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5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抽丝剥茧,寻找希望的来时路——叙事治疗的心理地图心得之五

[复制链接]

4

主题

0

好友

14

积分

云水居民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7-25 20:29:0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这周的阅读内容依然是“重组会员对话”,怀特给了我们一个丰厚的故事。这个故事本已随着妈妈的自杀被埋进了坟墓,被妈妈留在世间的托玛斯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等死的未亡人。但在怀特的抽丝剥茧的神奇之手下,我们看到了生的希望,看到了比陪伴共生更伟大的母爱,看到了托马斯不可思议的眼泪,看到了美好。
怀特说,重组会员对话可以扮演解药,解除在当代西方文化中十分普遍且强而有力的孤立认同感。在此我感觉,这种孤立认同感早已经翻山越海到了中国,中国人越来越沉溺和习惯孤立的认同感。比如我14岁的儿子就认为现实太残酷,还发出让现充什么的都去死吧这样可怕的呼叫,他只能在动漫中寻求温暖和希望。这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他有美好的幼年童年和少年时光,有多到让他不胜其烦的家人之爱,有永远无条件认可和爱他的妈妈,我不明白他的孤立感从何而来,估计这就是社会共性了吧。大家,都认为自己是孤独地行走在世上,认为一切都没有希望,没有意义。这也说明在我国同样适用叙事疗法来重建来访者失去的自我认同,来瓦解来访者错误的孤立认同感。
怀特提出把生命看着有会员的组织,并导入特定做法,帮助来访者找回生命中重要的组织成员,建立自我认同,开启各种不同的可能性。他把这一理论生动再现在托马斯的案例中,形象地阐述了这一理论的实践过程,让我受益匪浅。托马斯的故事让我们唏嘘生命的悲惨,跟托马斯一起抱怨不负责任弃子轻身的母亲,我甚至想起了我亲自看到的一个心酸伟大的关于中国妈妈的故事:有个90多岁的老太太,照顾一双精神分裂的儿子和一个痴傻的孙子及孙子留下的一双重孙女。她看起来要倒未倒,因为她跟我说她不敢死。我一直被这个坚强的妈妈感动着,但在我读到托马斯的故事时,我为为了孩子而选择死亡的母亲感受到同等的感动。这一切都全靠怀特神奇的上帝之手带来。我再一次被叙事疗法的独特魅力所吸引。
人与人之间光有认可还远远不够,认可会带来共鸣,带来人类天性中的所谓希望,但这个看似美好的希望除了让当事人惊慌失措,迷茫痛苦,不知道该如何继续外并无更大的未来愿景,无法促成丰富的故事发展。看到希望了,如何保持希望是更重要的事情,这就是重组会员对话,从来访者过往的经历中找到生命的链接,找到需要记忆和重拾的会员,比如托马斯本来并不尊敬和充满埋怨的妈妈。
这个案例生动形象,引人入胜。怀特带入了朱莉和她的孩子们来帮助托马斯认识到妈妈的爱,母爱的重新唤起让这个精于让人感觉像踢到铁板的善于泼人冷水的四处流离的无赖关于美好,关于希望,关于未来,关于母爱,关于自我存在对他人的奉献,从而发现自己的价值,建立起完整的自我认同。并能带着这个美好的认同坚强有力地活下去,不再觉得孤立无援,而是会时时感受到妈妈的陪伴和支持。
我在阅读这个案例的过程中再一次深刻体会到咨询师的提问和引导对来访者的关键作用。一个优秀合格的咨询师要善于提问,善于引导。善于在来访者的叙述中找到例外事件,帮助来访者发现自己对重要他人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帮助来访者建立起人生的价值和希望,觉到人生的美好,建立起自我认同感,并带着对自我的认同勇敢地活下去,享受生命的美好。
怀特说这样的案例也让他反思,体会到重组隐喻的实现对他工作的贡献。我为怀特鼓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云水网 ( 鲁ICP备09069806号 )

GMT+8, 2024-6-15 16:53 , Processed in 0.03916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