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03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精神分析】投射性认同是一种孤独的游戏【转】

[复制链接]

1788

主题

62

好友

852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4-29 11:45:1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投射性认同是一种孤独的游戏。沉默在这种游戏的人,会比一般人更加渴望建立亲密关系,

但他们在亲密关系中是看不到对方的真实存在,他们只关注对方是否如自己所愿,按照自己

所渴望的方式对待自己。


换一种说法即,玩这种游戏的人,只渴望他投射你认同,但却拒绝你投射他认同。
这样一来,这个关系就失衡了。这样的人,他看似在乎你,但其实他在乎的是投射在你身上

的幻象,他会诱惑你或强迫你以他所渴望的方式对待他,而你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存在,他

会视而不见,他既关心你的想法,也拒绝真正了解你。


和这样的人打交道,你会觉得特别受压制,因为你只是按照他所渴望的方式对他,他才满足

,除此以外的任何方式,他都不满意。
投射性认同的游戏中藏着一个“你必须如此,否则......”的威胁性信息,它的完整表达是

:“我以我的好的方式对你,你也必须以一种特定的好的方式对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不过玩这个游戏的人,通常只意识到前半句,即“我对你好,你也该对我好”,而没有意识

到自己发出的威胁信息。但作为被投射者,你会清晰地感到这种威胁,你感觉自己没有选择

权,你不能按照你的意愿对他表达你的好,否则他会不满意,而且你会为此付出代价。


投射性认同的游戏并不罕见,它有四种常见的类型:
一,权力的投射性认同。玩这个游戏的人,其内在逻辑是,我对你好,但你必须听我的,否

则你就是不爱我。
二,依赖的投射性认同。其内在逻辑是,我如此无助,你必须帮助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三,迎合的投射性认同。我对你百依百顺,你必须接受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你就是玩弄

我的坏蛋。
四,情欲的投射性认同。我这么性感,这么有吸引力,你必须满足并对我好,否则你就是不

爱我,你就是性无能或冷淡者。


权力的投射性认同于依赖的投射性认同相辅相成,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常见的孤独的游戏。前

者表达的含义是,我很强大,你很无能,你必须听我的;后者表达的含义是,我很无能,你

很强大,我必须听你的。如果一个执着于权力游戏的人碰上一个执着于依赖游戏的人,两者

会相处得相对比较默契。
依赖者的恐惧——独立是“坏”的


一个人之所以会形成顽固的投射性认同,和他的原生家庭的关系模式密不可分。
我们生命的一个主要动力是寻求建立关系,尤其是于人建立亲密关系。第一个势必建立的关

系便是亲子关系。而我们最初也是于父母的亲子关系中初步形成“好”与“坏”的概念。


在一个亲子关系中,一个孩子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某时父母愿意和自己亲近,他便认为这

时的自己是“好”的,如果某时父母明显于自己疏远,他便认为这时的自己是“坏”的。
考虑到我们国家的父母普遍将听话视为孩子的一大优点,那么不难理解,在我们国家的亲子

关系中,父母容易执着于权力的投射性认同:我对你好,但你必须听我的,否则你就是坏孩

子。
相应的,孩子容易执着于依赖的投射性认同:我这么无助,你必须帮我解决一切的问题,否

则你就是坏父母。
如果父母特别执着于权力,那么这个家庭的孩子就会特别执着于依赖。他不仅在他的原生家

庭是依赖的,到了学校、社会和爱情中,他也会沉溺于依赖的游戏中。


因为他潜意识中认为,依赖是好的,会促进关系的亲密,独立是坏的,会导致关系的疏远。
这在他的原生家庭是对的,但到了其他关系中,这大多数时候是错的。
这是我们所有人都要面对的问题。我们在原生家庭形成的“好”于“坏”的观念,到了家外

面,都会有些不适应,都需及时调整。


然而,一些家庭中,父母于孩子的关系极其僵化,父母极其在乎权力,而孩子必须绝对听话

。这最终会导致这个孩子形成非常顽固的依赖心理,等走出了家门以后,不管现实状况多么

需要他独立,他也丝毫不敢表达独立的一面。这不仅是因为他缺乏独立的能力,也是因为他

潜意识深处相信,独立是“坏”的,如果他独立,就会导致疏远,而如果他依赖,就导致关

系的亲密。


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讲过这样一个寓言:一头熊,一直在一个极其狭小的笼子,它只能

站着。后来,它从笼子了放出来了,可以爬着走,也可以打滚,但它却仍然一直站着。那个

真实的笼子不见了,但似乎一直有一个虚幻的笼子限制着它。


这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我们长大了,离开了家,但我们却仍然一直待在一个虚幻的家中

,并继续执着在从家中形成的逻辑里。
譬如,一个玩依赖游戏的男人,在家中,依赖可令父母对他更好,所以他会一直觉得依赖时

自己是“好我”,等他依赖时,别人就会亲近他。然而,当女友因厌倦他的依赖而表现出对

他的疏远时,他会变得更加依赖。他这样做,是因为他潜意识上认为,他越是依赖,别人会

越亲近他。这种潜意识阻碍他如实地看待问题。

及时修正你的心灵地图

我们都执着于自己的逻辑上。并且,绝大多数人所拥有的只是一套逻辑。我们会自动认为,

越危险的时候,我们就越需要执着于这一套逻辑上,只有这样做才能拯救自己。
就如那只熊,以前,它在笼子里,假若挨打,它就尽可能的缩成一团,这样会让自己的痛苦

尽可能的减少。等走出笼子后,再次挨打,它仍热只是会缩成一团,但却没有意识到,它可

以打滚、逃跑甚至反击。


这也是珠海虐待保姆案中,当雇主魏娟折磨小保姆蔡敏敏时,蔡敏敏变得更听话的逻辑。在

蔡敏敏的家中,听话会令她受到保护,所以她在遭受折磨时变得更加听话,但却完全没有料

到,在魏娟这里,你越听话,被折磨得就越厉害。
只有少数人在遭受打击后,反省自己持有的那一套逻辑,调整它甚至放弃它,而去形成一套

更新的、更灵活的、更适应现实状况的生存逻辑。


对此,美国心理学家考特 派克称,你应当及时地修正你的心灵地图。
相对而言,依赖更容易是女性的特点,而执着于依赖的投射型认同的女性远远多于男性。
譬如,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许多女子结婚后变得不敢开车了,于是无论去哪里都必须由

老公开车陪着。
这常是依赖的投射性认同在作祟,这些女子的潜意识中认为,作为女性,依赖是好的,可以

促进于爱人关系的亲密,独立的坏的,会导致爱人疏远自己。


如果爱人恰恰是一个权力欲望很强的人,她们这样做就会导致皆大欢喜,男人尽管常常批评

她无能,但心里很享受太太离开自己后就活不下去的感觉。
然而,一旦爱人不是这样的人,她的这种做法便会带来很大的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谢尔登 卡什丹在他的著作《客体关系心理治疗》中讲到这样一个案例:贝蒂

娜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一所声望很高的大学,并且取得了艺术行政管理专业的硕士学位,她

嫁给了一个电子机械师汤姆,他们有两个孩子。
贝蒂娜是镇议员,看起来很聪明能干,显然有能力应对人生中出现的大多数问题,但除了家

庭问题。只要是家事,不管多琐细,如果没有丈夫的建议,她就不能做决定。譬如,家里的

一个水龙头坏了,他在给水管工人打电话前,一定会先给汤姆打个电话,征求他的意见。


一开始,汤姆只是把这种行为当作是小小的骚扰,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越来越厌烦和愤怒

,并对此警告贝蒂娜,希望她不要这样做,贝蒂娜则在痛哭流涕后承诺改变,但最后还是回

到原来的状态。

你不让我依赖,你既是不爱我
这是两个逻辑的错位。作为一个执着于依赖的投射性认同的人,贝蒂娜确信,要于丈夫关系

亲密,关键是要说服他相信自己没有独立生存能力,因此她陷入了婴儿的状态,诱导他的丈

夫来扮演照顾自己的角色。然而,汤姆自己没有对权力的投射性认同,他并不享受一个大权

在握的照顾者的角色,相反他觉得妻子不可理喻,因为她的能力这么出色,显然能轻松解决

很多家事.


于是,当贝蒂娜依赖汤姆时,汤姆开始疏远她。但他越疏远她,她就会越执着于她以为的可

以修正关系的“好”的方式,于是变得更加依赖。这是无数亲密关系日益冷淡的一个秘密。

我们说“相爱”,但其实只是试着将爱人拉进自己的逻辑,我们看不见爱人的真实存在,一

如贝蒂娜就看不到丈夫对她的过分依赖的讨厌。


贝蒂娜过分的依赖让丈夫感到厌烦,这还只是这个关系的表面信息。这个关系的一个隐藏的

信息便是威胁,贝蒂娜每次上演依赖游戏时,势必会传达“否则”的信息——“我这样无助

,你必须帮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一个婴儿的依赖并不容易让我们感到厌烦,因为婴儿的依赖是真实需要,他必须依赖我们的

照料,否则他真的会死去。但一个成年人的依赖,尤其是一个聪明能干的人的依赖很容易让

我们感到厌烦,因为这不是他的现实需要,并且我们能切实地体会到一种压抑,我们会感到

,我们没有回应他的自由,我们只能以一种被限定死的方式——照料他——来对待他,否则

就会遭到威胁。


我一个朋友,她的家离单位很近,而男友的单位则离她的单位很远。她常上夜班,会在晚上

10时后下班。每当上夜班时,她会渴望男友开车去单位接她,把她送回家,然后目送她进家

门。当他这样做时,她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强烈的幸福感。
一开始,每次她上夜班时男友都争取来接她,但后来,他觉得这样实在很不划算,因为她回

家很方便,而他来一次很麻烦。于是,他和她商量,能不能少接你一些,比方说,以前每次

都来接,现在减少到一半的时间。
她也觉得自己好像有些过分,不得已勉强答应了,但刚答应那一瞬间,她脑海里便闪过一丝

念头:“他不爱我,是不是该分手了。”

接受独立的“坏我”,走出依赖
这是一个经典的依赖心理的机制。看起来,依赖者似乎柔弱无助,但其实依赖的背后藏着威

胁的信息:你必须按照我所希望的方式对待我,否则我就会考虑离开你。
这么小的事情就令自己有了分手的念头,她吓了一跳,当晚便打电话给我。电话里,她反省

说,她的依赖是爸爸培养出来的,爸爸有很强的控制欲望,可以为她和妹妹做一切,但她分

明感到,这种自我牺牲中藏着一个条件:你们必须听我的。
对于爸爸的控制欲望,她现在有了明显的 抵触情绪。然而,恋爱时,我们会渴望延续过去

的美好,同时修正过去的错误。所以,她既渴望能包容她的独立倾向,同时也能在她渴望的

时候满足她的依赖。
不过,明白了这一点后,她懂得这是自己的问题,而不是男友的问题,于是对男友的情绪便

消失了大半。


一个执着于依赖的投射性认同的人,几乎势必会有一个权力欲望超强的抚养者。
在健康的亲子关系中,儿童出现的自主行为是受母亲欢迎的,并且会受到表扬,但在不健康

的亲子关系中,儿童的自主行为却会导致抚养者的打击,起码会导致抚养者疏远儿童。所以

,这个儿童早早就发现,要想拥有于抚养者的亲密关系,他最好表现得虚弱一些,他越没主

意,越无助,抚养者便会对他越好,和他越亲密。


这也是电影《孔雀》中的心理奥妙。《孔雀》反映的是一家五口的悲剧,老大一直被当做白

痴,但后来才证明,他其实是最有生存能力的,他的白痴在很大程度上是伪装的。在这个家

庭中,独立是坏的,越想独立的孩子越没有好下场,而依赖是好的,越傻的孩子得到的糖就

越多,与父母的关系的越亲密。


又如贝蒂娜,她的母亲不停地告诉她要做什么,在她所有的琐事上都提建议,并且随着年龄

的增长,母亲的控制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日益增加。显然,于母亲的关系让她学会了依赖,

并对独立产生了恐惧,最终也将这一点带到了她和汤姆的关系中。甚至,她之所以会选择汤

姆也是母亲的决定。可以料想,这样的妈妈之所以选择汤姆,一定不是汤姆的独立,而是因

为汤姆好控制。那么,贝蒂娜向这么一个男人寻求依赖,显然是找错了对象。


如果你是一个依赖成性的人,你渴望改变自己。那么,你不仅需要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更需要去好好审视自己内心深处的逻辑。


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势必会发现,尽管你意识上讨厌自己的依赖,但潜意识深处仍然将依

赖当作了“好我”,一旦你渴望于某个人亲近,就会不自觉地扮演一个依赖者的角色。同时

,你的潜意识深处将独立当成是“坏我”,你会恐惧自己的独立的倾向,因为你的原生家庭

的经历告诉你,一旦你想独立,你得到的是惩罚与疏远。
在审视自己内心深处额逻辑时,你会发现,当你玩依赖游戏时,你在夸大对方的同时,也发

出了威胁信息——“你必须对我好,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你的沉默明亮如灯、简单如指环。

  论坛其他名字 【云水.墨】 【淡墨瀑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88

主题

62

好友

852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沙发
发表于 2013-6-13 22:39:38 |只看该作者

【对此,美国心理学家考特 派克称,你应当及时地修正你的心灵地图。】

原来很多人所说的心灵地图是这么一回事,这个其实就是心灵的相(成见)和我执(应对模式)。
总之看很多心理书超累,新词旧概念。
  你的沉默明亮如灯、简单如指环。

  论坛其他名字 【云水.墨】 【淡墨瀑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云水网 ( 鲁ICP备09069806号 )

GMT+8, 2024-6-1 21:22 , Processed in 0.02517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