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啜茗 清康雍乾时期的三朝元老张廷玉老家亲属因为盖房子抢地皮的事情,与隔壁叶家发生了冲突。张老夫人便写信要儿子出面干预,张挺玉从京城往老家安徽桐城寄了一封信,信中是一首诗: 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老夫人看后,主动退让了三尺,叶家一看,人家风度如此之高,也羞愧不已,同样退了三尺。做为桐城一景的六尺巷至今仍在向人们告诫着:让是一种美德。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让”是相责的意思,这让我至今没有弄明白。但是我却知道温良恭俭让是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传统美德。《左传》把“让”说成道德品行的基础,并说谦让是道德的主要内容。 古人说先人后己谓之让、厚人自薄谓之让,就是说把方便、好处、利益留给别人。历史上也有许多以礼让为美德的故事流传至今。名相蔺相如谦让于名将廉颇的回车巷已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世世代代被人们修缮一新,为的是教育后代,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也把“孔融让梨”的故事编进小学课本,教育孩子们先人后己。“让一分天高地阔”的道理在国内老幼皆知,我想这道理是来自于人们的生活经验积累,谦让不仅仅有利于人也有益于己。这在老子的《道德经》里面已经阐述的即全面又系统。 和谦让相反的就是“争”,争是一种普便的社会现象,也是人的本能,想那自然界本来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争如何来的社会进步?韩非子说人没有长羽毛,不争就没有衣服,没有衣服就会冻死,人以粮食为根本,不争就吃不到东西,就会饿死。看来让有让的道理争有争的理由。人类就是在不断的争斗中逐渐发展壮大的。但是我们的祖先在经历了悠长的争斗的里程之后,看到了因为争权夺利导致的死亡灾难之后,领悟到了“名也者相轧、知也者争之器”都是“非所以尽行也”之后,得出了“争则乱、乱则穷(旬子语)”的结论,达成了“礼让是美德”的共识。 以我之见,争和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关键看争和让的对象是谁。对于那些人民公认的敌对势力,理当“不向霸王让三分”,就象康熙皇帝那样“祖宗留下来的土地寸土不让”,就象我们当年对日本帝国主义一样“凡侵略者杀无赦”。但是在和平年代中,即使是争也是有序的和平竞争,而不是“台上握手台下踢脚”的明争暗斗,不是那种卫护领海领空领土的兵刃相见。对待自己的同胞、同事,就更应该先人后己,特别是生活中无关紧要的小事,应该宽宏大度礼让三先,否则大事小事一有纠纷便老拳相向,其结果是两败俱伤。 春风有度容万物,创建一个和谐的社会氛围,是发展国家经济的基础,人人都有责任为这项目标做出点贡献。 故妄言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