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63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让他三分又何妨?

[复制链接]

1788

主题

62

好友

852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2-8 12:07:1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网友:啜茗
     清康雍乾时期的三朝元老张廷玉老家亲属因为盖房子抢地皮的事情,与隔壁叶家发生了冲突。张老夫人便写信要儿子出面干预,张挺玉从京城往老家安徽桐城寄了一封信,信中是一首诗:

    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老夫人看后,主动退让了三尺,叶家一看,人家风度如此之高,也羞愧不已,同样退了三尺。做为桐城一景的六尺巷至今仍在向人们告诫着:让是一种美德。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让”是相责的意思,这让我至今没有弄明白。但是我却知道温良恭俭让是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传统美德。《左传》把“让”说成道德品行的基础,并说谦让是道德的主要内容。

    古人说先人后己谓之让、厚人自薄谓之让,就是说把方便、好处、利益留给别人。历史上也有许多以礼让为美德的故事流传至今。名相蔺相如谦让于名将廉颇的回车巷已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世世代代被人们修缮一新,为的是教育后代,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也把“孔融让梨”的故事编进小学课本,教育孩子们先人后己。“让一分天高地阔”的道理在国内老幼皆知,我想这道理是来自于人们的生活经验积累,谦让不仅仅有利于人也有益于己。这在老子的《道德经》里面已经阐述的即全面又系统。     

    和谦让相反的就是“争”,争是一种普便的社会现象,也是人的本能,想那自然界本来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争如何来的社会进步?韩非子说人没有长羽毛,不争就没有衣服,没有衣服就会冻死,人以粮食为根本,不争就吃不到东西,就会饿死。看来让有让的道理争有争的理由。人类就是在不断的争斗中逐渐发展壮大的。但是我们的祖先在经历了悠长的争斗的里程之后,看到了因为争权夺利导致的死亡灾难之后,领悟到了“名也者相轧、知也者争之器”都是“非所以尽行也”之后,得出了“争则乱、乱则穷(旬子语)”的结论,达成了“礼让是美德”的共识。

    以我之见,争和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关键看争和让的对象是谁。对于那些人民公认的敌对势力,理当“不向霸王让三分”,就象康熙皇帝那样“祖宗留下来的土地寸土不让”,就象我们当年对日本帝国主义一样“凡侵略者杀无赦”。但是在和平年代中,即使是争也是有序的和平竞争,而不是“台上握手台下踢脚”的明争暗斗,不是那种卫护领海领空领土的兵刃相见。对待自己的同胞、同事,就更应该先人后己,特别是生活中无关紧要的小事,应该宽宏大度礼让三先,否则大事小事一有纠纷便老拳相向,其结果是两败俱伤。

    春风有度容万物,创建一个和谐的社会氛围,是发展国家经济的基础,人人都有责任为这项目标做出点贡献。

故妄言之。

  你的沉默明亮如灯、简单如指环。

  论坛其他名字 【云水.墨】 【淡墨瀑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88

主题

62

好友

852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沙发
发表于 2008-2-8 12:19:17 |只看该作者
 

[转帖]

转眼间,从事检察工作已经十年。其间我先后从事审查批捕、审查起诉工作,经办了数百起刑事案件,很多案件至今仍然历历在目。其中有两起因邻里纠纷导致的刑事案件,想来颇有些感触。

一起案件缘于翻盖老房。老百姓富裕后的第一件事往往就是翻盖老房画家付某的岳父和邻居肖某也不例外。然而付某岳父不仅超越中心线盖房,而且还比邻家的房子高出一砖这让肖家很是不快。因为按当地的风俗,谁家的房子比邻居矮那意味着将会被永远欺压。这一砖算是伤了双方的和气,从此两家争执不断,直至对簿公堂。就在法院开庭的前一天晚上,付某为了帮助岳父教训“冤家”,用一副字画和2000元钱雇来五六个打手,拿着砍刀、木棍将肖家人痛打一顿,造成两人轻伤、一人轻微伤。普通的民间纠纷骤然升级画家和打手为此不仅身陷囹圄,还赔了8万多元的损失费。

另一起案件缘于一堵漏雨的墙。赵、唐两家一墙之隔,比邻而居了十几年。几年前西边的唐家盖配房借用了赵家的屋山墙,结果导致赵家山墙漏雨。自觉过意不去的唐家也多次出面进行了修缮。然而还是不能令赵家满意。一日,醉酒的赵某找来七八个青年帮忙“出出气”。面对突如其来的打手,尽管唐家苦苦哀求,但还是没能免遭皮肉之苦,并且还被强行索取2100元赔偿。赵某确实解了一时之气,但代价是两年的牢狱生涯,从此两家形同陌路。

这两个案例使我想起了一个故事:安徽桐城有一个小巷,长不过百米,宽不过六尺,名曰六尺巷。这里是张英的故居。六尺巷的碑铭上这样记载着:“清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居宅旁有一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让三尺。吴氏闻之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得名焉。”

六尺巷的故事流传至今,是因为人们敬佩张英的胸襟气度。它让后人懂得了谦让是美德,是人际关系的调节器。老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闹不和,就要失去很多生活乐趣。古人曾有诗叙说邻居之间“鸡声共林巷,烛影隔茅茨”、“蒸藜尝共灶,浇薤亦同渠”。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幅画面、一幅景象。

  你的沉默明亮如灯、简单如指环。

  论坛其他名字 【云水.墨】 【淡墨瀑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7

主题

0

好友

2140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灌水之王 突出贡献

板凳
发表于 2008-2-8 22:11:27 |只看该作者

“让”,为什么是相责呢?因为有对方的原因才让。所以,让,内里也有一种不卑不亢之意。           

                              
如果成长为一棵大树,就无惧风雨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0

好友

97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

地板
发表于 2008-2-9 21:53:52 |只看该作者
礼让二字,以礼在先,以礼相待,让才谦卑!
三生落发颜满地,花草与梦并肩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云水网 ( 鲁ICP备09069806号 )

GMT+8, 2025-5-18 07:19 , Processed in 0.05566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