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嘻嘻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森林里的一棵树 (阿姜查)

[复制链接]

339

主题

0

好友

3147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灌水之王 突出贡献

11#
发表于 2007-10-20 20:42:40 |只看该作者

〖手电筒〗    在佛教里,我们不断地听到放下而不要去执著任何事物,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要我们取而不著。就拿这只手电筒做比方吧!我们会想知道:“这是什么?”所以我们将它拾起,才发现:“噢,原来是只手电筒。”於是就会放下它。我们以这种方式来取。如果什么都不取,我们能做什么呢?行禅或其他的事都不能做了,所以首先我们必须要取。是的,是欲求没错,但未来它将导引你到达圆满。

    到这里来也是一样。首先你必须想来这里,如果你不想来,今天你们也不会在此地。我们是因欲望而有行动的,但当欲望升起时,不要去执著它,就好像我们不会去执著那只手电筒一样——“这是什么?”我们捡起来,“噢,是只手电筒!”於是就放下它。这就是“取而不著”的含义。知道了后,就放下,不要愚痴地执著事物,但要以智慧“取”,然后放下它们。善或恶,两者皆要全盘放下。

〖高速公路〗    错误的知见是认为我们就是“行”,我们是快乐和不快乐。像这样的了解是对事物的真实本性仍未完全清楚的了解。所谓的真理是:我们无法强迫所有事物听从我们的欲望,它们都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

    这有一个简单的譬喻:假设你坐在高速公路中央,有很多汽车和卡车急撞你而来,你不能生气地对车子喊道:“不准行驶到这里!不准行驶到这里!”这是高速公路,你不能这样告诉他们,所以你该怎么办呢?你必须下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是车子行驶的地方,假如你不准车子在那里,你就会痛苦。    “行”也是一样的,我们说是它们扰乱我们,如同我们静坐时听到声音一样,我们认为:“噢!是那声音在干扰我。”假如我们认为是声音干扰了我们,我们将会因此而痛苦。如果我们再深入地观察,我们会了解,原来是我们出去干扰了那声音。声音其实只是声音。假如能这样理解,那么声音也只是声音。我们可以让它去!我们了解声音是一回事儿,和我们并不相干。这是真知真理,两边你皆看透了,所以才得果树平静。假如你只看到一边,痛苦!一旦看穿两边,便是遵循中道了。这是心的正确的修行,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修正我们的知见”。

同样地,一切“行”的本质是无常和死灭的,但是我们却要捉住它们,背负它们,贪著它们,我们希望它们是真实的,我们希望在不是真实的事物中发现真实!不管什么时候,若有人有这样的想法,并执著“行”就是他自己,他会痛若不堪,佛陀要我们好好思惟这个道理。 

〖青蛙〗    越忽视修行,你会越忽略要到寺院里来听闻佛法,而你的心越会深陷沼泽中,如同一只跳进洞里的青蛙。只要有人带著钓钩过来,这只青蛙的命就不保了,它毫无选择的馀地,最后只好坐以待毙。小心!可别让自己也掉进洞里了,那时候,可能会有人带著钓钩把你给钓起来。

    在家里,你常被孩子、孙子以及财产烦扰著,这比一只青蛙还糟!你仍不懂得该如何去舍离它们。一旦要面临老、病、死的时候,你要怎么办呢?这便是那根来钓你的钓钩,你能往哪里跑呢?

微笑是心里开出的小花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9

主题

0

好友

3147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灌水之王 突出贡献

12#
发表于 2007-10-20 20:45:04 |只看该作者

〖果实〗  当微风吹过一棵正开著花的果树时,有些花朵会散落在地,有一些花苞则仍留滞在树上,长成小小的青色果子;当风再一次吹来,一些青色果子也会随之掉落,在它们掉落之前,有些已接近成熟,有些则已经熟透。    人,就像在风中的花朵和果实,也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中“堕落”。有的在胎中就夭折;有的仅在出世几天后就死了;有的在世几年还未成年便去世;有的男女英年早逝;而有的人却寿终正寝。当我们想到人的时候,应该连带想起风中的果实——两者都是非常不稳定的。    我们的心也一样,当法尘生起,在心中纠缠和“吹”一阵子后,心於是“堕落”了——就跟风中的果实一样。    佛陀了解除一切事物不稳定的性质,他观察果实在风中的情形,以此反观他的弟子——比丘及沙弥们,他发现:基本上,他们也是一样不稳定!怎么可能有例外呢?这就是一切事物的本然。

〖垃圾坑〗    如果你的心平静而专一,它就是个很有用的重要工具,但如果你禅坐只是为了得到禅定的喜悦,那是在浪费时间。修行是去坐下让你的心平静而专一,而后用来观察身与心的本质,用来更清楚地看清它们,否则,只是让心平静,那么心在那段时间里也许是安详无杂染的,但这就好像拿一块石头盖住恶臭的垃圾坑一样,当石头移开时,却仍旧充满著难闻的垃圾。你们必须善用禅定,不要只为短暂的快乐,而要正确地观察身心的本然,这才是真正使你解脱之道。

〖礼物〗    我们应该观察身体里的身体。不管身体里有什么东西,去看看它吧!如果我们祗看外表,那是不清楚的。我们所看的头发、指甲等等,它们的漂亮迷惑了我们,所以佛陀教我们看看身体的内部——身体里的身体。身体里面有什么东西?仔细地看清楚!我们会看见里面有很多东西会使我们很惊讶,因为纵然这些东西在我们体内,我们却从来没有看过它们。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带著它们,可是却不认识它们。    就像我们造访亲友的家,他们送我们礼物,我们接受后,把它放入袋中,却搁著没去打开来看里头是什么东西。最后,当我们打开它时却发现里头全都毒蛇!

我们的身体也是如此。如果我们祗看身体的外表,就以为它很完美、很漂亮,我们忘了自己,忘了无常、苦、无我。如果我们观察这身体的内在,真的很恶心,里头根本没有一样美丽的东西。如果我们如实观照,不故意去美化它的话,我们将会发现那真是可悲和令人厌烦,接著就会生起厌离心。这种厌离的感觉并不是要我们仇视这个世间,而是我们的心逐渐清明,心能放下了。我们看清一切事物都是不实在、不可靠的。不管我们对它们怀有多大的希望,它们仍会无情地离去——无常的事物还是无常;不完美的事物还是不完美。    所以佛陀说,当我们经验到色、声、香、味、触、法时,应该要远离它们。不管快乐或不快乐,其实都一样,所以放下它们吧!

 

微笑是心里开出的小花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9

主题

0

好友

3147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灌水之王 突出贡献

13#
发表于 2007-10-20 20:46:24 |只看该作者

〖小草〗    你必须沉思,其目的是为了寻求平静。一般人通常所指的平静只是心的平定,而非连杂染也平定下来。杂染只是暂时地被压制著,如同小草被石头压住一样。如果你把石头移开,小草将在极短的时间里再次茂盛起来。其实,小草并没有死去,只是暂被压迫著而已。

    禅坐中也是一样。虽然心很平静,但是,杂染并没有完全静下来。因此,“三摩地”(定)并不可靠,若要寻得真正的平静,必定要增长你的智慧才行。“三摩地”是一种的平静,可是它就像石头压住小草,不过只是暂时的平静罢了。智慧的平静是将大石放下就不去移动它。如此一来,小草永远也不可能再重生。这就是真实的宁静,它们皆来自於智慧。

〖手〗     那些研究理论的人和禅修的人,彼此误解。强调研究的人,通常会这样说:“修禅定的僧人只凭靠自己的看法,他们的教导是没有依据的。”    事实上,从某方面来说,学习与修行这两种方式,其实是同一件事。我们把它想作是手心和手背,可能会比较容易了解。如果我们把手伸出来,手背好像不见了,其实它并没有消失,只是藏在下面而已。当我们再把手翻过来时,会有相同的情形发生,手心哪里都没去,只是藏在下而罢了。    谈到修行时,这点我们必须牢牢记住,假使我们认为它“消失”,就会改变心意而去做研究,希望能在研究中得到结果。不过,无论你下多少功夫研究佛法,你将永远无法了解佛法,因为依据真理,你并不真的了解它。假若我们懂得佛法的如实本性,就会开始放下。放下就是——除去执著,不再有执著,就算仍有,也会逐渐减少。研究与修行之间,就有这种差异。

〖坑洞〗    有时,面对不同的你们,我在教导时可能会有不一致、甚至矛盾的地方,但我的教导方法其实很简单。就好像我看到有人从他不熟悉,而我却曾来回行走过许多次的路上走下来,我往上看到他快要掉入右边的坑洞,於是我参了喊道:往左!往左!”同样地,当我看到有人将要掉入左边的坑洞时,我会喊:“往右!往右!”导引的方法虽然不同,但我教他们走向同一条路上的方向前进。我教他们要放下二边而回到能够抵达真实佛法的中道。

〖房子〗    所有我的弟子就像我的小孩,对你们,我的心中只有慈悲与关怀。如果我似乎让你们受苦,这是为了你们好。我知道你们之中有些人受过良好的教育,且具有广博的知识,但教育程度不高、世俗知识知道不多的人较易於修行。常识广博的人就好像拥有一栋大房子,需要费力去清扫,但当房子清理干净时,就可以拥有宽阔舒适的生活空间。忍耐!耐心和毅力对於我们的修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微笑是心里开出的小花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9

主题

0

好友

3147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灌水之王 突出贡献

14#
发表于 2007-10-20 20:47:38 |只看该作者

〖家庭主妇〗    不要像家庭主妇一样,洗碗筷时总带著一副愁容。她一心一意地想把碗筷洗干净,然而,却没有觉察到自己的心竟是污秽的!你见过这种事吗?她仅看到眼前的碗筷,其实,她看得离自己太远了,不是吗?我说呀,你们有些人大概都会有过这种经验,而这也就是你们必须观察的地方。一般人祗专心洗碗筷,却让自己的心染污了,这样子不太好。他们遗忘了他们自己。

〖狼狗〗    有一次,佛陀在他停留的森林中看见一只狼狗跑出来,它站了一侍儿,然后跑进草丛,又跑了出来,随后冲进一个树洞里,又再冲了出来。一下子跑进穴里又再跑出来。站了一分钟,又开始跑了起来,接著又躺、又跳,原来那只狼狗生了疥癣。当它站著的时候,疥癣会侵入它的皮肤,所以痛得拼命跑。跑时仍觉得不舒服,所以停了下来。站著也不舒服,所以躺了下来,一会儿跳起来,冲进草丛里,树洞中,就是无法安定下来。    佛陀说:“比丘们,今天下午你们有没有看见那只狼狗?站著苦,跑也苦;坐下来苦,躺下来也苦;它怪是站著使它不舒服,又说坐不好,跑不好,躺也不好。它怪树、树丛、洞穴都不好。事实上问题跟这都无关,,而是在它身上的疥癣。”    我们就跟那只狼狗一样。我们的不快乐由於错误的知见。因为我们不自我约制感官,因此责怪外界带给我们苦痛。无论我们住在泰国、美国或英国,我们都不满足。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知见还不正确,只是如此罢了!所以无论我们走到哪儿,都会不快乐。如同那只狼狗,无论它走到哪里,只要疥癣治好后,才会感到轻松愉快。因此,当我们除去我们的不正见时,不管走到哪儿,都会很快乐。

〖刀子〗    每一把刀子都有刀锋、刀背和刀柄,在你拿刀子的时候,可以只提起刀锋吗?或只有提起刀背或刀柄?刀柄、刀背和刀锋这几个部位都在同一把刀子上。当你拿起刀子时,这三个部位都会同时地被拿起。

    同样的道理,假如你拿起了善,恶也必然随至。人们一味地寻求善,试图抛弃恶,但是,他们却没有学习非善和非恶。如果你没有学习非善和非恶,那么,你将得不到真实的知见。如果只取善,恶一样会跟著来;如果只取乐,苦同样随至。训练你的心,直到它超越善、恶,而那就是修行完成的时候。

〖结〗    我们必须观照快乐和不快乐都是不稳固而无常的,也必须了解所有的感觉都是不长久、不能执著的。我们这样来了解事物,因为我们有智慧。我们应了解事物会如此都是顺其本然的。    假使我们有这种见解,就犹如手执绳结的一端,只要能把这一端向正确方向拉,结自然会松弛而解开来,於是就不会再那么紧了。    这跟明白万事万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道理很相近。在这之前,我们认为一切事物都必须如何,就因为如此,绳结只有被愈拉愈紧。这种紧,便是痛苦。这样的生活是非常紧张的,所以,我们要把结松掉一些,而且放轻松。为甚么要放松呢?就是因为太紧了。如果我们不执著就可以放松了,它并不是一个永远一成不变的状态。

    我们以无常的教导为基础,明白快乐与不快乐均非恒常,两者都不能依靠,也绝无恒常的事物。有了这种认识,我们逐渐会不再信赖错误的知见,错误的知见就会相对地减少,这便是解结的含义,这样做,结就会愈来愈松,执著也会随之逐渐根除。

                       (完)

微笑是心里开出的小花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9

主题

0

好友

3147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灌水之王 突出贡献

15#
发表于 2007-10-20 20:53:40 |只看该作者

《阿姜查简介》 阿姜 查,泰国东北著名法师.生于西元一九一八年,一九九二年元月圆寂.幼年入道,年轻时研究过基础佛法,戒律,以及经典,后随当地禅定大师修习.他依苦行僧的传统方式生活数年,曾和本世纪伟大的禅师阿姜  满度过一段开悟性的时光.他的教导方式简明,涵意却深远.他善用日常周遭事物引出佛法实意,令弟子们开解;也因此,吸引了不少的西方人从他受教.

微笑是心里开出的小花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0

好友

93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

16#
发表于 2007-11-25 19:26:01 |只看该作者

   喜欢阿姜查的文章。再复摘一篇:)

   摘自阿姜·查 《以法为赠礼》 

   大部分的人仍然不知道“佛法”修习的核心,他们认为行禅、坐禅和听闻佛 法就是修行。那也没错,但这些仍只是修行的外在形式。真正的修行发生在心与 感官对象相遇的地方;感官接触的发生点上,就是修行所在。例如:当人们说到 我们不喜欢的事时,憎恨之心就会升起;假使他们说的是我们喜欢的事,我们便会体验到愉快──这就是修行所在!我们应该如何利用这些来修行呢?这是个重要的课题。如果你只是一味地追逐“快乐”,逃避“不快乐”,不断地那样修行 下去,那么直到死亡的那一天,也永远见不到佛法,一切都将会是白费功夫。当快乐和痛苦升起时,我们应该如何去应用佛法,使我们从它们之中得到解脱呢?这就是修行的重点了。混乱升起的地方,就是宁静可以升起的地方,哪里有混乱,我们透过智慧,哪里就有宁静! 

    有一些人非常自负,不能接受他人的批评,他们会反驳和争论──尤其是在小孩子对大人做批评的时候。事实上,有些事可能确如小孩子说的,但如果你是他们的母亲,你会无法让步;也许你是一位老师,你的学生如果说了一些你以前所不知道的事,那些事可能是真的,但因为你是他们的老师,你会听不进去,甚至还会驳斥。像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 

    佛陀时代有一位非常有智慧的****。有一次,当佛陀正在为比丘们开示佛法时,他转向这位比丘说:“舍利弗,我所说的这些你相信吗?”舍利弗回答:“我尚未相信!”佛陀满意他的回答,说:“啊!很好,舍利弗,你很有智慧,一位有智慧的人不会轻易地去相信,他先会虚怀若谷地倾听,而后在相信与否之前,考虑事情的正确性。”这对一位老师而言,是个善法修习的好例子。舍利弗所说的是实情,他只是说出他的真实感觉。有些人会觉得若说“不相信”,就好像怀疑到佛陀的权威一般。他们害怕去说类似这样的话,他们只会点头同意。 

    世间就是如此,但佛陀说你们不需要对那些不是错或坏的事情感到羞耻,说你尚未相信你不相信的事,并不是一件错事。因此当尊者舍利弗说“我尚未相信”时,佛陀称许:“这位比丘很有智慧,他在相信任何事情之前,会先作审慎的考虑。”对于一位教导他人的老师而言,这是正确的方法。有时候,你可以从小孩子身上学习到一些事情,不要盲目地抓着权威的见解不放!无论是站着、走着,或是坐着,都是我们能够学习周遭事物的时候,我们在自然的状况下学习。无论 是色、声、香、味、触,或法,我们都应从中学习。 

    一位有智慧的人会对色、声、香、味、触、法作全盘的思考,在这真实的修行中,纯熟的修习者将能到达“心无一物”的境界。如果我们依然不了解“喜欢”和“不喜欢”──它们的升起,它们的本来面目,那么,仍会有一些事搁在我们的心中。如果我们知晓这些事物的真相,我们将会明白:“啊!这是喜欢……它什么也不是,只是一种感觉的升起和消逝而已。”那么,你还能对“感觉”期待些什么呢?如果我们认为快乐是我们的,痛苦是我们的,那我们是在惹麻烦,因为我们将永远无法跳出“心中有事”的这一点。而这些问题会像永无止尽的循环链一样,相互地衍生下去。对大部分的人来说,事情就是如此。 

    人们都有这种倾向,他们不赏识佛法的价值,也不谈论真理,假若有人谈到真理,他们甚至会很不以为然地说:“喔!他不懂因时因地地去说话,也不懂得如何说好听的话。”事实上,只要有人谈说“真理”,我们就应该倾听。在说法的时候,真正的法师是不会仅从记忆中的知识来开示的,他会说“真理”!世俗人通常会凭着记忆中的知识演说,而且以这种方式来提高他们自己;真正的比丘是不会那样做的,他说的是“真理”──事物的本然。 

    甚至今天的比丘也像那样。我曾经听过他们中有人说:“我出家不是为了修行,只是为了读书!”讲这种话的人,断绝了佛法修习之道,一点办法都没有,一切都到了绝路!当他们成了老师之后,他们只会以记忆中的知识来教导:也许他们是在说一件事,心却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地方。他们只是凭着记忆来教导,而不教导如何去揭示真理。 

    世间的方式是这样的:假使有人不依世间法生活,却过着简朴生活,修习佛法而住于平和中,人们会说他很怪异,跟其他一般正常人不一样。他们说,人们都像这样的话,这世界、社会将无法进步。他们甚至会攻击他。因此,一个好人可能会开始感觉到自己有什么不对劲而回过头来追随世俗法,他会在这世间越陷越深,直到走投无路。到了那种境地,将会驱使他说:“啊!现在我出不来了,我陷得太深了!”这个时代,人们想得太多,有过多的事物让他们感到兴趣,但却没有一样能够有所成就。 

    假设我们有一辆牛车和一头牛,这车的轮子并不是长的,轮迹却是长的。只要这头牛拉动车子,轮迹就会跟随着车轮走;这轮子是圆的,轮迹却是长的!若光看静止的牛车,是见不到车轮有任何长度的;不过,一旦牛开始拉动车子,我们便会看到轮迹在我们后面展延。只要牛不停地拉,车轮便会不停地转动。然而,有一天,当牛疲困脱却牛具时,它走开了,牛车留在那儿,轮子不再转动。迟早,这牛车会分崩离析,构成车子的所有部分也将回归成四种元素:地、水、火、风。 

    跟随着世间法的人们也是一样!如果有人在世间寻找宁静,他会一直不断地找下去,就像牛车的车轮所辗出的轮迹一般。只要我们追随着世间,就没得停止,没得休息。如果我们很单纯地停止追随世间,这车轮便再也不会转动,立刻会停下来;不停地随着世间走,轮迹就会继续不停,制造恶业(kamma)也像这样。 

    只要我们重蹈覆辙,就永不得停止;反之,如果我们停止,那么,一切也将停止。这就是法的修习。 

    如果我们真正地了解佛法的修行,那么,在生命中,无论我们从事何种职业、何种职位,老师、医生、政府官员或其他,我们每天每一分钟都将能够活在“法”的修习中。一般人总认为在家人无法修行,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完全丧失了道法。如果一个人真的想做某事,他一定办得到。有人说:“我无法修行,我没有时间。”我便告诉他们:“那人怎么有时间呼吸呢?”问题就在这里,他们为什么有时间呼吸呢?呼吸维持人们的生命,如果你把佛法的修习看成是维持生命,费整个的精力去达成,你只要观察那些在你心中升起的各种感觉:当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觉味,以及其他种种时,它们全都会来到这颗心——一颗清明觉醒的心。 

    现在这颗心认知到这些色、声、香、味、触、法时,会发生什么事?如果对对象产生喜欢时,我们会经验到愉快;如果不愉快生起时,我们便会经验到不愉快,就只是那样子。因此,生存在这世界上,有谁能够找到幸福快乐呢?难道你希望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你这一生中都只对你说好听的话和做合你意的事吗?那样可能吗?当然不可能!如果不可能,那么你要去哪里呢?这世间就是这样,所以佛陀说“世间解(lokavidu)”──了解这世间的真理。这世间是我们必须清楚地去了解的。 

    佛法的价值并不能从书里告诉我们的种种中去发现,那只是佛法表面的样子,而不是从我们内心深处生起的知识。如果我们有极深的了解,便能觉悟自己的心,进而见到真理就在我们的心里。一旦真理在我们心中变得清晰可见时,这就能斩断无明之流。 

    这些时日,人们不寻求真理。今天,他们读书、学习,只是为了获得一些必 
要的知识去谋生及养家活口,如此罢了。 

    他们读书、学习为的是生计。现今学生所得的知识远比以往学生来得多,他们供需不虞,凡事更方便,他们比以前拥有更多的知识。然而这个时代的人也有了比以前更多的迷惑,他们较以往有了更多的痛苦,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宁可寻求谋取生计利益的知识,而不去寻找真理与法同住世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7

主题

0

好友

2140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灌水之王 突出贡献

17#
发表于 2007-11-25 19:34:49 |只看该作者

 

在这纷繁的世间,愿我们学做森林里的一棵树------

                                          
如果成长为一棵大树,就无惧风雨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云水网 ( 鲁ICP备09069806号 )

GMT+8, 2024-6-15 07:12 , Processed in 0.03719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