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7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聚焦练习步骤

[复制链接]

62

主题

0

好友

38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30 10:19:4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若愚 于 2014-7-30 10:24 编辑

专注法
                           张宝蕊
      从小到大,我们经验了许许多多的事情,有快乐的、也有痛苦的,当面对不舒服不愉快的经验时,我们常常想忘掉它,不要再碰触它,在不知不觉中,“压抑”就成了我们处理它们的手段。但是它们真的被忘掉了吗?如果真是如此,我们为何会作恶梦?会无缘无故地头痛、神经痛?或感觉到莫名的忧虑、疲倦?影响自己的心情、健康还算是小事,有些时候会严重到危害自己或他人的权益或生命。犯罪学家摄新的发现显示,许多犯下重罪的人,他们的心理呈现极度不正常的状况,而压抑过去的经验则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为了能健康地处理每日所遇到的不顺心、困难及痛苦的事,心理学家尤金·詹德林博士(Dr. Eugene T. Gendin)就发明了专注法。据他的观察,一般人应付问题的方法有下列数种:
(1)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和谐的人际关系很重要(尤其是中国人).人与人之间不愿彼此得罪。因此常有机会为自己及别人找藉口,找台阶下,以避免冲突.例如当事情发生时,我们对自己说:“小事情啦!别这么小心眼,别人也不是故意的,何必给他难堪呢?算了吧!”
(2)分析:有些人喜欢分折,一旦碰到事情,总是要分析一番.其实分析不是不好,但仅仅只停留在分析上就进入结论,会太偏于理智而忽略了人另一个层次的需要——感受。例如,与别人发生了冲突,我们的反应会是:“为什么会发生这个冲突?是我得罪了他?或是…下次用什么方法可以避免呢?” 理性的分析,目的是避免掉面对感受,因为感受让人很不舒服。然而,这种方式却恰恰无法真正的了解事情的真相,而产生更多的误会。
(3)忽略感受:每个人都有感受,痛苦的、沮丧的、快乐的……这些都是内心状况的指标。但是许多时候,我们不愿意去面对一些较负面的情绪,故意或下意识地忽略它。例如,我们有一些不愿面对的感受产生时,就会用合理化来压抑感受:“别管它,这是件小事,没什麽大不了,明天又是用光普照的一天,我会更开心、更自在……”
(4)对自己演说: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注意过一个现象,那就是,在我们的内心常有声音与自己说话,一会儿鼓励、一会儿责怪;有时候又像一个委员会提出许许多多的意见与看法,这就是意大利的心理学家阿萨吉欧里所指的副人格作用。我们有许多的副人格在内心调节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有时候却会造成彼此的冲突,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有很多时候犹豫不决,不能做决定的原因。而对自己演说来给自己讲道理,或是說服自己,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例如,当自己很害怕的时候就告诉自己:“别担心,别害怕,我要勇敢。从今天开始,我要发愤图强,事情一定会有转机。”
(5)沉溺在感受中:有一些人在受到失败或遭遇挫折时,很容易一蹶不振,成为永远的失败者,这就是面对事情、处理事情的另一类型。被内心的感受抓著不放,无法提升与超越。或是责怪自己,或是怨天尤人,终至不能自拔。
以上这五种处理问题的方法,并不能改善事情,也很难使我们成长,因为不愉快的情境及经验会沉淀在内心深处不断地出现,啃噬我们的心灵,破坏健康与人际关系。詹德林的专注法就是帮助我们进入内心深处,去碰触多年来的积压,让身体将这些日积月累的痛苦与挫折释放出来,达到“清冼”的作用。由于我们人的身体与心灵是一个整体,无法分开。内心的情况,会经由身体来表达,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有些其名奇妙的疲惫、胃不舒服、皮肤病……等等,因为身体是不会说谎的。甚至有一些生活“情境”看起来与我们毫无关系.也能刺激内在的情绪而产生身体的反应。
我辅导过的一个男孩,四岁左右父母离异,他与父亲同住,母亲很少来看他,也不常与他联络,父亲生意很忙,也无法很好的照顾他。后来父亲再娶,后母不愿接纳他,他只好跟祖母住.这个男孩从小就在孤独的、拒绝的环境中长大,很少产生对别人的爱慕之情.对任何有分离的场合与情境出现时,也向来以冷漠待之。可是他对我说,不知道什么原因每当他看到穷人、可怜人或无家可归的人,就有很深的痛苦产生,身体会变得僵硬而且有想哭的感觉。其实这些穷人、可怜人与他没有任何关系,而是刺激了这个男孩内心被压抑的、不能面对的经验与感受,而产生了身体的反应。
詹德林博士就是利用身体与心灵的共同合作,找出问题,藉由身体对此问题的反应,释放压力,并在现实生活中逐渐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专注法共有几个步骤,可以自己操作,也可以在他人的辅助下进行。在进人专注法之前,各位要记得“放松”是最重要的基本动作。好,现在先找一个舒服的姿势坐下或躺着,请闭上眼睛。
第一步:在心中理清一个空间
我们平常很忙,忙得晕头转向,忙得天昏地暗,我们顾不到别人更顾不到自己。直到自己的身体健康亮了红灯;直到自己的记忆力衰退了,健忘了;直到自己的脾气越来越大,控制不了了。其实,我们有很多的内在压抑,在忙碌中,我们不需要去面对它,忙碌成为逃避的一种方式,内心的紊乱,却日见增加。内心越乱,我们的生活也就越凌乱,对许多的人事物也越来越失去能力来有效处理。所以,第一步是在心中清理出一个空间。
第二步:了解问题与事件
生活中有很多理不清的问题,所以第二个步骤就是了解我们所压抑的,但是令我们不舒服的问题。问自己:我好吗?如果我感觉不好的话,是什么使我不好?不要回答,只是静静地让一切进入身体与心灵,接受所有进入身体与心灵的一切,让一切自然出现。
渐渐的第一件让你不舒服的问题或事件出现了,不要去问,也不要深入探索,就告诉自己说:“我知道你不舒服,我接受你的存在。” 先将它放在一边,然后等待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件个问题与事件的出现,仍然不要深入进去,直到所有干扰你的事件出来之后为止。
然后问自己:“在这些问题或事件中,那一个最干扰我?那一个我觉得最痛苦?让我觉得最不舒服?”静静的等待,直到它出现。
第三步:去感觉一下自己的觉受
当事件出现后,仍然不要进入探索它,与它保持一个距离并去体会一下你身体的某一部分的反应,可能是胸部、背部,可能是腰,也可能是脖子,不要急,不要用头脑,放松去让身体去体会这个是什么,它或是酸胀,或是坐立不安,或是沉重,或是累,或是疼痛或麻木,或是一些字句或词,如,我必须要表演,我很恨他,我真的很愤怒……等等。它不全是生理上的,也不全是心理上的。如果没有任何以上的词句出现,没有关系,容许它慢慢的出现。或许它会以图像出现,譬如一个消了气的气球,一个长满了刺的玫瑰花,或是一个邮箱等等。这些就是所谓的觉受。在等待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内在的声音来责备自己与他人,或是分析事情,此时,你要很坚定的礼貌的请它停止。
觉受是对事件整体的,不清楚的一种身体与心灵结合的内在反应,它是知觉与感受的综合体。由于它比较模糊,不清晰,往往会:被我们忽略它所代表的深层意义。
第四步:体会这个觉受的内涵
这些词、句子或图象出现后让我们等待一会儿。去感受一下,去体会一下它是什么感受。可能会有几个感受出现,例如,沉重,害怕,担心,焦虑…等等,然后选出那最符合的一个。再等待一下,看看这个感受与这些字句,或是图像,是否感觉“对”。如果是对的感觉,那么就可以进行下面一步。
第五步:检视彼此相合的关系
当这个“对”的感受出现之后,就要检视一下这个感受是否与问题、事件或是身体部位的觉受是否相呼应。如果是相合的话,身体上就会有一些行为感应,例如,眼泪会流出来,叹一口气……等等。如果不太相应,那么就要再等待,让对的事件,觉受等等再出现,也就是要重做第四步。
第六步:反复询问:
现在要问自己,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用这些相合的词、句子、图像来探讨问题的所在,例如,在相应的感受如“沉重”出现后,就温和的问自己,“是什么问题令我如此的沉重?”,如果是“害怕”,就可以问自己,“这害怕中蕴含了什么?”,仍是静静地等和观看,不要用头脑去思考,只是让心灵与身体去工作,它会自动地找到答案。如果很快的得到了答案,而身体没有任何相应的行为,让答案离去,将注意力重回到身体,重新去体会觉受并再次询问。直到与身体相呼应的行为来到为止。
第七步:接纳与感谢
接受所发生在身体与心灵的感受、相应行为,并心怀感谢。
整个“专注”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着放松,并且相信自己的身体是智慧的。这样,它就会对我们开放,将内在的奥秘章显出来。
这几个步骤使可以不断的重复,而且做完一个循环之后可以在进行另一个循环,直到解决问题为止。只要时间、身体及心灵状态可以接受,是没有什么限制的。当然,人的问题非一朝一夕产生的,而是多年的累积结果,因此我们也要给自己时间,不要太过的要求自己,想要解决所有的问题。
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0

好友

9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4-9-7 17:49:54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云水网 ( 鲁ICP备09069806号 )

GMT+8, 2024-6-15 03:03 , Processed in 0.02581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