛。”他提倡不拘形式重在修心修身的顿悟之法,只要行住坐卧能排除各种 妄念,收敛心性就能“明心见性”,就能自我解脱,就能顿时觉悟。所以南禅 宗反对坐禅。南禅宗的主要经典是《金刚经》和《六祖坛经》。
当然,无论是南宗的“顿悟”还是北宗的“渐悟”,两者殊途同归。他们最终 的目标都是要达到梵我合一,心物同一,万象同一。最终使人对所有事物的区 别界限全部消失,处于一种无知、无虑、无求、无怨的无意识状态,而这种境 界是人整体性的直觉体验,是无法用语言和理智传达表现的。
南禅宗的形成,为佛教的中国化、大众化提供了生机。它的“不假文字”、 “教外别传”、“直指人心”的修持方法是对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一次重大改 革。在所有的中国佛教派中以禅宗的影响最大。公元 845年唐武宗会昌年间开 展灭佛运动,几乎将所有的佛像经书破坏烧毁,其它宗派基本上消声匿迹,归 于衰亡。只有禅宗尚能维持发展。至今,我国的寺院十之八九是禅宗寺院,所 以人们经常把寺院称作某某禅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