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451|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经》基础知识汇总整理

[复制链接]

1788

主题

62

好友

852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5-18 09:38:5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心经》可以指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所以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家都倾注极大精力和虔诚之心,把《心经》创作成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品。
 
 

《心经》不同译本和注释

简介

  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称般若心经、心经。玄奘译。这部经在佛教三藏中的地位非常殊胜,就相当于释迦牟尼佛的心脏一样。 收于大正藏第八册。心(梵hrdaya ),指心脏,含有精要、心髓等意。本经系将内容庞大之般若经浓缩,成为表现‘般若皆空’精神之简洁经典。全经举出五蕴、三科、十二因缘、四谛等法以总述诸法皆空之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语,即是出自本经。

 

译本

  在大正藏中共收录了8个不同的汉译本,分别为:
      佛说帝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1卷) 〖 宋 施护译〗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1卷) 〖 姚秦 鸠摩罗什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1卷) 〖 唐 玄奘译〗

  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1卷) 〖 唐 法月重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1卷) 〖 唐 般若共利言等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1卷) 〖 唐 智慧轮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1卷) 〖 唐 法成译〗

  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 (1卷) 〖 宋 施护译〗

  虽然各个译本不同,但其各自所说的内容基本一致,理义没有差别,文字上虽有不同。但其所表述之义理是一致的。

  在各个译本中以玄奘大师所翻译流传最广,其原因在于玄奘大师在翻译时,略去了序文和流通分,只保留正宗分,且文词通顺,容易读诵,全文只有200多字,故流传最广。

 

玄藏法师译本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 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姚秦·鸠摩罗什译本

  《摩诃般若波罗密大明咒经》: 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弗!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舍利弗!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如是。舍利弗,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萨依般若波罗蜜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布,离一切颠倒梦想苦恼,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无上明咒,无等等明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咒,即说咒曰:竭帝,竭帝,波罗竭帝,波罗僧竭帝,菩提僧莎呵。

 

  你的沉默明亮如灯、简单如指环。

  论坛其他名字 【云水.墨】 【淡墨瀑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88

主题

62

好友

852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沙发
发表于 2011-5-18 09:48:57 |只看该作者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意思

  摩诃=大

  般若=智慧

  波罗蜜多=到达彼岸

  心经=的道路

  所以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意识就是大智慧到达彼岸的道路。

  你的沉默明亮如灯、简单如指环。

  论坛其他名字 【云水.墨】 【淡墨瀑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88

主题

62

好友

852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板凳
发表于 2011-5-18 10:12:52 |只看该作者

 

百度了一下,发现很多解释已经远远的背离的佛经的本意,所以不想再转,有些茫然,有太多的东西需要用白话文纠正过来。

 

而有些释文越弄越理论化,越弄越高深莫测,从跟本上是因为释经的领悟不够,强要解释导致堆砌了太多的幻想。

 

而经书真正的含义反被淹没在那些“无上智慧”里了

 

注释2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这部心经是观音菩萨教我们明心,凡夫末明心,起烦恼作业,受无边生死苦,所以文中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一开始就教我们要认识自己,自己不认识不能度自己,认识自己就能度自己,还要认识众生,认识众生就能度众生,诸佛认识自己,也认识众生,故诸佛成佛度众生。

 

你像这些解释,越看越晕,反而更晦涩了。道理是对的,但是容易玄幻化。

  你的沉默明亮如灯、简单如指环。

  论坛其他名字 【云水.墨】 【淡墨瀑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88

主题

62

好友

852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地板
发表于 2011-5-18 16:00:19 |只看该作者
注释3
  
 【度一切苦厄】
  以般若照见五蕴皆空,出三界火宅。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指的是想法,意思是想法都是空虚的,空虚的不外乎是想法。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般若的功用,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空则能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度尽,然后才见到诸法的清净相,清净是空的别名,所以名为诸法的空相。
  诸法的本来面目就是空相,诸法的实相亦是空相,诸法未曾离开空相,故云是诸法空相,例如生死是一个空相,迷的时候以为有,以般若观之,生死是空的,不是离开生死然后有涅盘,生死当下空就是涅桨:般若照见烦恼本来是空,烦恼空就是菩提,众生也是本来空,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一切法的实相是空,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一切法不生,试问水中月有没有生?无生。水中月有没有灭?无减。水中月无生无减,一切法亦无生无减。又水中月有没有垢秽?-无,污水里也有水月,但不被污水所染,清净水内亦有月,亦不染清净水,故云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大海一天两次潮水,海水不会增加,一天两次退潮,亦不会减少,所以众生成佛时,佛性不会增加,未成佛时,佛性也不会减少,生净土,佛性不会清净,堕地狱,佛性不会染污,凡夫轮迥有生死,佛性无生亦无死,等于虚空-明来暗去,空性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无增无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在诸法实相的空相内,无色受想行识的五蕴,因此诸佛如来绝不著色,不著受想行识,诸法空相内,无五蕴可得,是故诸法空相内一个众生也无,金刚经云:‘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就是此意。
  在诸法实相内,无色的相可得,色的性就是诸法的空相,空相内无色的相可得,无楞严咒、大悲咒的字可得,亦无金刚经的文可得,是故空中无色。
  无色,身便空,无受想行识,心亦空,所谓身心两亡,身空心空佛现前,就是因为我们的身体不空,故有生老病死苦,心不空,故有生住异灭,若身空,无生老病死苦,心空,无生住异灭,身心两亡,佛性现前,所以学佛,是很简单,很现实的事。
  【无眼耳鼻舌身意。】
  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根,根以能生为义,根是积业润生,如眼看色,当见色的时候,或邪视、或偷看,于是便作业,又如眼见黄金起盗心,见美女起淫心,见名贪名,见食贪食,于是因眼根而积业。
  六根空即是清净,不是作无解,如来眼根空,出生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具足,所以眼根要空,否则便会作业,耳根亦复如是,若不空耳根,一切是非、淫词歌曲,会使人作业,鼻舌身意亦如是,所谓六贼为媒,自劫家宝,六根即六贼,劫去了真如佛性之宝。以般若观照,见到诸法的实相是空相,是故空相中无眼耳鼻舌身意,不是无,是空,是清净。
  【无色声香味触法。】
  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尘是染污,能遮盖本来清净的佛性,如眼观色尘起贪念,色尘盖覆佛性,如是耳闻声尘起执著,鼻嗅香尘起取著,舌尝味尘乐著,身著触尘,意缘法尘,都能盖覆佛性。
  六根对六尘,六根空,六尘亦跟著空,若六根取六尘便是生死,若六根回光返照,返流全一,便是涅盘,所以观音菩萨,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是用耳根,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耳根听是非闲言会造罪,若耳根返闻,远离声尘,会令你成等正觉。
  修行人一定要离六尘,出家便是离六尘,所谓出家,是出六尘之家,例如沙弥戒完全是离六尘,杀盗淫妄酒是五戒,在家居士也可受,但沙弥戒再加:
  6.不唱歌不跳舞,亦不往观听,是离声及色尘之家。7.不戴香花蔓,不香油涂身,是出香尘之家。8.不坐卧高广大床,是出触尘之家。9.过午不食,不贪著饮食之味,出味尘之家。10.手不捉金银财宝,出法尘之家[分别我有多少财宝是法尘]。
  你的沉默明亮如灯、简单如指环。

  论坛其他名字 【云水.墨】 【淡墨瀑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88

主题

62

好友

852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5#
发表于 2011-5-18 16:02:29 |只看该作者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共称为六识,加上六尘六根,称为十八界,十八界就是众生,六根在内,六尘在外,中间是六识。六尘无知,六根有觉,六识起分别,但六根无分别,如眼见物,不会分别长短方圆,是由眼识分别,耳根只能闻声音,不能分别是男声、女声、风声、火声等,是由其识去分别,众生不肯出离生死,皆因留恋自己有六根、六识、六尘,在十八界内打圈,离十八界即无众生,所谓此无故彼无,十八界和合即有众生,故云此有故彼有,众生本来空,若无六根、六尘、六识,何来会有众生,只是众生不肯把十八界放下,十八界盖覆佛性,是故处处受生,六道轮回,无有了期。
  昔日,有一梵志拿花供佛,世尊叫他‘放下著’,梵志把左手的花放在地上,世尊又说‘放下著’,梵志把右手的花又放下,世尊又说‘放下著’,梵志问:‘我两手的花都放下,世尊还要我放下个甚么?’世尊说:‘我要你内放下六根、外放下六尘、中间放下六识,十八界一齐放下,放到无可放之处,便是你安身立命处。’梵志即时悟道。
  我们现在约六根六尘六识都未放下,被十八界盖覆佛性,欲想见佛性,一定要把十八界放下。以般若观照,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十八界都无,十八界空,十八界清净,便是诸法实相,便是佛性。
  你的沉默明亮如灯、简单如指环。

  论坛其他名字 【云水.墨】 【淡墨瀑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88

主题

62

好友

852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6#
发表于 2011-5-18 16:05:03 |只看该作者
 注释4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何谓无明?众生十八界不能放下,十八界盖覆佛性,佛性不明,名之无明,经云:‘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觉,而有无明。’
  真如人人有,但不守自己的岗位,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便是真如守自性,凡夫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觉而妄动,故有无明,无明无实体,有了无明必定有行,所谓不觉是无明,妄动就是行,行分善行、恶行、不动行,总称为业行,行必有识,善行有善识,恶行有恶识,不动行有不动识,行即业,人业有人识-例如见水是水,天业有天识-见水如琉璃,饿鬼业有饿鬼识-见水成火焰。
  有了识,业牵识走去投胎,识与父精母血,三缘和合而成胎,是为名色,色是父精母血,自己的识是心,心有其名而无作用,所以称为名色,名色七日一变,四十九日后有五个胞:即头、双手、双脚,十个月后六根成熟,六根有入六尘的功能,故称为六入,小儿出生后与六尘相触,所谓六入缘触,触境有苦有乐,属受,故触缘受,受是果报,受果报时心生系著,故受缘爱,若乐受爱其长合,若苦受爱其常离,爱合爱离而生取,取即作业,若依理而取属善业,若非理而取属恶业,故取缘有,有即业,有业故有生,生故有老病死忧悲苦恼。
  由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名十二因缘,若以般若智观,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苦恼灭,十二因缘是空的,可以证辟支佛果,若以般若观照诸法的实相,不但无无明,无凡夫的无明,亦无辟支佛的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凡夫的老死,亦无辟支佛的老死尽。以般若观一切法,可以超越世间法无明,超越出世间法-无明尽。
  【无苦集灭道。】
  苦、集、灭、道,称为四圣谛,谛即真实之意,四圣谛不是辟支佛道,是罗汉道,世尊三转十二行法轮,示二乘人四谛法门:
  一、示相转
  此是苦,逼迫性-指众生的果报完全是苦的,生老病死再加上贫病交逼,是为苦苦,就是快乐也是无常,乐坏苦生,名叫坏苦,享禅定之乐也是无常,属于行苦,是故三界中有苦苦、坏苦、行苦,是名三苦,另外还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苦等,众生不知苦,所以如来示苦相。
  此是集,招感性-苦从何来?是自招的,名集谛,集即招感之义,人人都有贪嗔痴烦恼,由三烦恼作杀盗淫妄等业,由业而招感上述八苦,苦是果,烦恼业是苦因。
  此是灭,可证性-灭苦因苦果名为灭谛,苦尽就是涅盘。
  此是道,可修性-灭苦因苦果需要修道,道谛是无漏法,修无漏法,不漏落生死。
  二、劝修转
  此是苦,汝应知-知即觉也,觉[苦]生则无生,觉[苦]住无住,觉[苦]灭无灭。觉苦无生,何来有苦,所以谓此是苦,汝应知。
  此是集,汝应断-集是烦恼,烦恼可以断,如何断呢?一定要觉,觉集无集即断集,故云此是集,汝应断。
  此是灭,汝应证-如何证呢?苦因苦果‘灭’了,这个‘灭’因生而有,无生则无灭,生灭灭已,寂灭现前,是云证。
  此是道,汝应修-道是可以修,如持戒则有戒,不持戒则无,修定则有定,不修则无,断惑则有慧,不断则无,故云汝应修。
  所谓修道就是修三十七助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还有三无漏学:戒、定、慧。
  三、得证转
  此是苦,我已知,不用更知:此是集,我已断,不用更断:此是灭,我已证,不用更证:此是道,我已修,不用更修。
  何以不用更知、更断、更证:更修呢?因为如来悟了四谛真实之理,例如苦,是有为法,有为不离三相:生、住、灭,如来悟苦的生相不可得,悟苦的住相不可得,悟苦的灭相不可得,若悟到苦的生住灭三相不可得,苦当体即空,空就是苦的实谛之理,是名苦谛。
  集也是有为法,不离三相:烦恼有生耶?悟则无生相可得,烦恼有住耶?悟则无住相可得,烦恼有灭耶?悟则无灭相可得。如是迷时见有烦恼生、住、灭可得,悟时,烦恼生住灭三相皆不可得,当体就是空,此是集的真实相,故名集谛。
  灭又如何?有生则有灭,觉则无苦生,亦无苦可灭,寂灭现前,就是灭的真谛,如来说灭,因苦灭而见谛,见谛时无苦无集,故无灭。
  道又如何呢?例如修戒定慧之道,戒有生耶?戒无生相,戒有住耶?戒无住相,戒有灭耶?戒无灭相,戒定慧无生住灭三相可得,无生住灭三相就是无为法,戒定慧当体即空,道即是空相,修即无修,故云此是道,我已修,不用更修,六祖云:‘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此是戒定慧的真理,道的真谛。
  在诸法的空相、实相内,无凡夫苦集之法,亦无贤圣灭道之法,故谓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一切法空,空相便是清净相,在清净相内,六根清净,故无眼耳鼻舌身意,六尘清净,无色声香味触法,六识亦清净,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明清净,故无无明,无明尽亦清净,故无无明尽,老死清净,无老死,老死尽亦清净,故无老死尽,无菩萨能修六度万行之智,智亦清净,是为无智,万行清净,有何可得,故无得,世间法出世间法清净,是为无所得。
  此是菩萨法门,菩萨以六度为智,皆是断惑,在未证得一切法寂灭以前,要以智去断惑,但是一切法本来寂灭,无能得之智,无所得之法,亦无能修之智,无所修之法,若见有能所,是生灭心,不见有能所即寂灭心,所以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悟一切心空名为菩提,了一切法空名为萨埵,心法一如,并无能得所得,以无所得故即是菩提萨埵。
  注释5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何谓挂碍?例如眼[珠]与眼[白]相合是为无挂碍,眼与沙不能相合,是为挂碍,又如皮与肉相合是为无挂碍,肉中有刺则有挂碍,’挂碍者,与般若心不相同故,般若心是空,一切法是有,若一切法不空,有与空不能合便有挂碍,若一切法空,法空与般若心空相合便无挂碍,所以一切法空即般若,般若即一切法空,般若与一切法空打成一片,即一切法空不碍般若,般若不碍一切法空,犹如大悲咒放在心内-空,所以不会碍楞严咒,楞严咒在心内也是空,此空彼空,空与空台,无有挂碍,假如有一法不空,便有挂碍。
  六祖菩萨在世时,有一僧名法达,来顶礼六祖,但是头不到地,六祖说他心中必有一物,法达说:‘我诵法华经已有三千部。’自谓读法华经三千部,何必叩头到地,这三千部法华经未空,放在心内,便成为他的挂碍。
  世间法不空,与般若合不来便有挂碍,出世间法不空,与般若合不来亦有挂碍,若世间法空,出世间法亦空,与般若空相合便无挂碍,无挂碍则无有恐怖,恐怖即忧虑之意,如眼内有沙,若不除去便会盲,盲便是恐怖,眼内无沙便不会恐其盲,又如肉中有刺,若不除去,则有溃烂成疮的恐怖,凡夫有生死的恐怖,二乘人有沈空滞寂的恐怖。要是有一法放在心内不能空,此一法便牵你入生死。
  过去有一位金碧峰入空定,无常鬼找他不到,无常鬼便请土地公帮忙,土地公云:‘金碧峰甚么东西也可以空,惟有一水晶钵他最爱,你们俩一变作老鼠,把玩他的水晶钵,一拿锁链,预备他出定时锁他。’金碧峰入定时身体空掉,但在定中听到老鼠把弄水晶钵的声音,立即出走,大骂‘谁人碰我的水晶钵’,另一无常鬼立即锁他,金碧峰知道水晶钵的挂碍令他被无常鬼找到,于是求情许他延期七日,无常鬼走后,金碧峰便把水晶钵打烂,然后入定,临入定前,在墙上写下四句偈:欲来找我金碧峰,犹如铁链锁虚空,虚空若然锁不得,莫来找我金碧峰。
  世间法不空,与般若有挂碍,等于眼中有沙,认生死轮回为实有,出世间法不空,与般若亦有挂碍,等于肉中有刺,认化城为宝所,故有凡夫生死,二乘涅盘的颠倒梦想。
  凡夫生死有四颠倒:
  1.身不净,计为净,
  2.受是苦,计为乐,
  3.心无常,计为常,
  4.法无我,计为我。此是凡夫的颠倒相。
  二乘人的涅盘亦有四倒:
  1.看不净,不见法身净,
  2.看苦,不见寂灭乐,
  3.看无我,不见自在我,
  4.看无常,不见佛性常。是为二乘人的颠倒梦想。
  所以般若照见五蕴皆空,何只离一切苦厄,离一切苦厄然后才见到诸法空相。五蕴空,色空,空亦空,一切法空,便是诸法的空相,亦是五蕴的空相,所以先讲度尽一切苦厄,后说诸法空相,若五蕴未空,即一切法不空,不但一切苦厄不能度尽,而且会生出恐怖及颠倒梦想,即凡夫认生死为真实,二乘人认涅盘为实有,悟道的人‘生死涅盘等空花’,生死空,涅盘亦空。
  以无所得故,菩萨证般若波罗蜜多,若有所得,便不能证般若波罗蜜多,证到般若波罗蜜多,见一切法即心,心即一切法,所以心与一切法无挂碍,无挂碍便无有世出世间法的恐怖,既无世间凡夫生死的四倒,亦无出世间二乘涅盘的四倒,是为远离颠倒梦想,究竟证大般涅盘。
  【究竟涅盘。】
  心不可得,法不可得,心与法一如,俱无所得。是为究竟涅盘,又名大般涅盘,大涅盘是常寂光净土,常寂光净土是我们的老家,常是法身德,寂是解脱德,光是般若德,三德秘藏,是诸佛行处,菩萨依般若修行,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得大涅盘。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过去无明尘劳烦恼妄想空,是过去佛,现在无明尘劳妄想烦恼空,是现在佛,未来无明尘劳妄想烦恼空,是未来佛,以般若观照,过去烦恼空,过去成佛,现在烦恼空,现在成佛,未来烦恼空,未来成佛。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无明妄想尘劳烦恼空,三世佛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此云无上正等正觉,菩提是最上,菩提是最平等,菩提是最真,故又称为无上正真之道。
  上来所说诸法空相内,无凡夫五蕴十八界之法,无声闻苦集灭道四谛之法,无缘觉十二因缘之法,亦无菩萨能得之智,所得之法,总说就是无二乘之法,汇三乘归一佛乘,汇九法界同归一佛界。
  你的沉默明亮如灯、简单如指环。

  论坛其他名字 【云水.墨】 【淡墨瀑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88

主题

62

好友

852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7#
发表于 2011-5-18 16:06:43 |只看该作者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依般若波罗蜜多修行,佛得菩提,菩萨证大涅盘,所以般若波罗蜜多是:
  大神咒-神力最大,能度众生成佛,
  大明咒-能破除众生的无明烦恼,
  无上咒-般若最上,更无有上,无等等咒-般若是佛母,出生一切佛,无一法能与她相等。能除一切苦-依般若波罗蜜多修行,越出三界火宅,远离生死轮回之苦。真实不虚-即心即佛,决定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心经有显说,也有密说,现在讲的是密说,密说很简单: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密是无可解,亦不破人知,佛门中有很多人依显教修行,亦有依密教修行,例如大悲咒、楞严咒等,都不可以解释,若有以解,不称为密,密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讲不出,解不来,唯有自己知,不过今天我将此咒的意义约略说出来:
  揭谛揭谛--去、去。波罗揭谛--到彼岸去。波罗僧揭谛--大众到彼岸去。菩提萨婆诃--迅速成就证菩提。
  你的沉默明亮如灯、简单如指环。

  论坛其他名字 【云水.墨】 【淡墨瀑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云水网 ( 鲁ICP备09069806号 )

GMT+8, 2024-6-15 02:02 , Processed in 0.04968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