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28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谁是三国里最悲情的人物

[复制链接]

46

主题

0

好友

218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4-1 21:37:1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谈起魏延,总叫人动容!

  三国里魏延“面如重枣,目若朗星”,武艺精湛,胆识过人,然一生怀才不遇,终背上叛国骂名,笔者认为魏延实在是三国最悲情人物!!!

  魏延先后投靠了徒有虚名、不思进取的刘表、“残暴不仁,轻贤慢士”的韩玄和“仁德之人”刘备。魏延几经磨难后投在自己仰慕已久的刘备麾下后,不料诸葛亮一看到魏延,就给了他个下马威,“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诸葛亮要杀魏延的原因很牵强,说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而且是个“不忠”“不义”之人,为了防患于未然,“故先斩之”。魏延此时吓的哪里还敢邀功,只好“喏喏连声而退”。一个文臣、一个武将初次会面就如此不欢而散,场面非常尴尬,由此也在两个人的心里分别种下了不愉快的种子。

    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句话用到魏延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刘备与诸葛亮对魏延,真是冰火两重天!!!

    刘备对魏延其实还是蛮信任且偏爱的。在攻打西川时,刘备让魏延和黄忠当主将。在庞统的谋划下,魏延和其他将领一起活捉了敌方将领和军士二百多人,而且“不曾走了一个”,彻底打消了敌军突围报信的企图,使刘备“兵不血刃”的“得了涪关”,圆满完成了攻取西川的第一步。就是在攻打雒城时,由于魏延急于建功,违犯了军令,吃了败仗,理应处斩,但是在刘备的偏袒下,以魏延活捉了敌将冷苞一事,将功赎罪。刘备占领西川后,论功行赏,封魏延为“扬武将军”,排名在平西将军马超之前。种种事实再次反映了刘备对魏延的偏心和青睐,同时也是对魏延工作能力的一种肯定。事后刘备进位“汉中王”时,魏延被封为“汉中太守”,地位虽然略低于“五虎大将”,但始终被刘备当作亲信一般安排在了自己身边。刘备称帝后,为报关羽、张飞遇害之仇,举兵伐吴,为解除魏兵乘虚而入的后顾之忧,特意封魏延为“镇北将军”,镇守汉中,“以当魏兵”。有了地盘,有了军队,有了信任,有了重托,魏延成为捍卫蜀汉政权安全,并独当一面的关键人物,魏延的事业达到了顶峰。

  刘备死后,诸葛亮独掌军国大权,魏延没有了刘备的支持和偏护,噩梦渐渐逼近。本来作为汉中太守的魏延,不大容易卷入成都的政治纷争里,但当诸葛亮成了蜀国党政一把手以后(刘禅是个傀儡),战争就几乎没有停止过,而作为当时幸存下来的几员大将里最能带兵打仗的魏延,理应成为诸葛麾下的不二人选。但是魏延的性格“又性矜高”,难免要犯“小人”了。
 其实魏延是个很忠心的人,当初选汉中太守的时候,大家都认为是张飞,等委任令一下来,大家都懵了,因为最后的人选是魏延,在这种情况下,看看魏延是怎么下的保证:“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多铿锵有力的话语!
   第一次出师北伐时,为了表白自己对蜀汉政权的忠心,为了展示自己对用兵之法的领悟,魏延向诸葛亮建议兵分两路,一路由诸葛亮从正面进攻,一路由他亲率五千精兵“从子午谷出奇兵偷袭长安”。这一妙策虽有很大风险,但是能起到够建立奇功的效果,而且能够速战速决,况且魏延不怕牺牲,甘愿冒死深入敌军腹地,是何等的胆识,是何等的英雄。这一策略与二十年前诸葛亮在隆中时提出的入主中原的设想不谋而合,按理说诸葛亮应该说“正合我意”才对,可是诸葛亮没有采纳魏延的建议,表面上是因为风险太大,实际上还是怕魏延趁机谋反。

    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的诸葛亮,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压制了魏延后半世,对他有功不奖,出好主意也决不采纳。白帝城刘备败亡后,五虎凋零,魏延成了蜀汉政权的头号大将,诸葛亮本应改变看法,重用魏延,有事相商,一文一武,互为倚靠,但恰恰相反,诸葛亮仍一如既往的压制他,弄得魏延好生没趣,以后再没有提出过任何好的建议。每次打仗,遇到硬仗、危险较大的战斗,诸葛亮总是派魏延出马;碰到能得功劳的战斗,却只派魏延去诱敌等辅助角色,实在是太伤魏延的自尊心了。诸葛亮临死前企图用禳星之法“增寿一纪”,结果让魏延误闯军帐熄灭了灯火,这不过是作者罗贯中站在诸葛亮的立场,增加魏延的“罪孽”,让同情诸葛亮的人们确实认为魏延该杀而已。

  实际到最后,魏延到底怎么想的谁也分析不出来,说他没反,但他确实没有按逐个的遗嘱行事,说他反了,他为什么不去投魏国反而返回蜀中,我想陈寿说的有道理吧:“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每当读到魏延的死,笔者脑海里就浮现出一个丑恶的嘴脸——就是那个“夷延三族”并踩着魏延脑袋狂吠的杨仪。
  魏延死了,他没有倒在敌人的面前,却倒在了自己人的刀下,为了蜀国,打拼了一辈子的功臣,却没有逃过勾心斗角的权利之争,五丈原上的功亏一篑,写满了诸葛亮的不甘和魏延的遗憾——冥冥中,两个身影站在地图前,魏延又一次和丞相讨论兵出子午的想法,丞相羽扇微摇,笑着摇了摇头,又点了点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7

主题

0

好友

2140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灌水之王 突出贡献

沙发
发表于 2009-4-2 19:09:54 |只看该作者

历史上的是非功过,实难说清。

写史者往往都戴了有色眼镜儿。

而小说,更会有作者浓厚的主观倾向了。

本文评说的很有道理。

但魏延是否是三国中最悲情的,恐怕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如果成长为一棵大树,就无惧风雨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云水网 ( 鲁ICP备09069806号 )

GMT+8, 2024-6-15 04:52 , Processed in 0.02634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