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强迫症治疗与意象对话中的“无为”(之一)曹昱

[复制链接]

1788

主题

62

好友

852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5-4 10:46:5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引子:两年来,一直想写一本小册子,关于强迫症、恐怖症、焦虑症,以及抑郁症、边缘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意象对话治疗。却发现人生苦短,时间很难如愿,就先借着这一亩三分地的自家后院,播下几粒种子粗略养养吧。

                                                   强迫症治疗与意象对话中的“无为”(之一)1 |3 \5 s  ~" I6 j. n
  Q; f6 i6 V0 z# z9 W1 W
       先说说单纯性的强迫症吧(这里所说的“单纯性的强迫症”,意思就是不是伴发其它神经症的强迫性神经症)。* ]+ }) G7 p5 H7 |7 g1 l  ^) Y

一、简述强迫症的心理模式及其治疗难点
       从心理能量的角度,简要地说,强迫症的典型表现就是,在一个人的内部,总有两派军力在持续战斗——一派是“叛军”,代表着某种“破坏性”的心理能量;另一派是“御林军”,代表着要消灭、平定叛军,以便夺回“政权”的心理能量。由于两支部队持续战斗,造成个体内部心理能量恶性耗竭,“国库空亏,民不聊生”,个体疲惫痛苦不堪,以至于无力再搞“国家发展建设”。
       通常,一个人为此来寻求心理咨询的时候,已经是到了快要“溃坝”的边缘。原因很容易理解——人格中带有明显强迫性特质的个体,常常很有自制力,很擅长自我控制,并长期得益于自我控制。所以,只要还有一点自我控制的力气,他都宁可继续更努力地自我控制,而不是向外寻求一个“控制者”。因此,等到一个人来到咨询师面前的时候,常常已经到了“不得不”的时候,并且带着无比急迫的心情,期待着咨询师这个外部“控制者”能够成为他的救命稻草。而与此同时,他又纠结得很,因为,让一个“外来人口”充当自己的“控制者”,这简直就是碰他的心理底线嘛!要知道,之所以他能够长期忍受这样严厉、苛刻的“自虐”而不让自己在任何时候失控,就是为了不让自己沦为被外部世界所控制的奴隶呀!于是,他一方面期待咨询师立即能够全面承担起控制他的使命,另一方面又出于极度的不安全感而企图全面控制咨询师。' R8 r7 v2 ]2 z! ~' ]2 B% n
       面对这样病入膏肓又期待着一朝痊愈,要求着被咨询师完全控制住同时又不得不完全把咨询师控制住的来访者,一些咨询师常常会感到焦虑和一筹莫展,他们会发现,许多强迫症的治疗往往只能在表面上进行,而无法真正有效地穿越那层厚厚的不安全感的防御,而进行对“病根”的治疗。
       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就是“淹死会水的”的道理。
) [# f+ }8 m# J" Y  k! r0 [' R- n
二、强迫症的一般性治疗突破点

      1、安全感的建立——通过呈现被压抑在阴影中的不安全感

      我个人非常注重来访者个人安全感的建立。理由:没有来访者潜意识的“国家安全员”放行,一切治疗都仅仅限于表面,甚至沦为新的“强迫性的要求”而成为症状的一部分。
      具体做法是,一方面积极共情他意识中真心想要把自己完全托付给咨询师,并愿意尽一切努力配合治疗的愿望,另一方面温柔轻触他潜意识中的不安全感,并积极肯定防御为他的过去所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使这一被淹没在阴影中的部分,经由咨询师带着温暖和理解的关注,渐渐得以如实呈现。
       于此同时,我会完全对他交出控制权,尽可能如实而全面地,把我将可能对产生的一切心理影响告诉他,并用最简单易懂的话向他告知背后的原理。我会告诉他们,如果得到了他们的允许,我愿意把自己对他的感受、想象和念头,如实地和他们随时分享,但我永远会尊重他们的界限,他们可以在任何时候选择是否和我分享他们的感受、想象和念头,并且他们可以在任何时候拒绝我的影响或建议,而不必担心我会因此而受到伤害。一些意象对话的初学者会很容易建议强迫症来访者放下理性,因为理性会阻碍意象的体验和深入的觉察,但切记这是欲速则不达的一个糟糕透顶的方案。因为,强迫症的来访者通常都很理性——大脑是他们在生活的逆境中得以幸存到现在的最有力的“保安”,是他们长期信赖的保护者。因此,我永远不会与他们的理性为敌,或是自作聪明地企图用自己的心理咨询技术打破和穿越他们的理性防线,我甚至不会冒昧地靠近他们,而是高举双手,站在原地,带着始终如一的尊重和接纳,温柔而稳定地持续邀请他们在自己感到合适的任何时候向我走来。# N8 l4 g3 _1 v. g  |* Q7 F$ A
       想要穿越他们的国防线,不是靠进攻,而是和他们的国防军成为好朋友。
       在这一步,真正的要点是——通过允许他感到“不安全”,而让他的潜意识允许他感到“安全”。  N* ~0 p+ ^  I/ U
; C$ r/ P, K6 z( I
       2、 “控制”的松动——通过“不做继发的控制”而达成

       强迫症的关键词是“控制”。因为善于用自我控制来应对,使得他曾经度过了很多的困难,并赢得了现实生活中的积极回报。但他付出的代价是对伤痛部分的忽略和压抑,以及不断用来继续控制的心理能量日趋耗竭。就像每当上游有了污水带来了泛滥的可能,他就在下游及时地垒起一个大坝把洪水拦住。这样应对,在早期没有问题,但时间久了,上游没能得到治理的污水积压得越来越多,他必须不断地加厚大坝才能够足以对抗上游洪水持续增长的压力。直到最后,他发现再也没有力量构筑更厚实的大坝,而无论他怎样努力地企图拦住洪水,都还是不断地有拦不住的洪水一股一股地泛滥到下游,冲毁一些他奋力保护的东西。' g# O7 Q. t8 \+ d& b# i$ Q
       当这种应对已经被固着成为一个应对模式,就变得很难改变。因为当上游的洪水已经很迅猛的时候再来拆毁大坝,将意味着下游面临着一场灭顶之灾。因此,咨询师如果企图帮助他改变这个应对模式,不但很难得到他的潜意识的苟同与配合,而且还真的可能会给他带来自我崩解的危险。当然,在来访者自我结构良好的情况下,他的潜意识会坚贞不屈地阻抗,挫败咨询师的企图,而使自己和咨询师都得到最后的保护。但这样的话,咨询就会出现卡壳。
       面对这种情境,我个人会很耐心地为他作出榜样,不急于治疗和改变他的现有症状,而是为他的症状提供一个安全、无威胁的容器,让他的一切症状都能够如实地在这个容器中被呈现和承担。
       在这个过程中,来访者会受到他意识中急于改变的驱使,而对咨询师施加压力,要求咨询师给他一些方法来立即控制住他的症状以及这些症状所带给他的心理痛苦。在这个阶段,我会非常警觉地留意自己的内心,通过随时提醒觉察而保持自己内心的淡定,不被他的焦虑所沾染。在这种心态下,我会和他分辨哪些是他的症状,哪些是他由于无法控制这些症状而产生的内心痛苦。通常在这个分辨的过程中,如果咨询师的态度是安全而接纳的,他的痛苦感就会把他引入自发的情绪体验中(也就是说,那一刻他会自动忘记了理性的防御)。我会先简单共情一下,然后经由他的允许后,在意象中切入下去——通常,这里会发生第一个性质性的突破,也就是说,一个真正的小情结开始有机会被呈现和疗愈。上游的污水被治理了一些。他的内心压力就会相应减少一些。于是他的防御也会松动一些。这时候他会切身体会到真正的一些好转,并会由此产生初步的真实的信心。& u5 \; }0 A) r
        然后,我会对他“想要找到解决症状的方法”的这一部分诉求开始作出回应。我只会为他提供一个唯一的菜单——就是“看着症状”。具体说来就是看着自己的症状在身体和情绪上怎样发作出来的,并在症状发作的当下觉知到它,描述它。如果他愿意接受的话,还可以记录“症状日记”。我会告诉他们说,这个方法在开始尝试的时候会有困难,这是很正常的一个过程。如果他们暂时难以做到,就记录下“今天我暂时难以做到,我还是很纠结。”;如果他们甚至连记录一句话都很难做到,那也没关系,因为当他们能够选择拒绝一个指令而不再为难自己的时候,这也是一个进步。我对他们唯一的请求就是如实地告诉我他们选择拒绝去做。事实上,在我的个案经验中,几乎所有的来访者都在这个尝试中感到了一定的自主感。
       这个策略的关键点是,我给了他们一个不可能失败的练习——如果他们做到了,他们会因为增加了觉察而获得一些自主感;如果他们不能够做到,他们会因为自己能够容许自己不去强求而获得一些自主感。请注意,这里的关键词是“自主感”,而不是“控制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能量的转换。“控制感”,是个体在感到会在症状面前失控的时候,所采取的一种心理对抗活动,会把原来已经被折磨得疲惫不堪的心理能量又分出一部分来进行自我抗争,所以“控制感”本身也是症状的一部分,并且会使症状进入恶性循环而导致恶化;而“自主感”,则是个体在症状面前,能够不受其控制的自我选择状态。控制感,是对无法控制的症状,所作出的继发回应性的新“控制”;自主感,是对无法控制的症状,不再做继发的控制性回应。控制感,让来访者的自我依然陷在原来的症状系统中——也就是说,来访者依然无法遏制地被症状牵着鼻子行动;而自主感,则让来访者跳出来原来的系统,而使自我不被淹没地独立与症状之外——也就是说,尽管症状还一样,但他已经可以不被牵着鼻子行动了。6 z+ M- T4 ^1 Q: s) X
       在这一步,真正的要点是——通过“不控制”,而达到他想要达到的“控制”;通过“不改变”而达到他想要达到的“改变”。& x0 U+ h, U6 m- ~, I
6 w. Z; ]0 E( {! r
      3、引入当下对症状的觉察——以“进入”取代“逃跑”

       强迫症来访者常常被脑海中一系列不可遏止的念头所淹没。正如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的,大脑,曾经是他们得以度过许多人生困境并获得好处的忠实卫士和强大领袖。而思维(思维活动的具体内容就是各种“念头”),则是大脑为其效劳的工具。6 B, v: r4 t6 ~1 p9 o2 e5 m( R9 p% n* c
       前面我们已经分享过,通过让来访者“不控制”,而达到他企图通过控制来达成的“自主”。可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咨询师一定要警惕一个陷阱——当来访者听到这个原理后,他原来的强迫性模式会立即对这个“无为”进行一种解读,就是“零作为”。于是,这个无为的“不控制”立即被污染,而变成了一种新的控制方法,即“为零的控制”。于是,在症状出现的时候,来访者就会把“零控制”变成一项新的强迫性指令,而努力地去“作为”一个“零作为”。于是,“无为”就这样被“阉割”而失效,而且还累加了一个更继发的强迫性症状。6 ^! v4 I6 o4 {, ?( r: y
       比如:来访者又出现了不可遏止的裸奔冲动,这个念头一生起,随即出现了一个消极的评判,随即又出现了一个想要控制的计划,随即又出现了一个控制失败的想象,随即又出现了一个强烈的羞耻和恐惧的情绪,随即又出现了一个更强烈的想要控制的计划,随即又出现了一个关于自己以前这样尝试失败的记忆,随即又出现了一个更大的羞耻和恐惧,随即又出现了一个无能为力感,随即又出现了一个想要放弃的念头,随即又出现了一个放弃了以后会出现什么可怕后果的想象,随即又出现了一个绝对不能放弃不管的决定,随即又出现了一个咨询师的声音在说“你应该不要去控制,否则当然不管用呀。”,随即又出现了一个念头说:“对,我应该努力不要去控制”,随即又出现一个声音说:“你看,还是不管用!”,随即又出现一个声音说:“咨询师说过,如果努力去不控制,那还是在努力控制。所以我应该努力不要努力去不控制”……………… 这样没完没了,直到他心理暂时耗竭。
       面对这个悖论,咨询师又该怎么办呢?说到底,没有人能够让一个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看到白光呀!& W+ T, J7 ^- o" q0 l/ z7 {/ I
       我的办法是,不去强求他去做他明摆着做不到的事情——即,强求他通过有色眼镜看到白光,而是让他描述自己从这副有色眼镜中看到的颜色。这样,来访者就在不知不觉中换了一副没被染色的眼镜。
       具体在咨询中,我常用的一个方法是“症状播报法”。这个小方法用起来非常简单,就是让来访者在强迫性思维的当下,把自己脑海中的念头播报出来。在把这个小方法介绍给来访者的时候,别忘了要事先告知他(请记住,在每一步的新尝试前,预先的告知对强迫症来访者树立安全感和信心都至关重要,否则一旦他发现自己无力如何努力都办不到,又会加重挫折感和失控感)——如果他发现他脑海中的念头太多,他根本来不及跟上,那说明他很正常,而且很有觉知,因为如果人在良好的觉知中,都会发现自己脑海中的念头其实是瞬息万变的。所以,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只要每次播报出当下抓住的一个念头就可以了。这样播报着播报着,那些强迫性涌出来的念头就会随着正念的升起而逐渐被平复。
       在这一步,真正的要点是——以“进入”来“走出”。
  你的沉默明亮如灯、简单如指环。

  论坛其他名字 【云水.墨】 【淡墨瀑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云水网 ( 鲁ICP备09069806号 )

GMT+8, 2024-6-15 05:13 , Processed in 0.03973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