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若愚 于 2014-4-25 09:41 编辑
精神分析入门阅读笔记(一)
1895年,精神分析才发展成了一个独立的体系。 精神分析的产生来源于观察,材料的整理与解释(心理功能及其发展的一种设想) 精神分析=理论分析理论+精神分析过程+具体治疗行为(云水论坛总结)
涉及:正常心理机能与病理心理功能。 主要来源于对变态的研究和治疗。 两个假设:心理决定论原则与因果原则
一 心理决定论原则:每一心理事件的产生,都是先前的事件所决定的。 心理现象不能缺乏与先前事物的因果联系在,在心理生活中不存在分离中断。 举例:1.生活中忘记或放错了某些东西,每一个偶然的事件都能够找到当事人的愿望或意图。 2.每个梦和意象都与做梦者心理生活,都由其他心理事件的后果而产生的并在意义上有着联系。 对于精神病理现象也是如此:每一种神经症症状,不管其性质如何,都是由其他心理历程引起的。 二 因果原则:存在着有一种个人并不知道的心理历程和潜意识的存在及意义 两个假设关系密切:讨论第一假设很难不涉及第二假设,确切的说,内心所经历的大都是潜意识活动。 我们的思维 情感 偶尔的遗忘,一个梦或一个病理症状与先前所有过的心理现象都有关。 举例:有人哼歌,旁人提醒,才可改变表面中断的现象看清因果联系。 弗洛伊德技术的发展回顾: 对于癔症症状:曾采用过电疗法(无效)、用催眠术引起和消除癔症症状(取得不同程度的疗效) 布劳伊尔的催眠术治疗:在催眠中重新回忆过去的经历,与症状有关的情绪再一次得到体验,癔症可以消失。这表明病人在催眠状态下可以将产生的症状的原因谈出。(并不是对任何人都一律可以诱发催眠) 通过病人的自由联想,弗洛伊德可以掌握病人思想中所有的潜意识 过程。通过与病人接触及细致的观察,不仅癔症,许多正常与病理的行为及思维活动,也是内心潜意识表现的结果。 在研究中,弗洛伊德发现潜意识现象有两大类: 一类心理现象为前意识:通过注意的努力,转回意识。 任何思想如果在某种情况是可以意识到的,那么不论是在意识到之后或是没意识到之时都是前意识。 另一类是严格意义上的潜意识。 观察被分析向我们叙述他们的思想 情感以及行为表现,间接观察到潜意识的心理活动。 这些所观察到的资料都是由潜意识心理活动派生而来的。由此可以推断出潜意识活动的本身。 潜意识心理过程可以影响我们的思想与情感 举例:暗示处于催眠状态中的被催眠者在脱离催眠状态后做一件事, 同时忘掉催眠中发生的一切。这个实验表明:真正的潜意识心理历程对于思想和行为具有动力性或动机的效应。 另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梦的例子,表明每一个梦都有活跃的潜意识思想与愿望,梦的产生由于是由于做梦者潜意识心理活动的结果,如果不采用精神分析技术,他们不可能被意识到。 潜意识的心理活动对一切失误的产生都起着作用。 通过大量的例子可以看到:潜意识心理活动既影响健康人的有意识思想与行为,又影响心理障碍人们的有意识思想与行为。(潜意识的力量)
精神分析入门阅读笔记(二)
第二章内驱力 所有有关心理结构的假设,以及心理结构功能作用的假设都是建立在第一章介绍的两个假设:心理决定论与因果原则 内驱力:感知与本能的驱力。本能的内驱力是产生心理活动的能量。
本能与内驱力的区别: 本能是对于某一特殊刺激以及某种模式化的或者恒定的方式做出反应的先天能力. 动物的本能包括了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以及由此引起的运动反应几个部分。 而人类内驱力,并不包括运动反应,仅存在于对刺激做出反应的中枢兴奋状态。(而兴奋状态之后的运动活动,是由自我所中介) 阅读体会:弗洛伊德所说的内驱力是排除了本能那部分之后,剩下的人类所独有的具有意识参与的那部分能量或动力称为内驱力。(有人的意识参与,非常接近于本能,但又不是本能,本能之外很原始而又很难发现的内驱力) 内驱力是一种先天决定的心理成分。当它发生作用时就产生一种心理兴奋状态,或我们通常所说的紧张。
这种兴奋或紧张能推动个体的活动。它要么导致兴奋或紧张的终止,要么导致某种满足。前者比较客观的概念,后者则主观性大得多。 弗洛伊德假定内驱力(具有推动个体活动的能力)为一种心理能量,并把它定义为进行工作的能量,又假定某一种心理能量为内驱力的一部分。 投注:投向某个人或某件事心理代表物的心理能量的数量。 它所传递的是各种各样的记忆,思想以及我们组成所谓心理代表的客体幻想。 举例:母亲是孩子内驱力的重要客体,此客体得到了心理能量的高度投注。即一个孩子对有关母亲的思想表象以及幻想等是予以高度投注的。 内驱力的分类与性质: * 弗洛伊德关于内驱力最早的分类假设:性驱力与自我保存驱力。 * 后又经过多年研究修正,弗洛伊德提出心理生活的本能存在两种驱力:性驱力和攻击驱力。(性欲成分与破坏成分比较接近其意义) * 弗洛伊德二分法理论最重要的假设是,我们所能观察到的所有本能现象中,不论是正常的还是病理的,性和攻击两种内驱力都参与其中。 本能现象是由性驱力与攻击驱力组成的混合体。 攻击驱力的机体机制是以神经系统的形式和机能实现的。 内驱力的遗传发展: 性或情欲驱力:精神分析假定这些本能力量在婴儿时期已发挥作用影响其行为并要求得到满足。 有三方面证据证明此命题成立: 1.首先来自对儿童的观察。可直接观察婴儿性欲的表现及其意义。 2.来自儿童与成人的分析,可以根据如下观察 * 在正常发育过程中,某些童年早期可以得到快感的行为后来变成为能够得到性兴奋和满足的行为,如亲吻 窥视 爱抚 裸露等。 * 在某些心理发展异常者中可以看到,童年早期某些种类的性兴趣或性活动变成成人性满足的主要方式。 * 对神经病人采用精神分析法进行治疗的证据表明,病人心里这种变态的欲望很是活跃。 儿童性驱力发展时的序列阶段如下:
* 生命的第一年到一年半时间内,婴儿主要的欲望和满足在口部。这一阶段的婴儿口腔是满足欲望和与外界交流的重要身体部位。(口期) (阅读体会:这个时期婴儿和母亲是处于共生状态,婴儿分不清自己和他人的区别,母亲常常被看做是自己的一部分。) * 生命的第二年到第二年半时间内,肛门成为性紧张和性满足的最重要的部位。这时愉快和不愉快的感觉都与憋便和排泄有关。(肛期) * 随着生命第三年的到来,性的部位开始转向生殖器。(性器期) 这时期的性驱力现象还有窥视的欲望。在性器期表现最为明显。另一常见的性现象与尿道有关,称为为尿道欲。 不同阶段的儿童满足性驱力的客体与方式会有不同。 在性心理发展过程中,力比多会从一客体转到另一客体,或从一种满足方式转到另一满足方式,正常情况下,在大部分力比多转移向另一客体之时,仍然还会有一部分滞留在原来的客体上。这就是力比多的“固着”固着一词还可以表示一种满足的方式。 除了力比多在性心理发展中的流动以外,力比多可能还会倒退,这种倒退称之为“退行”。即力比多重新回到原先的客体或者满足方式。 本能的退行是指又重新回到原先客体或满足方式。 本能的退行与固着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发生退行时,往往会倒退到个体已经发生固着的个体与满足方式上去。 退行并不等于病理现象。在某些条件下,它是心理活动的正常现象,另外的情况下,可能是不利与病理现象。 攻击驱力:与身体的各个部位之间的关系不像我们前面所描述的性驱力与身体的各个部位之间关系紧密。 攻击驱力的表现与我们已经描述的性驱力一样,有固着和退化的能力,也有从口向肛门再向性器转化的序列。也就是说婴儿通过口的撕咬可以释放攻击,稍大一点,憋便和玩便就成了释放攻击驱力的方式。再大一点儿童则在幻想中把阴茎作为破坏活动的武器和手段。 性驱力的满足并不是简单的紧张释放,而是一种快乐的获得。 攻击驱力的满足也能带来快乐吗?弗洛伊德认为不能,但后来绝大多数分析家却认为它能带来快乐。
里比多不仅指性驱力的能量,也指攻击驱力的能量 里比多不仅指性驱力的能量,也指攻击驱力的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