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17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亲子话题大家谈】第十一期内容整理

[复制链接]

62

主题

0

好友

38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7-30 09:14:35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若愚 于 2015-7-30 09:31 编辑

  
第十一期亲子话题大家谈栏目整理:


活动方式:每周二晚上20点-21点

         时间:2015年6月23日
         地点:呱呱房间  393583  云水心理联盟
嘉宾老师:   听心老师
  主持人:  书言
录音提供:   宁波无才
文字整理:   造梦小兵 书言

关于亲子内容整理:



主持人:最近看到有个亲子群里,有一位母亲求助了一件事,想在这里与老师讨论一下。有个母亲说:女儿15岁,上高一,成绩不理想,可是网络对她来说却特别重要,除了睡觉手机几乎不离手,不玩游戏就聊天,按她的说法叫玩网,从今年四月份开始做微商,到目前为止可能赚了有5000块钱的样子,除了自己花的可能还剩下2000多块,昨天我发现她的钱又被人骗了(刚过完年开学的时候被骗了1000元),都是在网络qq被骗的,他都不让我知道,头一次是我看她情绪不对被我问出来的,这次我去查了她的卡,发现她的钱没了就问她她说她借人了但一直不和我说是谁,昨晚半夜我看了她qq才知道又是借给了网友,那网友借了她钱后就没理过她了。她现在是又着急又不敢和我说。我不知道我该怎么办?我都不敢告诉她爸。她爸脾气不好,前两天她手机被她爸又砸了。
  其中一网友说:我觉得孩子自己赚的让她自己处理,虽然是受骗了她得到一次经历,以后就不会受骗了!这孩子很不错,有经商头脑,大人应该安慰她,而不是训斥。
    妈妈:我一直在跟她说不要轻易相信网络上的人 她就不信 我想说服她但根本不可能。
    网友: 她遇到就相信了,孩子也需要沟通,随她的意愿引导
    妈妈:问题是我现在还不能挑明她的钱已经被骗了,只能看着她难过
    网友:当然不能挑明的哦,这样会伤害到孩子,她还会把气发你身上,觉得你偷看她的隐私,不会信任你了的哦
    妈妈:我也觉得是这样
    网友: 看着她难过?不去共情?

嘉宾老师:妈妈求助的是什么?她希望哪方面得到帮助呢?


主持人:她希望,看到孩子难过的时候,去帮助孩子,但是不知道怎么去介入发生的这件事情。

嘉宾老师:我觉得这件事,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孩子从小到大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一定是她独自面对的,是大人想帮助也无法帮助的。比如说这个孩子被骗钱的事情,她遇到这样的事情所产生的痛苦,是她一定要承受的。这是她人生必经的经历,情感的必经过程。她必须有这样一段时间来消化它。然后让自己成熟。
所以这个焦虑还是妈妈的,有句话:青春期后的孩子,随着孩子的长大,妈妈要远离,青春期的孩子他已经在努力的自我成长、独立。他如果不求助,父母不要伸手,孩子求助,父母有限的伸手。当然妈妈是很有精力,也很愿意去为孩子做些事情的,但可能委婉的通过其它方式。比如说对人的信任,是要慢慢建立的。信任是有风险的。
其实孩子在这点上失去一些金钱,对孩子说是一件好事。是妈妈太焦虑了。

主持人:嗯,这个妈妈的确很焦虑,因为她看着孩子被人骗了,自己难受还不敢对父母说,挺心疼的。

嘉宾老师:有一些东西,妈妈是没有分开的。和孩子的边界是没有分清楚的。这个难过,这个焦虑,这个被骗以后的失望、委屈、或者愤怒啊,确实是孩子的,但孩子自己可以承载。尽管看起来非常痛苦,但这个也不是妈妈能帮得了的。除非她跟妈妈说,这件事怎么办?我该怎么做?除非孩子去表达,孩子不表达,那么妈妈主动去介入这件事,实际是一种侵犯。

主持人:也就说,发生这样的事情,是需要这个孩子自己承受的。

嘉宾老师:嗯,从这个失败中获得经验、获得成长。她下次有能力管更大钱的时候,她就不会这么轻易被骗。从你刚才描述的过程,我觉得妈妈有几个方面:一个是说妈妈觉得这个孩子是学习的,结果她用网络占用了时间,实际妈妈是希望这个孩子离开网络的,最后呢,孩子还利用网络还有些结余。还有说的过去的成就,妈妈这个焦虑就稍微放下一些。结果孩子又在这方面又遇到了挫折。所以说我感觉到,妈妈也不清楚她到底希望孩子怎样?

  主持人:那么如果这个妈妈来找我们的时候,首先是妈妈自己的焦虑,需要去处理。其次,是跟孩子之间的关系,或者说她希望与孩子之间的关系需要得到什么样的改善,她需要理清一个思路.

嘉宾老师:假如妈妈来到咨询室,我们还是问问她为什么这么焦虑?她的焦虑来源于哪儿?不是说问问她,是让她看到这个焦虑。如果她说,我希望孩子做到怎么样怎么样,这也不是我们做的工作。

  主持人:那您刚才后面说的那段,是在说,她的焦虑里面还有一些担心孩子,在学习这个阶段,过多的把时间与精力放在手机,电脑或者说网络游戏上的,有这些担心与焦虑在里面,是吧?并不是说这件事引起的,或者说这件事诱发了她对孩子担心的那部分焦虑。

嘉宾老师:对,这个妈妈有几层,本来是希望孩子在学习期间,能够把精力用在学习上。结果网络占用了很多时间。那么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妈妈是一个侵入性的、比较强的妈妈。孩子会借助网络来逃避,隔离与妈妈的这种侵入,是一种防御妈妈的侵入。网络往往是一个,我记得曾奇峰老师说过一句话:网络拯救了孩子。

   主持人:嗯嗯,我理解您说的这句话。因为我之前也看过曾奇峰写的一些文章,他的意思是说,在这个时代,如果孩子没有网络的话,因为一般沉溺在网络中的孩子,他是在生活中找不到快乐、自身价值或来缓解自己症状的途径,所以他通过网络可以缓解,如果没有网络的话,他可能已经发展成精神分裂症了。

嘉宾老师:对,父母对孩子侵犯的过多,孩子无法建立起来一个完整的边界,孩子实在没有什么办法,通过网络建立一个墙,隔离开,他才能保证有一个完整的自我。如果亲子关系非常好的话,尊重,孩子又很自由。不至于就是说一定要躲在网络后面。那么现在他在网络里获得了快乐,并且小有成绩。这时候妈妈觉得也行吧,似乎你这么一作,也有成就,我就不说你什么了?那么在这里又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你看,你整吧,你信任吧?网络根本就不值得信任。她仍然是有这个期待的:你虽然找到一个新玩具,我告诉你,新玩具不好使。

主持人:哦,就是妈妈还在企图去控制她,或者是与女儿的分离还有焦虑在里面。正好这件事情又引发了这个焦虑。

嘉宾老师:让她找到了突破口,找到了不是事的事,否则又说你不要上网,那孩子说,上网怎么了,我比你挣得多,我现在能通过网络挣钱。她就没什么好说的,现在终于有一件事情来说。其实这件事对孩子来说也是件好事,不单单是网络,可能在现实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的事情,比如说朋友借你钱了,不还了。有句话说,信任是有风险的。

  主持人:嗯,也就是说这个孩子提早体验了借钱还钱这样的人际互动。

嘉宾老师:孩子能够信任,本身是一件挺好的品质,但是要学会识别人。并且是试探,去了解,这个可能是妈妈在生活中要去教给她的,我们在现实中了解一个人可能会很难了解清楚,这方面在生活中妈妈和孩子可以交流的。包括妈妈看孩子的聊天记录,都是侵入性的行为。

  主持人:之所以她做了这样的事,才很难去跟孩子说被骗的这件事。如果说,让这个妈妈去看清楚孩子在这件事情上,嗯,就是发生这件事不一定是坏事,或许她会通过一个这样受骗的经历,会让她在这里接受一些教训,在以后与人交往过程中会获得一些经验。那么,让妈妈看到这一点的话,会不会缓解妈妈的一些焦虑?

嘉宾老师:嗯,多少可以缓解点吧,但是对于妈妈这个状态,我估计可能不是太大,她会再寻找新的焦虑方式,因为她内在有一个焦虑,就是对孩子难以放手。

  主持人:也就是说他们母子之间已经出现一些问题,但是这个妈妈一直没有意识到。这件事就算解决了,还会有其他一些事情不断的发生。

嘉宾老师:她会寻找,因为她的核心问题,是不能放孩子走。哦,感谢你带来这个案例,让我们有这样的由头去分析家长和孩子的互动关系,然后通过讨论之后,我们渐渐清晰了。

  主持人:通过您的这番分析,让我们也看得更清楚,我刚开始看这件事的时候,看得这个妈妈在群里问的时候,觉得自己也没有什么头绪,就觉得那个妈妈挺没办法的。我作为一个妈妈,看到别的孩子的妈妈,提出一个问题之后,我可能就会不由自主就卷入到里面,如果自己孩子发生这样的事情,自己会怎么样?然后经过跟您的这一番讨论之后,好像就能够更清晰看待整件事情。看到妈妈与女儿之间出现亲子关系的一些问题,或者妈妈自身的一些问题。

嘉宾老师:嗯,至于妈妈为什么不肯放孩子走,逐渐成年的孩子要远离自己,妈妈要抓住这个,她从里面获得什么?她离开这样的关系,她会怎样?这是妈妈个人成长的问题。




-------------------------------------------------


  



  主持人:有一位妈妈说:儿子今年12岁,马上上初一了,一直有个梦想要独自骑自行车去旅行一次,这个暑假说要去西藏,后知道我和他爸不可以同意后,又把目标缩小了点,要骑行去芦山,说只要给他5天时间就行,这几天为这事天天跟我闹。我都不知怎么引导他,因为不想打消他生活的积极性,但这事又觉得不可能,纠结呀!
    我也不是不支持,但孩子毕竟没这种经验,虽然看了无数次这方面的书,可是一人去还是较担心呀

嘉宾老师:我觉得主持人把这个案例谈出来,我觉得父母之间的冲突不是特别的大的,父母对孩子的担心是有道理的,毕竟才十二岁的,做远途旅行确实有不放心的地方,也可以慢慢培养的,比如他要去泸山,是不是他们家长也一起去一次,或者那种骑自行车的驴友,哪个地方的都有的,让老驴友带着的,走一走附近。这个东西孩子是理想化的,孩子是觉得我有计划呀,有攻略呀,但这个是严重脱离实际的,父母不能完全信任,这也有道理的,我是这么想的。

主持人:嗯,你是说孩子还是小,才十二岁的,父母还是必须要介入的。

嘉宾老师:父母不能够完全放手也是合理的,我觉得。孩子在这个时候借这个机会去寻求独立,挑战自我的,孩子有个更深层次的想法,但大致还是想要独立呀,冒险呀,这样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就让他知道需要增长经验,你要先学会走才能学会跑一样,他们每天骑车都要每天两三百公里的,有的时候无论刮风下雨的,在路上停下来。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确实还是不够安全的。要有一个团队的。如果孩子的一个爱好,是值得鼓励的。我觉得骑车呀户外呀,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男性的特质,可以让这个孩子融入到团体里,包括成年人的骑车的都很少有独自旅行的,尤其是到西藏呀,驴友到内蒙呀这样的地方,都是大家有个照应一起去的,你在这个队伍中前后的车辆处理呀,这是个非常专业的东西。包括那些个器具呀用品呀,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说,这绝对不是一个十二岁孩子独自能做的事情。可以慢慢培养或者父亲带着他走走近途,实际上孩子有一种想脱离繁琐事物和限制的想法。你让父亲带着他或有这么一个团队带着,这样互相有照应,慢慢成长起来的这样的力量。比如说省内走了再往省外走走呀,这是一种方式。他们之间的冲突不是很大,不是妈妈坚决不允许,父母坚决阻止,我感觉这问题好解决的。

主持人:就是说爸爸妈妈可以介入进来,可以找一些社会的资源比如驴友团。

嘉宾老师:对,现在骑自行车挺盛行的,各个城市的这种都挺多,徒步呀,爬山呀,这种团体都挺多的,如果想要参与在某一个城市里还是蛮容易找到的,

  主持人:嗯。经你这么一说就没什么困难了。妈妈的焦虑就是一味的想阻止孩子,就是太过担心而没有静下心来,去思考一步步的怎么样实现孩子的计划呀,孩子就想一下子就单独去那么远的,他还看不到其中的危险,   

嘉宾老师:你说的非常好,我们经常这样的,非黑即白,要么就做要么就没有,其实这个中间还是有很多固着阶段的,另外,每个人行为的背后都有其积极意义的,父母可以通过孩子背后的积极意义,某种程度上,比如说孩子想要去西藏的,那不去西藏可以去附近的一个什么地方的,把这个能量给消耗了,孩子也体验了这个过程,解决问题的方式其实是有很多的,

  主持人:对,就是可以有个过渡,有个小的尝试。可以朝他这个目标施行,或者是真是参与进来和爸爸一起去旅行,一路上遇到真正的体验,去跟驴友团,一起去体验他才能明白一个人是不能完全这个目标的。

嘉宾老师:对,这个十二岁的孩子,就是很难把理想和现实达到一致的。就是难以做到的,他们会有现实判断过于理想化的问题,这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然后他要是遇到挫折就啥也不是了,然后就一下子达到低谷了,这对他的打击会很大。这个孩子这一点我觉得还是挺好的,在这个阶段,父母替代的太多,孩子很少有对愿望的表达,这孩子想要做成这件事的,我觉得是一件好事的。

  主持人:的确是,他的这种想法,想独立的这种动力,像一个小男子汉的。

嘉宾老师:这个爸爸是怎么个状态了,这个家里的爸爸挺让我好奇的。

  主持人:我也曾经问过爸爸是什么个意见的,她说去西藏的事爸爸也是强烈反对的。去泸山的爸爸也反对,因为是在网络上,还是在群里面,也没有过多的信息情况的,跟她交流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没有办法帮她了。有时候别人提出一个问题,自己的内心就特别的想帮助解决这个问题,然而没有更宽的思路去解决这个问题,或者去陪着她去思考,

嘉宾老师:嗯,有时候这个问题本身不一定是什么的。她为什么问这个问题更容易理解一些。

  主持人:你刚才说的,这个孩子的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太远的,其实当时在学发展心理学的时候也很清楚,孩子是会有这样一个想法,但是在真正遇到事情的时候,就联系不起来,想不起来孩子在这个状态,应该和这件事情联系起来,联系之后呢,好像就能更好的理解孩子的这个想法的,或者他的这个目标,作为家长如果能理解孩子这样的话,可能会让孩子能感受到,哪怕是不同意呀,就会去思考更多的思路谈这件事情。

嘉宾老师:这个安全里,妈妈没有表现出像前一个妈妈那么介入,但是我看从这个孩子的想法看有点脱离现实生活。

   主持人:感觉这个孩子特别向往比较自由,想要一个广阔的空间是吧。

嘉宾老师:嗯,这个妈妈就表现的很少,我们不知道她在日常生活中是怎么样和孩子互动的。但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这个劲儿是特别大的。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就是在欧美国家会给孩子很多自由的,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有那么强烈的愿望想满世界走走的,像西藏这个地方,其实,我以前去过,很多人的梦想。但是那边的气候呀环境呀还是有很大的风险的。我们是可以看到这个孩子的劲儿是挺大的,他有很大的劲儿逃离现实。

  主持人:就是说做为咨询的话,这个也是可以成为一个考虑的方向是吧?就是说探索孩子的想法?

嘉宾老师:我们就可以有更多的信息去了解,妈妈是怎么和孩子之间互动的,孩子有极大的束缚感或者很多现实无法实现的约束这种,像个挣脱,像要像鸟儿一样要自由要离开。另外这个爸爸,这个家庭里爸爸很有力量的话,孩子是可以在家里学习怎么做男人的。我感觉孩子就是要挣脱的意思,可能这个家是妈妈当家的。

  主持人;你从孩子的一个行为探索到家庭父母亲和孩子的关系,父亲与孩子的远近。

嘉宾老师:问题的背后不止反映了当事人的问题,有很多的意义在里面,有可能随着近一步的了解,去探索的部分。

  主持人:就是说,这个妈妈来咨询的话,或者妈妈来求助的话,可以从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入手去了解一些更详细的情况。

嘉宾老师:是这样,如果日常生活束缚的越紧,这个孩子往外挣脱的劲头越大。一般像12岁的孩子,小学刚毕业,刚升初中。他往往可能说,放假了,跟小伙伴们去哪个游乐园玩一圈,最多想出城出省去,都比较少。这个孩子的劲儿是非常大的,那么是不是在生活中约束过多,让我们会有这样一个思考方向。可以去了解一下,那么如果了解到妈妈确实是这样的,那么这小孩男性能量又非常强,所以他有极大的愿望想要飞出去。那需要让妈妈意识到,她某些方面束缚的太紧了。

  主持人:我听你刚才还提到一个,妈妈的这个束缚,让这个孩子这么大的能量,那么大的劲儿,是不是他的父亲没有更多的参与进来或者是没有一个更强大的力量在这个家庭里面。、

嘉宾老师:嗯,我是有这样的假设,如果爸爸功能很强大的话,这个妈妈不会有那么大的发挥空间。所以说,男孩子从爸爸身上学到做男人,他这些方面有榜样。所以说他这么迫不及待的、不顾一切的想出去,想去独立。

  主持人:也就是说,一个爸爸如果够强大,够有力量的话,12岁的男孩是比较向往跟爸爸在一起。

嘉宾老师:对,恰恰是跟随父亲的时候,会很好向父亲学习,所以说,抚养男孩的话,妈妈要慢慢的远离。

  主持人:嗯,记得以前也听过一种这样的说法,到青春期的这个阶段,好像就是说异性的父母要远离一些,男孩的话,妈妈要远离一些,男孩要跟爸爸多在一起。如果是女孩的话,爸爸就要远离一些,女孩要跟妈妈多接触。

嘉宾老师:对,青春期本身就是性发育了,从生理上心理上就开始发育,使男孩成为男人,使女孩成为女人。这个时候她要向同性的父母认同。所以说向同性学习他才学会做一个男人,男孩学习做男人,女孩学习做女人。这样说,同性的父母就要离孩子近一些,我是这么理解。
在家庭中母亲就是养育、保护、呵护、男孩子特质发挥不出来,所以男孩子无法像个男人。

  主持人:妈妈在家庭里面占主导了,付出的时间与精力也比较多,但终将是无法替代父亲的。

嘉宾老师:嗯,在我们的文化氛围里,不是那么的腔调,所以在很多家庭教育中,男性是很缺位的,不在其位,母亲充当了父亲,

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4

主题

2

好友

207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优秀版主

沙发
发表于 2015-7-30 10:19:23 |只看该作者
本是个懒散人,又无甚经济才,归去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云水网 ( 鲁ICP备09069806号 )

GMT+8, 2025-5-4 04:44 , Processed in 0.05705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