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有多硬,心就有多软
文/陌上花开
父亲从小给我的印象都是不苟言笑的,现在回忆起和他的事情都是不愉快的,比如吃饭不小心打翻了碗或是走路不小心踩到了水塘里,他不会骂我,不会打我,就用一种很吓人的眼神盯着我不说话,那种眼神给我的感觉就是他很讨厌我一样;还有就是从来不关心我喜欢什么,印象最深的就是小学很喜欢打篮球,我鼓足了百分之两百的勇气给他说我想要个篮球,哪怕是最便宜的,也被他用影响学习的理由拒绝了。诸如此类事情在我的童年时期有很多,慢慢的,我越来越怕他,越来越逃避他,久而久之,我们在家里也基本不说话了,现在我25岁了,但我和他之间的相互了解相当有限。 不论我取得什么成绩或者值得高兴的事,从来听不到他正面的一句表扬,哪怕是鼓励,为了得到他的认可,我加倍努力,结果还是一样,都说父爱是深沉的,但是我父亲对我的爱实在是深沉的我很难真切的感受到…… 因为一直以来和他的关系紧张,尤其是在我的性格形成期,对我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价值取向不确定、成年后对人缺乏信任感 、敏感多疑、胆却怕事、没有安全感,自己能意识到,可是很难改变了…… 每每看到别的父子之间的那种开心、天伦之乐,各种情绪滋味杂糅,我觉得你应该能懂。
禹
禹: 你好。 单从你的字里行间来看,我很庆幸。庆幸的是,你有着与年龄相当的思维、表达能力,你甚至反观过自己的“性格形成期”,能够清楚罗列出亲子关系的淡薄给成年之后的自己所造成的一些人格缺陷——我是说,你清晰的分析思考能力和冷静的心态很大程度上可以判断得出,你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并不是那么不健全的。 你没有歇斯底里,偏激消极,甚至没有一句怨怼,仅仅略带失落地陈述父子之间的关系。对于25岁的你来说,其实有的只是一些正常的困惑。 在我的印象中,童年时期的父亲也是那样一个笑点过高的人。无论如何都很难取悦他。别的孩子可能考到中游就能得到家长的鼓励,而我或许始终保持在上游,父亲仍然板着脸问:“为什么只考第三名?”加上父母亲关系的紧张,那注定是一段比同龄人需要承受和负担更多的时期。 那个时期的负担很自然地顺延到了长达一生的时光当中。敏感,畏缩,习惯以取悦别人为目的,内心同时充满自卑和自负。最初一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习惯性地在人际交往中始终保持戒备、疏离和拒绝的状态;后来发现自己的状态与父亲爱的表达形式何其相似,才知道,对于亲密关系的恐惧,竟是从特殊的父爱那里遗传所得。 不知道你有没有因为抗拒这种压抑的、奇特的亲子关系而爆发过情绪。争吵是亲子关系中很常见的一种对立形式。在你成年之后,在和父亲的某次战争当中,在你一改往日的沉默,对父亲咆哮的瞬间,你有没有注意过一个细节:父亲是惊讶的,语塞的。 他惊讶的是,长久以来,他用自己的方式爱你,他以为,这种方式你理解。他忽然发现,你其实并不理解。 在那一瞬间,他承受着二十几年来第一次的心理落差——那是比二十几年来你已经习惯他的爱所带来的伤害更大的冲击力。 而在那一瞬间,你会不会忽然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他只是爱你,他只是用错了方式,他只是不知道正确的方式是什么,是他的无私无邪无辜的爱庇护你人生的大部分光阴,他从来不知道,他的这份爱最终代价是你根本无法理解。 很多时候真的无谓对错,只是立场不同。 是的,我知道,你现在正在经受的一切,不可以没有人来承担。 “要我怎去相信这一套,多疼惜我却不便让我知道。你爱我爱多些,让我他朝走得坚壮些。你介意来爱护,又靠谁施舍。”这样的歌词,一定也是你的心声。 只是,对于父亲,如果他知道孩子因为自己而“价值取向不确定、成年后对人缺乏信任感 、敏感多疑、胆却怕事、没有安全感”——如果他知道这些,他的痛心已经是对自己最大的惩罚。 所以,可不可以你来做那个改善的人。 沟通。这是首要的。 其实二十多年的父子情,无话可说只是代表不愿意打开局面,而不是不能打开局面。你们之间,一定有自己的沟通方式。沟通的前提是,你愿意先尝试付出和分享。 其次是观察捕捉父亲那些隐藏的、晦涩的、细微的爱的表达。他用自己的方式爱你,那些方式一定区别于其他父母的亲昵,温柔或者打成一片,你需要默默地去感受,你的父亲,他的爱也许就在责骂你之后背过身去那一声叹息之间。将别人难以察觉的温情慢慢收藏在你的心底,剥开那些厚重的壳,也许你会发现自己得到的不仅仅是深沉的父爱,更是一个男人的隐忍和坚韧。 我知道,你一定愿意这样去做,因为你爱他,这是你无数次擦干眼泪之后决不会否认的事实。 为你加油。 ——转于新浪七彩云南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