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6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最新又潜力无穷的疗法《叙事治疗》序 吳熙琄

[复制链接]

1788

主题

62

好友

852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1 17:16:3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最新又潜力无穷的疗法《叙事治疗》序        吳熙琄

    在校订这本书的过程里,心中充满了兴奋和感动。兴奋的是,叙事治疗法终于可以用中文呈现在国人面前,大家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学习,并带着一份不同的世界观,运用此疗法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感动的是张老师文化出版社、张老师中心,有感于台湾的需要,一直努力寻找、引进有用的疗法来滋润谘商辅导界,让大家有更多的资源去帮助更多的人。

  在美国十多年,从做学生、在医院实习、在社区工作,到研究所教书,一直经历着家族与婚姻治疗的活泼发展与成长。心中常想到台湾若没有机会接触这些好东西,会很可惜。从早期的系统疗法理论到近十年热烈发展的后现代疗法理论,亲身经历自己和许多美国家庭婚姻治疗师沉浸在不同理论中的蜕变与转化,更加深我介绍多种疗法给台湾的愿望。系统疗法理论主要包含结构家族治疗、策略家族治疗、原生家族治疗、米兰家族治疗等。后现代疗法理论则包含焦点式治疗、合作语言式治疗、回馈式治疗和叙事疗法。希望将来有机会能一一介绍给台湾想学家族婚姻治疗的人士,也希望台湾能有机会透过不同的刺激,进而创造适合本土的疗法。

  在我教授的家族婚姻治疗研究所入门课时,我总是鼓励学生和不同疗法接触,最后再选择适合自己的个性与风格的学派,最重要的是自我能呈现出来,进而更发挥自我。今年春天我邀请了结构家族大师米纽庆博士在我的班上和大家交流,学生们都开心的不得了,米纽庆博士的临床经验和深度再此感动了学生。

  叙事疗法是家族婚姻治疗新的一支,可说是目前在欧美纽澳非常受欢迎的一个学派。感谢张老师文化出版社能支持翻译这本书,当然这本书并不是唯一的叙事疗法书籍。在国外每一个学派之下,往往还有几个不同的大师在同时发展此一理论,之中有许多的共通性,也有少许的差异性。

   叙事疗法主要是澳洲的麦克怀特(Michael White)和纽西兰的大卫艾普斯顿(DavidEpston)所发展出来的,在美国、加拿大有不同的分支,这些分支大都是怀特和艾普斯顿的学生。在美国主要有东岸的凯西温加顿(KathyWeingarten)、雪丽恩罗斯(Sallyann Roth)、比尔麦得森(Bill Madson)、提恩尼可拉斯(TimNicoles)。西岸的维多利亚迪克森(Victoria Dicherson)和杰弗瑞纪默曼(JeffreyZimmerman),芝加哥附近的吉尔佛瑞德门(Jill Freedman)和金恩康姆斯(GeneCombs),以及加拿大多伦多的史提芬麦迪根(Stephan Madigan)。

  前几年麦克怀特来波士顿举办二天的工作坊,他正巧之前出了一次脚踏车车祸,挺严重的,还拄着拐杖来美国演讲。大家都好感动他竟然没有取消演讲。当时有三百多人从新英格兰州不同的地方慕名来听他演讲,会场充满一片愉悦、兴奋。结束时大家都带着一份满足和感动离开,感受到麦克乐于和大家分享临床的心得,纵使在他身体不适时。

  之后大卫艾普斯顿也来波士顿办工作坊,我督导的波多黎各学生自愿邀请接受他治疗的一位单亲黑裔妈妈和她12岁左右的儿子,来接受David的现场咨询顾问(liveconsultation),大卫用叙事疗法的方式进行顾问,我们学员则坐在另一会议间观看大卫如何访谈,真是活泼生动。事后大卫请我的学生送给这家人“如何驯服脾气”这一本书作为小礼物,以资感谢。

  这里介绍“叙事治疗”(Narrative Therapy)则是由吉尔佛瑞德门(Jill Freedman)和金恩康姆斯(GeneCombs)联手写的书,他们是一堆非常有创造力的夫妻,最近刚认养一个大陆的小女儿,夫妻俩好开心。他们知道我们计划将这本书翻译成中文,很是兴奋。这本书写得完整而细腻,已被许多西方大学及训练中心当作教科书使用。如果大家喜欢叙事疗法,欢迎大家也去接触别的叙事疗法的著作。

  叙事疗法所以能在欧美纽澳掀起一阵热潮,是因为它的世界观摆脱了将人视为问题,而去看问题对人的影响,以及人可以如何去影响困扰已久的问题。对语言和故事的运用充分发挥了创造性与人本性,此疗法已感动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治疗师和被治疗者。透过这本书的中译,很希望能了解未来在台湾的适用性。

  希望这本书能带给台湾的家庭辅导界一套最新又有无穷潜力的疗法。
   吴熙琄,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婚姻与家族治疗博士,一直在美国从事家族治疗和叙事治疗的研究和实践。2005年回台定居,多次举办叙事治疗的演讲及工作坊,在台湾掀起学习叙事治疗的热潮,受到台湾专业人士和心理咨询师的推崇。

2006年11月和2007年4月,吴熙琄老师应华夏心理教育中心之邀,两次来到北京,开办叙事治疗工作坊,把叙事疗法带到中国内地。

  为期一周的工作坊结束后,熙琄老师特意留出一天,与她的先生一起游览长城和十三陵。对她的采访就安排在了随行途中,我有幸分享了熙琄老师的人生故事。
?
找到自己最喜欢的东西
???
熙琄在台湾上的是师范大学,台湾大学里的专业是按分数来划分的,熙琄懵懵懂懂地就被划到地理系去了,但她对地理却兴趣不大。大学期间,她参加了两个社团,“道德重拯合唱团”、“山地服务队”。“山地服务队”是一个帮助原住民的团体,参与这个社团的活动时,她发现自己喜欢跟人直接相关的东西,于是开始旁听心理系的课。犯罪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各种咨询辅导,她听得津津有味,本份里的地理课都不想听了,天天盼着去听咨询。她觉得那符合她的天性,她也喜欢那些老师,每一个都知性、温和,对人性有深刻的洞察力,在台湾业内有很重要的地位。

  毕业后去中学教地理,白天做导师,业余时间她参加义务助人工作者的培训,持续了一年,每周的团体辅导里学到不少技巧。对心理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她心里想着“不能一辈子教地理”,于是开始思索怎么改变人生轨道。

   在这个踯躅阶段,人生中的另一大主题也适时出现,她遇到了能够相伴一生的人,这人成为她的先生。婚后一年,顺利度过磨合期,两人循着各自的目标,一起出国留学。

   1985年到1987年,熙琄在美国度过最辛苦的两年。她开始系统学习自己最喜欢的心理学,但一开始她几乎听不懂英文,把老师讲课都录了音,回家还是听不懂,笔记更无法记,老师找一个同学每个礼拜copy笔记给她,给予了极大的帮助。“那个时候,看书手边就放着字典,边查边看,看一章书要花7、8个小时,”她轻言慢语地说 着,仿佛现在回首看去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苦事,“也许是因为这样吧,老师觉得我很认真,考试都拿到了A,只有一门拿B+。”

   到实习时,英文还是不够好,于是去外国学生中心,那里不很计较英文好坏,一直为英文不好而紧张的熙琄才放松下来。专心地工作,为外国学生服务,做访问,写报告,跟之前学到的理论相结合。那时候熙琄经常熬夜访问,有时到凌晨2、3点。“也不觉得苦,因为喜欢从人身上去学习,”一个外国人要学心理学、学辅导是非常艰辛的,但她却一直没放弃,因为“就是那么爱,做人的工作就是那么好玩”。
   在这艰苦的两年里,先生一直都在旁边支持鼓励,最后熙琄拿到辅导心理学硕士学位。走不平顺的路也有好处,熙琄重新认识自己,“觉得自己也蛮能吃苦,蛮有生命力的,还不大容易被击倒。”
?
   爱上叙事疗法

   叙事心理治疗是后现代心理治疗方法,通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形成积极有力的自己观念,让当事人重新定义生活的意义,实现心理成长,也让咨询师对自我角色重新整理反思。叙事疗法的创始人是澳洲的临床心理学家麦克-怀特和新西兰的大卫-爱普斯顿,他们的著作《故事、知识、权利――叙事治疗的力量》1990年引进到北美。正在爱荷华州立大学攻读婚姻与家族治疗博士的熙琄在91、92年时接触到了这种疗法,感觉很特别,?“当时觉得它是通过一些很不一样的问话来帮助人”。

    爱荷华州立心理学会邀请麦克-怀特来讲座,熙琄听了后觉得跟自己的理念很接近,心里很喜欢,很震撼,觉得这种疗法里的语言特别精致。
    念完博士,熙琄在医院里实习,接触到了各种个案,体会到了对生命的尊重,体会到跟人交流时语言讲究的必要性,“有一句话说的好:人不是问题,人和问题的关系才是问题,要通过一系列语言和问话才能找到问题解决之道”,而在这个过程中,个案的知识比咨询师的知识更重要。

    从一开始就不太喜欢诊断和分析的熙琄,却喜欢听别人讲故事,这种骨子里的感性气质让她在心理咨询中一直暗暗倾向后现代学派。
    1993年毕业后熙琄在波士顿工作,希望在叙事这条路上多下工夫,当时,只要有好老师,她就去参加工作坊。有几年,她曾到其他州去工作,但“911事件”过后,受到很大的影响,终于回到波士顿,跟先生厮守。“医院,非赢利的服务孩子的学校,兼职,全职,做实务,做督导,服务机构的主管,那时经历了很多形态的服务工作,”熙琄回忆,“一直在体会什么叫困难,用什么方法去处理自己的困难和个案的困难”。

   人生历练多了,熙琄觉得叙事治疗是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从1998年开始,台湾的机构开始邀请熙琄回台做叙述训练,每年一次,熙琄用一个月时间在台湾做工作坊,传播叙事治疗的种子。随着口碑相传,这种回台的活动在2003年后密集起来,增加到每年回台两次,每次持续两个月。那时,熙琄和先生已经在美国生活了将近20年。
?
?
   “回台湾玩吧”

    2005年,先生带回一个消息,台湾物理界的人找他回台湾。他问她愿不愿意回。

    熙琄心里那时大概是起了波澜的吧,脑子里一时间大概涌起了好多念头和画面,家人,老父,中文的世界,也许还有当年离开时那个年轻女子的形象,要回去了么?

    结婚多年,也许是因为一直没有孩子,夫妻俩还保持着年轻的心,喜欢生活里有变化。最初的沉吟过后,两人并没有过多地权衡和商讨,相互说一句“在美国玩得差不多了,人到中年叶落归根,回台湾玩吧!”

    与先生携手回到台湾后,熙琄老师做督导,做家族治疗和叙事训练,在台湾掀起学习叙事治疗的热潮。熙琄老师写下归国感言:“这次回来,也许是个五年十年的缘份,我最大的愿望是能帮助治疗师整合所学并深化后现代理论哲学于实际治疗中;更关怀弱势并做到高度同理心的细致疗程;解构权威与病理的迷思,培养合作尊重之真诚态度;身心灵融合以带动助人者与求助者的整体疗愈;完成个人成长,发掘生命韧力于任何看似无望的情境。”

   叙事疗法对语言很讲究,熙琄老师认为语言的表达会影响心情。在台湾做咨询的咨询师,常常会遇到很多原住民和一些越南的移民。他们有自己的语言,熙琄老师会建议先让他们讲自己的语言,然后再翻译。“我觉得这样子比较人性化。因为说自己熟悉的语言,才能表达真正内心的思想,”?熙琄老师说,“身体和脑子的连接,是很宝贵的。”

  在美国时,熙琄老师每年抽时间回台湾,回台湾后,熙琄老师又每年抽时间去美国,在剑桥医院的婚姻与家庭临床中心做督导和顾问。熙琄老师笑说,“每年能回去讲几个礼拜英文也蛮快乐的。”
?
      婚姻家庭专家的幸福生活

   很遗憾没有听过熙琄老师讲课,但听很多学员谈起她时,眼神里都有笑意,语气里都是欣羡,熙琄老师在他们心目中,是一个特别幸福的女人,这种幸福,通过她柔和优雅的举止透露出来,通过她娓娓道来的故事传达出来,在工作坊,她聆听学员们的故事,也讲述自己的故事,学员们不仅亲近了她,也熟悉了她的家人,上海的妹妹,台湾的老父亲,还有一直形影相伴的先生。

   熙琄老师介绍她的先生,“他比较传统,但也蛮讲道理的。”

“比如我抱怨,都上班,为什么我要洗厕所。这些他自己可能想不到,但我说出来,他想一想,也会认同,那好嘛,大家一人一次好了。还有啊,为什么我做饭,然后又是我洗碗,先生也会体谅说‘那我来洗’。但是婆婆来的时候他不洗,老人家会心疼。”

   先生是学物理的,却也欣赏太太所爱的心理学,在日常生活中,已可把熙琄老师一些惯常用语“活学活用”。熙琄老师妹妹的孩子曾为成绩不好而困扰,先生跟熙琄说,“你跟他说,‘失败也是宝贵的,你下次千万不要考过60分哦,不然就失去宝贵的失败经验了’。”她讲述时,他在旁偷笑。

   台湾老父却一直不知道熙琄在做什么,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心理咨询”这个东西。直到有一次,家里因装修房子,与邻居起了龃龉,熙琄老师运用“专业绝学”沟通交涉,“摆平”了一桩差点闹上法庭的纠纷后,吴爸爸才模糊意识到女儿学的东西还挺厉害呢!

    谈到吴爸爸,熙琄老师还讲了一件有意思的事件。父亲渐老,其他的儿女受中国传统的教育影响,表达感情时严厉多于温情,在美国生活20年的熙琄却总想直接地表达出对老父的爱――她想亲爸爸一下。这个念头酝酿了很多天,一直也不得实行,搞的她自己每天也焦躁不安。某天,她终于受不了,问自己“有那么难吗?”,她决定当天吃过晚饭就行动。吃过饭,大家正在闲聊,熙琄突然“发难”,凑过去亲了爸爸一口,吴爸爸吓了一跳,差点摔一跤。

“之后呢。”

“之后,我就经常会亲爸爸一下。他也慢慢习惯了。”

?
大陆讲学之旅

2006年11月,华夏心理教育中心邀请熙琄老师来北京开办叙事治疗初中级工作坊。这是熙琄老师平生第一次来到祖国大陆,第一次来到首都北京。她说觉得中国好大,北京好大,站在这样有千年历史的土地上,觉得很感动,也很想说感谢。

2007年的4月,熙琄老师再次应邀前来,在开设工作坊的同时,也商定了今后更广泛深入的合作,将国外和台湾先进的咨询理念和咨询方法带到大陆,帮助国内的心理咨询师不断成长,为推动中国心理咨询业的发展共同努力。

参加工作坊的学员来自各地,有的要乘坐20多个小时的火车,熙琄老师说受到了很大的震动,“这么多热爱这个事业的人,不怕辛苦,从四面八方聚集起来,让我感到了一种很强大的力量。”
?
这次行程特意留出一天,圆熙琄老师爬长城的愿。她80岁的老父亲年轻时来过大陆,周游过很多地方,但没有登过长城,“如果爸爸知道我登上了长城,一定会很开心的。”

早晨出发时,熙琄老师就很兴奋,一直在问有关长城的各种事情,还说要在长城上给父亲打电话,又担心没信号。

熙琄老师身着样式简单的黑色棉服,牛仔裤,短发清爽,面容柔和。眉目俊朗的先生伴在她的身边,穿着中式对襟衫,两种颜色拼搭的牛仔裤,星星白的半长发束成时髦的小辫子,不像是研究物理的,倒像艺术家。

爬长城时,两人牵着手四处远眺,不停地发出“Wow!Wow!”的感叹,交换彼此不算丰富的中国历史知识。长城风大,先生为熙琄老师整理帽子,熙琄老师替先生把围巾围好。在一个僻静处,熙琄老师盘膝静坐,说要感受一下古长城的气场,先生护在她身边,并不打扰,只在她睁开眼睛,絮絮述说打坐感受时,轻轻颌首倾听,听完摸摸她的头表示了解和鼓励。

爬上好汉坡,我提醒熙琄老师打电话,她看见电话有信号,像孩子似地雀跃开心。猎猎风声里,听见她跟远在海峡那边的老父说:“爸爸,你猜我现在站在哪里――我爬上了八达岭长城哦!这里好壮观!”
  你的沉默明亮如灯、简单如指环。

  论坛其他名字 【云水.墨】 【淡墨瀑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8

主题

0

好友

123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4-12-3 11:47:55 |只看该作者
阅,有这本书吗?空了一定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云水网 ( 鲁ICP备09069806号 )

GMT+8, 2024-6-15 16:33 , Processed in 0.03503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