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16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精神分析入门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62

主题

0

好友

38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24 17:19:5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若愚 于 2014-4-25 09:41 编辑

精神分析入门阅读笔记(一)
1895年,精神分析才发展成了一个独立的体系。
精神分析的产生来源于观察,材料的整理与解释(心理功能及其发展的一种设想)
精神分析=理论分析理论+精神分析过程+具体治疗行为云水论坛总结
涉及:正常心理机能与病理心理功能。
主要来源于对变态的研究和治疗。
两个假设:心理决定论原则与因果原则
   一 心理决定论原则:每一心理事件的产生,都是先前的事件所决定的。                 
   心理现象不能缺乏与先前事物的因果联系在,在心理生活中不存在分离中断。   
举例1.生活中忘记或放错了某些东西,每一个偶然的事件都能够找到当事人的愿望或意图。
         2.每个梦和意象都与做梦者心理生活,都由其他心理事件的后果而产生的并在意义上有着联系。
   对于精神病理现象也是如此:每一种神经症症状,不管其性质如何,都是由其他心理历程引起的。
二  因果原则:存在着有一种个人并不知道的心理历程和潜意识的存在及意义
   两个假设关系密切:讨论第一假设很难不涉及第二假设,确切的说,内心所经历的大都是潜意识活动。
   我们的思维 情感 偶尔的遗忘,一个梦或一个病理症状与先前所有过的心理现象都有关。
举例:有人哼歌,旁人提醒,才可改变表面中断的现象看清因果联系。
弗洛伊德技术的发展回顾:
    对于癔症症状:曾采用过电疗法(无效)、用催眠术引起和消除癔症症状(取得不同程度的疗效)
    布劳伊尔的催眠术治疗:在催眠中重新回忆过去的经历,与症状有关的情绪再一次得到体验,癔症可以消失。这表明病人在催眠状态下可以将产生的症状的原因谈出。(并不是对任何人都一律可以诱发催眠)
   通过病人的自由联想,弗洛伊德可以掌握病人思想中所有的潜意识 过程。通过与病人接触及细致的观察,不仅癔症,许多正常与病理的行为及思维活动,也是内心潜意识表现的结果。
在研究中,弗洛伊德发现潜意识现象有两大类
一类心理现象为前意识:通过注意的努力,转回意识
     任何思想如果在某种情况是可以意识到的,那么不论是在意识到之后或是没意识到之时都是前意识。
另一类是严格意义上的潜意识
  观察被分析向我们叙述他们的思想 情感以及行为表现,间接观察到潜意识的心理活动。
  这些所观察到的资料都是由潜意识心理活动派生而来的。由此可以推断出潜意识活动的本身。
潜意识心理过程可以影响我们的思想与情感
举例:暗示处于催眠状态中的被催眠者在脱离催眠状态后做一件事,   同时忘掉催眠中发生的一切。这个实验表明:真正的潜意识心理历程对于思想和行为具有动力性或动机的效应。
另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梦的例子,表明每一个梦都有活跃的潜意识思想与愿望,梦的产生由于是由于做梦者潜意识心理活动的结果,如果不采用精神分析技术,他们不可能被意识到。
潜意识的心理活动对一切失误的产生都起着作用。
通过大量的例子可以看到:潜意识心理活动既影响健康人的有意识思想与行为,又影响心理障碍人们的有意识思想与行为。(潜意识的力量)

精神分析入门阅读笔记(二)
第二章内驱力
所有有关心理结构的假设,以及心理结构功能作用的假设都是建立在第一章介绍的两个假设:心理决定论与因果原则
内驱力:感知与本能的驱力。本能的内驱力是产生心理活动的能量。

本能与内驱力的区别:
本能是对于某一特殊刺激以及某种模式化的或者恒定的方式做出反应的先天能力.
动物的本能包括了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以及由此引起的运动反应几个部分。
而人类内驱力,并不包括运动反应,仅存在于对刺激做出反应中枢兴奋状态。(而兴奋状态之后的运动活动,是由自我所中介)
阅读体会:弗洛伊德所说的内驱力是排除了本能那部分之后,剩下的人类所独有的具有意识参与的那部分能量或动力称为内驱力。(有人的意识参与,非常接近于本能,但又不是本能,本能之外很原始而又很难发现的内驱力)
内驱力是一种先天决定的心理成分。当它发生作用时就产生一种心理兴奋状态,或我们通常所说的紧张。

这种兴奋或紧张能推动个体的活动。它要么导致兴奋或紧张的终止,要么导致某种满足。前者比较客观的概念,后者则主观性大得多。
弗洛伊德假定内驱力(具有推动个体活动的能力)为一种心理能量,并把它定义为进行工作的能量,又假定某一种心理能量为内驱力的一部分。
投注:投向某个人或某件事心理代表物的心理能量的数量。
它所传递的是各种各样的记忆,思想以及我们组成所谓心理代表的客体幻想。
举例:母亲是孩子内驱力的重要客体,此客体得到了心理能量的高度投注。即一个孩子对有关母亲的思想表象以及幻想等是予以高度投注的。
内驱力的分类与性质
* 弗洛伊德关于内驱力最早的分类假设:性驱力与自我保存驱力。
* 后又经过多年研究修正,弗洛伊德提出心理生活的本能存在两种驱力:性驱力和攻击驱力。(性欲成分与破坏成分比较接近其意义)
* 弗洛伊德二分法理论最重要的假设是,我们所能观察到的所有本能现象中,不论是正常的还是病理的,性和攻击两种内驱力都参与其中。
本能现象是由性驱力与攻击驱力组成的混合体。
攻击驱力的机体机制是以神经系统的形式和机能实现的。
内驱力的遗传发展:
性或情欲驱力:精神分析假定这些本能力量在婴儿时期已发挥作用影响其行为并要求得到满足。
三方面证据证明此命题成立:
1.首先来自对儿童的观察。可直接观察婴儿性欲的表现及其意义。
2.来自儿童与成人的分析,可以根据如下观察
* 在正常发育过程中,某些童年早期可以得到快感的行为后来变成为能够得到性兴奋和满足的行为,如亲吻 窥视 爱抚 裸露等。
* 在某些心理发展异常者中可以看到,童年早期某些种类的性兴趣或性活动变成成人性满足的主要方式。
* 对神经病人采用精神分析法进行治疗的证据表明,病人心里这种变态的欲望很是活跃。
儿童性驱力发展时的序列阶段如下:
* 生命的第一年到一年半时间内,婴儿主要的欲望和满足在口部。这一阶段的婴儿口腔是满足欲望和与外界交流的重要身体部位。(口期)
阅读体会:这个时期婴儿和母亲是处于共生状态,婴儿分不清自己和他人的区别,母亲常常被看做是自己的一部分。)
* 生命的第二年到第二年半时间内,肛门成为性紧张和性满足的最重要的部位。这时愉快和不愉快的感觉都与憋便和排泄有关。(肛期)
* 随着生命第三年的到来,性的部位开始转向生殖器。(性器期)
这时期的性驱力现象还有窥视的欲望。在性器期表现最为明显。另一常见的性现象与尿道有关,称为为尿道欲。
不同阶段的儿童满足性驱力的客体与方式会有不同。
在性心理发展过程中,力比多会从一客体转到另一客体,或从一种满足方式转到另一满足方式,正常情况下,在大部分力比多转移向另一客体之时,仍然还会有一部分滞留在原来的客体上。这就是力比多的固着固着一词还可以表示一种满足的方式。
    除了力比多在性心理发展中的流动以外,力比多可能还会倒退,这种倒退称之为“退行”。即力比多重新回到原先的客体或者满足方式。
本能的退行是指又重新回到原先客体或满足方式。
本能的退行与固着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发生退行时,往往会倒退到个体已经发生固着的个体与满足方式上去。
退行并不等于病理现象。在某些条件下,它是心理活动的正常现象,另外的情况下,可能是不利与病理现象。
攻击驱力:与身体的各个部位之间的关系不像我们前面所描述的性驱力与身体的各个部位之间关系紧密。
攻击驱力的表现与我们已经描述的性驱力一样,有固着和退化的能力,也有从口向肛门再向性器转化的序列。也就是说婴儿通过口的撕咬可以释放攻击,稍大一点,憋便和玩便就成了释放攻击驱力的方式。再大一点儿童则在幻想中把阴茎作为破坏活动的武器和手段。
性驱力的满足并不是简单的紧张释放,而是一种快乐的获得。
攻击驱力的满足也能带来快乐吗?弗洛伊德认为不能,但后来绝大多数分析家却认为它能带来快乐。
里比多不仅指性驱力的能量,也指攻击驱力的能量
里比多不仅指性驱力的能量,也指攻击驱力的能量。
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2

主题

0

好友

38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4-4-24 17:37:41 |只看该作者
精神分析入门阅读笔记(二)
                                                                                第二章内驱力
所有有关心理结构的假设,以及心理结构功能作用的假设都是建立在第一章介绍的两个假设:心理决定论与因果原则
内驱力
感知与本能的驱力。本能的内驱力是产生心理活动的能量

本能与内驱力的区别
本能是对于某一特殊刺激以及某种模式化的或者恒定的方式做出反应的先天能力.
动物的本能包括了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以及由此引起的运动反应几个部分。
人类内驱力,并不包括运动反应,仅存在于对刺激做出反应的中枢兴奋状态。(而兴奋状态之后的运动活动,是由自我所中介)
读书总结:弗洛伊德所说的内驱力是排除了本能那部分之后,剩下的人类所独有的具有意识参与的那部分能量或动力称为内驱力。(有人的意识参与,非常接近于本能,但又不是本能,本能之外很原始而又很难发现的内驱力)
内驱力是一种先天决定的心理成分。当它发生作用时就产生一种心理兴奋状态,或我们通常所说的紧张。
、、


这种兴奋或紧张能推动个体的活动。它要么导致兴奋或紧张的终止,要么导致某种满足。前者比较客观的概念,后者则主观性大得多。
弗洛伊德假定内驱力(具有推动个体活动的能力)为一种心理能量,并把它定义为进行工作的能量,又假定某一种心理能量为内驱力的一部分。
投注投向某个人或某件事心理代表物的心理能量的数量
它所传递的是各种各样的记忆,思想以及我们组成所谓心理代表的客体幻想。
举例:母亲是孩子内驱力的重要客体,此客体得到了心理能量的高度投注。即一个孩子对有关母亲的思想表象以及幻想等是予以高度投注的。
内驱力的分类与性质
弗洛伊德关于内驱力最早的分类假设性驱力与自我保存驱力
后又经过多年研究修正,弗洛伊德提出心理生活的本能存在两种驱力:性驱力和攻击驱力。(性欲成分与破坏成分比较接近其意义)
弗洛伊德二分法理论最重要的假设是,我们所能观察到的所有本能现象中,不论是正常的还是病理的,性和攻击两种内驱力都参与其中。
本能现象是由性驱力与攻击驱力组成的混合体。
攻击驱力的机体机制是以神经系统的形式和机能实现的。
内驱力的遗传发展:
性或情欲驱力:精神分析假定这些本能力量在婴儿时期已发挥作用
影响其行为并要求得到满足。
有三方面证据证明此命题成立
首先来自对儿童的观察。可直接观察婴儿性欲的表现及其意义。
来自儿童与成人的分析,可以根据如下观察
在正常发育过程中,某些童年早期可以得到快感的行为后来变成为能够得到性兴奋和满足的行为,如亲吻 窥视 爱抚 裸露等。
在某些心理发展异常者中可以看到,童年早期某些种类的性兴趣或性活动变成成人性满足的主要方式。
对神经病人采用精神分析法进行治疗的证据表明,病人心里这种变态的欲望很是活跃。
儿童性驱力发展时的序列阶段如下:
生命的第一年到一年半时间内,婴儿主要的欲望和满足在口部。这一阶段的婴儿口腔是满足欲望和与外界交流的重要身体部位。(口期)
(这个时期婴儿和母亲是处于共生状态,婴儿分不清自己和他人的区别,母亲常常被看做是自己的一部分。)
生命的第二年到第二年半时间内,肛门成为性紧张和性满足的最重要的部位。这时愉快和不愉快的感觉都与憋便和排泄有关。(肛期)
随着生命第三年的到来,性的部位开始转向生殖器。(性器期)
这时期的性驱力现象还有窥视的欲望。在性器期表现最为明显。另一常见的性现象与尿道有关,称为为尿道欲。
不同阶段的儿童满足性驱力的客体与方式会有不同。
在性心理发展过程中,力比多会从一客体转到另一客体,或从一种满足方式转到另一满足方式,正常情况下,在大部分力比多转移向另一客体之时,仍然还会有一部分滞留在原来的客体上。这就是力比多的“固着”固着一词还可以表示一种满足的方式。
    除了力比多在性心理发展中的流动以外,力比多可能还会倒退,这种倒退称之为“退行”。即力比多重新回到原先的客体或者满足方式。
本能的退行是指又重新回到原先客体或满足方式。
本能的退行与固着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发生退行时,往往会倒退到个体已经发生固着的个体与满足方式上去
退行并不等于病理现象。在某些条件下,它是心理活动的正常现象,另外的情况下,可能是不利与病理现象。
攻击驱力:与身体的各个部位之间的关系不像我们前面所描述的性驱力与身体的各个部位之间关系紧密。
攻击驱力的表现与我们已经描述的性驱力一样,有固着和退化的能力,也有从口向肛门再向性器转化的序列。也就是说婴儿通过口的撕咬可以释放攻击,稍大一点,憋便和玩便就成了释放攻击驱力的方式。再大一点儿童则在幻想中把阴茎作为破坏活动的武器和手段。
性驱力的满足并不是简单的紧张释放,而是一种快乐的获得。
攻击驱力的满足也能带来快乐吗?弗洛伊德认为不能,但后来绝大多数分析家却认为它能带来快乐。
里比多不仅指性驱力的能量,也指攻击驱力的能量。
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2

主题

0

好友

38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14-4-25 09:33:4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若愚 于 2014-4-25 09:40 编辑

j精神分析入门阅读笔记(三)
第三章 心理结构(一)
本章是以两个心理功能假设(心理决定论与潜意识)为出发点,进一步讨论精神分析的指导思想。
首先是动力性的基本概念:驱动有机体去活动以致获得满足为止的能量。
心理机构由一些心理成分连续的排列而成,一端知觉系统,一端是运动系统。中间是各种各样的记忆与联想系统。
弗洛伊德在记忆与联想系统插入了一个系统,根据它是否有意识来划分:潜意识系统、前意识系统、意识系统
第一组前意识:靠努力注意就可以成为意识。相反一旦撤销注意,就不再是有意识的了。
第二组潜意识:被内心一种力所排斥而不能接近意识,经过任何注意的努力也不会成为意识。
第三组意识:那些有意识的过程与内容叫做意识系统。
1923年,佛洛依德就心理系统提出新的假设——结构假设,试图将功能性相关的心理内容与过程组织在一起,并在功能差异的基础上划分不同的组: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假定本我是由出生时所有心理结构组成,自我与超我则源于本我。是在出生以后某一时间才产生的。这种分化第一次的发生与自我的功能有关。自我的分化开始于生命的头6或8个月,在2岁或3岁才牢固确立。超我的分化可能要到10岁或11岁才开始。

自我的分化与发展:
自我的心理功能,主要是与处理个体与其环境的关系的功能相似。
对于成人来说,这一概况性的阐述包括:愿望的满足、习惯、社会压力、认知上的好奇、审美及兴趣等
对儿童而言,环境只是作为一个满足或释放(来源于内驱力并构成本我)愿望、冲动及心理紧张的对象。婴儿最初之所以对环境发生兴趣,是把环境作为可能获得满足的源泉。心理用于对付环境、利用环境的那部分逐渐地发展成为我们所谓的自我。也就是说,自我即心理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或释放本我而应付环境的那一部分。所以说自我是内驱力的执行者。
区分本我与自我,需要关注自我与本我的冲突与合作。
那么在生命最早的几个月,自我应付环境的活动的什么?所有的自我功能:运动控制、知觉、记忆、情感、思维都是以原始的、基本的方式开始的。只是随着婴儿的成长而逐渐发展。
自我功能的渐进发展有关因素分为两种:
一、生理上的成长,这里指主要有基因决定的中枢神经的生长(成熟)成熟因素对自我的发展在速度和顺序上均有很大的影响。
二、经验或者经验因素。在形成自我的最早阶段,婴儿与他自己躯体的关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躯体与婴儿环境中的其他任何物体都不同。当儿童触摸或者轻咬自己的躯体时,产生了两种感觉——感觉和被感觉。此外,更重要的是,婴儿自己躯体的一些部位为本我的满足提供了既方便又时刻可获得的东西。另有躯体的痛苦与不舒服在心理上也很重要
通过这些因素,。婴儿的躯体——首先是各个不同的部分,而后是整体——在自我中占据了特别重要的位置。躯体的心理代表物,即与它有关的记忆与观念,由于内驱力能量的投注,可能是婴儿早期阶段自我发展的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弗洛伊德说,自我最初就是整个躯体的自我。
在自我的发展中,另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被称为认同,与人、与环境中物体的认同是生命极早期生活中个体与对象关系的重要部分。认同过程中另一重要作用因素是认同对象的丧失。
区分自我与本我的另一密切主题为初级过程与次级过程。两者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分,可以指两种类型的思维状态,也可以指驱力能量释放的不同方式。
 初级过程——立即满足,投注释放方式的取代(无意识状态);
 次级过程——延迟投注释放满足,投注的紧密锁定(动机与方法)。
初级过程两个特征
1、本我以及不成熟的自我要求即可满足的倾向;
2、投注能从受阻的目标或者释放方法上转移,并用相似甚至是不同的方式来释放。例如,当婴儿得不到乳头时,就吮吸拇指。
次级过程的两个特征:
强调延迟投注能量释放的能力;
投注更紧密地与投注释放的某个特定目标或方法维系在一起。从初级到次级过程的渐进的变化,是我们称之谓自我的那些心理过程分化与成长的一部分。
精神分析文献中,用两个术语来描绘初级过程的思维:“替代”与“缩合”另一个特征为象征性表达
替代:用整体代表部分,用部分代表整体,或用某一个观念或意象有联系的观念       或意象来取代之。(心理能量释放的转移)
缩合:用单一的话或意象,来表示几种观念或意象。用来指过程所依赖的能量的       替代
象征性表达:用旅行代表死亡,金钱代表粪便等。
内驱力能量的中立化 可以帮我们去了解自我如何从本我中分化出来?
中立化的能量是指一种从原始的、性的或攻击的能量明显地转变而来的能量。(“去性”,“去攻击性”)
首先中立化是渐进的,而不是突然的变迁。其次被自我功能所接受的能量对自我是必须的。
阅读理解:中立化:本我未得到及时满足时,自我所进行的的一种调节活动。
如果内驱力能量未能中立化,或者是中立化的能量被重新本能化了,那么神经症患者的冲突就会干扰自我的功能,比如口吃或者癔病失语。

   
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2

主题

0

好友

38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地板
发表于 2014-5-4 10:17:0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若愚 于 2014-5-4 10:23 编辑

精神分析入门阅读笔记(四)
第四章:心理结构(二)
上一章所阐述的是自我与本我的关系的内在关联与转化,本章将阐述的是自我与本我的应对外部现实。现实检验——外,自我区分外界刺激或知觉的能力;内,自我区分本我冲动与欲望的能力。
这一章我们将讨论两个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
1、关于自我如何了解及控制周围环境;
2、自我如何控制和约束本我由于内驱力的作用而产生的愿望与冲突。
首先来看自我对环境的控制,自我至少有三个与此有关的重要功能:
一是感知觉,它向自我通报环境的直观情况;
二是记忆能力、比较能力和按照次级过程进行的思维能力,它们提供了比原始感受印象更为高级的关于环境的知识;
三是动作控制和技巧,它们通过活动方式使个体承担起改变身体环境的任务。
除了这些不同的和相互关联的自我功能以外,我们认为还有一个自我在协调与环境的关系上起着特别重要作用的现实检验。
所谓现实检验:一方面可以理解为自我区分由外界所产生的刺激和知觉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自我区分由本我产生的冲动与欲望的能力。
现实感的发展:是婴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的发育成熟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部分是由于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成熟,部分是由于经验的积累。
婴儿在出生的最初几周,根本无法区分来自躯体的及本能驱力的刺激与来自环境的刺激。后来婴儿多次体验到的得到满足的重要刺激(如来自乳房和乳汁)有时也会丧失。当这种挫折经验在婴儿期以各种方式不可避免地一再重复出现,是婴儿现实感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通过挫折经验,婴儿学会了去认识在世界上时隐时现的某些事物。对这些可能不在眼前的事物却又老是向往它的存在。这是婴儿认识事物的起点,而这些事物来自“身外”而非来自“自身”。相反,有些刺激,不管婴儿多么希望它不存在,但却又老是存在。这些刺激来自“自身”非“身外”,这是婴儿认识这一类事物的起点。
区分某些事物是自身和非自身的能力,部分来自现实检验的一般功能,部分来自自我界限的确立。在这种经验的影响下,成长中的儿童的自我逐渐形成了检验现实的能力。在自我作为本我代言人的角色中,现实检验能力至关重要。完整的现实感能使自我为本我的利益而有效地作用于环境。
阅读理解:本我与自我的关系有如个人与政府机构的关系。自我形成从服务本我、自我发展到某种程度后对本我的否定、之后控制本我并对抗本我,阻止消耗本我能量的释放。)
如何解释最初作为本我的一部分并服务于本我的自我怎样扩展为对本我进行控制?当自我成功控制了本我,使用了什么样的手段?
部分取决于婴儿与其所处的环境的特性。部分取决于人类心理中的某些特性。
就环境而言,有明显的生物特性而不单单只是环境而已。即婴儿如果没有这些环境——先是母亲,然后是双亲——婴儿就不能生存。所以,婴儿对双亲的生理需求与其对心理需求旗鼓相当。母亲作为婴儿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客体,在母亲的要求和婴儿的本我欲望之间发生冲突时,自我则站在母亲一边而反对婴儿的本我欲望。例如,若母亲要制止孩子撕书的破坏性冲动时,自我就顺从母亲的意旨而抑制本我的破坏性冲动。
自我的形成及自我功能所使用能量整个或大部分来自本我。自我的存在是消耗减弱本我内驱力的能量,以建立自我。主要的形成过程是内驱力能量的去中立化。
心理能量从本我转向自我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认同过程。认同就是使个体变得像外部世界的某个客体。在这个过程中,由先前附着于外部客体身上的内驱力能量全部地或部分地附着于或存在于自我之中的客体的副本。于是,某些本我能量就附着于自我,壮大了自我所支配的能量,同时消弱了本我的能量,从而改变了自我和本我的力量对比。
自我对本我在什么范围内起作用?这种特性真正取决于在某种程度和某些时刻对本我的调控。
快乐原则:人们都具有获的快和避免痛苦的心理倾向
快乐原则与初级过程的区别:前者为主观术语,后者为客观术语。即所谓的愉快和不愉快的词说的是主观情绪,投注的释放与内驱力的释放说的是能量分配或释放的客观现象。、
关于焦虑的理论:力比多的过度控制和不适当的释放都将引起焦虑。
当人的心理受到的刺激太强烈以至于不能控制与释放时,焦虑就会自然的产生,此情境称为创伤情境。
当自我认识到危险情境,并发出信号焦虑时,也就意味着不愉快。即危险情境会引起相应的焦虑和不愉快,而不愉快又会自发地转化为动作。所以在快乐原则的作用下,信号焦虑使得自我能够去检查或制止危险情境中的本我冲动。所以,当自我预感到本我的冲动将会引起危险情境的来临,然后,自我产生焦虑作为危险的信号,以这种方式取得快乐原则的帮助,从而能成功地对抗危险冲动的显现。精神分析术语把这种对抗过程称之为“心理防御”或自我防御作用。
几种防御机制
1、压抑:压抑存在于自我的活动中,它阻止不利的本我冲动或者本我所派生的记忆、情绪、需求或随心所欲的幻想等。
抗投注:自我与本我在压抑领域的对抗,一方面被压抑的东西不断由某些要获得满足的内驱力能量投注而得以补充,而另一方面自我又不断借助于精神能量的行使而维持着压抑状态。
关于压抑机制有两点:
第一,压抑的整个过程都是潜意识的,而不仅仅是压抑的内容。担任压抑的自我的活动也完全是在潜意识状态下进行的,本人并不知道什么是遗忘了的东西,什么是压抑的东西。另外,有些意识的活动与某些压抑相类似,例如人们有意识地去忘掉某事,这可以叫做压制。
第二,被压抑的东西并非不能进入意识界。只是被压抑的东西变成了在功能上完全与自我分离,并成为本我的一部分。
每一次压抑都需要自我进行进一步消耗有限的能量储备,以维持抗投注作用的需要。
2.反向形成这是一种相互矛盾的态度,例如在潜意识中的恨,表现为爱,于是,本来是恨却为爱所取代。反向形成是怎么发生的呢?这是自我为防御本我采取的一种防御方式,例如自我惧怕潜意识里本我的恨的冲动发生,于是就通过强化恨的反面-爱,来阻止潜意识里恨的冲动的发生。
认同过程可能是反向形成的一部分。
   防御机制很少单一使用,往往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综合使用,但总有一个或两个是最重要的。
3、隔离(又称情感隔离)在这种情况下,一种与欲望相联系的幻想,或者过去经历的关键性记忆已经进入意识之中,但那些痛苦的情绪则不能转化为意识。例如,一个人在叙述一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很伤心的事情时,表现得很平静,就好像是在叙说别人的事情一样,这就是一种情感隔离。这样可以避免他被伤心的情绪所包围。
4、抵消  这是一种动作,其目的是抵消伤害,而这种伤害可能是来自个体潜意识想象中的欲望。例如,一个敌视兄弟的孩子会因为焦虑而先打了他愤怒的目标,继而又吻了他们。这样他第二个行为是为了抵消第一个行为背后的冲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去抵消自我以为危险的那些本我冲动。
   
5、否认  它借助于随心所欲的幻想或行为,对不愉快的或不希望的外界现实加以否定。例如,一个小男孩非常怕他父亲,他可能会说自己是世界上最强壮的人,他还会系上象征冠军的皮带在房子里走来走去。这就是小孩子否认他比父亲矮小、软弱的例子。这样,那些真实的事实就被否认了,而能够满足孩子在身体上超过他父亲的欲望所产生的幻想和行为所取代。
6、投射 它使个体将个人的欲望或冲动投射于他人、或外界的其他事物。精神分析的经验表明,很多的人总是将自己的愿望或冲动借助于投射机制而外射于他人。
   
7、反向自身 可以用儿童期的行为来表明其意义。孩子在盛怒时,例如与另一个人相对抗却又不敢表达自己的反对态度之时,可能转向于拍打、撞击或伤害自己。这是因为这个时候孩子是伴随着对于冲动指向的客体的潜意识认同。即孩子打自己时感觉是在打对方。
8、内射认同的同义词)
9、退行  就是当遇到严重冲突时,个体退后到较早的一个固着的心理时期。本能的退行可以避免面临严重冲突时而发生的焦虑。
10、升华  升华是一种替代活动。它协调了环境对个体的要求,并在潜意识里满足了个体对不被承认的原始形式的婴儿内驱力的需求。例如,婴儿玩大便的本能冲动被玩泥巴、雕塑这类为社会所能接受并加以赞许的行为活动所替代时,就是一种升华。
    自我通过以上防御机制,从而进一步实现了对本我的控制。
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云水网 ( 鲁ICP备09069806号 )

GMT+8, 2025-5-2 19:35 , Processed in 0.06966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