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34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超个人心理学的基本理念

[复制链接]

1788

主题

62

好友

852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2 22:44:4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郭永玉,华中师范大学 心理系,湖北 武汉 430079

郭永玉(1963—),男,湖北随州人,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心理学理论研究。

【内容提要】超个人心理学是19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它是关于个人及其超越的心理学。它对于人的理解与传统心理学很不相同,但人们对这一新学派还存有误解,本文对这些误解逐一进行了澄清。

【英文摘要】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is a new school of psychologydeveloped from the late 1960s',which is quite different fromthe traditional psychology. Due to the existence ofmisunderstanding,this paper tries to clarify it.

【关 键 词】超个人心理学/基本理念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basic standpoints

【 正 文 】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2456 (2000)05—0124—04

一、什么是超个人心理学

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它是人本心理学充分发展的结果,也可以说它是人本心理学的派生物。苏蒂奇(Anthony J. Sutich,1907-1976)在其主编的《人本心理学杂志》1968年第1期上撰文宣称:“心理学中的第四势力,即超个人心理学正在形成。”当年人本心理学兴起的时候就将行为主义视为心理学的第一势力,精神分析为第二势力,自称人本主义为第三势力。随着人本心理学被主流心理学所承认,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一些人本心理学的领袖人物,包括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和苏蒂奇等人经常讨论超越人本主义的问题,他们越来越不满人本心理学只关注个体的自我及其实现,意识到应该将自我与个人以外的世界和意义联系起来,这个领域属于超越的领域或超出自我关怀的精神生活领域。于是他们开始酝酿一种关注这一领域的心理学,自称这种心理学为第四势力心理学,或超个人心理学。

如果从方法论和学术渊源上下定义,那么,超个人心理学可以被理解为这样一个学派,它试图将世界精神传统的智慧整合到现代心理学的知识系统中。世界精神传统和现代心理学是两种关于人自身的知识体系,前者是指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传统宗教和哲学,其中包含着对人及其精神生活的理解和践行方式,但不是以现代科学的方法和系统化的表达方式存在的;后者包含着对人的身体与心理的科学研究,但这种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割断了与世界精神传统的联系。超个人心理学对世界精神传统和现代心理学持同等尊重态度,试图将二者结合起来,并加以创造性的综合,进而提供一种包含身体、心理和精神(body—mind—spirit)的架构来全面地认识我们自己。

简言之,超个人心理学就是关于个人及其超越的心理学,是试图将世界精神传统的智慧整合到现代心理学的知识系统中的一个学派。

二、基本假设

通过以上定义,我们对超个人心理学的基本理念已有了一些了解,让我们来进一步探讨。李安德(1997)认为,超个人心理学有以下三个关键性主张:第一,超个人心理学家认为人除了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以外,还有精神(或灵性)的层面;第二,超个人心理学家揭示一般人的自我迷失。大多数人盲目和错误地认同自己所扮演的某种角色、自己的人格、自我观念,或认同自己在平常清醒的意识状态下所含含糊糊觉察到的所谓“我”,但这些都不是我之所以为我,也就是说,都不是“真我”;第三,超个人心理学家强调,每个人都不是绝对独立的个体,而是属于“大我”,并置根于“大我”的,因此,人的使命不只是人本心理学所强调的自我实现而已,人还需要自我超越。

有人认为尽管超个人领域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但如下一些基本假设是将持不同观点的超个人心理学家特别是超个人治疗家联合在超个人旗帜下的基础:1.人的本性是精神的;2.意识是多维的;3.人类生命确实具有一种精神追求的驱力,表现为通过内在深处的个体、社会和超越意识而寻求全体的倾向;4.触及内在的智慧之源是可能的且有益于健康的;5.将个人有意识的意志和热望与精神动力结合起来具有十分重要的健康价值;6.意识的变异状态是通往超个人经验的道路之一,也有助于康复和成长;7.生命和行动是有意义的;8.超个人的背景决定了治疗家如何看待当事人。归纳起来,超个人的基本假设主要有如下几点:

1. 人的本性主要是精神的。超个人心理学家坚信,只有将现代心理学和世界精神传统关于人性的理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性模型。我们在本性上既是心理的(psychological),又是精神的(spiritual),但在超个人观点看来,精神处于首要地位,正是精神为自我(self)提供支撑性的架构。

人类确实具有精神追求的强烈驱力,表现为通过进入个体、社会和超越意识的深处而寻求全体(wholeness)的倾向。精神的寻求不仅是健康的,而且是个体的整体健康及其自我实现的实质。心理健康的定义必须包括精神的维度才是完整的。

精神追求变得越来越重要并成为当事人生命的中心。大多数宗教的传统神秘家也指出,人类存在的最深层动机是精神的追求。心理学已经关注到动机的层次——生存需要、性与攻击、整合感的需要、亲密关系、形成一种内聚的自我(cohensive self)、通过有意义的工作和活动实现自我的潜能。但在超个人心理学看来,自我实现的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就是精神的追求。这样动机发展的历程就是从低级需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最后达到精神的或超越的境界。当然超越的境界又是无止境的。

很难理解以试图发现人类经验的真谛为己任的心理学,却如此长时间地忽视了精神的领域,因为这一领域始终是每一种文化的贯穿历史的核心所在。西方历史上,天主教会的陈腐思想统治了若干个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科学与宗教的分离极大地解放了人的怀疑精神,西方科学就逐步将形而上的沉思放到一边而仅仅将焦点集中在可观察的实验上。心理学作为后来兴起的科学,要获得独立科学的地位,效仿其他科学的榜样,对一切宗教与哲学敬而远之,也就不足为怪了。然而现在是我们将精神带回到科学和心理学思想中来的时候了。

2. 意识是多维的。超个人心理学倡导研究意识的不同状态。在传统心理学中,意识的变异状态不是被看成病理学的枝节问题(例如神秘结合被视为假性精神分裂症),就是被当作简单的白日梦而遭到忽视。用致幻剂改变意识的研究、非药物技术的运用(如通过静修等途径导致意识状态的改变),以及关于世界宗教的研究等等,都证明大多数人通常状态下的意识只不过是表面的。精神体验常常将一个人送到一种扩展的意识状态,从而显示出通常状态下的意识的局限性。

意识的其他维度或方面显示出传统的智慧真谛,宇宙间所有存在的连通性,一切外在多样性之间的统一性,意识的敏感领域和层面更加朝着这样的境界敞开:澄明、宁静、明朗、爱、知识以及内在的力量感。将意识的这些维度中的任何一个排除于心理学之外都会导致意识理论的贫困。

3. 人的内在生命是智慧之源。几千年来宗教传统都宣称我们的本性是巨大的智慧之源,我们能够而且应该寻求内在的真正的智慧。弗洛伊德将潜意识看成是盲目而混乱的欲望之仓库,荣格则认为潜意识深处蕴藏着丰富的智慧。超个人心理学发展了荣格的思想,更明确地指出为了获得更大的心理整合,必须进入内在智慧,进入自我或有机体智慧之源。这种内在智慧就是生命深处的精神本体。因此,我们的自我(self)往往是一些生命的表象,并非生命的真相。必须沉静下来,不断地向内寻求,才能发现真我之所在。

4. 生活是有意义的。我们的行为、欢乐和悲伤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是有意义的,它们不是任意的、无意义的事件。超个人心理学使我们用更开阔、更积极的眼光看待生命。严格的存在主义立场认为健康是在一个无意义的世界里创造意义的结果,与此相对照,超个人的观点认为健康是我们揭开生命固有的意义的结果。超个人的观点看到人一方面要不断发现深层意义,同时又试图不断地建构和解释这种深层意义。发现生命的意义具有非常重要的治疗价值,这与Victor Frankl(1905-1997)的如下观察相一致:一个人可以应付任何事,只要它是有意义的,无论它多么可怕。生活的创伤和悲剧往往提供了进入精神世界的动力。在黑暗中,心灵最痛苦之处可能会出现一抹补偿的光芒,一种安慰、康复和新的成长可能由此开始。

5. 精神之路是多样的。在精神寻求中,对治疗家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尊重一切精神之路。教条地执著于任何一种特殊的灵修(spiritualpractice)之路对超个人实践来讲都是十分局限的。如果需要遵循某种教条的话,那就是不要遵循教条。通往神圣的道路不是单一的。既然精神之路是多种多样的,那么具有渊博的知识并且尊重所有不同的道路(包括无神论)是至关重要的。整合世界各种文化传统的宗教、哲学及其践行的知识并将其纳入现代心理学的架构就成为超个人心理学的使命。

三、误解的澄清

尽管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与日俱增,但它不像行为主义和人本心理学,一旦形成很快就对主流心理学产生冲击,并作为一种新范式为心理学界所接受。超个人心理学从诞生至今30年了,从一种学术的发展而言,时间也许不算长,但作为一种新思潮,其冲击力和被接受的程度毕竟不够理想。这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人们对超个人心理学还存有一些误解。澄清这些误解对我们了解究竟什么是超个人心理学是有帮助的。不仅了解它是什么,而且清楚它不是什么,这样才能获得一种正确的认识。根据Rowan(1993)[5](P10-13)、李安德(1994)和Scotton(1996)等人的观点,要了解什么是超个人心理学,还需要做如下的澄清:

1. 超个人心理学不是超心理学。将超个人心理学等同于超心理学(parapsychology),是一种最常遇到的误解。产生这种误解的人士大多从未听说过超个人心理学,对这种心理学一无所知,所以才望文生义。超心理学研究超感知觉等特异心理功能,它充其量只是超个人心理学的一个不重要的研究领域,根据Boucouvalas(1980)对超个人刊物和超个人心理学家的调查,许多超个人心理学家根本不承认超心理现象是其研究对象。Rowan在《超个人不是什么》一节中第一条就指出“超个人不是超人(extrapersonal)”,他所说的“超人”,就是指那些具有超心理能力的人,他列出一个表用来比较二者之间的差异,并认为基本的差异在于:超个人经验中具有某种神圣的东西,而超人的经验,基本上不具备神圣性。当然,不是说超个人心理学与超心理学完全没有联系,而是说它们是两种不同的领域,在某种维度上它们的研究对象之间可能会有联系,有名的Charles Tart在这两个领域都有建树。

2. 超个人心理学不仅仅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超个人心理学是一种心理学研究的新范式,它首先关切的是作为整体的心理学,它将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带进具体的研究之中。这种取向的研究可以深入到心理学的许多分支中去,除意识研究、人格和心理治疗等受影响最大的领域外,其他如教育、管理、社会等领域的心理学研究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超个人思潮已经渗透到心理学的很多领域。所以不能将超个人心理学仅仅视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3. 超个人心理学不是一种哲学。超个人心理学家的专业背景是心理学的,不是哲学的,他们使用的仍然是通用的心理学方法,如观察、测验、实验、访谈、问卷调查等等,并用统计工具处理所得数据。他们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人的经验和行为,也是在心理学刊物上发表研究报告。即使超个人心理学与哲学有较密切的关系,也不是它所特有的,因为任何心理学派别或理论都有自己的哲学假定。这已经是一个无须再加以论证的命题。只是有的学派的心理学家(如行为主义者)有意识地拒绝哲学,而有的学派的心理学家(如存在主义心理学家)则明确宣称自己的哲学立场。超个人心理学对哲学不采取回避或拒斥态度,而是特别注重吸收自古以来各种哲学关于人及其精神生活的理论解释与经验总结,Aldous Huxley称以生命与存在的本源这种终极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哲学为“长青哲学”(Perennial Philosophy)。超个人心理学就是要将长青哲学与科学心理学在生命与精神的契合点上加以整合。

4. 超个人心理学不是宗教。将超个人心理学视为宗教,是对超个人心理学最严重的误解。由于“超越性”、“精神”这些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主题通常也是宗教主题,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误解。但超个人心理学所研究的超越性经验或精神领域,远比宗教经验广泛,例如各种审美经验、科学家追求真理的入迷和惊喜,甚至日常生活中对弱小生命的关爱,都属于超越性或精神性的,当然也包括宗教经验,所以宗教经验只是各种超个人经验的一种。宗教经验属于超个人经验,但并非所有超个人经验都属于宗教经验。这里问题的实质是,研究宗教的学科本身不是宗教,更不能将宗教哲学、宗教社会学、宗教人类学、宗教心理学视为宗教。宗教与宗教研究的根本区别在于,宗教研究不提供特定的教义和宗教价值系统以及相应的仪式,也没有带宗教色彩的组织(如教会)。其中宗教心理学是从心理学诞生之初就有的,著名的有冯特的《民族心理学》(1900—1920)中的有关章节、詹姆斯的《宗教经验种种》(1902)、霍尔(G.S.Hall,1844-1924,美国心理学会第一任主席)的《从心理学的观点看耶稣基督》(1917)等。霍尔还于1904年创办了《美国宗教心理学与教育杂志》。弗洛伊德是著名的反宗教的心理学家,他将宗教看成集体神经症的表现,但他一生写了三本宗教心理学名著,即《图腾与禁忌》(1913)、《一个幻觉的未来》(1927)和《摩西与一神教》(1939)。至于后来的心理学家,如荣格、弗罗姆、埃里克森、马斯洛等人的宗教心理学著作,以及有关宗教心理学的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报告更是不胜枚举。仅以英文出版的宗教心理学杂志就至少有9种,美国心理学会第36分会就是“研究宗教问题的心理学分会”。因此,宗教心理学研究本来就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不是超个人心理学运动兴起的结果。

但超个人心理学家研究宗教与其他心理学家研究宗教确有不同。超个人心理学家试图将各种宗教传统的有关精神成长的理论、经验和灵修技术(如瑜珈、禅修等)整合到心理学中,特别是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践中。同时关注与宗教有关的心理病理学问题,研究因宗教的消极作用而导致的有害心理健康和人性成长的预防措施和治疗途径。

5. 超个人心理学不只研究高级的精神活动。超个人心理学可能被人们误解为只研究最高级的精神现象,忽视了较低层次的心理现象。事实上,超个人心理学并不否定较低层次的心理活动,反而强调超越的精神层面要以较低的层面为基础。它的立场是,所有的层次,身体、情绪、心智及精神,都应予以尊重、发展和整合。一方面,较低层次的健康发展是进入超越层次的基础;另一方作者:郭永玉 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面,超个人的取向又为较低层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注入了精神性的因素。如果只着眼于最高的层次,势必造成对低层次的压抑,而压抑低层次的心理生活,也不会有健康的精神生活。超个人心理学将越过或回避较低层次的问题,而直接进入超个人领域也视为一种防御机制,因而是一种病理现象。这是超个人治疗家要特别警惕的问题。所以超个人治疗家不只着眼于精神的层次,而是要着眼于所有的层次。

参考文献

[1] Sutich,A.J. Transpersonal psychotherapy: History anddefinition[ A ] . In Boorstein, S. ( Ed. ) . Transpersonal psychotherapy[C].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Press,Albany,1996.

[2] Sutich,A.J.Transpersonal psychology:An emerging force[J].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1968,8(1).

[3] Cortright, B.Psychotherapy and spirit[M]. 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Albany,1997.

[4] Ferrucci,P.高峰经验[M].黄美基译. 台北:光启出版社,1997.

[5] Rowan, J. The Transpersonal: Psychotherapy andcounselling[M].London:Routledge,1993.

[6] 李安德.超个人心理学.若水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

[ 7] Scotton, B. W. Introduction and definition oftranspersonal psychiatry[A].In Scotton,B.W.et al. ( Ed. ).Textbook of transpersonal psychiatry and psychology [C ].BasicBooks:A subsidiary of Perseus Books,L.L.C.1996.

[8] Boucouvalas, M.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A workingoutline of the field[J].Journal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1980,12(1).
  你的沉默明亮如灯、简单如指环。

  论坛其他名字 【云水.墨】 【淡墨瀑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88

主题

62

好友

852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沙发
发表于 2016-9-2 22:46:14 |只看该作者
张宝蕊

中美精神心理研究所
 
超个人运动

数个世纪以来,科学与科技(science & technology)引导了整个人类的文化及历史的发展,从显微手术(micro-surgery)到太空穿梭,都为人类的文明成就了奇迹。但是,虽然如此,科学与科技同时也使我们的眼光、思想变得狭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生活的日益进步,舒适而变得疏离与漠不关心。一方面由于科学与科技的发展,使我们的世界进步很多,但另一方面其带来的问题造成了对世界和平的危害;人们对科学的盲目崇拜,使人进入了科学迷信,而误以为只有被观察与衡量的,才是有价值的知识。终其,人们成为可被分析、归纳、观察、丈量的生物体的存在而已。人们渐渐散失了对人类、对社会、对宇宙的尊重,而陷入了自我崇拜的骄傲死角。故此,有一群美国的心理学家,如马斯洛(Maslow),格罗夫(Grof),苏特曲(Suitch)等人,于1969年在美国的旧金山发起了一个所谓的超个人运动(Transpersonal Movement)。此运动是最先以心理学的再反思为出发点,超越了以心理分析,行为主义及人体主义的传统心理学,强调了人与天,与地,与宇宙万物的互动关系为中心的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在近几十年中,除了心理学的发展外,哲学、人类学、精神医学、社会学、生物学都进入了此超个人的研究领域,而且蓬勃发展。这一切的超个人的研究领域,皆通称为超个人学(Transpersonalism)。在七十年代中,在台湾有一群心理学家、哲学家、宗教家共聚一堂共同讨论中国人对超个人学的了解,并注入了很深的关怀,为了更好的将此更先进的一门学科引进了西方不同的文化,他们在数天的商讨研究中,觉得将超个人学译为“精神学”,以使国人能更容易地了解其真正内涵,所以,超个人心理学又称为精神心理学。

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根据超个人运动的先驱苏特曲(Suitch,1975)超个人心理学是一个研究一个人的超个人经验与其所引发的一切现象的心理学,它包括了与超个人经验有关的起因,经验效果,功能及发展以及由此衍生的实践及应用,虽然他勉为其难的做了这样的定义,他仍然强调,要给超个人心理学一个定义会太局限了它,因为它并不是一个“既定”的典范,也非可以用框架来束缚它。也可以说超个人心理学是不断在发展的一个心理学的学科,是一个过程,一旦“定义”了它,则就不是它了,它本身就是演化与发展的代表。

他又说超个人经验可以说是一种超越个人的领域而进入到一个包括了他人,其它生物、生命、灵性及宇宙的经验。

阿萨格欧里(Assagioli)的心理综合论,就是以一个超个人经验来了解人的全人发展的新兴科学。他认为人性整合,必须要将个人的人格放在“大我” (transpersonal Self)也是“超意识”(super-consciousness)内,接受来自此智慧的洗练与融合。F.Capra(1975)与H.Stapp (1976)二者都认为在宇宙的存在内,所有的一切都是整体的一分子,彼此息息相关。

格罗夫(Grof)则在他的未来心理学(Psychology of the Future)一书中谈到超个人心理学,他认为超个人心理学是将人类“精神”(Spirituality)视为宇宙的发展机制及人类心理的一个重要的维度,人们必须要重视此“精神”层面的发展以便更了解人类心理的发展。超个人心理学要研究人类所有的经验,包括了出现在非日常意识(Non- consciousness)层次的心灵体会与反应:冥想实践的观察、各种宗教信仰操练修持,神秘体验的喜悦、精神应急状态,治幻疗法,催眠疗法、经验性心理治疗及濒死的各种情况。这许多的超个人的经验包括了心理上死亡与重生的经历,宇宙意识的感应,与其它人、物、大自然、整个世界的合一的神秘体验;亦有些人感受到上帝或上天的光照,不同超感觉的发生,与原型(archetype)存在物的相遇,以及许许多多我们无法想象的体验。

经过这些超个人经验的人,在面对日常的生活时,都有一个新的态度及认知。他们都比一般人平安、喜悦、有弹性、自尊,他们都经过了对初层次人性(ego)的超越(transcendence)而转化(transformation)到另一个较高的层次(beyond-ego)。他们从关心自我(self- caring),走入关心他人的(altruism)的大爱中。

超个人心理辅导与治疗

超个人心理辅导与治疗可以被形容为以超个人心理学的指导原则为基础,来帮助那些身、心、灵(body, mind, spirit)或是我们中国人所讲的精、气、神受到干扰的人达到平衡,达到安身立命的境界。从人类的道德、价值体系的发展、心理健康的角度、真善美圣的灵性追求,无论从现在或过去的历史中探索,我们都得承认,过度的发展自己而不求大众的利益,人会生病,社会会生病。仅只求自我实现而不考虑大环境的安危,这个世界会报复我们,现在的天灾人祸就是最好的证明。

超个人心理辅导与治疗,就是要帮助人类,不仅是在个人层次,团体层次,更而要从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国家的层次,来了解走出“小我”去爱,去关怀的重要性。超越小我而与其它的生命存在的交往,借着对“大我”,“道”或“上帝”的了悟与认识,我们重新回到大我的怀抱内,就象失水的鱼,重新回到了家一样。

超个人心理辅导与治疗的方法有很多:1.各种信仰的精神修持,例如禅宗的冥想(meditation),印度的Vippassana冥想,专一冥想(mindfulness meditation),2.身体疗法(bodywork),3.食疗法,4.专注法(Focusing),5.治幻疗法(LSD therapy)6.精神心理认知法,如精神大师的阐释。……林林总总。只要能帮助人深入内心,去体验,去体会人与自己的,人与人的,人与物的,人与天的,整体关系而帮助我们走出自己去关爱别人;帮助人从低层次的自我中心(self-center)走向整合,那么它就是超个人心理辅导与治疗法。

超个人心理辅导与治疗的特点

说实在的,超个人心理辅导与治疗的目的是发展人的潜能,体现人的真爱,真性情,它真是没有什么框架与统一标准。在经过不断的反省观察,我综合出下列数点:

1、它是包容性的(inclusive)。由于超个人心理辅导与治疗的理论与实践是无框架的,只要是能帮助一个人恢复其全人的健康(生理、心理、与精神),无论用什么方法,它都是可以接受的,只要他不与此辅导与治疗的理论基础所抵触,例如,行为疗法的理论基础是强调人是可以完全控制的,与动物一样是刺激反应体,它的方法仍可被利用在超个人辅导与治疗上。之所以采用它是因为它是有效的,是帮助人达到整合的一个工具,一个手段,我们是可以接受,而不是排斥它,但接受它,并不表示它适应于所有的情况,也不说明它的理论基础是被完全接纳的。其它的三大流派:精神分析,尤其是Carl Jung的动力精神分析学可以说是超个人很重要的一部分,它的梦的疗法,原型理论,人的阴暗面的重要都是超个人理论不可缺的一面。而人本主义,人本治疗,其实仔细的了解,超个人理论是奠基于其上而再发展再突破的基础,例如Frankle的意义治疗,Carl Rogers的无条件的关怀,Maslow的形而上价值(meta-value),都是超个人辅导的重要思想。超个人辅导与治疗没有偏见,没有门户之见,没有排斥,只有包容,交换与分享。

2、整合的而非部分的:

A.心理辅导与治疗的发展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看起来,它似乎是西方的产物。许许多多人到了西方考察之后,就只认定了西方有心理学,有心理辅导与治疗。但事实上,超个人心理学及辅导治疗这第四势力的发展,证明了这是错误的。在经过多年的经验,许多心理辅导与治疗师发现西方的口语治疗没有办法解决所有病人的问题,他们开始向东方求智慧,找方法。不仅是一般的心理专家在自识较高的精神病学医生专家所谓的psychiatrist也渐渐的在其治疗中加上了东方的精神操练法,例如静坐,生理回馈(Bio- feedback)……等等。Carl Jung在其治疗及著作中,引用了许多的道家思想(尤其是取于太乙金华经)

B.以上的整合,是从地域方法论而考虑的。另一个从人的发展来看整合的概念是指,一个人是一个整体而非部分,但为求方便起见,我们将其勉为其难地分为生理、心理及精神三部分。传统的心理辅导于治疗的学派常常只强调生理、心理层面而忽略了精神层面,因为精神这一层面太奥妙,太难以令人理解,因此就未进入讨论,事实上精神与生理及心理是彼此深深地环扣在一起,无法分开。从字义学来看“心理”这两个字的字根是psyche原是希腊文,原意为灵魂的意思,在圣经新约里(基督教的神圣经典)用了一百多次。在灵修学上,人们所探讨的就是灵魂之学,而现代人则将psyche停留在心理的研究,而忽略了较深层次的探讨。有些人追根究底以为弗洛德应该负责任,但事实上,他的深度心理学(Depth psychology)却有很深的意义。弗氏在1905年写的一本书上就指出psychology在德文也有灵魂的意义,心理学不应只是研究心理的现象,而应以灵魂为核心。其实追究谁的责任已无意义,而是要正确地恢复我们对心理学的正确认知,基本上psyche可从两方面来研究1.心理学(psychology):研究人的行为、意识、无意识、心智、情绪等层面的内容,2.精神学(spirituality):研究人的高意识、生命、心灵、存在、气以及彼此之关系。

超个人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的心理及精神存在奥妙的一门学问,它不仅研究人,也研究所有一切的存在;它不只研究普通意识,也研究高意识(high consciousness);它不只研究人们所易了解的,也研究一切奥秘的,这就是真正的“全面的整合”。

3、它是“跨”文化的(cross-cultural):

A.. 人类的思想结构是趋向格式化,单一化的,因为人的环境太复杂,太琐碎,为了应付它,人的脑子就会将所谓的信息归类,就象我们整理书籍找衣物一样,他将相类似的放在一起。除此之外,它还比较喜欢处理自己熟悉的事情,因为不必花太多精力去思考适应,如此生活就会简单些,舒服些。在心理辅导与治疗上也是会经过这样的归类划分的经验,在同一文化中,辅导员、心理学家所采取的原则及方法也会容易得多,也因此会把“同一原则”不知不觉中强加与不同的个案身上,因而会使辅导达不到其预期的效果,有时甚至会造成案主的反感与抗拒。超个人辅导与治疗注意到了文化上造成的差异点非常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这种治疗的关系,因此它对这种差异很重视。它不仅是重视社会与社会,地域与地域,国家与国家,东方与西方,南方与北方的差异,它也了解男人与女人,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差异。因此 超个人心理辅导与治疗师在做治疗前后就会花许多的世界及精力去研究与了解这不同文化的层面,以便在与案主的交往中能更敏感地与其同步成长。

B. 人类的相异点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点,但是仅仅强调相异点就只能将人带到“分裂”的局面。况且人与人之间也不仅是“不同”人与人之间其实是有许多的相同点(commonality)或相似点(similarity)。人与人只有在强调相异的同时也提出彼此之间的相似点,整个人类才会达到互补与整合的地步。求同存异是使这世界多元化的一个最好的方式。

超个人心理辅导与治疗的跨文化,就是指的这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国家之间,人与世界、宇宙之间达到这种“求同存异”的特点,以求得彼此的了解,彼此的接纳,以提高人的成长素质与价值。

4、它是一个转化(transformation)及提升(transcendence)的过程。传统的心理辅导与治疗是要帮助一个人行为改变,认知改变…等的过程,当来谈者的问题得到“解决”的时候,则这个疗程就算完成,等到下个问题出现的时候再来找治疗师。超个人心理辅导与治疗却是超越这样的一个模式而走向一个成熟的,动力(dynamic)的成长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帮助案主解决问题而已。就象马斯洛的需求阶梯概念的发展一样,当第一层的需求满足时,则会进入第二个层次的需求。超个人的观念将此满足需求层次的进化,用了“提升”的概念,它不仅给成长一个物质、生物的价值,而且更深地进入人的内在的价值。马斯洛晚期的时候所倡导的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已超越了“自我”,而进入了团体层次。它不仅只是关心自己的自我发展,而进入了与他人互利、关爱,及其它存在交流的形而上价值(meta-value)。这种“提升”是内在的,永恒的,大我的,也就是从自我中心进到大我的发展,而这种发展是无所谓“完成”阶段,而是充满生命力的,不断地完善的过程。

至于转化,它又是什么呢?蝴蝶之所以美丽,是自由的象征,因为它是经过了毛毛虫作茧自缚的痛苦过程。没有痛苦,没有成长,没有黑暗就没有光明,这个由毛毛虫到蝴蝶、黑暗到光明的过程就是所谓转化的过程。超个人心理辅导与治疗相信人的成长过程的每一步骤,每一经验都是有其目的的,其价值,也只有好好地接纳与自我探索,转化才能成功,提升也才能成就。

转化与提升不仅是案主才需要有的一个成长目标,为一个超个人心理辅导与治疗师也是一个成长与自我完善的过程,他在辅导与治疗过程不自视为“完善者”,也不认为自己是“权威者”及“教育者”,而是一个转化与提升的成长个体。从这个角度来看,超个人心理辅导及治疗师是一个成长的陪伴者,生命路途上的支持者。

5、超个人心理辅导与治疗是将整个宇宙内的存在(being)视为息息相关的。这个世界至今充满了天灾人祸:水灾、火灾、地震、飓风、杀戮、仇恨、杀戮(中东战争、印尼种族战……),仇恨(学生杀学生、子女弑父母、邻居彼此不和……)它们的产生是因为人是自私的,将自己的利益摆正别人的利益之上,一切都是我,我、我……;地震(唐山大地震、日本、印度、台湾……),水灾(拉斯维加斯、印度……)这些都是以人为中心的代价。此自我中心,是以整个人类为需求中心来对待其它物体。人类肆无忌惮的滥伐,滥垦,用自以为是的科技文明的“先进技术”来发展这个世界及宇宙,因而造成了这些存在本体的反噗现象。这些天灾人祸不是老天的不公平,也不是一般人所说的“大自然报复”(这仍是以人为中心的说法)而是人的自私自利而造成的结果,人们以为这个宇宙之中仅仅人类才是重要的,别的我们意识到或非常意识到的存在物却不在我们的眼里,因此我们肆意地破坏山川河流,我们任意地破坏大自然。如果我们能睁开“个人”的眼睛,不只是肉身的,也是心灵的,则我们可以看到别人与我们息息相关,别人也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我们的“父母”,那么我们就能从自我中走入互相关怀、互相帮助的领域;如果我们能放下狭窄的“人类中心”的标准,而敞开心胸接纳与承认其它的存在物(生物与非生物)的重要价值,用尊重的,关爱的态度与他们相处,则世界的,宇宙的真正和平才又可能存在,超个人心理辅导与治疗的过程与目的,就是帮助案主发展这样的一个态度,用一个尊重、爱护的敬天爱人的观念及行为对待每一个存在物,则其个人的成长就不仅仅只是造福自己,也是成就美好世界、生态及宇宙的手段了。

6、意识(consciousness)观念的突破。传统的心理辅导与治疗及精神病学所关心病人或来谈者的意识层次,一般而言,有普通意识(ordinary-consciousness),前意识(sub- consciousness)及潜意识(un-consciousness)。这些意识包涵了一个人从出生后至成年所有记得或不记得的记忆。治疗所采取的方法或者让这些记忆重新被经验,如完型治疗,或者重新去认知及行为改变,如认知心理及行为治疗,或者是进入深度的分析,如精神分析。但是超个人心理辅导与治疗不仅从传统的意识层面来帮助来谈者恢复健康,而且还认为人有高意识(high-consciouzness)或超意识(super- consciousness)来激发人们内心的本有智慧,用灵性来协助人的成长,使其过程更为轻松与容易。爱因斯坦,这位世界上最有名的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一般人只用了百分之二至百分之八的能力,其它的尚未被人所用,所激发。为了要使人的其余能力发挥的淋漓尽致,则此高意识或超意识就能有很大的作用。什么是超意识或高意识呢?每一个人都有“灵感”的经验吧?或是一种来自内心的“直觉”,而此直觉对事情的分析或判断是准确不移的,无论东西方的区别。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心灵”,它不是空穴来风的,它指的就是这种意识的存在状态,在普通意识下,它似乎遥不可及,但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当脑波进入阿法,也就是每秒4-7频率时,这种高意识是最活跃的时候。所以现在很多人利用“催眠学习机”来学习,就是利用这最有“智慧”的状态下学习的原理。利用意识来做辅导与治疗,也往往最有效,也最能帮助人转化(transformation)及提升(transcend)。例如锡瓦尔意识控制法(silva Mind Control),音乐疗法,专一法(focusing),禅坐疗法,灵气(Reiki)疗法、身心松弛法、心像法(Visualization Imagery)皆是利用这种人们的心理力量达到治疗的效果。

7、成长的过程:

A.超个人心理辅导与治疗强调人的生命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任何一个经验都是帮助我们从中学习其意义及价值,所以它不去标签或判断任何一个人。例如,传统中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或是抑郁症,在超个人的领域有许多情况将其视为“精神应急状态”(spiritual emergence)。因为有许多人在日常的生活中,由于仅停留在生理、心理层面的发展,而忽略了灵性或精神(spirituality)的需求满足,因此会很压抑,挫折,生命无意义的困顿会出现。它并不是真正的“病态”它根本的作用就是要给这个有“病症”的人一个机会,去提升生命的层次及领域,使人能走向更高价值的自我实现。这种所谓形而上的自我实现(meta-self-actualization)是来自于马斯洛的看法,能将人转化到与高意识相遇(智慧)的境界,使人能超越小我远离自我中心的自私的我,进入宽容、爱、尊敬、喜悦的境界。但如果我们没有这种“超个人”的眼光看到这些“症状”是个契机,而任意加以“标签化”,这种“狭隘”的标签,使人自卑、自责,而更是无法走向“成长、发展”的路上,靠药物终其一生。在超个人心理辅导与治疗的领域内由于充满了爱与关怀,这种“病人”会有全人的支持与接纳,药物只是一个工具来稳定当事人,其实最好的药物就是支持、爱、接纳与陪伴。

B.上面一点谈的是求助者或“病人”的成长。另一个角度来看此成长过程是针对辅导者及治疗者。许多辅导治疗书籍谈到做此行业的心理医生、心理专家都强调他们的 “健康、成熟与积极”,似乎暗示着只有到达健康、成熟与积极的人才能真正帮助人。而一般人也有一观念认为心理医生、心理专家都是没有问题的,甚至有许多心理医生、心理专家自己出现问题的时候都不太能接受,也不能放下身段去找别人做辅导。其实这是一个误解与误导。超个人心理辅导与治疗强调辅导与治疗者本身非完善的人,也随时面对压力、挫折的困扰,有时也有沮丧的时候。这些都是正常而可以接受的,不仅是接纳而且视其为一个成长的机会。每个人都有盲点,都有执着的地方,只有借着问题、困难的产生才能看到盲点及执着点的价值而加以改进,加以成长。在美国,甚至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书库你都能看到一本畅销书《奇迹的路》(The course of miracle),据说其作者就是一个有边缘人格的心理医生。

8、是充满积极与希望的。弗洛伊德,其精神分析的基础在于人性的“病态”,因为他是医生,看到的都是“病症”,而荣格却是相反,他看到了人性积极发展的一面,因此原本关系非常亲近的二人行同陌路,而荣格也成了超个人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家之一。他的原型(archy-type),梦的分析及从道家引进的人格成长理论(alcomy)皆成为超个人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因为他们都是要将人带领进入积极的转化成长的道路上。超个人心理辅导与治疗看到的是人的可能性及无限的发展性,当一个危机出现时,它总是帮助来谈着看到机会,而不受到危险的威胁与恐惧,有一个小故事正说明此点:有一个人有一次开车上山,由于天雨路滑,车子不小心滑出了路边跌进了山谷,他命大,并未摔死。当他从昏迷中醒过来,从车中爬了出来,他发现他完全无路可逃,叫喊的声音太小,没有人听得到,而他的车正卡在半山上的一大片树木中,他紧张万分,不知怎么办才好,急得眼泪直流,忽然他发现旁边有一片浆果。他渴了,也饿了,就摘了吃了起来,他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果子。他接着吃了许多。当他吃完之后,他整个人轻松了,自在了,意识也清醒了许多。之后他再仔细向周围打量,然后才发现在不远的地方有一条极少人走过的小路可以通到上方公路。他就慢慢地小心地爬了上来,得到援助。超个人心理辅导与治疗也是这样,没有一条绝望的路,人是充满了希望,如果我们愿意有希望的话。

结语

超个人心理辅导与治疗是整合的,包容的,是跨文化的,是成长的,是积极有希望的,是激发潜能的,是有智慧的,是强调与关怀的,是认为宇宙间,世界之中一切的存在物是息息相关的整体的,是彼此尊重的。他认为在成长的道路上,人是无限的,有希望的,因为人是转化,是可以不断向前发展,向上提升价值、素质的主体。它接纳传统的心理辅导与治疗法,如果它们能有用的价值,更甚的是,不仅用它们,而且超越突破它们的局限,不受框架,标准的束缚。它,是自由的。

参考资料

Boorsstein,S.(Ed.).(1996).Transpersonal psychotherap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Albany

Hasting,A.(1997)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The fourth force.In Donald Moss

(ed).Handbook of Humanistic and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New York:Prageger.

Scotten,B.W.et al.(Ed.).(1996).Textbook of transpersonal psychiatry and psychology. N ew York:Basic Books.

Suitch, A.J.(1996).The emergence of the transpersonal orientation:Apersonal

Account.Journal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8(1),pp.5-18.
  你的沉默明亮如灯、简单如指环。

  论坛其他名字 【云水.墨】 【淡墨瀑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88

主题

62

好友

852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板凳
发表于 2016-9-2 22:46:52 |只看该作者
长青哲学的七个重点

根据阿尔道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的概括,“长青哲学”(Perennial philosophy)是指二十五个世纪来,“时而以这种形式,时而以那种形式,源远流长,无休无止”的一种普遍的世界哲学。他认为“长青哲学”有这样一些核心思想:
  
  一、物质和个体化意识的现象世界,即事物的世界(the world of thing)、动物、人甚至诸神(gods)的世界,都是"神域"(Divine Ground)的显现。在神域里所有部分的实在都有其存在状态,离开神域,它们是不存在的。
  
  二、人类不仅能够通过推理来认识神域,而且能够超越推理,由直觉来认识其存在。这种当下的理解让知者和被知者融和在一起。
  
  三、人都具有双重的天性,一个是现象的小我(phenomenal ego),一个是永恒的大我(eternal Self)。后者是内在的人,是灵性,是灵魂中神性的火花。如果一个人真正渴求的话,他就可以使自己与大我融合在一起,从而与神域联系起来,就像自然与灵性相联系一样。
  
  四、人在地球上的生命只有一个终极目的,让自己与永恒的大我联系在一起,得到对神域的一体知识。
  
  在这里,比较关键的一个概念是"神域",它不能够按照世俗的观念机械地来理解。它不是指有形的东西存在的地方,它指的是我们人类所不能够了解的决定宇宙运行的力量,其含义相当于"客观规律"或者肯·威尔伯的"大精神"的概念。
  
  长青哲学是世上最伟大的灵性导师、哲学家、思想家与科学家所抱持的世界观,被形容为“长青的”或“普遍的”,是因为它在全球各地的每个时代都出现过,印度、墨西哥、中国、日本、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埃及、德国、希腊等地,我们都可以发现它的踪迹。长青哲学是每个文化共通的“深层结构”,也就是说人类都有能力组成意象、符号、概念和准则。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意象和符号,但组成这些头脑结构和语言结构的能力以及这些结构的本身,却是放诸四海皆准的。
  
  不论出现在何处,它的面貌都很相似。我们这些很难有共识的现代人,对这个现象可能无法置信。爱伦·瓦兹(Alan Watts)总结有关的材料说:“因为我们几乎完全无法觉察自己的心态有多么怪异,所以我们不能看到某个简单的事实,那就是这个世界有共通的哲学上的宇宙观。不论今日或6000年前,不论西方的新墨西哥州或远东的日本,都有许多人抱持同样的洞见,教授同样的根本教诲。”
  
  肯·威尔伯概括了长青哲学七个最重要的重点。
  
  一,神性是存在的。
  
  二,神性就在我们心中。
  
  三,我们大部分的人都没有领悟内在的神性,因为我们都活在罪恶感、界分感和二元对立中,换句话说,我们都活在堕落或虚幻的情境中。
  
  四,从这样的情境中解脱是有路可循的。
  
  五,如果我们循着这条路走到终点,结果就是再生、解脱或直接体验内在的神性。
  
  六,如此一来,罪恶和痛苦便止息了。
  
  七,接着便开展出众生一体的慈悲行动。
  
  一,神性是存在的。
  
  重视神秘体验者所说的“存在”以直接的体验做基础,以真实的灵性体验做基础,而不仅是奠基在信仰、概念、理论或教条之上。就是这份体验令重视神秘体验者有别于那些只相信宗教教条的人。
  
  神秘体验是难以言喻的,你无法以语言完整地说明。任何的体验如观赏落日,吃一块蛋糕、聆听巴赫的音乐,你都必须体会,才能知道那是怎么一回事。但我们不会因此下结论说,夕阳、蛋糕、音乐不存在或无效。进一步来看,即使神秘体验难以言喻,它仍然“可以”被传达。譬如柔道可以经由老师传授,但无法以言语表达,灵性修持也是一样,可以经由灵性大师或老师的指导而有所体悟。
  
  神秘体验不见得比其他的直接经验更确实,然而这个论点不但没有贬低神秘体验,反而把它们提升到与其他经验等同的地位。换句话说,如果你反对神秘体验,你也必须反对所有以经验为基础的知识,包括实证科学在内。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明白真相?我们必须从更多的经验中加以检查——这就是历史上的重视神秘体验者一直在做的事。数千年来他们不断检查、推敲他们的体验,他们所留下的记录,令现代科学看起来像新手一般。
  
  如果与神合一只是概念或希望,那么它通常是一种退缩的防卫机制,为的是使自己不再恐惧生命遭到毁坏或者受限;一份个人“不朽的计划”,借此防止死亡和允诺生命的延续。肯·威尔伯在《来自伊甸园》和《普世的神》这两本书里曾经解释过,与神合一的体验并不是一个概念或希望,而是直接的领悟。对这份直接的领悟,可以有三种看待的方式:你可以说它是精神分裂症的幻觉,也可以说它是一种误会,或者你承认它是对神性的直接体验。
  
  真正的神秘体验论和教条式的宗教信仰刚好相反,它是非常合乎科学的,因为它完全依赖直接体验的证据和试验? 重视神秘体验者要求你不可亲信任何一件事,他们要你以自己的觉知和体验进行一连串的实验。你的心就是你的实验室,而静修就是你的实验。等到自己尝试了之后,再把结果和别人的实验相比较。从这些相互印证的知识中,你得到了某些灵性的律法,你可以称之为“殊胜的真理”。其中的第一条便是:神是存在的。
  
  二,神性就在我们心中。
  
  神就在我们心中,我们的心中有个宇宙。重视神秘体验者最惊人的讯息是:在你生命的核心,你就是神。严格说来,神不在内、也不在外—因为神性超越了所有的二元对立。你只能一直不断地向内观看,直到内变成了外。《唱赞奥义书》(Chandogya Upanishad)有一句最著名的长青真理:“你生命之中有无法觉知的真相,然而它确实存在。所有的生命都有它的真我,你自己的生命之中就有这个微细的精髓。这个隐形的微细精髓,就是整个宇宙的神性。它就是真相,它就是真我,而你就是它。”
  
  “你就是它”——tat tvam asi,你就是神,这里的“你”指的并不是那个孤立的自我或私我,或某位先生、某位女士。事实上,个体的自我或私我就是阻碍我们实现终极认同的东西。“你就是它”,这里的“你”指的是你最深的或最高的部分,也就是《唱赞奥义书》所说的能超越私我、使你直接体验灵性的微细的精髓。犹太教称之为“鲁阿”(ruach),它是每个人内在的灵性,而不是个人的私我“那非施”(nefesh)。基督教称这份灵性为“圣灵”(pneuma),而不是个人的灵魂或“精神”(Psyche),后者充其量只会崇拜神。如同库马拉上师(Coomaraswamy)所说,区分一个人内在不朽的灵性和他纯属个人的私我,就是长青哲学最主要的核心,也只有透过这样的解释,才能了解基督说过的一句很奇怪的话:“除非他怨恨自己的灵魂,否则他不可能是一名真正的基督徒。”只有超越你那终将毁坏的灵魂,才能发现不朽的灵性。
  
  圣保罗说过:“我活着,但活着的并不是我,而是我心中的基督。”圣保罗发现了他的真我,然后与基督合一了。这个真我取代了他的自我或较低层次的自我,他个人的灵魂或精神。你的“鲁阿”或你的根基就是至高无上的真相,而不是你的“那非施”或私我。如果你认为你那小小的私我就是神,那么你就麻烦了,你可能会饱受精神分裂的困扰。这显然不是世上伟大的哲学家和智者们所说的神性。
  
  
  三,我们大部分的人都没有领悟内在的神性,因为我们都活在罪恶感、界分感和二元对立中,换句话说,我们都活在堕落或虚幻的情境中。
  
  
  
  如果我本来和神是一体的,为什么我不能领悟这一点?为什么没有更多人发现神就在我们心中? 一定有东西使我和神分开了。为什么我会堕落?我们的原罪是什么?
  
  不同的宗教传统曾经给过许多不同的答案,但它们都有一个共识:我不知道我和神是一体的,因为我的觉知受到了我眼前正在进行的活动的障碍。眼前的这个活动,简而言之,就是集中焦点在个人的自我或私我身上。我们的觉知不是开放、放松的和以神为中心的,而是封闭的、紧缩的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正因为我如此认同这个紧缩的自我,所以我无法发现我真正的身份,于是那个“自然人”便从此堕落了,活在与神性分离的原罪中。这个与世界隔离出来的我,把外在的一切当做是和我自己的生命相互对立的,这样的生命显然和宇宙及神性不是一体的,它似乎完全被孤立在肉体的牢墙中。
  
  我把自己这个主体和外在的客体分开,接着又把世界看成是互相冲突的东西,譬如苦与乐,善与恶、真与假,等等。根据长青哲学的说法,被紧缩的自我所操纵的觉知是无法察觉真相的,这里的真相指的是至高无上的神性。换句话说,所谓的原罪指的就是这个分裂出来的紧缩的自我。原罪并不是指自我做了什么事,而是指自我存在的本身。
  
  这个紧缩的孤立的自我,因为无法认出自己的神性,因此有一股非常尖锐、欠缺、分裂和被剥夺的感觉。换句话说,分裂出来的自我打从一出生就感到痛苦和堕落。痛苦不是某件发生在小我身上的事,它是与生俱来的东西。“原罪”、“痛苦”和“小我”,指的都是那个紧缩或四分五裂的觉知。你无法把自我从痛苦中拯救出来,佛陀曾说过:“要想停止痛苦,必须停止自我的活动。”
  
  二元对立的世界就是堕落的世界,而原罪就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那个紧缩的自我。不但东方的重视神秘体验者如此认为,连西方的重视神秘体验者也把原罪和地狱归咎于分裂出来的小我,归咎于这个分裂出来的小我和它那毫无爱心的欲望、逃避及执著。东方的宗教,尤其是印度教和佛教,确实很强调自我的轮回,而你在天主教、诺斯替教派、基督教的教友派、犹太教的卡巴拉教派(Kab balistic)和伊斯兰教的神秘体验论的典章里,都可以看到相同的主题。18世纪英国基督教重视神秘体验者威廉·劳(William Law)说:“整个真理都包含在以下这短短的句子中:所有的罪恶、死亡、诅咒和地狱,就在这个自我的国度中。所有的自恋、自尊和自我追寻的活动,将我们的灵魂与神分离开来,落入了永恒的死亡和地狱。”伊斯兰教重视神秘体验者鲁米(Jalaluddin Rumi)说:“如果你从未见过魔鬼,那么看看你的自我,你就明白了。”苏菲圣者阿比·哈耶耳(Abi l Khayr)也说过:“没有地狱而只有自我,没有天堂而只有无我。”神学家泽曼尼卡(Germanica)解释过基督教重视神秘体验者的主张:地狱里并没有火在燃烧,燃烧的只有自我意志。
  
  这个“小我”或个人的灵魂,梵文称做“阿汗姆卡拉” (ahamkara),意思是“结”或“紧缩”。这个二元对立或自我中心的紧缩的觉知,就是我们堕落的根由。
  
  
  四,从这样的情境中解脱是有路可循的。
  
  有一条道路可以扭转这堕落和残忍的情况,并且打开幻觉的死结。换句话说,长青哲学的第四个重点是:解脱道(the Path)是存在的——如果我们能正确遵循这条道路,它就能把我们从堕落引导到解脱,从轮回引导到涅槃,从地狱引导到天堂。如同普拉提尼斯(Plofinus)所说:“从孤寂飞向空寂,就是从小我晋升到大我。”
  
  而“解脱道”是由好几条小路组成的。譬如印度教有五条主要的道路或“瑜伽”(yoga),瑜伽的意思就是“合一”,一种使灵魂和神性合一的方式。在英文里这个字的同义词是“轭”(yoke)。基督说:“我的轭很简单。”他的意思是“我的瑜伽很简单。”希泰语的“yugan’、拉丁文的“jugum”,希腊文的“zugon”,等等,都有相同的字根。这些道路不论是印度教的或属于其他的智慧传统,基本上都可以被划分成两条主要的途径,拉姆达斯上师(Swami Ramdas)曾说过:“解脱道有两种:一是把你的私我扩大到无限,二是把它减低到什么都不存在的状态。前者靠智慧,后者靠奉献。智者说:我就是神——宇宙的真理。献身者说:哦!我什么都不是,而神啊!你却是一切。这两种情况,私我感都可以消失。”两种途径的修行者都能转化小我或者让小我死亡,如此便发现或使神性重生。显然基督教所说的‘向神彻底臣服’:你的一切都奉献出来,你的一切都赤裸展露,属于后一种途径。
  
  无论哪一种方法都有效果,但必须持之以恒。日本佛教中有‘自力’ (self-power)与‘他力’(other-power)所有的静修都可分为这两种类型,自力是禅、内观与知识瑜伽的途径,他们靠自己的专注与觉知去突破私我,进入更大的实存。他力则是倚靠上师或神的力量,或者以彻底臣服来转化自己。”
  
  而拉马纳尊者(Ramana Maharshi,他被视为印度当代最伟大的智者)也说过,有两种方法皆能通往解脱:一是探究‘我是谁?’私我可以透过这样的途径被彻底解除:二是臣服于上师或神,让神来瓦解私我,这也是一种途径。两者都能解除私我感,让私我发出光来。两种途径的修行者都能转化小我或者让小我死亡,如此便发现或使神性重生。
  
  五,如果我们循着这条路走到终点,结果就是再生、解脱或直接体验内在的神性。
  
  小我必须死亡,大我才能复活。
  
  不同的宗教传统都描述过死亡与再生。基督教是以亚当和耶稣的形象作为隐喻的原型。重视神秘体验者称亚当为“老人类”或“外在的人类”,他打开的是“地狱”之门。耶稣基督是“新人类”或“内在的人类”,他开启的是“天堂”之门。尤其是耶稣本身的死亡和复活,重视神秘体验者认为它象征的是小我的死亡和从意识之流复活的崭新、永恒的天命,也可以视为与基督等同的大我和它的升天。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说过:“神变成了一个人,如此世人才有可能变成神。”这个从人性到神性,从外在的人到内在的人,或从小我到大我的过程——基督教称之为“metanoia”,意思是“悔改”和“转化”——我们悔改自己的罪或小我,转化成大我或基督,如此一来就像你所说的:“活着的不是我,而是我心中的基督。”伊斯兰教对死亡和复活也有相似的观点。“tawbah”的意思是“悔改”,“galb”则意味着“转化”。毕斯塔米(al-Bistami)有一句简洁的结论:“忘掉自己,就是回忆起神。”
  
  在印度教和佛教中,死亡和复活一直被描述成个人灵魂的死亡和其真实本质的苏醒。印度教称之为“梵”,佛教称之为“空性”。重生或突破的那一刻就是解脱或解放。《楞伽经》把解脱的经验形容成“彻底转化了意识的核心”,“转化”在这里指的是消除制造分裂小我的习性,让位给广大开放而清明的觉知。禅宗称这份转化为“satori”或“kensho”。“Ken”是“真实的本性”,“sho”的意思是“直接看到”,直接看到自己的本性便是成佛。爱克哈特(Meister Eckhart)大师说:“在突破中,我发现神和我是相同的。”
  
  你突然醒过来,发现你的生命其实就是你所看到的一切东西。你和这个宇宙以及万象真的是一体的,你并不是变成和神或万象一体,你本来就处于那个状态,只是没有发现罢了。伴随这项发现的是一份非常扎实的感觉——你的小我真的死了。禅宗称“satori”为“大死”,爱克哈特说得更直接:“小我的灵魂必须使自己死掉。”库马拉上师则如此解说:“我们必须替自我的死亡铺路,直到最后领悟,我们的大我没有任何的东西可以认同,如此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爱克哈特又说:“只有那些彻底死掉的人,才能进入天主的国度。”
  
  小我的死亡,就是发现永恒。此外我们必须认清永恒不是时间的永续,而是没有时间感的某个点,也就是所谓永恒的或没有时间感的当下。大我并不是活在具有时间感的永恒中,而是活在没有时间感的当下。这当下是先于历史、演变和连续性的。大我是当下纯然的存在,而不是持续不断永恒的生命,后者是一种很恐怖的观念。
  
  六,如此一来,罪恶和痛苦便止息了。
  
  解脱和最终的自由可以将痛苦止息。佛陀说他只教了两件事,那就是痛苦的原因和如何止息痛苦。痛苦的原因就是小我的执著和欲望,透过静修可以转化小我和欲望以及止息痛苦。痛苦是紧缩的小我与生俱来的,止息痛苦唯一的方法就是停止自我的活动。但这并不意味解脱了之后或灵性的修持之后就永远不会感到痛苦、恐惧或伤害。这些感觉还是会有,只是它们不再威胁到你的存在,因此也就不再制造问题了。你不再认同、夸大、加强它们或被它们威胁。相反的,因为那个四分五裂的自我已经不存在,而我们的大我就是一切万有,因此不再有任何东西可以从外部伤害到它,于是你的心中出现深刻的放松和舒展。这时我们会发现,不论痛苦有多么强烈,基本上它并没有影响我们真实的存在。痛苦来了又去了,而我们已经拥有“超越理解的祥和”。智者仍然会感受到痛苦,但它不再构成伤害。智者已经能充分觉察痛苦,因此充满了慈悲,他们有强烈的意愿去帮助那些把痛苦当真的人。
  
  七,接着便开展出众生一体的慈悲行动。
  
  真正的解脱—定会产生慈悲、善巧的社会改革行动,并会帮助所有的人获得最终的解脱。解脱后的改革行动是无私的服务,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相同的大我、法身或基督的圣体,服务他人等于服务我们自己的大我。基督曾说:“爱你的邻人,就像爱你自己。”他的意思是:“爱你的邻人,就像爱你的大我。”
  
  
  附注:
  
  关于"Spirit"("S"为大写)这个词,胡因梦和刘青彦在不同的地方有"神性"、"心灵"、"神"等译法。许金声把"Spirit"翻译为"大精神"主要是考虑到下面的背景。他在2000年开始翻译肯·威尔伯的《万物简史》,发现"Spirit"这个词是他的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不同的文化中的"上帝"、"佛性"、"基督"、"理"、"道"、"天"、"太极" 梵(Brahman)、法身(Dharmakaya)、凯瑟(Kether)、道(Tao)、阿拉(Allah)、湿婆(shiva)、阿顿(Aton)等。肯·威尔伯用"Spirit"(第一个字母是大写)这个词来概括所有这些说法,而不偏爱其中一种文化,或者用其中任何一个词语,这也体现了他研究后人本心理学以及整合学的立场。
  
  "mysticism" 、"mystic"也是非常重要的概念。胡因梦和刘青彦按照一般的译法把"mysticism"译为"神秘主义",把"mystic"译为"重神秘体验者"。许金声把"mysticism"改译为"神秘体验论",把"mystic"改译为"重神秘体验者"。这是受了北京大学张祥龙教授的启发。
  
  张祥龙认为:"将'mysticism'译为'神秘主义',沿袭已久。它的不妥之处在于,几乎所有的'mystic'或主张'mysticism'的人都强烈反对让任何'主义'(观念化的理论、作风和体制)来主宰和说明自己的精神追求。他们所寻求的是超出任何现成观念的原发体验;在基督教(主要是宗教改革前的基督教和改革后的天主教)可说是与神或大精神(Godhead)相通的体验,在非基督教的,特别是东方文化传统中,则是对本源实在(梵-我,道,佛性)的体验。这样,称之为'主义'就有悖其义。此外,在当今汉语界中,"神秘主义"似乎带有浓重的反理性色调,在许多语境中已不是个中性的,而是否定性的词。将'mysticism'译为'神秘体验论'就避免了这一层不必要的成见。
  
  "所谓'神秘体验',是指这样一种经验,人在其中感到自己与一个更高、更深或更神异的力量相接触,甚至合而为一,体验到巨大的幸福、解脱、连贯和至真。至于这个更高深的力量是什么,则依体验者所处的文化、有过的经历而得到不同的指称和解释,比如'梵'、'佛性'、'基督'、'上帝'、'酒神'、'缪斯'、'自然'、'道'、'天'、'元气'、'太极'等等。这种不寻常的体验往往给体验者以极大的激发、启示、信心和灵感,由此而创造出精神上的新东西,成为艺术的、宗教的、哲学的、社会的,乃至科学的新起点。"(张祥龙:《感受大海的潮汐》,《西方神秘体验论哲学经典》总序)
  
  而马斯洛所使用的"mysticism"是指一种重视神秘体验的倾向,它区别于那些保守的、因循守旧的、讲究实用的倾向。肯·威尔伯和马斯洛所谈论的"mysticism"的意义基本上是一致的。其含义,与张祥龙先生所解释的大同小异。马斯洛更多地使用"高峰体验"这一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的术语。他把神秘体验也看成是一种"高峰体验"。他还提出"约拿情结"、"超越性病态"等概念来论述这方面的问题。他生动地用"在一个不到一米五高的房间里量身高,所有人都不超过一米五"这样的警句来表达开放心态的重要性。
  你的沉默明亮如灯、简单如指环。

  论坛其他名字 【云水.墨】 【淡墨瀑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2

主题

0

好友

38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地板
发表于 2016-9-12 17:25:03 |只看该作者
好长的介绍……

除了心理与生理层面 还研究灵性层面 揭示自我迷失 超越自我
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4

主题

2

好友

207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优秀版主

5#
发表于 2016-9-20 17:28:14 |只看该作者
学习
本是个懒散人,又无甚经济才,归去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云水网 ( 鲁ICP备09069806号 )

GMT+8, 2025-5-4 00:51 , Processed in 0.05427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