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名词的意义—这些名词无不涉及人的行为规范,如果不先辨明,就难免陷于迷惑之中了。
柏拉图曾经对政治抱着极大的热忱,希望借着城邦制度来谋求百姓的福祉。他三度前往西西里岛,想在叙拉古斯实验他的理想国,却失败而归。他在40岁时,创办欧洲第一所学院。学院门上挂一牌子,写着“不懂几何学的人,请勿进来”。他的学院为什么强调几何学?他不是一位正牌哲学家吗?
理由并不复杂。“哲学”的原意是“爱好智慧”,在当时还不算是一个明确的学科。然而“智慧”无论如何与充满变化的现实世界是有点隔离的。说得清楚一些,智慧是神明所享受的特权,人类只能“爱好”而无法“拥有”。那么,怎么办呢?唯一的方法是使用抽象能力,由此摆脱感官对现实世界的依赖。而数学(包括几何学)正是抽象能力的体现。
有一次,柏拉图贴出公告,说要公开演讲,主题是“善”。“善”的意思近似我们今天所说的“幸福人生”。许多雅典市民对柏拉图慕名已久,当然想了解这位哲学家对幸福人生的展示。结果呢?柏拉图的演讲从头到尾都在畅谈数学。为什么幸福人生与数学有关?理由同样很清楚,因为一个人若是执著于现实世界的一切,认定他的人生在于追求名利权位,那么根本无法向往真正的幸福。
真正的幸福必与人的灵魂有关。不过,人真的有灵魂吗?希腊人认为:凡有生命之物,皆有某种“魂”,因为,“魂”指的是“生命原理”。人的魂远比动物的魂精巧万倍,所以称为“灵魂”。在此,柏拉图接受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观点,认为灵魂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而身体则是灵魂的监狱。灵魂是不死的。
这种看似宗教观点的说法,构成了柏拉图人性论的基础。作为哲学家,柏拉图明白理性的限制,所以多次借助传统的神话与教义来铺陈“不可知”的部分。但是,他的目的不是传教,而是要在当时希腊人的共同信念之上,建立他对人性的洞见与期待。
他的洞见是把灵魂理解为具有“理智、意气、情欲”3种潜质,称为:爱智者、爱名者、爱利者。每一个人都具有这3种潜质,人的任务是分辨主从关系,可以比喻为:理智是驾车的人,意气是位于右边的良马,情欲是位于左边的劣马。良马配合主人的要求,劣马则愚钝顽劣,制造各种障碍。理智若能驯服情欲,再得到意气的合作,人生才可整装就序,奔向光明坦途,使自己越来越接近神明的国度。
在柏拉图之前,辩士学派的名家普罗塔哥拉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到了柏拉图,他稍加修改,意义截然不同:“神是万物的尺度。”意思是:人生的幸福在于帮助自己的灵魂顺利跨越死亡的门槛,回归它在理型世界的故乡。
柏拉图的期待是什么?是希望在人间建立理想国。他的理想国不是出于凭空想象。而是要由完善的教育来设计,找出真正的领导者。这位领导者学习一切必备知识,其中当然包括数学,以及哲学所体现的辩证法思维。到了35岁之后,再接受事务的历练与检验,在55岁左右可以胜任“哲学家君王”的责任与荣耀。这样的人,本身智德兼备,不慕世俗荣利,一心一意想使人间变成天堂。如果人才难觅,退而求其次,就须依赖“法律”来统治。柏拉图在写完《理想国》之后,又写了《法律》,其故在此。尽管许多人批评柏拉图是理想主义者,甚至是逃避主义者,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他确实看准了人生的根本问题—如果人没有灵魂,则死亡结束一切,大家什么也别谈了;如果有灵魂,则人生的首要关怀不是让灵魂修炼以臻完美吗?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两千多年的西方哲学,只是柏拉图思想的一系列注解而已。”这样的评价若非过誉,则柏拉图当然值得我们仔细阅读,领受裨益。
柏拉图式的爱情 1. 理想式的爱情观 2. 纯精神的而非肉体的爱情 3. 男女平等的爱情观 4. 在这世上有, 且仅有一个人,对你而言,他/她是完美的,而且仅对你而言是完美的。
第一个意义最常被使用, 但其实是一个误解。这误解来自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或许因为该书的探讨过于理想化, 故有人以此来诠释柏拉图式的爱情。第二个意义基本上也是误解。这误解来自柏拉图的形而上学, 他认为,我们看见的所谓“真实世界”不是真实的。第三和第四个意义才是柏拉图的爱情观。
柏拉图认为人们生前和死后都处在最真实的观念世界中。在那里, 每个人都是男女合体的完整的人, 到了现实世界,我们都分裂为二。所以人们总觉得若有所失, 企图找回自己的“另一半”。没有哪一半是比较重要的, 男女是平等的。你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最完美的对象,而他/她就在世界的某个角落, 也正在寻找着你。 生平 ■公元前427年 生于贵族家庭。 ■公元前420年 进狄奥尼索斯学校识字,听荷马等诗作。 ■公元前407年 跟随苏格拉底学习, ■此前曾学习赫拉克利特哲学和巴门尼德哲学。 ■公元前399年 目睹苏格拉底受审判。 ■约公元前392年 撰写早期对话:《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等。 ■公元前387年 开始个人讲学,在此前后撰写对话《普罗塔哥拉/美诺/尤息德谟斯篇》等。后完成著作《理想国》等。 ■约公元前380年 在雅典西北郊建立阿卡德米学园。柏拉图再次执教40年。之后,此学园延续了900年之久。 ■公元前357年 放弃政治活动,全力著述。 ■公元前347年 春,辞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