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时代的书与人 傅月庵 我们这个时代的阅读是以广度来换取深度,以资讯来换取知识的。我们的视野越来越宽,手边的书越来越多,心眼却越来越浅薄,翻来覆去,找不到一本耐得住性子读下去或耐得久读的新书。时代在变,人在变,书也在变。 会写小说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辞汇。越来越华丽,情节越来越曲折,技巧越来越高明。属于文学的某种素质却正在悄悄地流逝当中。到了这个时候,写作成了一种游戏,只要你愿意,你觉得好玩,打开电脑,按下键盘,你就具备参与的条件了。“全民写作”没什么不好,把写作当成一种游戏也总比吃喝玩乐要好。只不过,更多的时候,我们再也很难看到让人“从生命底层感动起来”的文字了。一切都只是游戏而已。 写作是一种斗争,人跟文字,人跟世界的斗争。不是你制服了文字,就是文字制服了你。阅读也是一种斗争,你跟作者的斗争。不是作者制服了你,就是你制服了作者。 有些书,一辈子没读到,是种不幸,有些书,一辈子没读到,是种福气。 艺术(包括文学)创作的最大不幸,就是“周边产品”这件事。当蒙娜丽莎的微笑走出罗浮宫,走进T恤、记事本、马克杯、信纸、信封时,也正是达芬奇向下沉沦的开端。长期来看,每一种“周边产品”都是耗损创作原件,积累商业利益的一种过程—当你看过电影《英伦情人》、录影带《英伦情人》、原声主体曲《英伦情人》,你就再也不容易会被《英伦情人》这本书所真正感动了。驳杂的多元,往往是一种“媚俗”,它从来不会深化价值,只能会去稀释。 如今已经很清楚了,E时代里,最大的问题,永远都是“内容在哪里”?科技只能制造“汉堡”,却无法提供“牛肉”,太少的内容,却有太多的媒体要争抢。最快的方法,除了复制(“一窝蜂”),就是粗制(“速食面”)。而大量复制粗制的最佳来源,无非就是以地球上最多的动物—人为对象。因此,关于“人”的讨论便越来越多越来越紧也越来越深入(请注意,不是“深刻”),于是我们便有了更多更快更远的八卦新闻。 下班后,就该把电脑、电视、收音机全部关闭,一如禅僧的“过午不食”,这是E时代红尘修行的一种法门。 阅读是一种自由。这种自由来源于“想象”。“想象”衍生翅膀,让人足以穿越时空,探索过去、现在、未来。高科技时代里,每一样新产品都可能是一种无形的“人身限制”与“被掌握”,网络是这样,手机是这样,电脑也是这样。 当一切限制漫天盖地扑噬过来时,个人唯一可以对抗的武器,就只剩下一本又一本的书籍跟一个又一个的阅读“想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