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613|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把佛性作为人生的根本而生活

[复制链接]

248

主题

0

好友

123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16 12:16: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节选自《请入普贤愿海》讲记
益西彭措堪布仁波切讲解

 

有人问:讲记上说,修持普贤行愿,凡是受用大乘法的顺缘,都会任运地(自自然然地)摄集,种种能产生苦恼、能引发身心疾病等的恶因缘都能转为菩提心和修行的助伴。对这一条,怎么生信解呢?

先看一个故事,看懂了故事,就会把问题解开。

有一位洪居士,与一位中学老师结婚,生了四个子女。丈夫的工资微薄,她要用这些钱维持一家六口的生活,还要提供孩子们读书。二十年来,她没做过一件新衣服,中午几乎都是在饥饿中度过的,可见生活很艰难。但她的善根深厚,一到时间,就去寺院拜佛。

丈夫反对她去寺院,子女们也不喜欢母亲去寺院。

丈夫常常很不满地说:“放下家里的事去寺院,成什么话?”

她回答:“我活在世界上,唯一的寄托就是亲近佛陀。如果不让我亲近佛陀,我没办法活下去。”

丈夫说:“那样的话,你干脆去寺院过日子!”

她说:“要那样就好了。”

洪居士每次去寺院之前都要和丈夫大吵一顿,回到家里又要吵一顿。

后来,寺院的住持知道她的状况,就对她说:“从现在起,你不要再来寺院了。没有转变家里丈夫和子女的心之前,不要来寺院。直到子女的口中能说出来:‘妈妈,今天是去寺院的日子,家里的事我们来做,你去寺院吧!’丈夫口里也能说出:‘所有的事我们来做,你去吧!’你再来寺院,在此之前,你就在家里好好地发愿尽责任。”

后来,洪居士十年当中没有进过寺院的门。

像观音菩萨的斋日、初一、初八、十五等等,本来是应去寺院的日子,她就独自在家中一个人发愿,她对佛说:“佛陀,今天是拜佛的日子,但我的责任还没尽完,所以去不了。我没有忘记佛的恩德,我在这里给佛顶礼。我为我的全家祝愿,祈求佛光恒时加被我的全家。”

后来,从丈夫和子女的口中终于说出了这样的话:“您去寺院吧!”而且,丈夫和子女都变成了佛教徒。

但她生活仍不富裕,想对寺院做些供养也很困难。

有一年正月十五,她去汉城定法寺,见到一位信徒在佛像前供养了两袋大米。她当时心里一阵羞愧,她很想供养佛陀,又拿不出钱来买米。正当她无奈的时候,忽然冒出来一个想法:我可以在做早晚饭时省出一勺大米,把这些米积攒起来供养佛。

从那天开始,她每天做饭都盛出一勺大米放在一个口袋里,接着就为家人一个个地祝愿。然后,每个月去一次寺院,把攒下来的米供养在佛像前。

这时,出现了奇妙的事——从此再没有出现过因粮食而操心的事,丈夫的事业也很顺利,孩子们都上了大学,成家立业,过得都很幸福。

故事讲完了,洪居士错在哪里?她是怎样转违缘为顺缘的呢?

以前,她对果位佛懂得尊敬、内心畏惧,但对身边的佛陀却不知道尊敬。实际上,她天天和被烦恼覆盖的活着的佛陀生活在一起,但她对每天一起生活的佛陀置之不顾。本来,自己具有绝对的、唯一的佛性,丈夫和孩子也同样如此,本来应当在相互尊敬中生活,但她却为了上寺院,轻视了身边的佛陀,忘掉了自己的责任。每一次上寺院,都要和丈夫大吵一顿,让丈夫、孩子不高兴,这都是因为忘掉了佛性而生活的原因。

其实,在佛教的传统里,早就有“看一切人都是佛,父母就是佛,丈夫、妻子就是佛,子女就是佛”的教诲,但一般人狭隘地理解了佛法,只把寺院中的佛像看成是佛,对身边的佛却非常轻视。实际上,这和佛陀的教诲相差十万八千里。

寺院的住持和尚非常高明,一眼就看出她的偏差,叫她在家里尽心尽力地承事丈夫、孩子,好好地发善心为家人祝愿。后来,她以善愿的力量化解了家庭矛盾。她时时祝愿:“愿我的丈夫健康、子女健康,愿佛光加被我的家庭幸福……”对于家人有这样一份好心,能不感化他们吗?所以,他们最后都请求她去寺庙拜佛。

从这里想到,我们修持普贤行愿,一个关键就是要把佛性作为人生的根本而生活,不这样的话,我们不但对自己轻视,对别人也轻视。这都是因为没有对佛性生起确信,才落到这般的生活道路中。

我们能够有一切众生是佛的信念,普贤行愿就可以在上面建立起来,对于三世诸佛礼敬、称赞、供养,乃至随学、恒顺,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行为。

大家要领会经文说的“三世一切佛”包括了一切,其中的未来佛是指一切众生。尤其恒顺众生中讲到,承事众生要像承事如来一样。如果我们对待一切人都像对待佛一样,那我们就能任运地积聚顺缘,以前结下的不好因缘都会化解,转为好因缘。

推演开来,如果我们深深地领会了普贤大行的意义,那我们就会开始调整观念和行为。比如,“恒顺众生”:对于亲人、朋友、同事,乃至一切众生,都像恭敬佛那样承事、供养;依止善知识和同分菩萨:尽心尽力地让善知识生欢喜心,和同分菩萨和合相处,同修普贤行愿;而且,对一切诸佛都礼敬、称赞、供养;对一切凡夫、阿罗汉、菩萨、佛的功德,都至诚地随喜;对一切佛的教法,都摄持、宣演、修证;对一切器世界,都庄严、都净化……。朝着这样的方面去发愿、去趣入,一切修持大乘法的顺缘都会摄集,一切违缘都会转成菩提心和修行的助伴。

这个道理很明白。看看自己所接触的有哪样没包括在内呢?自己的生活境缘分解开来,不过是每天遇到的有情,修行上遇到的善知识和道友,诸佛和佛的教法,再就是身处的这个器世界。如果面对这一切时,都按普贤行愿来做,那就会任运地摄受一切修行的顺缘。而且,修普贤行愿,发愿忏除一切不善的行为,远离一切菩萨行的障垢,因此能远离一切违缘。

按这样思维,会深信修习普贤行愿是“善得胜寿命,善来人中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7

主题

0

好友

2140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灌水之王 突出贡献

沙发
发表于 2010-1-16 15:43:06 |只看该作者

总的欣赏文章的内容,但不赞同文章标题(文中也有该句)“把佛性作为人生的根本”的提法。

佛性,本人人自具的,只有显有隐。感悟、提升、体现佛性,是人生重要的方面,我以为还不能说就是根本。

教谥不深,说不好。主得其神而不拘于其“形”(言语)吧。

 

                                                               

如果成长为一棵大树,就无惧风雨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0

好友

65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

板凳
发表于 2010-1-18 15:52:13 |只看该作者

人类真,善的"本性"是不是就是佛性引导感化的结果?那人类最原始的根本的本性又是什么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0

好友

46

积分

云水居民

Rank: 1

地板
发表于 2010-1-19 13:04:44 |只看该作者

“如何把佛性作为人生的根本而生活”,居士执念了。佛性本我性,本就是根本,哪来的如何,所谓“明镜亦无台,何得染尘埃”。

 

仁波切的宣讲,在我的理解,是想告诉我们“敬佛不如敬自己,修佛性不如修本性”,见性成佛,人人皆佛。

 

佛性本性,在我的理解,即:放下一切执着,方得至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0

好友

65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

5#
发表于 2010-1-19 14:46:23 |只看该作者
阿弥陀佛---善哉   我性本为善  佛性本是善  善性皆慧根  善性修成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8

主题

0

好友

123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6#
发表于 2010-1-21 09:52:22 |只看该作者
佛性又称真性,自性,常住佛性,妙真如性,真如实相等。名称虽然不同,实际上是一个东西。它就是我们各人原具的本性。这种本性,本来就具足万德万能。它灵明洞彻,湛寂常恒,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与佛无二,但由于无始以来,被妄想执着掩蔽了本体,使具足的德能不能显现。这好比一面光明的镜子,蒙上了尘垢,盖没了镜体固有的光明。不过镜面虽蒙尘垢,而其原具的光明并未损减,一旦揩去尘垢,光明依然可以显现。
人的本性也是如此,本性原来灵明洞彻,万德万能,但因妄想执着,以致起惑造集,轮回六道。这种妄想执着又称无明,无明梵语尾弥,意思是指闇钝之心。闇钝之心并非指我人的肉团心,而是指我人感受、思惟、分别、认识,对境攀缘的妄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0

好友

65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

7#
发表于 2010-1-21 13:36:45 |只看该作者

历心劫,经幻境,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忽顿悟而进灵境达真性,难道不是这样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88

主题

62

好友

852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8#
发表于 2010-1-27 21:19:19 |只看该作者

 

温暖的心就是佛心

  你的沉默明亮如灯、简单如指环。

  论坛其他名字 【云水.墨】 【淡墨瀑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0

好友

65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

9#
发表于 2010-1-28 10:53:18 |只看该作者
嗯 其实就是一个  善  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云水网 ( 鲁ICP备09069806号 )

GMT+8, 2024-6-15 04:41 , Processed in 0.03734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