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我遇到过许多的求助者。他们普遍以为,只要付了咨询费,心理咨询师就要听我把话说完并要根据我的要求帮助我解决实际的问题。因此,求助者总认为可以任意的和心理咨询师畅谈下去,直到所有的问题统统解决为止。求助者的想法是不对的。
但是,心理咨询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无法要求求助者应当怎样,不应当怎样。这就需要心理咨询师在从事心理咨询的时候,一定要把控话题,不要让求助者的问题任意的延展,没有边际。
心理咨询师最怕遇到这样的求助者:
1、赘语太多(多为情绪宣泄的需要)。
2、话题太多(希望一次 性解决许多问题)
3、避重就轻(只说心理现象,而掩饰心理现象的归因)
因为心理咨询的时间一般只有45分钟。在这短短的45分钟的时间里,心理咨询师又要倾听诉说,又要对求助者临床资料进行甄别,还要给求助者提出建议。这对心理咨询师来说,确实不那么容易做到。
所以,心理咨询师在倾听求助者诉说过程中,必须始终提醒自己以下几点:
1、求助者的主要咨询目标是什么?
一般说来,求助者的咨询目标会有很多,拉拉杂杂,没完没了。但作为心理咨询师来说,要抓住其中一个最主要的目标。因为背离目标的咨询,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咨询。失去了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精神的心理咨询师,和居民委员会的老太太没有本质的区别。
我主张:救助者每次咨询只能解决一个问题,这应当成为心理咨询工作的约定。心理咨询师绝对不要被求助者的话题牵制住,否则你就失去了解决问题的动能,流于一般意义上的倾听,毫无意义。
求助者咨询的话题越多,心理咨询的效率就越差;心理咨询只要“抓住一点,波及其余”,本次咨询就可以结束了。
心理咨询是电视连续剧,不是南京一日游;绝对不能搞成“美式快餐”。
2、心理咨询师要明白自己在做什么。
倾听不是目的,通过倾听了解求助者内心的真实并有效的解决之才是目的。
所以心理咨询师一定要知道,在求助者叙述过程中:
哪些是你需要撷取的资料?哪些不是;
哪些问题是你本次能够解决的问题?哪些不是;
哪些属于求助者的短期目标?那些属于中期或长期的咨询目标;
哪些是心理咨询师能够解决的,哪些不属我们的工作范围等等。
无论风云如何变换,心理咨询师的心里的那盏“灯”,一定是亮着的。古人曰: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昭昭?
心理咨询师一要“明事理”;二要“知进退”。
“明事理”的意思是说:心理咨询师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知进退”的意思是说:心理咨询师要知道“什么当为”,“什么不当为”。
知道了这些,你就拥有了心理咨询师应当拥有的智慧。
张纯于2007年07月15日13点40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