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6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受 想 行 识 的具体解释

[复制链接]

1788

主题

62

好友

852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6-6 12:10:2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世界可为两个方面,即物质方面,也称为色法;心理方面称为名法。我们经常听到前辈提起,或在古籍里经常可看到“色法” (身法) 和“名法” (心法) 这字眼。希望能了解“色法”和“名法”的使用,即是把世界分为两个方面,或把世界万物分成两大类:“色法”为“物质”,它不属于心识,而另一种属心识或心里的感觉,总称为“名法”或“心法”。但为了更加详细地解释,再把心法分为四个部份,称为受(VEDANA)、想(SANNA)、行(SANKHARA)、识(VINNANAM)。受、想、行、识这几个名词,在我们佛教界里是随处可见的。相信各位都曾听说过,当我们把“色”的部分,即色法加入这四种心法,就形成了五个部份,统称为五种组合,巴利文称为“五蕴”,译为形成世间的五种组合,尤其是人和生物。

“观看世界”意思是要多观察世间的生物,尤其是我们人类,因为一切问题都在人类。在这世界上有很多问题必须要了解,但真正重要的问题还是在于人,人类的教育已足以令我们伤透脑筋了。认真地说:我们把人称为五种和合也可以,因为世上各种的和合,绝对不会超过这五个范围,五蕴构成一个人,是每个人所共有的。


  我们人可区分为五种和合,那物质的身体称为“色”或“色蕴”,心的四个组合,分别为:第一个组合称为“受”,是感觉到苦受、乐受或不苦不乐受,我们所有的感受都是生起各种果报的原因。很肯定的,只有这三种感受:即乐或满意;苦或不满意;另一种是在不知苦乐的情形下,即它还在痴呆中,但同样的它也是一种感受。一切的感受肯定不是这个就是那个,时常存在我们身上,一整天都充满着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我们每一个人自然是有着任何的一种感受,比如当我们坐在这里而升起了麻痹的感觉,可称为苦的感受,此时若听到某一些我们所满意的声音,就会生起乐的感受,因此就没有苦的感受了。而那痴呆的感受,是有时当我们接触或知道某些事务,但却怀疑它到底是怎样的而不能明确地下个决定,对它们到底是喜欢或厌恶,贪爱或嗔恨等,这样就生起另一种不能确定是苦或乐的感受。因此我们就把所有的受分为三种,即是“乐”、“苦”或“不苦不乐”。我们将不间断地生起其中的一种感受。“受蕴”即是由这三种感受组成,这是在心方面的第一个成分,但是从五蕴来看则属于第二种的因缘和合。


  接下来的一个因缘和合称为“想”,在文字上翻译为全面的“认识与辨别”,虽然它也是一种感觉,但却与前面的不同。前面所讲的感觉是属于知道苦、乐、不苦不乐的感觉。而“想”却是一种自觉,有如在醒觉中的感觉,称为有着良好的记忆和有觉知,不会有迷醉入睡的情形。“想”是一种在觉知中去认识“什么是什么”,“想”有着良好的醒觉使我们不迷醉、不昏沉。希望各位能掌握其真正的含义,总比只是掌握语言文字,或只是那“想”的声音来得好。一般人比较喜欢称它为“记忆和认识”,这也是正确的。因为如果我们还有着记忆和认识,不就是还清醒着吗?当我们从眼、耳、鼻、舌、声接触时,就有所感觉,记忆起和认识它是什么,如随着我们的记忆去认识辨别是白色、青色、红色,是长、短、高、低等等。这都是良好觉知的认识感觉,有这一种认识感觉即是我们还清醒,称为“想”。在心 (名) 法中,被安立在第二种类的因缘和合‘积聚’里。


  第三个积聚称为“行”,其含义实在是太多了,使人混淆不清,在名词上也有很多解释,请别把它和其他种类的“行”混为一谈。“行”是心法中的一部分,也可称为“心想”心的思惟)或“组合的造作”。种种的因素组合起来,就产生造作。在文字上的“行”译为组合的造作,但它的动态则为心想、思考的感觉,想好的、想坏的,这都是“心想”,由于内在的组合造作而引起“思”的感觉就是“行”,在这里把它局限在“思考”和“心想”中。“行”在其他方面的意义是“组合造作”出来的善法、身体、事务、有心识或无心识的一切。由于语言文字的原故,把它译为组合也可以,不论那组合是什么,都称为“行”。对由这五种积聚而构成的人类来说,“思”只是其中的一种积聚,为第三个积聚,若把色蕴也加进去,则总合为第四个积聚。


  识蕴属于最后一个心法,也是名法的第四种积聚,“识”的任务即是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知觉。“识”可简单译为“清楚的了别”(察觉)。但它的真正含义是依照自然的本能去了别,但不可译为正确认识的了别,因为它只是一种知觉。当有外缘和眼根在一刹那间相碰,而去领接这外境,察觉出它是某一种色尘;一旦有外缘和耳根相碰,即能察觉出那是一种声尘;而鼻根一碰到外缘,也能立刻察觉出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气味,当心去执行在眼、耳、鼻、舌、身、意外境的知觉时,就称为“识”。

备注:“诸比丘,我说行是业。”[xvi]是佛陀对业下的定义。[xvi] 《增支部》第三卷第四一五页。

“心所”,是心所有法的略称,即是心的附属物。根据上座部,行蕴有五十法,再加受想二法,共有五十二个心所法。这裏面有二十五个是善心所,十四个不善心所,十三个是通一切善恶心的心所。它们的善恶或不善不恶是根据它们所相应的心来说的,即与善心相应的为善心所,与不善心相应的为不善心所,与无记心相应的无记心所。

参考资料,佛使尊者--人类手册,毗耶达西法师(Ven . Piyadassi) --佛陀的古道,南传52心所法。
  你的沉默明亮如灯、简单如指环。

  论坛其他名字 【云水.墨】 【淡墨瀑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云水网 ( 鲁ICP备09069806号 )

GMT+8, 2024-6-1 20:48 , Processed in 0.02474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