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天没来论坛了,今天认真巡视一番,感觉非常好,用荷叶葱白的话说:“文字很朴素,态度很真诚。”这两句话对两位明星都很适用。而且,两位明星“相处很融洽”似乎不再有PK的剑拔弩张和言辞犀利。据群内群众们反映,一致得出如下结论“如菊不再引用,老大不故作深奥,凡尘也温和了起来”。并且认为这个评价非常精准到位。(嘿嘿,偶都是引用滴,如果谁想拍板砖的话千万别拍偶啊。为了主持人滴安全,偶还是事先戴个工兵帽比较好。)
看到两位明星自觉地互问互答,偶有一种当老师教会了学生自学一样,看着他们自学,老师就会很轻松。就可以有事没事随便吼吼,心情甚是舒畅。
爆料一个小内幕,虽然静水明星委婉拒绝回答私人化的问题,但是他对于那几个绰号还是颇为自得的,每次看到大家提到妩媚一枝花,他就笑得特妩媚灿烂。每次提到绿衣妖精他脸上也会露出神秘笑容。每次说起他的臭袜子,他也会坦然交代到底是谁洗的。这样的静水明星有种“海纳百川”的容量。可见他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人。
昨天收到信息,菊明星去西安出差了。看到她的回答,偶和大家有同样的感觉,她已经把很多思想内化为自己的,然后用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去回答问题。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也是真诚坦露自己的表现。偶认为菊明星正处在转型期,变得更加平易近人。把自己的思想和别人的思想恰当的融合,内化为更加深刻的东西,应该是每个喜欢读书的人的至高境界。不过也不要因此就不再引用了,如果有好的句子,还是欢迎能够和大家一起分享。
看到大家热烈讨论关于手艺人,我就想起很多小时候的事情。记得小时候村子里有人加工爆米花,就是像秦罗敷说的那种铁质的压力罐,伴随着“嘭”的响声,会有很多爆米花蹦到外面来。小朋友总是在那里眼巴巴地看着,然后围在一起捡起来吃。现在想起来蹦到地上的一定有点不干净,可是那时候却不觉得,而是感到香甜可口。妈妈如果拿两三斤玉米就可以蹦到一个布口袋那么多,可是我和妹妹几天就可以全部消灭掉,吼吼,那时候还真是相当滴吃货。现在,我还是可以在小区后面的小树林里看到这种原始的蹦法,但是只能想起往事,却没有再吃的欲望。
菊说的那种糖,我想起小时候吃的一种大糖,一条一条的,看起来很脆,吃到嘴里有点黏,一拉很会变形。很好吃,表面上有很多凸凹的纹路,我一直认为是用苞米的叶子包起来才会有那种效果,不知道是不是,这只是我的一个猜想。
我很喜欢我的大姨,她是那种典型的会做女红的女人。小时候,她经常给我们做衣服、裤子和鞋子。每逢端午节,她会做香荷包给我们戴,有时候也做小桃筐给我们戴,说是辟邪。还有妈妈,会织毛衣、织毛裤、帽子、手套、围巾之类。老姨会做刺绣,会绣枕头套之类。真是数不胜数。我很喜欢那些东西,只是自己缺少一些耐心。这个长假我做了一个十字绣的抱枕,一个珠绣的平安福,还给小宝宝做了一套睡衣裤。我每逢做这些的时候都有一种恨恨的心情,恨不得快点做完,然后说,就做这一个了,以后再也不做了。看来,做手工需要很好的耐心,也需要一种很深的对事物的喜爱之情。像国外做瑞士手工表或者LV包包那种,把手工做成一种品牌,需要的更是毅力、坚持甚至信仰。
关于学语言,无论作为一种工具还是作为一种爱好都是很好的事情。非常羡慕那些可以精通各国语言的人,记得有人评价中国过去的作家,像林语堂、张爱玲、林徽因、徐志摩等,他们都是能用英文写作的。可是现在的作家却很少能够做到。所以,我深深喜欢着那个时代的那些人,他们真正是作学问的一些人。我经常在一些娱乐节目上看到一些外国人说中国话说得非常溜,甚至还知道什么是“坑爹”“有木有”之类,内心十分赞叹。不过我觉得学语言还应该到一定年龄再学比较好,现在很多双语幼儿园,让中国话都说不太好的孩子们学习英文,我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我外甥用他发言不太准的稚嫩声音说着我听不清也听不懂的英语的时候,我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吼吼,又唠叨了一大篇。欢迎大家各抒己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