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飘雪曾就童年电影记忆开过一个帖子,引起大家共鸣,这次梅雪又谈起童年时的小人书,又勾起大家的回忆。
在那个贫乏动荡的年代,电影和小人书都是孩子们精神生活的主要来源。
读了梅雪的描述,推算我们是同时代出生,不过我要长几岁,我蹲小人书铺时,估计她正抹着鼻涕穿着开裆裤吧。
记得当年的小人书分几类,样板戏类,抗日或解放战争类,《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水上交通站》、《铁道游击队》、《渔岛怒潮》,
好孩子类:《向阳院的故事》、《一支驳壳枪》、《刘文学》,历史类:《秦始皇》、《李自成起义》、《黄巾起义》、《孔老二罪恶的一生》,
外国类:苏联的《列宁在十月》、《青年近卫军》、《童年》、《我的大学》,越南的《琼虎》、《阿福》,
作为男孩子,多喜欢看历史类和反特类,也有例外,记得痴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要是被冬妮娅迷住了。
我家附近有个租看小人书的铺子,是个临街的简易房,光线阴暗,挤满了旧桌和条凳,桌上钉着三本一排或五本一排的小人书,
一个老太太坐在高脚凳瞭望收钱,记得当时租看一本小人书二分钱,三本一套五分钱。常常几个人合伙出钱,租一套轮流看。
为了攒钱看小人书,节省别的开销,诸如吃冰棒由原来的五分钱雪糕改为三分钱的,后来竟吃那些开始融化减价处理的一分钱冰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