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318|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论余秋雨的倒掉--罗林志

[复制链接]

1788

主题

62

好友

852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1 14:19:41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首先注意:转贴,不代表本人观点。

-------------------------------------------------------------------                                                                            

上世纪90年代,余秋雨携一本《文化苦旅》横空出世,大踏步中国文坛,刷新了一个彻底平庸和彻底苍白的时代。有人说,《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在星光灿烂的中国散文的天空里,其中的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光晕。有人称余秋雨是20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一时间洛阳纸贵,人人争读余秋雨。紧接着,《文明的碎片》(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5月)、《秋雨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10月)、《山居笔记》(文汇出版社,1998年9月)、《霜冷长河》(作家出版社,1999年3月)、《行者无疆》(华艺出版社,2001年10月)等相继问世,余式“文化散文”被人们口耳相传,而余秋雨本人也俨然成了传媒争夺的骄子和时代文化的代言人。他滔滔不绝谈论中国文化在当前的状况以及在21世纪的走向,扮演着无所不知的预言家的角色,他似乎成了一驾将中国文化拉向复兴的马车(余杰语)。但令人遗憾的是,余秋雨这些在相当程度上由于各式炒作而使声望越来越高的散文作品,事实上已成为对中国散文的一次精致的谋杀,在所谓的“文化散文”的包装下,其实是既见不到文化也见不到散文,只见到对散文这一文体的致命的颠覆。更为可怕的是,这种对于散文的颠覆和谋杀,因为余秋雨本人的名气,竟然被相当多的读者和评论家嗜痂成癖般地当成是对散文的开拓和拯救(1)。余秋雨先生俨然成了中国散文的救世主和庇护神。

自余秋雨踏上香港凤凰卫视的“千禧年之旅”列车,一路走来,面不改色地走向未来,仿佛成了一个敢于独步于遥远的旷野,一个敢于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脚下的文化使者,所到之处,都大立特立“文化”牌坊。2003年倒数几天里,余秋雨被聘为笔者所在的全国两所培养广电类专门人才基地之一的传媒学院特聘教授,俨然是文化与传媒的珠联璧合,文化与传媒俨然因余秋雨而得达成了最佳的联姻。在他所做的《现代传媒人的文化人格》的讲座中,大谈特谈文化与人格密切联系。在文化人格结构上他讲了5点:1是整体思维;2是道义敏感;3是有效判断;4是证伪能力;5是形势直觉。“文化”的意义,外延很大。它可以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却与人格无关。小而言之,“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综合体”,在这里也找不出人格来。再小一点,“文化”就是知识,还是不行。现在说文化人,相当于说有知识的人,那就多了,也不合余秋雨先生的要求。

余秋雨心里总有一种文人情结。正如在《千年庭院》中,他用饱含深情的笔写道:“我是个文化人,我生命的主干属于文化,我活在世上的一项重要使命是接受文化和传递文化。因此,当我偶尔一个人默默省察自己的生命价值的时候,总会禁不住在心底轻轻呼喊:我的老师!我的学生!我就是你们!”就像传播圣火的使者,余秋雨带着文化使命一路走来。整个报告厅被围得水泄不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余秋雨着实又高潮了一回。那些手捧着余秋雨著作围着他签名的和一丝不苟记录着他的讲演的青年们,有谁会想到他们尊崇的,温文尔雅的余秋雨,妙笔生花的余秋雨,却是对中国散文一次精致的致命谋杀呢?站在中国文明的高台上,余秋雨却跌入了衰败自负的深渊。

然而,余秋雨终究是要倒掉的,余秋雨散文也是要倒掉。余秋雨因他的“文化散文”而倒掉;余秋雨散文因余秋雨而倒掉。种种铁的事实如一道道紧箍咒,将加速口口声声不忏悔他的文化散文的余秋雨先生的倒掉和速朽。余秋雨现在是文化明星,在开始阶段,他对于我们的趣味是有益的;因为他的“文化散文”掀起了散文热,使我们的眼光能够投入到以往没有十分注重的东西,这不仅对文坛是一种促进,对于整个社会与市场也是一种促进,对于我们的趣味更是一种促进。但就像任何事物都会发展一样,当他被市场推到一种明星的地位时,他已起了某种变化,“余秋雨”这三个字,已经成为市场—明星—大众文化—时尚—市场中一个环节,这三个字已被市场异化了。此时的“余秋雨”不再是他本身,他是市场的“杰作”。不管是我们创造了“余秋雨”还是市场创造了“余秋雨”,作为一种明星,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时尚,它迟早会被淘汰,这一点毋庸质疑(2)。

现代传媒良莠不分、一哄而起的拙劣炒作,使“余秋雨现象”成为与中国文化传承和中国文化精神相悖逆的现象。越来越浓厚和得意的作秀扮演,使他与一心想树立的“中国文化散文大师”相去甚远。既要做导师,要做大学者,又要名播天下,流芳后世,其任重而道远,然而过度的表演却是对他自己心中理想的无情亵渎。余秋雨却巧妙地借助于媒体的炒作,把自己包装成中国大学者的形象,其著作也被包装成了中国散文文化的正宗。精英文化成了“包装文化”,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余秋雨散文无非是皇帝的新衣包装着的一些滥情和浅薄的东西,这又恰恰迎合了现代人的胃口。余秋雨散文还有它生存的土壤,自然还可以生存下去,但是这种不正常的土壤终究是要消失的,余秋雨就会如同他兴起时那样被灭掉(3)。

散文读者整体水平不高也是余秋雨散文大为盛行的原因之一。学者出身的余秋雨为他的散文创作提供了“渊博的文史功底和丰厚的文化感悟力”以及勇气。历史利用文学获得“美丽外观”,而文学利用历史获得了“精神深度”。但语文基础知识的缺乏,对语词望文生义的理解和对自创新词的盲目自信使他的散文最终真正成了“文化的碎片”。余秋雨散文的先天优势就是这些碎片,这些由学者收集而来却没被散文习作者用好的文化与历史的资料,在文中反客为主发出耀眼光亮。古人留下来的金镂玉衣,是用金丝线把玉片连结而成。如果把散文比作一件这样的玉衣那么在余秋雨的散文中玉片是早有了,他缺的就是那根金丝线,他现在用的简直就是草绳(4)。草绳是速朽的,所以我们大可守株待兔般等待余秋雨连同他的文化散文倒掉的来临。

不论是《文化苦旅》还是《山居笔记》,文化人成为一个载体,他们承载了中国历史中重要的具有生命力的部分,他们承载了文化散文的所有线索,他们承载了文化的价值。也正是这个载体,使文化散文在表面上脱离了大众文化,成为精典散文的一员。但是,这种表面的辉煌却无法掩饰内象的煽情,所以我们大可以说余秋雨散文无非也是大众文化的边缘球,余秋雨散文充其量是煽情散文。煸情是大众文化必不可少的。其紧要之处在于能够在与大众交流时点燃大众的激情。而煸情与艺术本身的激情是有区别的。艺术的激情往往是内敛的,需要读者仔细体味的。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诗中呈现着一种优美宁静的境界,诗人在写作中并没有考虑要如何地激动读者,而只是用心地写他的诗,读者在这种诗句与氛围里,是容易被真正感动的,这是艺术的煽情,也是艺术的魅力。而煸情是不同的,它在一开始就是有目的的要激起读者的感情,有了这种感情,才能使主观意义上的读继续下去,成为一个完整的阅读者。它只需要技巧,一种文字上的游戏。余秋雨文化散文的横空出世,正是因为作者娴于此道。《文化苦旅》一反小女人小男人的笔触,以学者姿态为基轴,以山水风物为载体,以文化灵魂为契机,以历史命运为己任,带着一点孤傲,带着一点殉情,在大家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东西之外,加进来一些道听途说的佐料。在大家大嚼汉堡包和其他一些甜腻腻的西餐时,他却精心打造了一道地地道道的中餐,让人食之嘴软。余教授不愧是研究观众心理学行家,实在是太聪明了。他利用文化散文制造了一种陌生感,文化的散文使它不同于其他散文,散文中的文化又使它带上一点脱俗的意味。这种投机取巧的小聪明,是只有余秋雨才制造得出来的,它与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早以南辕北辙了。一种远离真实的东西,一种脱离文化的东西,一种煽情的东西,它到底能够走多远,它的生命意义有多伟大,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如果说《文化苦旅》谈山谈水,《山居笔记》谈史谈鉴,尚带点清高的知识分子卖弄学问的架势,到了《霜冷长河》中,余秋雨则完全剔除了身上的精英文化因子,完完全全的变得世俗与功利了。因为这本所谓的“文化散文”看不到一点文化的影子,而成了一本既非文学又非文化的大杂烩。有人毫不留情指出,这是“一个庸俗人在谈人的庸俗”,“一个世俗功利的人谈世俗功利的人生”,“书中众多文章充满了大师气导师气和浓重的个人恩怨、人身攻击”。其所谓的谈人生却总是以自己为中心,个人恩怨、怪戾怒气充分介入其中,所谓的经霜后的中年不是理性的冷峻,而是浮泛的无聊了。《霜冷长河》最终不过是一本市侩味十足的庸俗读物。有批评者一语破的,文章看不出增删,看不出润筛,更看不出心血的沉吟;行文失去了情感顿挫、岁月跌宕,文字沦落了文采风华,沉思韵致,所谓的风流蕴藉,书卷弥漫则更是随着余秋雨告别书斋而烟消云散。《霜冷长河》的出现事实上是余秋雨与精英文化做了一次真正的告别,那么,余秋雨连同他的所谓文化散文也将结束了罢?我想这一定的。

虽然很多人都在批判余秋雨,然而我心里仍然不舒服,仍然希望他倒掉,连同他的文化散文倒掉。

  你的沉默明亮如灯、简单如指环。

  论坛其他名字 【云水.墨】 【淡墨瀑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88

主题

62

好友

852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15#
发表于 2014-6-19 10:42:47 |只看该作者
弯弯 发表于 2009-4-5 19:25
余秋雨终究是要倒掉的吗?
余秋雨散文也是要倒掉吗?
弯弯不这么认为


  【“把她打捞上来时她的心脏已经停止跳动,一个胖乎乎的男卫生员连忙做人工呼吸。折腾了一会毫无效果,卫生员决定直接给心脏注射强心针。她的衣衫被撕开了,赤裸裸地仰卧在岸草之间。月光把她照得浑身银白,她真正成了太湖的女儿。”】

  生死关头的事,居然也可以拿来抒情,在里面没有看见痛惜,只看见了煽情。这段文字让我极端极端的胃不舒服,隐隐约约感觉到有些性的意识在里面。

  鲁迅不会这么写,鲁迅一不会煽情,二不会矫情。
  你的沉默明亮如灯、简单如指环。

  论坛其他名字 【云水.墨】 【淡墨瀑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2

主题

0

好友

945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

14#
发表于 2009-4-5 19:25:58 |只看该作者

余秋雨终究是要倒掉的吗?

余秋雨散文也是要倒掉吗?

弯弯不这么认为

鲁迅的文字不也从中学课本里拿掉了吗?

可是谁敢说他不是一代文学大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

主题

0

好友

68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优秀版主

13#
发表于 2008-11-25 19:17:08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主题

0

好友

89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优秀版主

12#
发表于 2008-10-21 20:14:33 |只看该作者

看过他的《文化苦旅》,知道了一些自己本来不知道的东西,也算是一种收获吧。

没有想过他会成为什么现象或者是什么潮流,我本来就是个钝感的人,呵呵。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88

主题

62

好友

852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11#
发表于 2008-10-21 14:29:51 |只看该作者

不喜欢看余秋雨的文字,所以不作详细评论。

在电视上见过余秋雨,也看过他几篇文字,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余秋雨是个很精致的人,文字也是如此。

精致的让我想起了打磨光亮的根雕瓷器。该发光的地方都用足了心意打磨得光彩秀丽无比。

或者 一个唱京剧的男人,在戏台下翘起了兰花指,摆了一个post。

为此,我反胃散文好多年。
  你的沉默明亮如灯、简单如指环。

  论坛其他名字 【云水.墨】 【淡墨瀑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88

主题

62

好友

852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10#
发表于 2008-10-21 14:24:53 |只看该作者
附:多少年后,中国文化遇到了救星,那就是余秋雨的真正倒掉了。欣慰之下,仿鲁迅先生《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为余秋雨及其文化散文,做了如下一篇挽文。

论余秋雨的倒掉

听说,浙江余姚的余秋雨倒掉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但我却见过未倒的余秋雨,西装革履,装腔作势的样子映掩于传媒商业之间,风景+典故+感慨,就是“文化散文”,中国散文十景之一。“文化散文”的真景我也在书上见过,并不见佳,我以为。

然而一切中国散文的名目之中,我知道得最早的却是这余秋雨。我的老师曾经常常对我说,中国散文就败在《文化苦旅》下!自五四倡导白话文写作以来,散文创作蒸蒸日上,后来余秋雨上了台,文化的祖宗都归他了。他随着凤凰卫视到处招摇撞骗,舌灿莲花,也真亏凤凰怎么就看上了他了?对善意批判意见他是决不留情,还来了个《余秋雨教授敬告全国读者》,到底是教授,动不动就把对自己的批评提高到了关系中国文化未来命运的高度;又能撕下儒雅的伪装,咋呼要严惩“文化盗贼”和“文化杀手”。此后似乎事情还很多,如做《辞海》的形象大使之类,但我现在都忘记了。

那时我惟一的希望,就在这余秋雨的倒掉。后来我长大了,来到杭州,看见这破破烂烂余氏散文,心里就不舒服。后来我研究发现,《文化苦旅》硬伤累累,但余秋雨却讳莫如深。那么,批判余氏散文的学者确是多起来了,然而我心里仍然不舒服,仍然希望他倒掉。

现在,他居然倒掉了,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

这是有事实可证的。试到http://www.google.com/或者http://www.baidu.com/的网页搜索,探听民意去。凡有田夫野老,蚕妇村氓,除了几个脑髓里有点贵恙的之外,可有谁不为被余秋雨所杀的中国散文抱不平,不怪余秋雨太跋扈的?

余秋雨本应该只管从事戏剧理论研究。散文不犯秋雨,秋雨何犯散文?他偏要卖弄学问充任“学者明星”,大约是怀着罪恶目的罢,那简直是一定的。

听说,后来连《咬文嚼字》资深编委金文明也都怪余秋雨信口开河纰漏百出了,以至为天下计,闭观三月,遂携二十万金针,布得《石破天惊逗秋雨》一阵法——想要拿办他了。他一推二尽,一干事情都放自己通讯秘书金克林那搁着,他依然东行西旅,到现在还如此。我对于咬文嚼字一类事,腹诽的也不少,独于这一件却很满意,因为抹杀中国散文案,的确应该由余秋雨负责;金文明实在办得很不错的。只奇怪我现在打听了这话的出处,非但在http://www.baidu.com/中,却也在http://www.people.com.cn/中罢了。

春暖花开时节,中国民间所多的是散文,正襟危坐之后,无论取哪一篇,仔细阅读来,里面就有善,有美,更有真。先将这些看完,即一定忘记曾经还有一个有头脸和身子,戴着一副眼镜,周游列国,三句不离文化,四句不出人格却又左手写散文,不落其浅薄,右手著理论,也不失其艰涩难明的老头来,我们那里的小孩子都称他“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就是风光一时昙花一现的秋雨先生。

当初,中国散文被压在《文化苦旅》的铁蹄下,余秋雨在反攻倒算“文化盗贼”和“文化杀手”。现在却只有这位老先生等着被审判了,非到中国散文断种的那一天为止飙不起来。莫非他当初搞文化苦旅的时候,竟没有想到文化苦旅是终究要倒的么?

活该!

2004.1.23浙江杭州







参考文献

(1)(3)(10)《“审判”余秋雨》 聂作平,四川文艺出版社,2000.6

(2)《谁造就了余秋雨》

(4)《文化的碎片——重读余秋雨》

(5)(8)(9)《想飞的翅膀》 余杰,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1

(6)《灵魂拷问链条的一个重要缺环》

(7)《中国新闻周刊》

(11)《书屋》

《文化苦旅》 余秋雨,知识出版社,1992.3

《文明的碎片》 余秋雨,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5

《山居笔记》 余秋雨,文汇出版社,1998.9

《霜冷长河》 余秋雨,作家出版社,1999.3
  你的沉默明亮如灯、简单如指环。

  论坛其他名字 【云水.墨】 【淡墨瀑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88

主题

62

好友

852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9#
发表于 2008-10-21 14:24:22 |只看该作者
八、硬伤而无视——矫情与臆测的苦旅抹杀了散文的庄严和深邃

用臆测和余氏矫情代替严密的逻辑过程,削足适履地阉割史实,从而将中国散文引导进了信口开河,六经注我的境地。对于硬伤,余秋雨是最耿耿于怀的。因为它相当于最直接地否定了余秋雨仗以横扫天下、雄踞中国文坛的文化水准。

《洞庭一角》中写道:“范仲淹身后就闪出了吕洞宾……他后人不平,另建三醉亭,祭祀这位道家始祖。”“道家”是哲学概念,创始人是老子。在这里把道家跟道教混淆起来了。道教创始人是汉代的张道陵,吕洞宾是唐代的道士,怎么轮得到他呢?作为教授的余秋雨先生,不应该是不知道的。

《洞庭一角》第三章中写道:“但是,你管你封,君山还是一派开放襟怀。它的腹地,有舜的女儿娥皇、女英坟墓,飘忽瑰艳的神话,端出远比秦始皇老得多的资格,安坐在这里。”《山海经》、《尸子》、《大戴礼记》、《竹书纪年》、《世本》、《路史》等书的记载,娥皇、女英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这一身份,却始终没有被混淆过。余秋雨先生把娥皇和女英说成是“舜的女儿”,这简直是信口开河,凭空臆测来了。

《沙原隐泉》中写道:“为什么历代的僧人、俗民、艺术家要偏偏选中沙漠沙山来倾泻自己的信仰,建造了莫高窟、榆林窟和其他洞窟?”据资料显示,莫高窟是建在距敦煌五十里的鸣沙山上,而不是沙漠中。看看余秋雨的文章,就知道有多少历史可以胡来。

《道士塔》中写道:“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这儿空气干燥,一会儿石灰已经干透。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顺便打听了一下石灰的市价。他算来算去,觉得暂时没有必要把更多的洞窟刷白,就刷这几个吧,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任性随意的虚构代替了严格缜密的考证,臆测猜度换取了历史的真实存现。为什么偏偏说涂了石灰水的雕像就是王道士做的?而不会是若干年后的一个李道士,或者说是政府为了保护雕像不受风蚀而特意抹上去的呢?余秋雨别老是把什么都说成仿佛亲眼所见亲耳所闻。



要灭掉文化,方法有二:一是再来一场“文化大革命”,二是将一切统称为“文化”。余秋雨虽然处处以文化的守护者自居,却早已在不知不觉间充当了中国文化的杀手,守护人变成了刽子手,俨然是中国文化的掘墓人。

余秋雨笔下的各类人物,帝王、政治家、藏书家、文人、妓女,等等,只是一种简单的,粗略的历史在现,没有来自内心最深处的真实。可以说,余秋雨笔下一干人等,无非是其散文哗众取宠的应急之物,其散文没有“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没有了文化内涵,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石,没有了起码的基石,也就失去了起码的存在意义,而没有存在意义的东西,终究是昙花一现,很快就要走向灭亡的。

救助已经很脆弱的文明力量和创造群体,让它们不要受到野蛮无知的侵害,这是每个所谓的文人学者教授必须面对的。对于缺乏真诚,缺少忏悔意识的民族,是永远也走不远的。一种矫揉造作的文化,在开始是会新鲜一阵子,只要一认清其庐山真面目,这种新鲜就会过期,变质,腐烂。为了防止最终的臭不可闻,我郑重地规劝余秋雨放下其文化苦旅,不要到处再乱贴文化标签,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如果余秋雨愿意接受我的劝导,甚好;如果还是老马不死旧性在,那么,这当正是余秋雨要倒掉的根本原因。

  你的沉默明亮如灯、简单如指环。

  论坛其他名字 【云水.墨】 【淡墨瀑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88

主题

62

好友

852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8#
发表于 2008-10-21 14:23:56 |只看该作者
七、商贾而无端——商标和广告的滥情却暴露了儒雅的荡然无存

在新浪网上,一个有关余秋雨的问题是凤凰卫视为什么吸引他,他从凤凰得到了什么?余秋雨答道,他和凤凰卫视和中央台关系都非常好,无论是凤凰卫视还是中央电视台它们都具有高层次的文化判断和一种君子风范,这是现在中国文化界里面所不太容易找到的。说凤凰,他硬要把中央搬进来,所谓“近朱者赤”,余秋雨之所以抬高俩台,目的何其明显,到处滥情,何谈君子风范。

读《文化苦旅》,有点像看余秋雨的个人简历: 一位 “好多年以前写过一些史论专著”的学者;纽约大学著名教授以新著相赠的朋友。钻研古代线装书的文人;应邀到各地,甚至逛到国外讲课的 “流浪艺人”;敦煌学者;研究莫高窟,希望建立美的宗教的美学家;追寻王维踪迹的诗人;脚踏沙原,目视老尼,心存普罗米修斯和康德的通才;在石碑间踽踽而行,悲悯读不懂碑文的少年的遗老;以诸般学问皆不如钻洞有诗意的考古学家;研究上海市民性的人类文化学者;三十年前为了应付暑假作业,一不留神便得了优秀作文奖的少年天才;上海市高等学校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中文学科组组长……(11)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吹捧为自己写评论的人。比如《后记》中写鄂西大学学报因设《文化苦旅》笔谈,因此就 “特别严肃而见水平”,就连他自己也“很惊讶鄂西大学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当代散文艺术的思考水平”。给为自己抬轿的人抬轿,轮番抬,越抬越高,儒雅的态度随后便荡然无存了。

在《霜冷长河》的自序中,余秋雨开篇即以令人吃惊的口吻说道:几年前,有一次我到北京一位朋友那里去玩,见到一位异人。他见到我,双目炯炯地逼视良久,便说:“这位先生,你从小是不是产生过一种遥远的记忆,在一条长长的大河边,坐了很多年,在你边上,还坐着一个人,相差大概只有十步之遥?那人就是我。”

接下来,余秋雨借异人之异见,居然写出这样的句子:

难道,上一辈子,我曾坐着狗拉雪橇驶行在冰封的黑龙江上?

那么,我上一辈子为什么会来到黑龙江?父辈们是戍边还是流放?江边是否还有家族遗留?

一个号称负载有“文化使命”的作家和学者居然如此煞有介事地写自己前半生,简直算得上是对文化的侮辱和调戏。

《遥远的绝响》中“收到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副教授唐翼明博士赐赠的大作《魏晋清谈》,唐先生在书的扉页上写道,他在台北读到我的一本书,‘惊喜异常,以为正始之音复闻于今。’唐先生所谓‘正始之音’,便是指魏晋名士在正始年间的淋漓玄谈。唐先生当然是过奖,但我捧着他的题词不禁呆想:或许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已经与自己所惊恐的对象产生了默默的交流”。被人抬得自喜到发呆发神:与魏晋名士交流,很可怕的想象。《华语情结》里“半夜……他要进好几道门:花园的铁门,楼房的栅栏门,屋子的木门,以及他的房门,但他竟然可以不发出任何一点声音,为的是怕惊动我。”一个人半夜回到住宅区时尽量不闹出大的响动,这是一个人的基本修养的问题。但余先生居然看得出其他更温馨的含意来。一个人可以自恋,但最好不要到这种程度。《这里真安静》“我应该是在研究鲁迅和周作人的时候顺便了解了这位文学家的”。一石三鸟,一句话就搞定了三个人。真不愧是余秋雨。
  你的沉默明亮如灯、简单如指环。

  论坛其他名字 【云水.墨】 【淡墨瀑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88

主题

62

好友

852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7#
发表于 2008-10-21 14:23:16 |只看该作者
六、童稚而无辑——推理和论证的欠缺却表现了自身的牵强附会

余秋雨散文中不合逻辑、有违常识的描述层出不穷。

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做了道士。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 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泄。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

(《道士塔》)

谁在对牛弹琴了?一上手就给王道士扣上几顶高帽子。“卑微”、“渺小”、“愚昧”、“无知”,够了够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古有秦桧罗织的“莫须有”罪,今有余秋雨添织的“无知者”罪。好大胆也!

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文官之显赫,在官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

(《阳关雪》)

没有理性,只有火性,没有推理,只有结论。他放弃了起码的学术理性,把自己装扮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情绪化生物。对于一个以理论家身份迈步文坛的作者,我们当然有理由以高标准的视点来评判余秋雨先生。然而,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又是一番什么别样的景致呢?一曲凄壮的挽歌,一呈唯美的悼词,让所有的人都沉寂于这份安静中。他分明就是在暗示着,我口含天宪,不要站起来批判我,你们批判不倒我,你们的批判我只当你们是“文化盗贼”“文化杀手”,或者它们的帮忙、帮凶和帮闲。我火大了再来一个《余秋雨教授二告全国读者》,怎么着?谁还有话说?
  你的沉默明亮如灯、简单如指环。

  论坛其他名字 【云水.墨】 【淡墨瀑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云水网 ( 鲁ICP备09069806号 )

GMT+8, 2025-5-4 08:05 , Processed in 0.05143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