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00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太虚大师为何不认可袁焕仙开悟--大威德怖畏金刚的博客

[复制链接]

1788

主题

62

好友

852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2-23 18:37:4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2015-10-16 17:52:08)
标签: 佛学 修证研究        

此文原发在新浪博客,今经过一番修改发表之,欢迎批评指正!
太虚大师为何不认可袁焕仙开悟?

  民国居士中,四川以袁焕仙贾题韬傅真吾等为代表,在1943年成立了维摩精舍。未几,袁焕仙集结其开示法语为《维摩精舍丛书》。该书有人赠送给太虚大师,太虚大师阅读后有如下评价:(见:《太虚大师年谱》民国三十四年,一九四五“甲申──乙酉),大师五十七岁。)
比年,袁焕仙以禅风耸动川西,集其语为维摩精舍丛书。或以贻大师,大师略评数语,有“掷付侍者”,“两样畜生”,“一般假名”,“一场败阙”诸语。盖恶其狂嚣,轻而勿与。致引起其徒辈林梅坡、寒涵等之老羞成怒,跳踉狂呼!

贾老身边的一些事——纪念贾题韬老师诞辰100周年(http://www.shixiu.net/news/fjxw/555.html)李更生说到南怀瑾先生仅仅修到“顶位”,也不认可南怀瑾先生是见道开悟之人。

  王绍藩到成都时曾去拜望生老,一番交谈后生老对王绍藩大加呵斥,又说:“我也不想说你了,你回去转告你老师,说李老头要他提防顶堕!”敢向南老提这样的警示,生老可是唯一的了。(注:是李更生(不是李自申))
   熟悉《俱舍论》的都知道,四加行的“顶位”是相当危险的,因“顶位”类似于爬山,耗尽全身力气,过去世的“业障”都会被逼出来,虽然有观照般若照破“烦恼”,然而如果观照般若不得力的话,观照般若不能彻底打破“俱身身见”的话,则仍然会动摇对涅槃是否存在的怀疑(因没有涅槃不生不灭之体验,所以会动摇对涅槃的信念,甚至于怀疑佛菩萨的存在)。《俱舍论》总结四加行(就是《俱舍论》讲的抉择分)功德有一个偈子

《俱舍论》第二十三卷云: 
暖必至涅槃  顶终不断善
忍不堕恶趣  第一入离生
释曰:
暖位虽退又断善根。造无间业。堕三恶趣。而无久流转。必至涅槃故。若得顶法。虽有退等。必不断善。若得忍法。虽命终舍。而无有退。不堕恶趣。若下忍位。于二恶趣。得非择灭。若至上忍。于卵湿生。及无想天。北俱卢。大梵王。处并扇搋。半择迦。二形身。及第八有等。并见所断惑。于此生处身有惑中。得非择灭。以上忍位。必入见道。得成圣果。故于卵等。得非择灭。若见断惑。虽即未断。以必不起故。得非择灭也。世第一法。虽是异生。能起无间。入正性离生。正性离生者。必见道名也
补充:
暖位必定趋向涅槃。
顶位不断善根。
忍位不堕三恶道。
世第一法一定正性离生。虽然仍然是有漏位,但有“士用力,离同类因,引见道生”所以在世间有漏法中是为第一,但必然见道。

  维摩精舍因无见道之人指引,未几即衰落,一蹶不振,殊为叹息!

依笔者管见,太虚大师不认可袁焕仙开悟其原因大概有如下三条:
一、错认心性,堕在根本无明里面

《太虚法师语集》鉴别未到地定与真正见道开悟的差别时谈到:

起信论言:由真如心──或如来藏──不觉念起而有无明,最易混淆。禅宗由参一念未生以前,有时妄念顿歇,忽若大地平沉,一物俱无;或现一种极清空之境界,使行者见之,欢喜无量,以为大悟。其实、不过一种未到定境,非有真慧;及后忽然心起,依然昏扰如故,似起信论所云:不觉念起而有无明。吾昔在普陀闭关,有一时忽觉妄想俱歇,身心若亡,闻寺中钟声,即自心不一不异,俱无方所,少顷念起,复现尘境,闻钟声仍自外来。
   通观《维摩精舍丛书》,袁焕仙之境界大概到无念心之境界,类似南传佛教所说“有分心”,有分心往往无第六意识所起我法二执,但未必无“末那识”所起“俱身我法二执”,所以,出定后仍然“忽然心起,依然昏扰如故,似起信论所云:不觉念起而有无明”,仍然没有断除烦恼障而见道。古今参禅者达到此境后误认自己已经开悟者不在少数。此即是堕在根本无明(俱生我法二执)里面不自知,南传佛教认为是堕在“有分心”里面去了。所谓“有分心”其实就是类似一种“无念心体”。一般南传佛教解释为:

有分心可以翻译为「生命相续流」。它是一种不活跃的心,而且是维持一生当中心流相续的主要因素。因为有分心的缘故,所以一期生命中的心流才不会有间断。每当有任何心路过程生起时,有分心会暂时停止生起;一旦心路过程结束之时,有分心就会再相续不断地生起。例如在你熟睡无梦时,没有任何心路过程生起,那时只是有
分心在相续地生起许许多多次而已。如果这些有分心也不生起的话,你就死亡了,因为心流一停止时,死亡就会发生。过去有学者将有分心翻译为「无意识」或「下意识」,事实上有分心是一种意识,只是它不取现在的目标,而是取前一世临死速行心所取的过去目标。
这“有分心”实际即大乘佛教所说染污之“阿赖耶识”

二、以禅定觉受所得之“空”为见道。
《太虚法师语集》辩禅定之觉受与定慧双运破除我法二执而见道之境界云:

昔在普陀,闻人传冶开和尚语,人问:悟后尚须提话头否?开曰:“仍须常提”。印光法师每斥其非,且曰:“看话头如寻爷不见,四处叫喊,既已见爷,何更喊叫,岂非狂惑耶”?以此、当知禅宗参话头有两途:其一、则以参话头为堵绝妄想,妄想顿歇时以为开悟,其实是一种定境,出定之后烦恼仍起,如开所言,不得不再提话
头以续定力。其一、则以参话头引发正慧,照达实相,正慧既引生,则但由正慧而常惺惺,烦恼不起,是名大彻大悟,不再重提话头。如古人所云:话头如敲门瓦子,门开即弃;亦即印光法师所谈之意。

  禅宗参话头,本以思、慧心所及疑心所为方便以引发正慧,及正慧既显发,同时亦得正定,斯之谓禅,亦即六祖所云:定慧均等。其方便最为直切了当,为出世之上上法。惟定慧之辨最难,非通教理者容易误认,致令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起贡高我慢,空过一生!是故禅宗虽不研教,而不可以一刻离明眼知识,正为此也。

对照这一段也不难看出:袁焕仙先生是堕落禅定“空”之觉受里面去了,所以,太虚大师认为袁焕仙先生并未开悟见道。
《贾老身边的一些事——纪念贾题韬老师诞辰100周年》一文也说袁焕仙先生的印证是冬瓜印,甚至于有一位被印证开悟的还发了疯,足见袁焕仙先生确实是道眼不明:
“不过袁先生的印证似乎还草率了一些。”贾老不无遗憾地说:“如后来对南怀瑾、杨光岱等人的印证就引起了丛林中的不满,认为是冬瓜印,而不是金刚印。好在南怀瑾争气,迷迷糊糊被印证,却能猛地转身,透出光明,光岱也是这样,这才为袁先生争了光,出了气啊!袁先生腰壮气壮,也与此有关。但那些不能如南怀瑾那样转
身的则不堪了,有一位被印可,后来疯掉了,他老婆到精舍来大吵大闹,生出不少麻烦。

这方面,宗喀巴大师造《菩提道次第广论》力批单单修禅定所得到的无分别止为开悟。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16卷云:“若谓声闻地所说者,虽有安乐明显,然无甚深无分别相,唯是寂止,若有无分别即空三摩地。所言甚深无分别者,深义云何,為由观慧正见决定,次於其上无分别住耶,抑不思择无分别住耶。初者吾等亦许如此即是空三摩地。若汝许此,则应分别有无实性见解二类,若有彼见补特伽罗,次住见上修无分别,是修甚深空三摩地。若无彼见补特伽罗,唯不分别而修,则非修习甚深空性。理应如是分别宣说,不应宣说凡无思惟一切痴修皆是无缘,或於无相或於空性修静虑师。若谓无论有无了悟空性正见,但若心无分别,全不思择,一切止修皆是空定,则前所引声闻地说奢摩他品诸三摩地,虽非所欲亦应许為空三摩地,由彼定时除念正知势力微时,略起观察。”

“诸定量论皆说修奢摩他时,不观察修,唯安住修,故许一切不分别修,皆是修空,实為智者所应笑处,尤其说修不念作意皆是修空,声闻地文善為破除。”

宗喀巴大师又说开悟见道必须止观双运、定慧双修而破除戏论(我法二执)见道:
“生此三摩地奢摩他作意,义虽多种,然主要者是為引发毘钵捨那之证德。毘钵捨那又有二种:一、内外大小乘所共,能暂伏烦恼现行粗静行相毘钵捨那;二、唯佛弟子内道别法,毕竟断除烦恼种子,修习无我真实行相毘钵捨那。前是圆满支分,非必不可少,后是必不可少之支。故求解脱者,应生能证无我真实毘钵捨那。以若得前说第一静虑未到地摄正奢摩他,纵未获得以上静虑及无色奢摩他,然即依彼止修习胜观,亦能脱离一切生死繫缚而得解脱。若未通达未能修习无我真实,仅由前说正奢摩他,及依彼所发世间毘钵捨那,断无所有下一切现行烦恼得有顶心,然终不能脱离生死。”

  诚然,当今之善知识,欲觅一开悟见道者,堪称“难之又难”。相传文殊菩萨化身的藏传佛教大师麦彭仁波切在他的著述中说:“如今的佛教徒,得到欲心一境性也极为罕见”。(见麦彭仁波切《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须知“欲心一境性”就是“欲界定”(又称“电光定”),尚未到“初禅未到地定”,学习佛法要取得进步,不仅需要多读经论,多请教明眼善知识,也需要自己按照佛陀所开示的正道修学,以免盲修瞎练。

三、不依佛陀所说经教所指示而参禅
袁焕仙先生的问题还有就是不依靠佛陀所说经教参禅。达摩祖师来华传法时,就以四卷《楞伽经》作为参禅指要,一直到禅宗五祖、六祖,仍然坚持以《金刚经》来参禅、印证是否见道开悟。籍教悟宗可以说是“达摩禅”之正宗,尤其在末法时代,明眼善知识稀少的情况之下,依靠经教之印证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永明延寿禅师在《宗镜录》第一卷即说:
南阳忠国师云。禅宗法者。应依佛语一乘了义。契取本原心地。转相传授。与佛道同。不得依于妄情。及不了义教。横作见解。疑误后学。俱无利益。纵依师匠领受宗旨。若与了义教相应。即可依行。若不了义教。互不相许。

又说西天上代二十八祖、六祖慧能大师、马祖大师、、及南阳惠忠国师、鹅湖大义禅师、思空山本净禅师等皆是博通经教之人:
且如西天上代二十八祖。此土六祖。乃至洪州马祖大师。及南阳忠国师。鹅湖大义禅师。思空山本净禅师等。并博通经论。圆悟自心。所有示徒。皆引诚证。终不出自胸臆。妄有指陈。


藕益大师在《教观纲宗》言: “未开圆解,不应辄论修证,纵令修证,未免日劫相倍。”。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强调:不得决定正见(相当于思慧之最高层次)而修行,是不可能见道的。如《菩提道次第广论》第二十四卷云:
双修止观之理者,于无我义,若无决断定见,则不能生毘钵捨那功德,以说此见是彼因故。又说未闻彼见圣教障彼观故,《解深密经》云:「世尊,此奢摩他毘钵捨那,以何为因?慈氏,清淨尸罗,闻思所成清淨正见,以为其因。」又云:「于诸圣教不随欲闻,是毘钵捨那障。

该卷又云:如是应于有事无事决定全无尘许实性引生定解,及当安住所决断义,迭次而修,乃能引发无分别智。
若作是念,于无我义推求观察,是分别心,从此能生无分别智实属相违,因果二法须随顺故。世尊于此并喻而答,《迦叶问品》云:「迦叶,譬如两树为风振触便有火生,其火生已还焚两树。迦叶,如是观察生圣慧根,圣慧生已烧彼观察。」此说观察发生圣慧。《修次中篇》云:「彼由如是以慧观察,若瑜伽师不执胜义诸法自性,
尔时悟入无分别定,证一切法无自性性。若不修习以慧观察诸法自性,唯一修习弃捨作意,终不能灭所有分别,终不能证无自性性,无慧光故。如世尊说,从观察生如实智火,烧分别树,犹如鑽木鑽出之火。」若不尔者,从有漏道,亦不应有无漏道生,亦无异生而得圣果,因果二法不相似故,如是白种发生青芽,从火生烟,从女生
男,现有彼等无边因果极不相似。又圣无分别智,是已现证二我执境空无我义,为生彼故现当思择我执之境,通达彼无而善修习。彼虽亦是分别,然是无分别智极随顺之因。

白话概括解释则是:应该于人法二无我引发决定胜解而修观,才能够证得根本无分别智(即见道)


但按照《贾老身边的一些事——纪念贾题韬老师诞辰100周年》一文的记载:
但袁先生对教理不太感兴趣,认为一悟便了,无须这些葛藤。真悟了当然无话可说,但中国佛教教理荒废了几百年,支那内学院、太虚大师等兴教如日中天,四川佛教界于教理底子薄,来精舍学修的虽有下层民众,但核心参与者非官即商,不加强教理的铺垫怎么行?何况袁先生自己也是精于禅而疏于教啊!

所以,袁焕仙这种疏于教而又无见道明眼宗师指点很难见道开悟。
这种离开经教的参禅往往是盲修瞎炼。太虚大师《震旦佛教衰落之原因论》曾言禅宗仅仅接引闻思慧圆满者:
则正以盛唐之后,教律蔚兴,但接闻思资粮圆满者,令入三摩地,得自受用三昧,故单唱宗旨耳。

又云参禅不可离经教而参禅:
禅宗参话头,本以思、慧心所及疑心所为方便以引发正慧,及正慧既显发,同时亦得正定,斯之谓禅,亦即六祖所云:定慧均等。其方便最为直切了当,为出世之上上法。惟定慧之辨最难,非通教理者容易误认,致令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起贡高我慢,空过一生!

藕益大师《灵峰宗论》曾言三种人可以参禅:

唯三种人可参话头。
一者,夙具灵根,著手便判,身心世界,全体放下,金刚宝剑,当下提起,直待大事了毕,然后或见知识,或观契经,印证自心,接引后学;
二者,虽道路未甚明白,能依真实具眼宗匠,死心参究,到歧涂处,自能为我指点。到根节处,自能为我解辟。到转关处,自能为我拶入;
三者,既未深明道路,又无真师,必洞彻教理,方死心参究。虽不能通三藏众典,《棱严》一部,不可不精熟也。譬如独自远行,若不预问路程,断断必有错误。


除此三种,其余悠悠泛泛之徒,欲参禅悟道,敢保十个,错有五双。
  憨大师以话头喻敲门瓦子,至言也。识得本无实法,方能用法,而不被法缚。或有病其说破,令不生切心,则金刚筏喻,圆觉标指,亦有过邪?且惟说破,知瓦非宝,亟在敲门。若不说破,必忘敲门,终日玩瓦。救病神丹,而人顾病之,得无愚且狂乎?


显然第三种就是无明眼宗师指点,然而依照经教而参禅者,这种人也可能开悟见道。

但偏偏袁焕仙先生是在经论上不过关的,加上又没有遇到明眼宗师之指点,以致于虽然非常精进,禅定功夫也了得,但错过一生,殊为可悲可叹!
如:袁焕仙曾经主张“一悟百了,无需再修”。殊不知见道后尚有修道位,究竟位。《坛经》言:“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明显说道之体不用修(染污即不得),但道之相用不是“一悟百了,无需再修”(修证即不无)。历代汉藏祖师中记载即身成佛、即心成佛者不少,但罕见有像释迦牟尼佛之显现有百四十不共佛法。谓诸
如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四一切种清净、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三不护、大悲、无忘失法、永害习气、及一切种妙智。(见《瑜伽师地论》第四十九卷)。说明:悟了正好起修。故禅宗祖师沩山云:“可中顿悟正因,便是出尘阶渐。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又云: “初心从缘,顿悟自性。犹有无始旷劫习气,
未能顿尽,须教渠尽除现业流识。”弘辨谓:“顿悟自性,与佛同俦。然有无始习气未能顿尽,须假对治,令顺性起用。如人吃饭,不一口便饱。”长沙岑谓:“天下善知识未证果上涅盘,以功未齐于诸圣故也。”所以五祖戒又作东坡,草堂清复为鲁公。古今宗师,彻悟而未彻证者,类多如此。良由惟仗自力,不求佛加,丝毫惑业
不尽,生死决不能出。
彻悟大师言:“夫见道而后修道。修道而后证道。此千圣同途。然见道岂易言哉。若依教乘。必大开圆解。若依宗门。必直透重关。然后得论修道。否则便为盲修瞎练。”。

袁焕仙的禅法以及维摩精舍因缺乏见道之人指点,而袁焕仙参禅也无闻思圆满为导而参禅(须知古代大德如慧能大师、慧可大师,南阳慧忠国师、永明延寿大师都是博通经教,大开圆解之人),故最后维摩精舍无法延续更长的时间,几年之后即停办也是理之必然。目前正值传统文化复兴热,各地弘扬佛法的书院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但有见道之人指导或者依照佛陀经教为指导而修行的道场并不多,所以,现在这个时代罕见有证得果位的人。希望中国佛教多出像太虚大师、智者大师、永明延寿大师、宗喀巴大师那样的明眼宗师,如无明眼宗师指点,则需要加强闻思经教,走传统达摩禅之籍教悟宗,太虚大师总结的“依教修心禅”去修行,如此则禅宗方可振兴有
望,中国佛教振兴有望。

太虚大师为何不认可袁焕仙开悟?2015-10-16 [编辑]

  你的沉默明亮如灯、简单如指环。

  论坛其他名字 【云水.墨】 【淡墨瀑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4

主题

2

好友

207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优秀版主

沙发
发表于 2016-2-26 10:00:38 |只看该作者
就算是高僧大德,有人开悟就有人质疑,争论之间,也好让后辈学人明了佛学的精妙玄微处
本是个懒散人,又无甚经济才,归去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云水网 ( 鲁ICP备09069806号 )

GMT+8, 2024-5-20 13:24 , Processed in 0.03937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