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88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佛经

[复制链接]

160

主题

0

好友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6 17:22:1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佛经
禅宗
作者/译者 书名 介绍
大珠慧海 顿悟入道要门论 这是把小雅引入佛经的第一本书,通俗易懂。
慧能 六祖坛经 记载禅宗六祖惠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其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即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鸠摩罗什 金刚经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又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名是指按照此经修持能成就金刚不坏之本质,修得悟透佛道精髓智慧,脱离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而完成智慧(到达苦海彼岸),也就是所有十方法界的众生,如果想要修行成就佛菩萨,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都要经过金刚经的真修实证,开悟而後成就。
鸠摩罗什 维摩经 又称《维摩诘所说经》、《维摩诘经》、《净名经》、《不可思议解脱经》,凡3卷14品,后秦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第14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旨在于宣传大乘般若空观,批评小乘的片面性,弹偏斥小叹大褒圆。月溪禅师谓“此经是直接表示真如佛性,故与禅宗祖师所发挥者最为吻合。六祖《坛经》所示道理,与此经共通之处甚多,历代祖师亦多引此经言句以接后学”。
佛经 楞伽经 全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大乘佛法中综合了‘虚妄唯识系’及‘真常唯心系’之重要经典,亦即说明唯心、如来藏及阿赖耶识之教义。传说由禅宗祖师达摩传授于二祖慧可。梵文原典的大约是一位英国外交官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偶然中所发现。
佛经 圆觉经 具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又作《大方广圆觉经》、《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圆觉了义经》。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册。是唐、宋、明以来教(贤首、天台)、禅各宗盛行讲习的经典。
华严宗
作者/译者 书名 介绍
佛经 华严经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在定中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上品菩萨宣说无尽法界(宇宙)的状况,所以华严经被认为是佛教最完整世界观的介绍。
天台宗
作者/译者 书名 介绍
佛经 法华经 全称是《妙法莲华经》。此经说三乘方便、一乘真实和一切众生皆能成佛等内容,为天台宗等据以立说的主要典籍。全经主要思想为空无相的空性说和《般若经》相摄,究竟处的归宿目标与《涅槃经》沟通,指归净土,宣扬济世,兼说陀罗尼咒密护等,集大乘思想之大成。主旨在于会三乘方便,入一乘真实。
佛经 大智度论 后秦弘始四年(402年)于长安逍遥园,西明寺创译,至弘始七年(405年)讫。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以为九州人氏喜简,仅全译论之初品,余皆撷取其精要,得三分除二,乃成百卷。大智度论主讲中道实相,以二谛解释实相。发挥般若思想,对《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作系统解说论证。
佛经 大般涅槃经 (缺)
佛经 大般若经 (缺)
净土宗
作者/译者 书名 介绍
佛经 佛说阿弥陀经 《阿弥陀经》是净土法门的纲领,《阿弥陀经》的纲领就是“信、愿、行”。“行、愿、行”也就是净土法门的纲领,所以一部《阿弥陀经》就将净土法门的纲领性的内容都包括完了。我们都知道,净土法门是末法众生的对症良药阿!是佛陀大悲愿力给我们留下的这个对症的特效药,要让末法众生都能够往生净土,都能够成佛。
康僧铠 观无量寿佛经 频婆娑罗王遭逢家变,为逆子阿阇世所幽禁。其夫人韦提希澡浴频婆娑罗王,并奉食酥蜜和麦与蒲萄浆。频婆娑罗大王得食体力渐复,合掌恭敬向耆阇崛山遥礼释迦牟尼佛,求大目犍连授八戒。世尊除遣大目犍连尊者外,亦遣富楼那尊者,为王说法。
支娄迦 大乘无量寿经 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所发诸大愿(依版本不同而数量不一,最多为四十八愿),建立弥陀净土接引十方世界众生,以及弥陀净土的大概样貌。
佛经 楞严经 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唐般剌蜜帝译。10卷。
其它
作者/译者 书名 介绍
实叉难陀 地藏经 又称《地藏菩萨本愿经》,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欲界六天的第二层天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佛在经中赞扬了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正菩提”誓愿,并介绍了地藏菩萨在修行过程中有代表性的事迹,例如婆罗门女、光目女救度母亲的故事。
耶舍共竺 长阿含经 阿含经是一种言行录的体裁书籍,内容记述佛陀及其弟子的修道和传教活动言行。述及佛教的基本教义有四谛、四念处、八正道、十二因缘、十二分教、无常、无我、五蕴、四禅、四证净、轮回、善恶报应等论点。世为小乘佛教各派所宗。汉明帝时,译有《四十二章经》,内容是阿含中节译而成。
佛经 药师经 全称《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是一个在末法时期特别能为修持者带来无边利益的一个法门;文殊菩萨在二千多年前,为了末法时期的苦难众生之利益而向世尊本师释迦牟尼如来求请,佛陀就开示了药师七佛的法门,并言明于末法期间,众生若能依止药师七佛,便能智根具足,最终证得佛法之心髓,同时亦能得到世间之种种利益。
鸠摩罗什 佛遗教经 是佛临终顾命的遗嘱。此经是佛将入涅槃时,垂示嘱咐弟子之教诫,也就是嘱咐现在你、我、他及未来的诸弟子们,告诉我们怎样依教奉行方堪称佛子。为人子女者,应当遵守父母的遗训,不违慈尊,俾能显扬家业。为佛弟子者,应当依佛的遗嘱奉行,承继如来家业,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佛经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它是佛经般若部門的心要、心髓,或者說是核心。译为,我们用般若这个究竟圆满的智慧,才能够离开生死,证得大涅盘的彼岸。
佛经 佛说出家缘经 全一卷。东汉安世高译。又作出家因缘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本经旨在说明毁犯五戒之罪报,即:(一)杀生,若犯此罪,则有恒常痛苦、怨怨不息、思虑多恶、见者怖惧等十恶报。(二)偷盗,若犯此罪,则有恒为众疑、亲友恶逆等十恶报。(三)邪淫,若犯此罪,则有室家不和、危败躯身等十恶报。(四)妄语,若犯此罪,则有为人轻毁不起恭肃、虽言有实人不奉用等十恶报。(五)饮酒,若犯此罪,则有散尽财贿、恶名遐迩等三十五恶报。
佛经 无量义经 梵名Amitarthasutra,全一卷,分三品,由中天竺沙门昙摩伽陀耶舍传入中国,与《法华经》、《观普贤经》合称“法华三部经”。《无量义经》乃佛陀住世后期所说,因有情众生烦恼无量,是故佛陀说法无量,义亦无量,无量义生自一法,而此一法即无相之本性。此经内容又多以《法华经》为中心,因此也是《法华经》之开经。
佛经 佛说老女人经 佛对老女人讲因缘法。
佛经 四十二章经 《四十二章经》由42段短小的佛经组成,故名。内容主要阐述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认为人的生命非常短促,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无常变迁,因此要抓紧修道,争取解脱。经中特别强调要抛弃各种爱欲,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阿罗汉道。
佛经 行法经 全称《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0

主题

0

好友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09-12-16 17:30:02 |只看该作者
顿悟入道要门论
     法门万千,其根本的佛理是一致的。佛法以破执为归,这是千百年来修持佛法者的共识,大德先贤的论著,都以破执为根本。大珠和尚的这本书,通篇皆为破执,附录此书
    大珠禅师在《顿悟入道要门论》中开宗明义即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修顿悟法门即可得解脱,修顿悟法门须从根本(即心)修,不向外求而向内求;修根本须从禅定修,只有在禅定中才可修得无生心无住心,才能顿悟,才能明心见性。大珠禅师这一见地,是圣解,是彻照迷航的明珠,深刻地阐明了禅定是三世诸佛必经之途这一至理。禅师在书中所述之理,无一不与见性有关,无一不与禅定有关,故选录此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0

主题

0

好友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板凳
发表于 2009-12-16 17:40:09 |只看该作者
六祖坛经
      《坛经》还发挥唯心净土思想。认为“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又说:“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同时主张“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指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坛经》的思想对禅宗的发展起重要作用。中国佛教著作尊称为“经”的,仅此一部。
     人的自性本来是清净的,既然是清净的,你为什么要著到净上呢?若著到净上,就有两种净,即有真有妄了。因为有个妄念的缘故,就把真如自性遮盖住。若你没有妄想,就能还复清净本来的面目。如果你生出心而著到境上,在本来清净上头上安头,又生出一个净来,这就是一个妄,这就不是本来清净的本体了。可是这个妄本来没有一个地方,若你著到妄或净上这就错了。这就是头上安头。

    什么叫清净呢?它本是无形无相的,而你却立出一个净形相来,观净而著到净上,说这是功夫。有这种的见地,便是障碍自己的本性,而被净所绑住。因你已著到净上,这也是一种执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0

主题

0

好友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地板
发表于 2009-12-16 17:40:23 |只看该作者
坐禅品第五

    禅,不一定限于默然静坐,而是行住坐卧都有禅,所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会用功的人,不仅限于静坐时才用功,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用功。

    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

    大师开示大众说:坐禅原是不著于心,也不需要著于清净。为什么呢?若著住到心上,就有两个心。若著到净上,就有两个净。也不是说我总坐著不动。你若著到心上,就有两个心,这就成了妄心,应知心本来是幻化不实,不是真心,故你就不应著住它。

    人的自性本来是清净的,既然是清净的,你为什么要著到净上呢?若著到净上,就有两种净,即有真有妄了。因为有个妄念的缘故,就把真如自性遮盖住。若你没有妄想,就能还复清净本来的面目。如果你生出心而著到境上,在本来清净上头上安头,又生出一个净来,这就是一个妄,这就不是本来清净的本体了。可是这个妄本来没有一个地方,若你著到妄或净上这就错了。这就是头上安头。

    什么叫清净呢?它本是无形无相的,而你却立出一个净形相来,观净而著到净上,说这是功夫。有这种的见地,便是障碍自己的本性,而被净所绑住。因你已著到净上,这也是一种执著。

    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

    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著心著净。即障道也。

    所谓修不动,不动什么呢?不是叫你坐在那儿不动,而是在动中修不动,在日用中不动。见一切人时,不要看人的是非,尽分别人的善恶,尽找人的过错,这才是自性真正不动。

    迷人身虽不动,但一开口就随便讲他人的是非、长短、好坏,这种的行为是与道相违背的。你再要著心、著净,这就是障道法。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什么叫‘坐禅'呢?在这个法门里,是无所障碍,对外一切好、坏境界,心念均不被其所动摇,这个名字就叫‘坐'。并不是一定要坐在那个地方,才叫坐。你能内里见到自性而不摇不动,这就叫‘禅'。

    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什么叫禅定?即外不执著一切的相,而心里不乱打妄想,不起杂念,这就是定。若外边著相,那么里边就没有定了。若外边不著住一切相,心就不乱。本来自己的灵明觉性是自然清净,自己会生出定来的,但你就因见著这种境界,而执著到这种境界,回忆这种境界,故心就乱了。若你能在外边见一切境界而心里不乱,这就是真正的定。

    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外边离开一切相,这就叫‘禅';而心里边不乱,这就是‘定'。外边有禅,内里有定,这就是真正的禅定。在维摩经上说:即刻豁然贯通,明白自己的本心。梵网经说:我本来的自性,原是清净的。

    善知识,在每一念中,自见本性是清净的。故自己修,自己行,自然就可成就佛道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云水网 ( 鲁ICP备09069806号 )

GMT+8, 2025-5-8 04:35 , Processed in 0.05936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