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638|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宝在自性中,莫向心外求

[复制链接]

248

主题

0

好友

123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2-8 06:39:4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宝在自性中,莫向心外求

  1.宝在自性中,莫向心外求

  虚云老和尚自述年谱中有开示:
  要认识自性净土。
舍妄归真。勿得向外别求。如果我们能体会到这种真理。随他说禅也好。谈净也好。说东方也去得。说西方也去得。乃至说有也可。说无也可。到这时。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了义。个性弥陀。唯心净土。当下即是。那有许多葛藤。楞严经说。《但尽凡心。别无圣解》。如能这般做到。断除妄想。执着。习气。即是菩萨。佛祖。否则还是凡夫众生。

  念佛的人。也不应太执着。否则。还成了毒药。我们现在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是因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深厚。妄想难除。故借这一句佛号。来做个拄杖子。念念不忘。久而久之。则妄念自除。净土自现。何须他求呢。

  大般涅槃经卷第七、如来性品第四之四中有经文:
 佛言:善男子。我者即是如来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善男子。贫女人,舍内多有真金之藏。家人大小无有知者。时有异人善知方便,语贫女人。我今雇汝,汝可为我芸除草秽。女即答言:我不能也。汝若能示我子金藏。然后乃当速为汝作。是人复言:我知方便,能示汝子。女人答言:我家大小尚自不知。况汝能知?是人复言:我今审能。女人答言:我亦欲见并可示我。是人即于其家掘出真金之藏。女人见已,心生欢喜。生奇特想,宗仰是人。善男子。众生佛性亦复如是。一切众生不能得见。如彼宝藏贫人不知。善男子。我今普示一切众生所有佛性。为诸烦恼之所覆蔽。如彼贫人有真金藏,不能得见。如来今日普示众生诸觉宝藏。所谓:佛性。而诸众生见是事已,心生欢喜,归仰如来。善方便者即是如来。贫女人者即是一切无量众生。真金藏者即佛性也

  大般涅槃经卷第八、如来性品第四之五中有经文:佛言:善男子。汝今欲知如来秘藏真实义不?迦叶言尔:我今实欲得知如来秘藏之义。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或有服甘露 伤命而早夭
或复服甘露 寿命得长存
或有服毒生 有缘服毒死
无碍智甘露 所谓大乘典
如是大乘典 亦名杂毒药
如酥醍醐等 及以诸石蜜
服消则为药 不消则为毒
方等亦如是 智者为甘露
不知佛性 服之则成毒
声闻及缘觉 大乘为甘露
犹如诸味中 乳最为第一
如是勤精进 依因于大乘
得至于涅槃 成人中象王
众生知佛性 犹如迦叶等
无上甘露味 不生亦不死
迦叶汝今当 善分别三归
如是三归性 则是我之性
若能谛观察 我性有佛性
当知如是人 得入秘密藏
知我及我所 是人已出世
佛法三宝性 无上第一尊
如我所说偈 其性义如是

  尔时佛告迦叶菩萨:善男子。汝今不应如诸声闻凡夫之人分别三宝,于此大乘无有三归分别之相。所以者何?于佛性中即有法僧。为欲化度声闻凡夫,故分别说三归异相。善男子。若欲随顺世间法者。则应分别有三归依。善男子。菩萨应作如是思惟:我今此身归依于佛。若即此身得成佛道。既成佛已,不当恭敬、礼拜、供养于诸世尊。何以故?诸佛平等,等为众生作归依故。若欲尊重法身舍利。便应礼敬诸佛塔庙。所以者何?为欲化度诸众生故。亦令众生于我身中起塔庙想,礼拜供养。如是众生以我法身为归依处。一切众生皆依非真、邪伪之法。我当次第为说真法。又有归依非真僧者。我当为作依真僧处。若有分别三归依者。我当为作一归依处,无三差别。于生盲众为作眼目。复当为诸声闻缘觉作真归处。善男子。如是菩萨。为无量恶诸众生等、及诸智者而作佛事
  善男子。譬如有人临阵战时即生心念:我于是中最为第一。一切兵众悉依恃我。亦如王子如是思惟:我当调伏其余王子,绍继大王霸王之业,而得自在。令诸王子悉见归依。是故不应生下劣心。如王、王子、大臣亦尔。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作是思惟:云何三事与我一体?善男子。我示三事即是涅槃。如来者,名无上士。譬如人身,头最为上。非余支节手足等也(与四肢、手足是不一样的)。佛亦如是,最为尊上。非法、僧也。为欲化度诸世间故。种种示现差别之相,如彼梯橙。是故汝今不应受持如凡愚人所知三归差别之相。汝于大乘猛利决断,应如刚刀。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我知故问,非为不知。我为菩萨大勇猛者。问于无垢清净行处。欲令如来为诸菩萨广宣分别奇特之事。称扬大乘方等经典。如来大悲今已善说。我亦如是安住其中。所说菩萨清净行处。即是宣说大涅槃经。世尊。我今亦当广为众生显扬如是如来秘藏。亦当证知真三归处。若有众生能信如是大涅槃经。其人则能自然了达三归依处。何以故?如来秘藏有佛性故。其有宣说是经典者。皆言身中尽有佛性。如是之人则不远求三归依处。何以故。于未来世,我身即当成就三宝。是故声闻缘觉之人及余众生皆依于我恭敬礼拜。
善男子。以是义故应当正学大乘经典。迦叶复言:佛性如是不可思议。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亦不可思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8

主题

0

好友

123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09-12-8 06:40:02 |只看该作者
尔时佛赞迦叶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成就深利智慧。我今当更善为汝说入如来藏。若我住者即是常法,不离于苦。若无我者,修行净行无所利益。若言诸法皆无有我是即断见。若言我住即是常见。若言一切行无常者。即是断见。诸行常者复是常见。若言苦者即是断见。若言乐者复是常见。修一切法常者堕于断见。修一切法断者堕于常见。如步屈虫,要因前脚,得移后足。修常断者亦复如是。要因断常。以是义故。修余法苦者皆名不善。修余法乐者则名为善。修余法无我者是诸烦恼分。修余法常者是则名曰如来秘藏。所谓涅槃无有窟宅。修余无常法者即是财物。修余常法者谓佛法僧及正解脱。当知如是佛法中道,远离二边而说真法。凡夫愚人于中无疑。如羸病人服食酥已,气力轻便。有无之法体性不定。譬如四大,其性不同,各相违反。良医善知随其偏发而消息之。善男子。如来亦尔。于诸众生犹如良医。知诸烦恼体相差别而为除断。开示如来秘密之藏--清净佛性常住不变。若言有者,智不应染。若言无者,即是妄语。若言有者不应默然。亦复不应戏论诤讼。但求了知诸法真性。凡夫之人戏论诤讼不解如来微密藏故。若说于苦愚人便谓身是无常。说一切苦复不能知身有乐性。若说无常者凡夫之人计一切身皆是无常譬如瓦坏。有智之人应当分别。不应尽言一切无常。何以故。我身即有佛性种子。若说无我,凡夫当谓一切佛法悉无有我。智者应当分别无我假名不。实如是知已不应生疑。若言如来秘藏空寂。凡夫闻之生断灭见。有智之人应当分别如来是常无有变易。若言解脱喻如幻化。凡夫当谓:得解脱者即是摩灭。有智之人应当分别人中师子,虽有去来,常住无变。若言无明因缘诸行。凡夫之人闻已分别,生二法想。明与无明。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若言诸行因缘识者。凡夫谓二行之与识。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若言十善十恶可作不可作。善道恶道白法黑法。凡夫谓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若言应修一切法苦。凡夫谓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若言一切行无常者。如来秘藏亦是无常。凡夫谓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若言一切法无我。如来秘藏亦无有我。凡夫谓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我与无我,性无有二。如来秘藏其义如是。不可称计无量无边诸佛所赞。我今于是一切功德成就经中皆悉说已
  善男子。我与无我性相无二。汝应如是受持顶戴。善男子。汝亦应当坚持忆念如是经典。如我先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说:我、无我无有二相。因乳生酪。因酪得生酥。因生酥得熟酥。因熟酥得醍醐。如是酪性为从乳生?为从自生?从他生耶?乃至醍醐亦复如是。若从他生,即是他作,非是乳生。若非乳生,乳无所为。若自生者,不应相似相续而生。若相续生则不俱生。若不俱生五种之味则不一时。虽不一时定复不从余处来也。当知乳中先有酪相。甘味多故,不能自变。乃至醍醐亦复如是。是牛食啖水草因缘。血脉转变而得成乳。若食甘草其乳则甜。若食苦草乳则苦味。雪山有草名曰肥腻。牛若食者纯得醍醐。无有青黄赤白黑色谷草因缘。其乳则有色味之异。是诸众生以明、无明业因缘故生于二相。若无明转则变为明。一切诸法善、不善等。亦复如是,无有二相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乳中有酪是义云何?世尊。若言乳中定有酪相。以微细故不可见者。云何说言从乳因缘而生于酪。法若本无则名为生。如其已有,云何言生?若言乳中定有酪相。百草之中亦应有乳。如是乳中亦应有草。若言乳中定无酪者。云何因乳而得生酪?若法本无而后生者。何故乳中不生于草?
  善男子。不可定言乳中有酪,乳中无酪。亦不可说从他而生。若言乳中定有酪者。云何而得体味各异?是故不可说言:乳中定有酪性。若言乳中定无酪者。乳中何故不生兔角?置毒乳中,酪则杀人。是故不可说言乳中定无酪性。若言是酪从他生者。何故水中不生于酪?是故不可说言:酪从他生。善男子。是牛食啖草因缘故。血则变白,草血灭已。众生福力变而成乳。是乳虽从草血而出,不得言二。唯得名为从因缘生。酪至醍醐亦复如是。以是义故得名牛味。是乳灭已,因缘成酪。何等因缘:若酢、若暖。是故得名从因缘有。乃至醍醐亦复如是。是故不得定言:乳中无有酪相,从他生者,离乳而有。无有是处。善男子。明与无明亦复如是。若与烦恼诸结俱者。名为无明。若与一切善法俱者。名之为明。是故我言:无有二相。以是因缘我先说言。雪山有草,名曰肥腻。牛若食者,即成醍醐。佛性亦尔
  善男子。众生薄福不见是草。佛性亦尔。烦恼覆故众生不见。譬如大海虽同一醎,其中亦有上妙之水,味同于乳。喻如雪山,虽复成就种种功德多生诸药。亦有毒草。诸众生身亦复如是。虽有四大毒蛇之种(贪嗔痴慢),其中亦有妙药大王。所谓佛性。非是作法。但为烦恼客尘所覆。若刹利、婆罗门、毗舍首陀,能断除者。即见佛性,成无上道。譬如虚空震雷起云。一切象牙上皆生花。若无雷震,花则不生,亦无名字。众生佛性亦复如是。常为一切烦恼所覆不可得见。是故我说众生无我。若得闻是大般涅槃微妙经典,则见佛性。如象牙花。虽闻契经一切三昧。不闻是经,不知如来微妙之相。如无雷时,象牙上花,不可得见。闻是经已,即知一切如来所说秘藏--佛性。喻如天雷见象牙花。闻是经已,即知一切无量众生皆有佛性。以是义故说大涅槃。名为如来秘密之藏。增长法身,犹如雷时象牙上花。以能长养如是大义。故得名为大般涅槃。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有能习学是大涅槃微妙经典。当知是人能报佛恩,真佛弟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8

主题

0

好友

123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09-12-8 06:40:28 |只看该作者
2.狂性因缘若得灭除,不狂性自然而出

 (1)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

  圆觉经中有经文: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七中有经文: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汝善男子。当修学者。但有一德。是人应住阿兰若处求无上道。云何为一。谓观
一切烦恼根源即是自心。了达此法。堪能住止阿兰若处。所以者何。譬如狂犬被人驱打但逐瓦石不逐于人。未来世中住阿兰若新发心者。亦复如是。若见色声香味触法其心染着。是人不知烦恼根本。不知五境从自心生。即此名为未能善住阿兰若处。以是因缘。乐住寂静求无上道。一切菩萨摩诃萨等。若五欲境现前之时。观察自心应作是念。我从无始至于今日。轮回六趣无有出期。皆自妄心而生迷倒。于五欲境贪爱染着。如是菩萨名为堪住阿兰若处。
  善男子。
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是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一切凡夫。亲近善友闻心地法。如理观察。如说修行。自作教佗赞励庆慰。如是之人能断三障速圆众行。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大圣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唯将心法为三界主。心法本无,不染尘秽。云何心法染贪嗔痴。于三世法谁说为心。过去心已灭。未来心未至。现在心不住。诸法之内性不可得。诸法之外相不可得。诸法中间都不可得。心法本来无有形相。心法本来无有住处。
一切如来尚不见心。何况余人得见心法。一切诸法从妄想生。以是因缘。今者世尊。为大众说三界唯心。愿佛哀愍如实解说。尔时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如是如是。善男子。如汝所问。心、心所法本性空寂。我说众喻以明其义。善男子。心如幻法由遍计生种种心想。受苦乐故。心如流水念念生灭。于前后世不暂住故。心如大风。一刹那间历方所故。心如灯焰。众缘和合而得生故。心如电光。须臾之顷不久住故。心如虚空。客尘烦恼所覆障故。心如猿猴。游五欲树不暂住故。心如画师。能画世间种种色故。心如僮仆。为诸烦恼所策役故。心如独行。无第二故。心如国王。起种种事得自在故。心如怨家。能令自身受大苦故。心如埃尘。坌污自身生杂秽故。心如影像。于无常法执为常故。心如幻梦于无我法执为我故。心如夜叉。能啖种种功德法故。心如青蝇好秽恶故。心如杀者能害身故。心如敌对常伺过故。心如盗贼窃功德故。心如大鼓起斗战故。心如飞蛾爱灯色故。心如野鹿逐假声故。心如群猪乐杂秽故。心如众蜂集蜜味故。心如醉象耽牝触故。善男子。如是所说心、心所法。无内无外亦无中间。于诸法中求不可得。去来现在亦不可得。超越三世非有非无。常怀染着从妄缘现。缘无自性心性空故。如是空性。不生不灭。无来无去。不一不异。非断非常。本无生处。亦无灭处。亦非远离非不远离。如是心等不异无为。无为之体不异心等。心法之体本不可说。非心法者亦不可说。何以故。若无为是心即名断见。若离心法即名常见。永离二相不着二边。如是悟者名见真谛。悟真谛者名为贤圣。一切贤圣性本空寂。无为法中戒无持犯。亦无大小。无有心王及心所法。无苦无乐。如是法界自性无垢。无上中下差别之相。何以故。是无为法性平等故。如众河水流入海中。尽同一味无别相故。此无垢性。是无等等。远离于我及离我所。此无垢性非实非虚。此无垢性是第一义。无尽灭相体本不生。此无垢性常住不变最胜涅槃。我乐净故。此无垢性远离一切平不平等。体无异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一心修习如是心地观法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不住。三世所有一切心法。本性皆空。彼菩提心。说何名发。善哉世尊。愿为解说断诸疑网。令趣菩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8

主题

0

好友

123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地板
发表于 2009-12-8 06:41:33 |只看该作者
(2).真心是如来藏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中有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七、梵行品第八之三中有经文:“诸佛世尊为第一义故,说于世谛。亦令众生得第一义谛。若使众生不得如是第一义者。诸佛终不宣说世谛。善男子。如来有时演说世谛。众生谓佛说第一义谛。有时演说第一义谛。众生谓佛说于世谛。是则诸佛甚深境界。非是声闻缘觉所知。善男子。是故汝先不应难言:菩萨摩诃萨无所得也。菩萨常得第一义谛。云何难言无所得耶?
  迦叶复言:世尊。第一义谛亦名为道,亦名菩提,亦名涅槃。若有菩萨言:有得道、菩提、涅槃。即是无常。何以故?法若常者则不可得。犹如虚空谁有得者?世尊。如世间物,本无今有,名为无常。道亦如是 。道若可得则名无常。法若常者,无得无生。犹如佛性无得无生本有的)。世尊。夫道者。非色非不色、不长不短、非高非下。非生非灭、非赤非白、非青非黄、非有非无。云何如来说言可得?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佛言:如是如是。善男子。道有二种。一者常。二者无常。菩提之相亦有二种。一者常。二者无常。涅槃亦尔。外道道者名为无常。内道道者名之为常。声闻缘觉所有菩提名为无常。菩萨诸佛所有菩提名之为常。外解脱者名为无常。内解脱者名之为常。善男子。道与菩提及以涅槃,悉名为常。一切众生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无慧眼故不能得见。而诸众生为欲见故,修戒定慧。以修行故,道、菩提、及以涅槃。是名菩萨道、菩提、及涅槃也。道之性相实不生灭。以是义故不可捉持。善男子。道者虽无色像可见,称量可知,而实有用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中有经文:“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中有经文:“如一水中现于日影,两人同观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则各有日随二人去;一东一西,先无准的。不应难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双,云何现一?宛转虚妄,无可凭据。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fa lun。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而如来藏本妙圆,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剌若、非波罗密多;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罗密多;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妙明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8

主题

0

好友

123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5#
发表于 2009-12-8 06:41:51 |只看该作者
:摘自宣化法师《楞严经浅释》:
  好像在水中现出自影,有两个人站在一起,一同观看水中日影,则只看见一个日影。如果二人分开行走,一个向东,一个向西,那么,日影也就跟著他们一个向东,一个向西,好像变成二个太阳一样。可是太阳根本只有一个,而且没有准确实在的地方。你不应该强辞为难地发生疑问说:这日影只有一个,为何东西分行就变成二个?但为何在水中又只有一个,这样辗转反复来说一个和两个,无非都是遍计虚妄,究竟没有真理可作凭据呢?富楼那!你等以为色和空,在如来藏里面,互相不容,互相争斗!不会的,因如来藏的本体,虽然不变,但它会起随缘之用,与妄心相应,就生起粗境。因此色和空之相是周遍十方法界。因此在如来藏性中,就生起不变随缘之用。风是动相,空是澄相,日是明相,云是暗相。众生在迷昧不觉中,就生起三细六粗。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跟著就是背觉合尘,违背真觉而和尘劳合在一起。所以在如来藏性里,就发生劳相,而生出世间,山河大地,一切有为相,佛自称,以妙觉明心,不生不灭,为本修因。合如来藏性,回光返照,脱离尘劳。这样才明白万像皆空,而如来藏性亦就随净缘而融化一切妄相,恢复本来妙净本觉面目,湛明真心,圆融遍照十方法界。是故在如来藏性里面,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一就是一心,无量就是万法。一心能生万法,万法唯是一心。一多无碍,一亦可叫如来藏,如来藏可包一切法;一切法仍归纳如来藏里。心包万法,万法唯心。真心就是如来藏,如来藏就是真心。这是理事无碍之意。小中现大,大中现小”——如一尺镜可以显出千里的境界,这是小中能现大相。千里境界显现在一尺镜中,是大中现小。大小无碍,彼此不相妨碍。这是属事事无碍法界,妙觉明心,性净明体,变化是无穷无尽,非凡夫所能了解的。我人为何做众生?因被尘劳妄相所惑。若能灭除尘劳,亦即背尘合觉,就能发现真如妙心,妙净本觉,圆融湛明的佛性,亦即如来藏性,亦叫陀罗尼,译为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亦即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总持的意思,亦可叫做总机关。这个总机关在什么地方?就是在我们每个人的佛性里。
  这个本妙圆心,不同于识心,亦不是空。不是地、水、火、风,不是眼、耳、鼻、舌、身、意,不是色、声、香、味、触、法,亦不是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如心经上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即是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不是了。上面才说: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皆如来藏性,这里则说全非,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佛法就在这个地方,没有是,也没有非是,这是空有为法。不是把四大、六根、六尘都非了,如果认为四大、六根、六尘等都是没有的,那就是断灭见。佛说法是随说随扫。佛说完法后不留痕迹。故云:扫一切法,离一切相,教人不要有法执,有法扫就不能法空。要法空人空,才能究竟开悟。如果说:人空法空,那么什么法都不用学了,不如睡觉吧!但还有睡执未破,要连睡都没有,才是空呢!金刚经上说:如来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筏是船,用来载人过河,过河后,便放弃不要。学佛法是用来对治我们的烦恼,烦恼没有,法亦不用了法门无量誓愿学,学法门只为断烦恼,烦恼怎样断呢?就是遇任何境界,都不会被它转变,不被境界所摇动,这便是定力,也是佛法,也就没有烦恼。为何说佛法没有是,没有非呢?六祖不是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把一切法门都否决了。六祖又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不思善,就没有是;不思恶,就没有非。没有是与非,便是本来佛性,就能得到本妙明心,亦就什么都有,有什么呢?有如来藏所具足之法宝,亦是什么都没有,没有什么呢?没有一切执著,没有一切烦恼烦恼如冰。菩提似水。如能把冰化成水。即断烦恼而成菩提。这不是困难的问题。只要你不执著。不为境转。不生烦恼。便是菩提了非明无明,即不是觉悟的明,亦不是依真起妄,所生出来的无明。明和无明,亦都没有。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把十二因缘都空了。这里说空如来藏,下面说不空如来藏,还有空不空如来藏
  上面所说是空如来藏,种种俱非的道理,亦即
扫一切法,离一切相任何法都空,叫做真空,真空便能生出妙有世出世故:世即世间,即是说,所有世间法,称凡法界,和出世法,称圣法界,皆是如来藏。本来是光明而照耀的妙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寂照妙心。空如来藏的本体是清净湛寂,不立一法。不空如来藏是具一切法之用,如摩尼宝珠,体非青黄赤白色,而能随缘现色,随缘应用。这是不空如来藏。上文说空,这里说不空,是什么意思呢?因真空之后,才有不空,如果完全空了,什么都没有,就不是真空。要真空才能生出妙有。有这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元明妙心,亦即是识心,亦即空,即地水火风,即眼耳鼻舌身意,即色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意识界,包括五阴、六入、十八界,皆即如来藏性。以上是世间法。法无空法,说空也可以,说不空也可以。如金刚经上说:言佛法者,即非佛法。又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学佛法是不可有执著的,一执著就生出法执。有法执就和没有学佛法一样。不知佛法,而有我执;明白佛法,而有法执,这都是不对的。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是流转门的过程。如果修还灭门,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所以修行人,要没有无明,才能了生死。以上所说,即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乃至如来果位,完全具足于如来藏性里。世间与出世间诸法,亦皆是如来藏妙明心元。空如来藏叫做本妙,不空如来藏叫做元明。实则本妙本明,皆自己本身已具有,所以说心元。元就是本,这个妙明真心,就好像摩尼宝珠,说它有,则一本清净,纤尘不染;说它空,又是众相分明,遇缘显现。所以说: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就是我们本有的妙明真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8

主题

0

好友

123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6#
发表于 2009-12-8 06:42:19 |只看该作者
譬如琴,琴长三尺六寸,古琴五弦,今琴七弦。瑟有廿五弦,箜篌十四弦,琵琶四弦。这几种乐器,虽然能奏出美妙音乐,但如果没有巧妙的手指,和熟稔乐理的琴师,亦不能奏出妙音。乐器自己是不会发出妙音来的。这是譬喻一切众生,虽皆具足如来藏性的妙用,但如无善知识指点,亦不能启发其妙用。为什么尘劳不断?为什么一起念便有妄想?就是因为没有时时刻刻勤修无上菩提道,而贪爱小乘法。得到一点境界,便自己认为满足。)
 
  圆觉经中有经文:“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入楞伽经卷第三、集一切佛法品第三之二中有经文:

  尔时,佛告圣者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大慧,一切法空、不生、无体、不二相,入于诸佛如来所说修多罗中,凡诸法门皆说此义。大慧,一切修多罗,随诸一切众生心故分别显示。大慧,譬如阳焰迷惑禽兽,虚妄执著生于水想,而阳焰中实无有水。大慧,一切修多罗说法亦复如是,为诸凡夫自心分别令得欢喜,非如实圣智在于言说。大慧,汝应随顺于义,莫著所说名字章句。”
  尔时,圣者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如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具三十二相,在于一切众生身中,为贪瞋痴不实垢染阴界入衣之所缠裹,如无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世尊复说:‘常恒清凉不变。’世尊,若尔,外道亦说我:‘有神我,常在不变。’如来亦说:‘如来藏常,乃至不变。’世尊,外道亦说:‘有常作者,不依诸缘自然而有,周遍不灭。’若如是者,如来、外道说无差别。
  佛告圣者大慧菩萨言:“大慧,我说如来藏常,不同外道所有神我。大慧,我说如来藏,空、实际、涅槃、不生不灭、无相、无愿等文辞章句,说名如来藏。大慧,如来应正遍知,为诸一切愚痴凡夫,闻说无我生于惊怖,是故我说有如来藏;而
如来藏无所分别,寂静无相,说名如来藏
  “大慧,未来、现在诸菩萨等,不应执著有我之相。”


  入楞伽经卷第八、刹那品第十四中有经文:
  “复次,大慧,言善不善法者,所谓八识。何等为八?一者、阿梨耶识,二者、意,三者、意识,四者、眼识,五者、耳识,六者、鼻识,七者、舌识,八者、身识。大慧,五识身共意识身,善不善法展转差别相续。体无差别身,随顺生法,生已还灭,不知自心见虚妄境界即灭时,能取境界形相大小胜如之状。大慧,意识共五识身相应生,一念时不住,是故我说彼法念时不住。大慧,言刹尼迦者,名之为空。阿梨耶识名如来藏,无共意转识熏习故名为;具足无漏熏习法故,名为不空  
  佛告大慧:“我为曾行菩萨行诸声闻等,依无余涅槃而与授记。大慧,我与声闻授记者,为怯弱众生生勇猛心。大慧,此世界中及余佛国,有诸众生行菩萨行,而复乐于声闻法行,为转彼取大菩提,应化佛为应化声闻授记,非报佛、法身佛而授记莂。
  大慧,声闻、辟支佛涅槃无差别。何以故?断烦恼无差异故,断烦恼障,非断智障。复次,大慧,见法无我,断于智障;见人无我,断烦恼障。大慧,转意识故,断法障业障;以转意阿梨耶识熏习故,究竟清净。大慧,我常依本法体而住更不生法,依本名字章句不觉不思而说诸法。大慧,如来常如意知,
常不失念,是故如来无觉无观。诸佛如来离四种地已,远离二种死、二种障、二种业故。
    大慧,七种识,意、意识、眼、耳、鼻、舌、身,
念念不住,因虚妄熏习,离于无漏诸善法故。
  大慧,
如来藏世间不生不死,不来不去,常恒清凉不变。复次,大慧,依如来藏故,有世间涅槃苦乐之因;而诸凡夫不觉不知,而堕于空虚妄颠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8

主题

0

好友

123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7#
发表于 2009-12-8 06:43:15 |只看该作者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中有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本觉故,妄、真是相对来说)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摘自宣化法师《楞严经浅释》: 
  当时,释迦牟尼佛恐怕阿难仍不太明白,故再用偈语来重复解释这个义理。
  真性就是没有一切虚妄,叫作真性。虚妄的有为法是依真空而生,所以有为法也是空的。为什么呢?因为它是依因缘而生,还从缘灭,当体即空,故也是幻化不实在。有为法是空,那么无为法呢?是不是也属空呢?无为法也是同样不实在的。因为是无起无灭的缘故,犹如空中华一样,无起无灭不实丰的。
  永嘉大师证道歌说:
真不立,妄本空,有无俱遣不空空。真既不成立,这是离言说相。妄本来是空的,这是离心缘相。有和无两法都遣除,是不着空的空。
  佛要破阿难识心,这里的有为无为是指意识,因识性是虚妄,犹如空华一样。


【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为什么要说妄呢?因为无妄不能显真,故此要把妄说出来烘托起真。但有真,哪里还有妄呢?一真法界,一法不立,是什么都没有的。况且真和妄是对待法,不是究竟法。而佛法是没有对待的,所以一说出妄来,真也变成妄了。一有言说都非实义,即落第二义谛
【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既然真和不真,究竟都是不对的。那么能见之六根见分,和所见之六根相分还算作什么呢?

  见分之六根和相分之六尘,中间都没有实性,只不过是狼狈相依而已。就像二根交芦一样,互相依赖,不能独立,如果一根倒了,其他的一根也同样倒下来。既然结缚和解结都因于六根,六根结缚,便是凡夫,六根解脱便是圣人,所以圣人和凡夫,并不是两条不同的路。只是圣人有大智慧,明白天地间万事万物,故能背尘合觉而得解脱。凡夫不明白背觉合尘,故有结缚不得解脱。一旦觉悟得解脱,亦是圣人
  你详细观察交芦中的性,是有呢?还是空呢?说它空,但确实有交芦,说它有,但交芦中间实在没有实体,所以说空和有,二者都是不对的。就和有为法无为法一样,都是不实在;亦如见分和相分一样,都无自性,都是虚妄。迷时便依真空生出晦暗,有晦暗就生出无明。这就是知见立知,是无明本,就有结缚,就是凡夫。如果能发挥本有觉性,明白非有非空,即知见无见,便是圣人,便能解脱。解结要由次第来解开。但最初怎会结缚在一起呢?是因依真起妄。妄有六结,六结即五阴,由不生不灭之如来藏,因一念无明,晦昧为空,便和有生灭之妄相互相结合,而成阿赖耶识,即第八识。第八识本来叫含藏识,即如来藏,因受无明薰染,变成阿赖耶识。故由识阴先起而有行阴,即第七识,末那识又叫传达识,专传达六识之意思到八识处。然后有想阴,即第六识,再有受阴,即前五识;再有色阴,即内之根身,外之世界。前四阴比较微细,每阴有一结,色阴比较粗,故有二结。解结要从内向外,亦即从粗至细,次第解开;六结解尽,五阴消灭,五浊亦就澄清。因推究根本,是由六根和五阴混合在一起而生出五浊,便有种种烦恼障碍。现在要解结,便不要向外驰求,跟著识阴到处乱跑。因我人最初受生是由识阴。由识阴和五阴结成生死缚,便不得解脱。现在先由识阴解除,一根解脱,其他五根也就清除。
  修道入手法门,也要
从六根门头来修眼不随色转,耳不随声转,鼻不随香转,舌不随味转,身不随触转,意不随法转,把六根门头境界,旋转过来,收拾身心,反求诸己。再选择最圆满之根来修。眼根、鼻根和身根不圆满,耳根、舌根和意根最圆满。佛暗示耳根最圆满,但没有言明,要阿难自己选择,若证得一根圆通,余五根之结亦解,便能入圣人之法性流,逆凡夫之生死流,就能成正等正觉。阿赖耶识即阿陀那识,译作执持,能执持一切染净种子,和根身器界,令不散失。所以此识亦即如来藏,因受无明薰染,就成为藏识。这阿陀那识是最微细难知,因受无明薰染,无明即习气,是故妄上加妄,引生诸趣,成为生死暴流,什么都挡不住。
【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这阿陀那识是真妄和合在一起。其体本来是全真,因参杂无明习气,故变成有妄。如果我说是真,恐怕人就迷妄为真,变成迷中更迷。如果说是妄,又恐怕人迷真为妄,反致向外驰求。所以对于小乘权教,我都不敢轻易开演这种真正大乘法。

【自心取自心】:一切众生,不明白见分和相分,都是唯心所现,故执著在见相二分上,以能见之见分,来妄取所见之相分,取字即执著,结缚之意。
【非幻成幻法】:不能回光返照,只知向外驰求,遂将本来不是幻法的,都妄成虚幻法了。
【不取无非幻】:如果明白见相二分,皆是虚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不会去取著。那就非特没有虚幻法,就连非幻的真法也没有了。
【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非幻之真法尚且不生,那么妄之幻法更没有立足之余地了。

如能不取见相二分,而能返本还原,转识成智,那就是妙莲花。莲花是出于污泥而不染,又是花果同时,金刚表示我们之真正智慧坚固,有如金刚剑能破一切无明习气,表示自在;宝觉,表示我们的真心。
三摩提,即等持之意,平等受持慧力定力。有慧力便能解结,有定力便不会结缚。有了定慧便能灭尽诸幻法,返本还源,证入圆通,得住首楞严三昧大定,那就在一弹指的时间便能超过无学,证四果阿罗汉。
阿毗达磨,译作无比法。是一种从根解结,最高没可能比得上的法门,是十方薄伽梵,十方三世诸佛,一同依照这条妙修行路,而得到证入无余大涅。”

  圆觉经中有经文:“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善男子,(1)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觉圆明故,显心清净;(2)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善男子,(3)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善男子,(4)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彼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
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8

主题

0

好友

123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8#
发表于 2009-12-8 06:44:03 |只看该作者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亦不迷闷。”
  入楞伽经卷第七、佛性品第十一中有经文:
  佛告大慧:“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故,能与六道作生死因缘。譬如伎儿,出种种伎;众生依于如来藏故,五道生死。大慧,而如来藏离我、我所,诸外道等不知不觉,是故三界生死因缘不断。大慧,诸外道等妄计我故,不能如实见如来藏,以诸外道无始世来虚妄执著种种戏论诸熏习故。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
  “余七识者,心意意识等,念念不住,是
生灭法。七识由彼虚妄因生,不能如实分别诸法,观于高下长短形相故,执著名相故,能令自心见色相故,能得苦乐故,能离解脱因故,因名相生随烦恼贪故,依彼念因诸根灭尽故,不次第生故,余自意分别不生苦乐受故。是故入少想定灭尽定,入三摩跋提四禅、实谛解脱,而修行者生解脱相,以不知转灭虚妄相故。
  “大慧,如来藏识不在阿梨耶识中,是故
七种识有生有灭,如来藏识不生不灭。何以故?彼七种识依诸境界念观而生。此七识境界,一切声闻、辟支佛、外道修行者不能觉知,不如实知人无我故,以取同相别相法故,以见阴界入法等故。大慧,如来藏如实见五法、体相、法无我故不生,如实知诸地次第展转和合故,余外道不正见不能观察。
  “大慧,菩萨住不动地,尔时得十种三昧门等为上首,得无量无边三昧,依三昧佛住持,观察不可思议诸佛法及自本愿力故,遮护三昧门实际境界,遮已
自内身圣智证法真实境界,不同声闻、辟支佛、外道修行所观境界。尔时过彼十种圣道,入于如来意生身智身,离诸功用三昧心故。是故,大慧,诸菩萨摩诃萨欲证胜法如来藏、阿梨耶识者,应当修行令清净故。
  “大慧,若如来藏、阿梨耶识名为无者,离阿梨耶识无生无灭。一切凡夫及诸圣人,依彼阿梨耶识故有生有灭。以依阿梨耶识故,诸修行者入自内身圣行所证,现法乐行而不休息。大慧,此如来心阿梨耶识、如来藏诸境界,一切声闻、辟支佛、诸外道等不能分别。何以故?以
如来藏是清净相,客尘烦恼垢染不净。”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中有经文:“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除了因缘生以外余下的)。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3).狂性因缘若得灭除,不狂性自然而出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中有经文: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人名),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嗔责己头不见面目(认为自己的头看不见自己的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况复无因,本无所有。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来顿弃因缘?我从因缘心得开悟;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今说菩提不从因缘,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惟垂大悲开发迷闷!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灭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于是。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因缘故怖头狂走?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灭生俱尽,无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无生灭者名为自然。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祗益戏论。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何须待我佛顶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干枯,令汝解脱。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如摩登伽宿为淫女,由神咒力销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与罗侯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知历世因贪爱为苦,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如何自欺,尚留观听

  看看虚云老和尚、憨山大师开悟时的情景,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明了佛在《楞严经》中所说的我们的本如来藏、妙明真心、真如自性。

  虚云老和尚开悟时的情景(摘于虚云老和尚自述年谱)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五十六岁
  扬州高旻寺住持月朗到九华。称今年高旻有朱施主法事。连旧日四七。共打十二个七。赤山法老人已回寺。仰诸位护持常住。都请回山。将届期。众推予先下山。至大通荻港后。又沿江行。遇水涨。欲渡。舟子索钱六枚。予不名一钱。舟人径鼓棹去。又行。忽失足堕水。浮沈一昼夜。流至采石矶附近。渔者网得之。唤宝积寺僧认之。僧固赤山同住者。惊曰。
此德清师也。畀至寺。救苏。时六月二十八日也。然口鼻大小便诸孔流血。居数日。径赴高旻。知事僧见容瘁。问。有病否。曰。无。乃谒月朗和尚。询山中事后。即请代职。予不允。又不言堕水事。祇求在堂中打七。高旻家风严峻。如请职事拒不就者。视为慢众。于是表堂。打香板。予顺受不语。而病益加剧。血流不止。且小便滴精。以死为待。在禅堂中昼夜精勤。澄清一念。不知身是何物。经二十余日。众病顿愈。旋采石矶住持德岸送衣物来供。见容光焕发大欣慰。乃举予堕水事告众。皆钦叹。禅堂内职不令予轮值。得便修行。从此万念顿息。工夫落堂。昼夜如一。行动如飞。一夕。夜放晚香时。开目一看。忽见大光明如同白昼。内外洞澈。隔垣(墙)见香灯师小解。又见西单师在圊中。远及河中行船。两岸树木种种色色。悉皆了见(夜间不用光即可了见一切--妙明真心显用)。是时纔鸣三板耳。翌日。询问香灯及西单。果然。予知是境。不以为异。至腊月八七。第三晚。六枝香开静时。护七例冲开水。溅予手上。茶杯堕地。一声破碎。顿断疑根。庆快平生。如从梦醒。自念出家漂泊数十年。于黄河茅棚。被个俗汉一问。不知水是甚么。若果当时踏翻锅灶。看文吉有何言语。此次若不堕水大病。若不遇顺摄逆摄。知识教化。几乎错过一生。那有今朝。因述偈曰。
  杯子扑落地  响声明沥沥
  虚空粉碎也  
狂心当下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8

主题

0

好友

123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9#
发表于 2009-12-8 06:44:31 |只看该作者
憨山大师两次见光明藏(摘于憨山老人自述年谱)
  万历三年--乙亥年(天干地支记录年份)
  予(憨山大师自称)年三十(岁),正月自河东同妙师上五台,过平阳,师(妙峰禅师)之故乡也。师以少贫,值岁饥,父母死,葬无殓具。至是山阴与一二当道助之,予为卜高敞地为合葬,作墓志。师俗姓续,居平阳东郭,盖春秋续鞠居之后也。
  太守胡公号顺庵,东莱人,闻予至寓城外,欲一见不可得。及予行,公送邮符。予曰:道人行脚有草屦耳,焉用此?公益重。及予行,公后追之,至灵石乃见,同至会城,留语数日,差役送至台山。于二月望日,寓塔院寺。大方主人为卜居北台之龙门,最幽峻处也。以三月三日,于雪堆中,拨出老屋数椽以居之。时见万山冰雪,俨然夙慕之境,身心洒然,如入极乐国。
  未几,妙峰往游夜台,予独住此。单提一念,人来不语,目之而已。久之视人如杌,直至一字不识之地。初以大风时作,万窍怒号;冰消涧水,冲激奔腾如雷。静中闻有声,如千军万马出兵之状,甚以为喧扰,因问妙师。师曰:境自心生,非从外来。闻古人云: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当证观音圆通。溪上有独木桥,予日日坐立其上。初则水声宛然,久之动念即闻,不动即不闻。一日坐桥上,忽然忘身,则音声寂然。自此众响皆寂,不复为扰矣。
  予日食麦麸和野菜,以合米为饮汤送之。初人送米三斗,半载尚有余。一日粥罢经行,忽立定,不见身心,唯一大光明藏,圆满湛寂,如大圆镜,山河大地影现其中。及觉则朗然,自觅身心,了不可得。即说偈曰: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起灭。自此内外湛然,无复音声色相为障碍,从前疑会,当下顿消。及视釜,已生尘矣。以独一无侣,故不知久近耳。
  
  十四年丙戌
  是年冬十一月,予自辛巳以来,率多劳动,未得宁止,故多疲倦,至今禅室初就,始得安居,身心放下,其乐无喻。一夕静坐夜起,见海湛空澄,雪月交光,忽然身心世界,当下平沉,如空华影落,洞然一大光明藏,了无一物。即说偈曰:
海湛空澄雪月光,此中凡圣绝行藏,金刚眼突空华落,大地都归寂灭场。即归室中,取《楞严》印正,开卷即见汝身汝心,外及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则全经观境,了然心目。随命笔述《楞严悬镜》一卷,烛才半枝,已就。时禅堂方开静,即唤维那入室,为予读之,自亦如闻梦语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8

主题

0

好友

123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10#
发表于 2009-12-8 06:45:15 |只看该作者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中,佛说: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上段经文说出了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他们就是妙明真心已经启用!
  而虚云老和尚在开悟时,妙明真心也启用了。
唯一大光明藏,圆满湛寂,如大圆镜,山河大地影现其中,在夜间不用光线,就能隔着墙,看到别人小解;看到远处的船在河里航行等。
  憨山大师开悟时忽然身心世界,当下平沉,如空华影落,洞然一大光明藏,了无一物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中有经文: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今汝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蚂蚁)。”

  此品中还有经文:“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三中有经文:“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挂碍。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

  3.勤伏客尘烦恼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五、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三中有经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心为本,心若清净,则能圆满一切善根,于佛菩提必得自在,欲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随意即成。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中有经文: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中有经文:“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复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沈,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七中有经文: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汝善男子。当修学者。但有一德。是人应住阿兰若处求无上道。云何为一。谓观一切烦恼根源即是自心。了达此法。堪能住止阿兰若处。所以者何。譬如狂犬被人驱打但逐瓦石不逐于人。未来世中住阿兰若新发心者。亦复如是。若见色声香味触法其心染着。是人不知烦恼根本。不知五境从自心生。即此名为未能善住阿兰若处。以是因缘。乐住寂静求无上道。一切菩萨摩诃萨等。若五欲境现前之时。观察自心应作是念。我从无始至于今日。轮回六趣无有出期。皆自妄心而生迷倒。于五欲境贪爱染着。如是菩萨名为堪住阿兰若处”。

  大般涅盘经卷第十三、圣行品第七之三中有经文:佛言:善男子。若有沙门、婆罗门有常、有乐、有净、有我者,是非沙门、非婆罗门。何以故?迷于生死,离一切智大导师故。如是沙门、婆罗门等,沉没诸欲,善法羸损故。是诸外道系在贪欲、嗔恚、痴狱。堪忍爱乐故。是诸外道虽知业果,自作自受。而犹不能远离恶法;是诸外道非是正法、正命自活。何以故?无智慧火不能消故;是诸外道虽欲贪着上妙五欲。贫于善法,不勤修故;是诸外道虽欲往至正解脱中。而持戒足不成就;故是诸外道虽欲求乐。而不能求乐因缘。故是诸外道虽复憎恶一切诸苦。然其所行未能远离诸苦因缘;是诸外道虽为四大毒蛇所缠。犹行放逸,不能谨慎;是诸外道无明所覆,远离善友。乐在三界无常、炽然大火之中而不能出;是诸外道遇诸烦恼、难愈之病。而复不求大智良医;是诸外道方于未来当涉无边险远之路。而不知习善法资粮而自庄严;是诸外道,常为淫欲灾毒所害。而反抱持五欲霜毒;是诸外道嗔恚炽盛。而复反更亲近恶友;是诸外道常为无明之所覆蔽。而反推求邪恶之法;是诸外道常为邪见之所诳惑。而反于中生亲善想;是诸外道怖食甘果而种苦子;是诸外道已处烦恼闇室之中。而反远离大智炬明;是诸外道患烦恼渴。而复反饮诸欲醎水;是诸外道漂没生死无边大河。而复远离无上船师;是诸外道迷惑颠倒,言诸行常。诸行若常,无有是处。

  大般涅槃经卷第八、如来性品第四之五中有经文:佛性亦尔。烦恼覆故众生不见。譬如大海虽同一醎,其中亦有上妙之水,味同于乳。喻如雪山,虽复成就种种功德多生诸药。亦有毒草。诸众生身亦复如是。虽有四大毒蛇之种,其中亦有妙药大王。所谓佛性。非是作法。但为烦恼客尘所覆。若刹利、婆罗门、毗舍首陀,能断除者。即见佛性,成无上道。譬如虚空震雷起云。一切象牙上皆生花。若无雷震,花则不生,亦无名字。众生佛性亦复如是。常为一切烦恼所覆不可得见。是故我说众生无我。若得闻是大般涅槃微妙经典,则见佛性。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梵行品第八之六中有经文:“烦恼怨故,不见佛性。不生烦恼故,则见佛性。以见佛性故。则得安住大般涅槃。是名不生


  4.入自身内证圣智

  入楞伽经卷第一、请佛品第一中有经文:“外道见有四大之相,而著色、声、香、味、触、法以为实有。声闻、缘觉见无明缘行以为实有起执著心,离如实空,虚妄分别专著有法,而堕能见、所见心中。楞伽王,此胜道法,能令众生内身觉观,能令众生得胜大乘,能生三有。楞伽王,此入大乘行,能破众生种种翳瞙、种种识波,不堕外道诸见行中。楞伽王,此是入大乘行,非入外道行。外道行者,依于内身有我而行,见识、色二法以为实,故见有生灭。善哉!楞伽王,思惟此义!如汝思惟,即是见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云水网 ( 鲁ICP备09069806号 )

GMT+8, 2025-5-3 17:48 , Processed in 0.06691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