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乐水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和尚讲故事:戒嗔的白粥馆 第2部

[复制链接]

25

主题

0

好友

13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21#
发表于 2011-9-23 10:52:47 |只看该作者

第十九个:棋友

  寺里的智惠师父很喜欢下棋,棋艺也不错,当然这个不错也只是相对我们寺里的其他人而言,我和戒傲有时和他下上几盘,也是输多赢少。

  智惠师父有个棋友谢施主,住在附近的镇子上,逢到双休日就跑上山来与智惠师父下上几盘,只是两人的棋艺水平却相差很多,智惠师父每下必输。

  所以,智惠师父常说,下棋,在乎棋中乐趣,输赢是其次。

  过往的施主们听到智惠师父的话,都不免要赞上几句智惠师父心态犹如东坡居士,平静淡泊,让人敬佩。

  戒傲还偷偷笑话师父说,我如果每次都输的话,肯定也这么说。

  那次戒傲说话恰巧被智惠师父听见,被师父用指头敲了好几下头。

  虽然总是输,但是智惠师父却经常叫我们在旁边观战,说可以多学习谢施主的棋艺。

  他们每次对弈,我们总为谢施主层出不穷的妙招所惊叹。

  有时候智惠师父输得太惨,戒傲也会安慰智惠师父说:“其实智惠师父在下棋方面和谢施主是各有胜场的,谢施主棋艺固然是高一点点,但是师父下棋的姿势明显要好看很多。”

  智惠师父笑着走开了。

谢施主赢棋后,常常得意地自夸以往的战绩,他曾经取得过无数胜利,而近二十年来,他从来没有输过。

  陆续有施主慕名而来要求和谢施主对阵,也一样无法从谢施主手中胜出,于是谢施主得意得更加厉害了。

  有次,戒傲一时手痒和谢施主下了一局,不多久便败下阵来,过了一会儿谢施主开始指教戒傲刚才的棋局,同时又忍不住把自己的历史战绩诉说了一遍。

  忽然,围观的人群中有个年纪不大的施主说,这位棋友,不如我们下上一局如何?

  我和戒傲一起打量着那位年轻施主,样貌从未见过,应该是一位外地人。

  谢施主摆上棋局和外地施主开始下起来,不多时,谢施主脸上越来越慎重,原有的轻慢渐渐消失,再后来甚至开始紧张起来。

  我们探头看棋局,每处都杀得激烈,一直下到天色很晚,外地施主最后小胜,飘然而去。

  谢施主那天愣愣地看了棋盘很久。

  自那以后,谢施主还是常常来寺里下棋,只是不再提自己的棋艺有多么高明了。

大部分人都喜欢站在山顶鸟瞰大地,也许是因为这种身居万物之上的感觉,会让人更有自信,而很多时候,产生这种感觉是因为有更高的山峰在你视线不及的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0

好友

13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22#
发表于 2011-9-23 10:53:05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个:被打扰的施主

  有一天,天明寺来了一群女施主,年纪看起来都在四五十岁,个个都打扮得端正得体,随她们一起来的还有一位镇政府的工作人员。他对智缘师父说,这群施主都是他们主管领导的亲属,听说茅山上风景秀美,又安静,所以特意组团来参观,还希望可以在寺里住上几天,想请师父接待一下。

  智缘师父说,寺外的那几间香房最近都空闲着,如果想住的话,可以住几天。那位工作人员开心地向师父道谢,女施主们听了也很高兴,纷纷向师父道谢。

到了第二天,天一亮,女施主们便进寺里在佛堂中参禅。感觉她们和其他来寺庙里的施主不太一样,因为她们对寺庙中的一些规矩了解得很清楚,说起佛来也是头头是道的,拜佛也是一样不错,其中有几位施主知识面极广,让戒嗔很是佩服。

  从交谈中大略得知,她们这个团的成员多数都是城市里一些知名人士的夫人,组团拜佛已经有好几个年头了,平日里也经常在一起交流佛学。

  戒嗔心中恍然大悟,怪不得她们如此熟悉佛教知识。

  那天,女施主挨个就座,智缘师父刚准备开始说法,忽然从外面传来一阵阵嘈杂的声音,好像是机器开动的声音。戒嗔急忙跑到外面去看,却看到是一些不认识的施主在山上采石头。

  戒嗔回去告知智缘师父。师父说,那就等等再说吧,便在屋子中坐下翻看经文。

  整整一个上午,机器的声音一直没有停止过,那些女施主初时也借着经书翻看,后来忍不住开始小声地商议起来。有位领头的女施主忽然有些气恼地说,智缘师父,我看这事要管管了,佛门清净之地,怎么能有这种响动呢?师父们不方便去说的话,不如我去打个电话,让相关部门来管管好了。

  智缘师父说,我看不用了,外面的施主采山石,也是讨生活的,不必为难他们了。

  领头的女施主又说,可是佛门清净之地……

  这时候采山石的声音又一次响起,智缘师父对女施主说了几句话,戒嗔也没有听清,只是女施主尴尬地回到座位上,不再说话了。

  女施主们在寺里一连住了三天,外面采石头的声音却一直没有断过,智缘师父也一直没有机会为女施主们说佛。

  第四天,女施主们有些遗憾地离开了。

  又过了一天,采山石的工程队也离开了。

记得有次问智缘师父当时是怎么对女施主说的。

  智缘师父说,我只是说,佛门确实是清净之地,但是并不是在流水不动的山林中,才是清净,只要心静如水,在喧嚣的都市中一样可以寻觅清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0

好友

13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23#
发表于 2011-9-23 10:53:23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一个:跬步千里

  天明寺的和尚不仅仅是和淼镇的施主们打交道,和其他和尚之间的交流也很多,而这种交流也不只在网上,在每年的四月份以前、八月份之后的这个时间段里,我们偶尔也会去其他寺院里挂单,也时常会有其他寺院的和尚来天明寺挂单,所谓挂单,其实是不同寺院的和尚进行佛法交流的一种方式。

  寺里最想出去挂单的是戒痴,我想他心里并不是想去做佛教交流,他只是想去其他寺院里逛逛而已。可惜戒痴的年纪太小,还只是一个沙弥,而有资格出门挂单的至少需要比丘。

  我时常安慰戒痴说,等你到了20岁,就有资格成比丘了,那时候再出去挂单也不迟呀。

  戒痴总是很失望,他说,要等到20岁,都那么老了,我会急死的。

  我轻轻地笑了。我记得自己12岁的时候,也曾经觉得20岁是一件非常遥远而且很难接近的事情,可是弹指一挥间,十年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过去了,连烙印也不深。

  站在路的终点回望,如果连自己的脚印都看不清,即使做多少检讨也是无法弥补的。

有一年,寺里来了一个云游挂单的中年僧人,法号叫亦行。大概40多岁的年纪,瘦高的身材,僧袍破旧,上面还有不少补丁,说话时,常带着笑容,让人觉得很亲近,笑起来脸上有细细的皱纹,似有风尘,顾盼之时,眼中颇有神采。但是他行走的时候,身形有些不便,仿佛左腿有残疾。

  亦行师兄自北方而来,见闻广博,最受戒尘和戒痴的欢迎,他们常常缠着亦行师兄讲故事,亦行师兄心中则好似有说不完的故事,而且大多都发生在亦行师兄云游的各个寺庙中。

  有次亦行师兄拉着戒嗔聊天,翻出一个小本子,一边和戒嗔说话,一边往本子上做着记录。他顺手把本子翻给戒嗔看,戒嗔看到本子上记录着很多寺庙的名字,天南地北,名寺小庙都有,还有一些笔记。亦行师兄告诉戒嗔这是他步行到各地时收集来的见闻。

  戒嗔惊讶地吐吐舌头,感慨身有残疾的亦行师兄,居然可以步行数千里地。

  亦行师兄在寺里住了好几个月,他说这是他在云游过的寺庙中,居住得最长的一次了。

  他离开的那天,我们一直送他到山脚下,那天天色近晚,落日中的余晖照在亦行师兄的背影上,他虽然步伐蹒跚,但背却是挺直的。

记得《荀子•劝学》中有句话:“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是否做事情也可以借鉴呢?

  小小地迈着细碎的步伐,只要肯不停地走,一样是可以行上千里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0

好友

13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24#
发表于 2011-9-23 10:53:43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二个:糖葫芦

  戒尘很聪明,只是常常不记人,在天明寺里来来往往的施主很多,即使来过寺里很多次的施主,戒尘也搞不清他们谁是谁,但淼镇里有两位施主戒尘是印象深刻的,因为这两个施主都在镇上卖糖葫芦。

  让我们印象深刻的,往往不是你自身,而是你拥有的东西。

  这两位卖糖葫芦的施主,年纪都已经不小了,他们中的一个在镇的中心位置的小街上叫卖,而另一个吴施主则古怪很多,在镇上临近茅山的一条偏僻的小街上摆摊。

  淼镇本来也不是商业兴旺的地方,所以吴施主的生意自然很一般。

有次,我从吴施主的摊位前路过,恰好碰上镇上的一位大婶带孩子从旁边经过,那孩子哭闹着要大婶给他买糖葫芦。大婶可能并不舍得给孩子买糖葫芦,她吓唬孩子说,你看这位卖糖葫芦的爷爷,面相和善,其实非常凶,平时最喜欢欺负小孩,吃了他的糖葫芦就会被拐卖掉。那孩子将信将疑,哭闹着走开了。

  那次戒尘不知道怎么听到了大婶的话,从那以后,每次我们从镇上回寺里的时候,经过吴施主的摊子,不管有多开心的事情,戒尘都格外地紧张,双手紧紧抓着我不放。

  戒嗔于是费力气和戒尘解释,吴施主绝对不是拐子,可是戒尘还是不太相信。

  而吴施主的表现也很奇怪,每次戒尘路过,他都想靠近过来。

  于是,戒尘便更加紧张了,他还对我,拐子都喜欢拐卖像他这样长得可爱的小孩。

  我安慰了很久都不起作用,后来我说,没有头发的小孩是没有销路的,所以拐子也是不拐的,他才稍微放心点。

  但是他仍然很怕。直到有一次,戒尘在路上看天上飞的风筝,看得入迷了,不知不觉地走到吴施主摊子旁边,等发现的时候,刚准备逃,吴施主忽然递给他一根糖葫芦,戒尘迟疑了半天,终于接了过来。

  自那以后戒尘终于不再惧怕吴施主了,每次都会主动凑上前去。

我们常常会被别人的偏见所困惑,然而觉得别人对你有偏见本身也是一种偏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0

好友

13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25#
发表于 2011-9-23 10:54:23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三个:面饼与白粥

  那几天,雪下得挺大,只在数日之间,仿佛变了一个世界,山道上、树林间全然被白雪覆盖了。

  雪仿佛没有停止的意思,偶尔在院落中行走过的脚步,只要稍待片刻便消失不见了。

  天明寺的香客原本也不算特别多,现在则一个也没有了。若不是偶尔几个从外面打来问候的电话,这里几乎就要与世隔绝了。

早课结束的时候,师父特意交代我们,不要随意外出。山路本来就很窄小,也不是特别好走,兼之恶劣的天气,若强行外出,确实很容易出事故。

  师父中最得意的是智恒师父,因为在下雪的前一天,他带着我和戒傲特意去山下采购了不少食物,现在寺里的食物差不多足够坚持半个月时间,或许能熬过最艰难的日子。

  关上禅房的门,盘腿坐在小炭炉前,不是太亮的火苗,时而噼噼啪啪地发着响声。

  智恒师父在炭炉上支着一口小平锅,就着炭炉的温度,煎着小面饼。

  戒嗔一页页地翻着经文,身旁戒痴和戒尘在旁边挤眉弄眼,目光在面团和佛经之间游离,每到智恒师父把饼子翻个儿的时候,他们便伸直了脖子。

  智恒师父笑着说:“别急,别急,等好了会叫你们。”

  两人只好硬生生把眼神从饼上拉回到经书上,只是看经书的样子完全没有看饼子时的那般温柔和神采。

  又过了一小会儿,智恒师父说,饼好了。

  两人欢呼而起,刚才看佛经时呆滞的目光,又是无限暖意。

  每人手中拿着一个小盘,盛着半块面饼。

  吃着吃着,戒痴忽然对同样埋头苦吃的戒尘说,如果现在能有一碗白粥就好了。

经历着风雪的人们,心中想要的,只是把手贴在距离小炭炉很近的地方。

  而围绕炭炉边的人,在开心地等着即将出炉的面饼。

  而吃上面饼的人,又觉得如果有碗白粥也不错。

  那么有了白粥的人呢?定然还会有其他的想法。

  我们总在一次次提升着愿望,这并没有什么错,只是获取了很多的人,也应该想起那些一无所有的人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0

好友

13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26#
发表于 2011-9-23 10:54:44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四个:戒言

  天明寺里最受施主们欢迎的,并不是戒嗔,也不是几位师父,而是戒言。

  记得第一次把戒言抱回寺里的时候,戒言还很小,它从戒嗔怀里探出一个脑袋,往寺里张望。戒傲奇怪地问我,这只小狗从哪里来的?

  戒嗔说了饭店老板把戒言送给我们的事情,戒傲把手伸过来,亲热地摸着戒言毛茸茸的头,戒言则动来动去地不肯配合。

  按理寺院里是不应该养狗的,可是也不能把戒言就这么丢掉呀,于是戒言就这样留下了。

  它的住处有两个地方,一处在后院,是一个很漂亮的小窝,是有次镇上一个姓孙的木匠送给戒言的。有时候担心下雨或天冷,所以在我和戒傲的屋子里也给它设了一个小窝,屋子里的住处比屋外的简单,只是在屋子拐角放上一个木箱,里面放点棉花和布。但是戒言很喜欢住屋里,自从进过屋子就不肯再出去了,我们也随它乐意了。

细细想来,戒言比人还聪明,我们常常会根据外观来选择和判断,而戒言更注重实际效果。

  戒言很贪玩,经常溜出去闲逛,到半夜等我们睡下了才回来,回来晚了,也不肯将就,在门外“汪汪”叫。我们有时候偷懒不肯起床,对着门口叫:“戒言,你就在外面睡吧。”

  戒言却一点不体谅我们,把嘴巴对着门缝,发出“呜呜”的低鸣,仿佛饱受了摧残一样。

  我实在不忍心听下去,只得在被窝里伸出一只手和戒傲猜拳,输的人给戒言开门。我一直很怀疑戒傲偷学了什么秘籍,要不为什么十次猜拳都会有八次是他胜呢?

  所以,有百分之八十的机会是我从暖融融的被窝里跳出来给戒言开门,多次想对戒言批评教育,可惜我说不上两句,它就甩甩尾巴走掉了。

  这样的局面,终于得到了改观,记得有次和孙木匠聊起这件事情,孙木匠说,这个简单,只要在墙上给戒言打个洞就可以了。有天下午,孙木匠请了几个朋友,在我们屋子角落的墙上打了一个小洞,还安了一个可以前后推动的门。然后我把戒言抓过来,和戒傲来回把它在门中间推来推去,好让它熟悉环境,以后可以自己从这个门走。

  戒言开始很不乐意从这里走,但被我们推了几十次之后,它自己也觉得很好玩,便主动地开始钻来钻去了。

  戒言喜欢上了小门,我们也不再因为要给它开门而烦恼了。

只是过了半年,新的问题又来了,戒言越长越大,越来越胖。戒傲说,看这个趋势,再过几个月,戒言就钻不了那个门了,因为太胖了。

  我们开始暗暗犯愁,因为如果想把门再开大点的话,又要去麻烦孙木匠和他的朋友们,总觉得不好意思。

  戒傲说,我们应该给戒言减肥才对,报纸上也说了,身体肥胖会引发多种疾病。

  我们想给戒言减点饭量,但很快发现这是行不通的。因为寺里来来往往的施主那么多,有很多施主认识戒言,我们刚把戒言的饭量减下去,戒言就跑去在那些熟络的施主们身边蹭来蹭去,施主们则趁我们不注意偷偷塞吃的给戒言。

  后来戒尘想了一个主意,说我们不如在戒言的四肢上绑几个沙袋,这样它跑动的时候可以增加运动量,或许可以有效地缓解大吃大喝带来的体重飙升。

  戒尘还说,我在电视里看到过,少林寺的师兄们都是这样练功的。

  初时,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但是,戒傲忽然说,不行,据我所知,照这种方法练下去,可能体重不减,最后还练出来了轻功。

  我们于是赶快把这种方案也否决掉,因为即便是现在,戒言也经常往我和戒傲的床上跳,想和我们一起睡,万一再练出了轻功,那还不往我们饭桌上跳呀。

  然而我们担心的戒言有一天会卡在小门里进退不能的情形最终并没有出现,因为戒言的体重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达到了平衡。

我们的世界就像一个大杂烩,每个人在喜、怒、哀、乐之中汇集,我们选择自己的生活,也尊重别人的生活。

  小山、小寺、小和尚们和小胖狗,这样的生活是属于戒嗔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0

好友

13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27#
发表于 2011-9-23 10:55:07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五个:读书的两份心

  戒嗔的床下堆放着很多智惠师父的藏书,戒嗔睡在那些书上好几年也没有特别留意过它们,只是有一次把那些书拿到院子里去晒的时候,无意中翻了几本,觉得和佛经的内容有很大不同。戒嗔一时好奇心起,便时常趁着睡觉时分把手伸去床下找书看。那些书的品目很多,有古籍、有名著还有智惠师父年轻时期流行的一些小说。

  就这样过了几年,床下的书也被戒嗔看了个十之八九。

  有时候看书的时候也会隐约觉得不好,佛经文字深远,便是参悟一辈子,也难以参透,怎么还能花很多时间去看无关的书呢?

  有时候也想征求一下师父们的意见,只是不知道该不该说。

记得有一次陪智缘师父一起去镇上的小超市买一些日常的用具,智缘师父在前,戒嗔跟在智缘师父的后面。如果看到超市里的荤腥食品,智缘师父便要替它们念几句佛经,不知道为何戒嗔忽然想起了读书的事情,只是不便打扰智缘师父,便先随着师父念经。

  出了超市,戒嗔把这段时间的困惑告诉了智缘师父。

  智缘师父想了想回答戒嗔说,刚才在超市的情形,你还记得吗?我们一眼望过来,超市里堆放着许多商品,有我们现在想要的;也有我们想要,但是现在还不是急需的;还有一些是我们不可能需要的。

  我们不应该因为超市里有我们不要的东西,而拒绝整个超市,只要我们有自己的判断力,就可以从众多商品中拿走我们所需的。

读书其实也一样,我们阅读书籍,但这些书籍必定是混杂的,并不是圣贤或名家的著作里就一定是绝对的真理,也并不是通俗的小说便毫无可取之处。

  读书最重要的是需要有自己的见解,我们大可不必摒弃和怀疑一切,也不必绝对地盲从和信任。带着疑问心和求知心去博览群书,在思考中把我们想要的融合,这才是读书的正道。

  处世有时候也是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云水网 ( 鲁ICP备09069806号 )

GMT+8, 2024-6-14 20:56 , Processed in 0.04797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