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6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朱建军:王安石的心理分析

[复制链接]

464

主题

2

好友

207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优秀版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7-24 14:27:5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王安石这个人很怪。


王安石身为宋代最高级别的官员,相当于我们的总理职位,却不讲卫生到了极点,


不喜欢洗澡、不喜欢刷牙、不喜欢洗脸、更不喜欢洗衣服。


下属见到他脸色很黑,怀疑他有病,请来医生诊断。医生仔细看了之后说,“没病,就是脸上的泥太多了”。


皇帝和大臣们一起讨论事情。王安石侃侃而谈的时候,从他的胡子里居然爬出来一只虱子,弄得大家狂笑,王安石居然还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呢。


同僚实在受不了他身上的馊味了,决定硬拉他一起到公共浴室洗澡,然后同僚才好把他的脏衣服扔掉,换新衣服给他,这样办公室总算能有几天空气质量达标的日子了。


我就很奇怪了,王安石也是有老婆的人,他老婆就不管管他?


不光是我奇怪,苏洵也奇怪了,他怀疑王安石这家伙是装的。在他看来王安石弄得这样夸张,无非是想让大家觉得,他王安石是多么不在乎生活享受,他是只关心国家大事而不关心生活小事,总之他王安石是个无私的人。苏洵觉得这种人,说不定才是真正的坏人呢。


有这种怀疑的不只是他,连仁宗皇帝也有点怀疑。因为有一次,仁宗皇帝带大臣们在御花园玩钓鱼,给每人发一碟子鱼饵,结果王安石的鱼饵用完了,鱼却一条都没有钓上来——不是没钓上来,而是他干脆就没有钓,不知道他思考什么国家大事呢,没有钓鱼饵怎么会用光呢?原来不是用光了,而是吃光了——王先生光顾着想事情了,没有注意是什么,把鱼饵当成皇帝发的小吃茶点呢,给吃光了。仁宗皇帝就有点疑心了。没注意不小心吃了鱼饵这也不奇怪,牛顿还不小心把挂表当鸡蛋煮了呢?思想家、科学家都容易犯这个毛病。不过一碟子都吃了?这也太夸张了吧,是不是装的?


不讲卫生,不在意日常生活,要说只是小节,在真正的大事上,王安石怎么样呢?说起来就更复杂了。他有才华,这个是人们都承认的,诗文之类的才华固然非常之好,但是这还不算什么,他一开始参政就干得非常出色。他的私德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来,他不贪污、不奢侈、不好色,唯一的爱好就是工作。正是因为这些,一开始很多人都希望他能提升到高位,而他却多次推辞当高官,这又显得很谦虚。而当他最后推辞不掉,当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最高官员后,他所做的就是立志变法。但这里出了问题,他推行的新法受到了大多数官员的反对,于是他不惜一切代价强力推行新法。为了新法,他打击了一大批优秀的官员,提拔了一大批支持新法的年轻官员——可惜那些人往往并不是对新法有多么支持,而且为了自己升官而已,这些人中反而有不少腐败分子。新法的结果,虽然给国家增加了不少收入,但是百姓却受到了不少盘剥——有人说这不是新法有问题,而是执行者那些中层官员有问题,才导致了新法的失败。反正最后是上上下下都怨声载道:皇太后对新法很不满,大臣中除了那少许新法推行者外都不满,百姓对新法也很不满。唯一力挺王安石的人,神宗皇帝最后也撑不住了,于是变法就此停止。从效果看,大家都承认王安石失败了,变法并没有让国家富强。相反,有些人认为北宋之所以亡国,就是从王安石变法开始走下坡路导致的。但对王安石的评价却非常不一致——历史人物中很少有人得到了如此不一致的评价,有人认为他是个伟大的改革者,只不过是被别人阻碍而没有成功;有人认为他是个好人,但是做了错事;也有人认为他是误国害民的罪魁。


对王安石的生活细节的理解,能帮助我们了解做大事的王安石。如果我们把王安石生活中的那些怪异表现看成是表演、装相,看成是引人注意塑造自己一心为公的形象,那么这就说明这个人极为虚伪。如果我们说这些细节是真实的王安石,那么,这些细节也能说明一些关于他性格的东西,而这又能帮助我们了解王安石变法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让我们知道他个人性格对他的行为,进而对当时北宋的国家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些,对我们了解历史的规律,又有什么启发。


性格是心理学所研究的领域,所以我想从心理学家的角度去分析他也许更好。如果我把王安石看作我面前的一个来访者,我会怎么看他?对他的这些行为,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我会怎么解释呢?


首先我也会评估,他的行为是他性格的真实表现,还是一种伪装。以心理咨询师的视角,我会评估这是真实的,而非伪装。因为要伪装成这个样子,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不露馅,需要非常艰辛的努力。一个正常人,如果要装成如此不讲卫生,必须长期忍受很难受的感觉。而他必须十分必要,才会这样去做。如果说他处在孙膑被庞涓迫害这样的情境,为了保住命必须装疯,那这样做是必要的。而王安石则不然,他一贯如此,即使是在他大权在握,除了皇帝人人都比他地位低的时候还是这样做。而皇帝对他信任有加,并不需要他装疯。


如果王安石是伪装,他要伪装成什么呢?不讲卫生其实更像是魏晋名士的风格,或者像吕洞宾、济公游戏人间的味道。这显然不利于他,他是要入世的。伪装成不在意生活,一心工作,也没有必要澡都不洗,这反而容易给人不好的感觉。实际上,大家是因为他其他方面的表现,而宽容了他的不讲卫生,而不是因为他不讲卫生,而觉得他的人格得到了加分。


好,王安石如果不是伪装,那么,这个行为特点说明了什么呢?


我分析,第一,这说明他完全活在精神世界中;第二,这说明他对别人的看法完全不在乎。


完全活在精神世界中的人,都或多或少不在乎自己的身体。早期那些很投入的科学家,常常会有这样那样的逸事,说他们对生活琐事是多么不在意。艺术家在很投入地创造时,也会不在意自己的外表。工作很投入,但不是沉浸在精神世界的人,对自己的身体还是会注意的——比如我们一般人。只要你在心理上认同这个身体是自己,就必然要做身体所需要的事情,让身体好一些,才能让我们心理上更满足。我们一般人之所以要让自己更整洁,也不仅仅是认为这样不容易生病等,而是如果我们自己脸上一层黑泥,衣服上都是油腻,会很伤我们的自恋。王安石不一样,他完全认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不把这个身体和自恋联系在一起,因此,这个身体是脏是臭,也就完全不必在意了。


在乎别人的看法,也会注意外表。除了演艺家之外,商人、政治家一般来说都是最注意外表的人,因为他们都是和人打交道,别人的看法对他们的事业很重要。我们就算自己不在乎外表,但是如果外表脏成这个样子,我们在别人面前也会很没有面子啊。王安石身为政治家,按道理说,也应该是注意外表的那种人,但是他却如此另类,正说明他对别人的看法是多么不在乎。


这样的人,在心理学归类上,大体上可以归到“自恋型人格”那一类。他们的心理发展,其实更像一个活在自己幻想中的孩子。他幻想了一个非常好的事情,然后,以孩子一样的激情去推进它,而且完全不去管别人。
这些特征,在他变法的过程中也同样清晰地表现出来。


王安石变法前,当时年轻的皇帝召见他,问他变法的预期成果如何?能不能赶上唐太宗或汉文帝。王安石的回答是,何止,我们一定会超过唐太宗、汉文帝,达到尧舜的水平。尧舜的水平是中国古代人所能够想象的最高水平。怎么可能一个变法,就可以把国家一下子提高到这样不可思议的高水平,这完全是一种幻想。从这点看,王安石固然有其理性的一面,但是在他的潜意识中,他就是一个活在幻想中的孩子——孩子的幻想是无局限性的。
变法开始后,王安石力排众议,一意孤行地执行自己的新法。所有对他的新法有反对意见的,他都看成是“奸邪”,这也是儿童心理的一个特征,就是以偏概全地看人,而且黑白分明。在他的心目中,变法是多么美好而伟大的事情啊,既然变法这样好,而你又反对变法,那这一件事已经足够证明你是坏人了。王安石丝毫不在乎别人的看法,提出三不畏,也就是不用担心别人说什么;不用去管祖宗的法度是什么;也不用害怕天意。这是自恋的顶峰,一个人认为自己比所有其他人都强,别人都不懂只有自己懂,不担心自己也许会有考虑不周的地方,这也还罢了。他也不在乎“祖宗法度”,也就是相信自己超过在历史中形成的规则,相信自己的知识超过了几代人摸索出来的经验。他甚至不在乎“天意”,也就是自然规范,这是自恋的真正顶峰,自恋到以为可以对抗“天”也就是大自然的规律——有自恋人格的人,不论他的外表多么理性,内在都不过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他会幻想人可以对抗大自然、对抗自然规律,幻想可以创造出奇迹。


王安石失败的原因也就在这里,你可以不怕别人,你可以一意孤行,但是世界不会总是配合你的幻想。王安石认为反对他变法的是坏人,所以他把司马光、苏轼等系列的人物都贬谪一空,提拔了许多支持他变法的新人——但是那些人大多都是投机分子,他们的目标只不过是乘机让自己能得到最快的提拔。王安石不在意人,所以事情会在人的方面出问题。王安石的一些新法固然看起来设计得不错,但是,他没有考虑好人的因素。比如,他设计的“青苗法”类似一个国家银行,春天国家贷款给农民,让他们有钱去买种子等农业用品,然后用田里的青苗做抵押,秋天国家再从农民那里收粮食。但是他没有考虑到执行时会出的问题,那就是他的设计中负责这个银行的人都得是规规矩矩的。由于国家权力垄断,结果是春天,官员们为了自己的政绩强行摊派贷款,百姓不要不行,这样不需要贷款的百姓也必须领取,而领取的这些贷款却没有用处,然后到了秋天再高息收回,农民的负担因此而加重。加上在这个过程中,贪官可以趁机腐败中饱私囊。王安石并没有仔细筛选官员,所以他提拔的多为奸臣,下面的官员也比以前的更差,这个问题就格外严重——结果使得王安石的新法,不论本身设计有问题的,还是本来设计得很好的,都一概出现了问题。


结果,本来王安石计划中的大跃进并未出现,却出现了大破坏,最后导致上上下下一致强烈反对,民怨沸腾。
王安石的后台支持者,神宗皇帝,最后也实在撑不住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只好放弃了王安石和他的新法——其实神宗皇帝也是有点自恋性人格,他之所以力排众议全力支持王安石,就是因为“尧舜”一样的国家这个幻想打动了他。不过对于皇帝会这样,还好理解一些,毕竟皇帝当时还很年轻,不过二十出头,大学生的年纪,有些自恋、有些幻想、有些容易激动、容易狂热是相对更正常的事情。


即使失败了,即使他的新法给社会带来了很多损失,王安石的反对者以及百姓也都觉得王安石不像个坏人。苏轼依旧愿意和王安石当朋友交往,老百姓也不过是恨恨地把王安石叫成“拗相公”,一个固执的文人。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什么呢?我能想到的是,必须要有个人际平衡,不能一个人说了算。要不然一个人的个人性格弱点,就会损害全民族的利益。即使有些变革会因此更多一些阻力,推进得更慢,也是值得的。慢总好过翻船。看到了这段历史,你想到了什么呢?



朱建军,当当网热门作者,中国本土心理疗法——意象对话创始人


中国著名心理学家、心理咨询与治疗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北京林业大学应用心理研究所所长、教授。意象对话心理咨询技术的创始人,这一本土心理疗法促进了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在实践中的发展。主要著作有:《意象对话案例督导集》《寻找中国历史的心灵密码》《中国历史名人的个性解读》《心灵的年轮》《中国的人心与文化》《释梦》等。
本是个懒散人,又无甚经济才,归去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云水网 ( 鲁ICP备09069806号 )

GMT+8, 2024-6-14 23:57 , Processed in 0.02529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