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谷歌会管聪明人

[复制链接]

464

主题

2

好友

207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优秀版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09:13:0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坊间有不少谷歌工作环境的传说,多涉及健身房、午餐、按摩这些物质环境。谷歌文化是什么?怎么用人?管理策略如何?对外界大部分人来说,谷歌的管理还是很神秘的。
  
  用逆向思维招聘
  
  谷歌的管理,大部分属于逆向思维,颠覆了商学院的传统管理思维。例如,在商业计划上,“我们没法告诉你如何制订商业计划。但是,我们可以百分之百肯定地告诉你,你手头的商业计划一定是错误的。MBA风格的商业计划,不管你考虑得多缜密,一定都有致命弱点”。不过,“如果团队优质,就是有错的计划,也能及时更改”。这也不是为了颠覆而颠覆,很大程度上,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一只脚踏进明天的组织,没法再使昨天的招式。
  
  谷歌的招人方法,即让用人的事业部经理去招下属,这是采取高校招聘的思路:美国高校请神容易送神难,因为终身教授制度的存在,招错人很麻烦,故而招一个人需成立一个招聘委员会。谷歌也有招聘人的团队,让会面试的人去组织面试,平级相招。招一个很烂的人进来当你平行部门的负责人,你自己做事会难很多。
  
  谷歌招人的标准包括:这人要有激情,而且是一个“学习的野兽”。这人的专才重要,聪明更重要。应聘者对招聘官热情重要,对其他人也热情更重要。有人到谷歌应聘,只顾应付招聘的人员,对门口的秘书很马虎,结果被刷掉。有才能重要,有趣也重要。谷歌招人自然也去上网搜索,看此人平时是什么样子。如果搜到有人在网上很疯狂怎么办?有一些狂欢的照片怎么办?谷歌不会因此不招一个人。有趣、有激情的人,在网络上通常也活跃,且擅长网络媒体的使用。
  
  让环境宽松有趣
  
  不过,谷歌高管也是人,也会看走眼,尤其是受精英主义影响的时候。公司营销部曾有一个自学成才的小伙子,有人建议他转做产品开发,公司高管因其学历不合公司标准,硬是不予批准。小伙子后来离开谷歌,自己创办了公司,再往后,他的公司被脸谱网以10亿美元收购。
  
  大手笔的“宁可错招一千,不可错过一个”的好例子,一样也有:谷歌高管有次参加活动,和一群罗德奖学者会面,公司想招这些学者中的一些人,但是不知道招谁,什么岗位合适。请示共同创办人之一谢尔盖·布林的时候,布林说:“这还用想吗?统统给我招下来。”有实力的人,就是可以这么任性。
  
  网罗一群聪明人,必须提供宽松的环境。有两位高管说,一个企业不要教人怎么思想,而要学习如何管理人们的工作环境,让人每天都开开心心来上班。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本来就是伪命题,区分得太死板,不现实,也不必要。工作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也可以是工作的一部分。谷歌给员工责任自由,不硬性规定他们的时间安排,而是让他们对自己做的事情产生自主权。
  
  工作环境还应该有趣。我女儿在上一门“制造生产”的课程,这门课的考试复习材料一共40题,其中有两题说到工作中不能玩耍嬉戏。在工业制造的环境下,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容易误事,甚至造成事故。可是,在创意主导型企业里,开开心心去工作是必要的。这种“快乐”,应该由一群聪明的员工自发产生出来,硬是去制造,像电影《办公室空间》里那样,设立“夏威夷衬衫日”来造氛围,太过机械,会矫揉造作,让大家失去兴趣。
  
  公司去适应员工
  
  谷歌还有很多实用的管理建议。举几个例子:人多嘴杂是非多,人太少又难以汇聚智慧。谷歌创始人布林说,两块比萨饼能喂饱的团队规模最合适,这就是所谓“两块比萨饼原则”。公司领导、员工,要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事大事小都不嫌弃,能上能下。公司高管有时候会去捡过道中的垃圾。谷歌没有人职位高到小事不用去伸手。决策的时候,当领导的人不能先发话。领导先把调子一定,就很难听到不同的声音。这会导致潜在风险、问题得不到充分暴露,更好的方案无法及时曝光。
  
  也有一些管理风格,可能很多企业实施起来比较伤筋动骨。在沟通上,谷歌默认姿态是开放而不是封闭。比如,虽然邮件有“暗送”(BCC)功能,就是要你每次使用暗送功能的时候,都想想自己到底想干什么?到底有什么想隐瞒?最好是不要暗送,要么不抄送,要么公开抄送。另外一种默认的态度,是肯定而不是否定,不轻易否决一个创意,弘扬“说是”而非“说不”的文化。
  
  如今,很多企业太看重市场营销,总在颠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智慧。新创高科技企业又把这种营销智慧给颠覆回来。比如谷歌重视“技术洞察力”,不看重市场研究,后者只会带来“30种口味的平庸”。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说:“在旧世界,你用三分力气做产品,七分力气做营销。在新世界,这个比例颠倒了过来。”在谷歌,产品才是最重要的。一个公司开会,如果一半人都对产品一窍不通,那会是很危险的事。这一点,苹果的乔布斯也说过:客户有时候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你只能先做出来给他们看。你不能指望做一个平庸的产品,然后用营销、公关、炒作、忽悠,去推向市场。
  
  谷歌思维,本质上根植于对新型工作者的深刻认识。比如很多公司,总强调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各种标语写在墙上、员工手册里,甚至刷在公司的台阶上,无处不在。企业用人,总是要人去适应公司的体制、框架、文化,首先这很伤害人的积极性。削足适履去改造人,公司也长不大。企业创办人和管理者的智慧,总是有限的。谷歌的做法是反其道而行之,不是让人去适应公司文化,而是“公司去适应人”。
  
  而今,很多高科技公司都是不按管理教科书的规定出牌,而实现成功。可以说,如今的高科技企业已经进入“后知识经济时代”。主导企业发展的不是专业知识,而是专业知识和创意的组合。这可以说是一个“创意经济”的时代。这种新型的经济环境,需要有一套不同的管理逻辑。
本是个懒散人,又无甚经济才,归去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云水网 ( 鲁ICP备09069806号 )

GMT+8, 2024-6-1 21:51 , Processed in 0.02509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