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68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意向对话技术《心有心的语言》之四

[复制链接]

1788

主题

62

好友

852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6-10 09:52:0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span id="_ctl0_ContentPlaceHolder2_Label7">&nbsp;
<p>第四章&nbsp;&nbsp; 意象可以调心 </p>
<p>第一节&nbsp; 从意象入手</p>
<p>心理能量本身是我们难于触及的,我们能触及的是言语、意象、行为等。所以我们做心理治疗,只能从言语、意象、行为等入手。意象对话技术就选择从意象入手,通过调节和改变意象来改变人的心理和性格。</p>
<p>意象不仅仅是反映人的心理能量的状态,意象本身就是心理能量的载体,本身就携带着心理能量。一个心理的冲突或者一个情结,以一个意象的形式出现时,这个情结的能量就附着在这个意象上了。当它转换为另一个意象的时候,这个情结的能量就会附着在新的意象上。</p>
<p>因此,我们调节和改变意象,就可以调节这个意象上附着的能量。</p>
<p>意象对话技术就是通过调节意象来影响来访者的深层的心理,改变心理状态的技术。</p>
<p>还是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吧。我喜欢用例子来说话,因为例子是鲜活的、例子是有生命的,而理论则枯燥的多。在意象对话时,我总是先让来访者做一个想象。抑郁的来访者所想象的环境中,经常想象到有很多的灰尘。实际上,灰尘就象征着消沉的情绪。在意象对话技术做心理咨询和治疗时,我们可以让来访者想象擦洗掉这些灰尘。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会发现一个奇怪的事情。他们本以为想象是由自己控制的,在想象中应该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但是实际一想象,就发现在想象中也不是想怎么样就可以怎么样的,他们要想象擦干净一张桌子也不容易。往往是刚擦完了,想象中的桌子又脏了。于是,我就让他们反复想象擦桌子。在很多次重复的想象后,想象中的桌子才可以擦干净。但是,一旦在想象中擦干净了。来访者会感到自己的情绪也愉快多了,在想象中擦掉了桌子上的灰尘,这灰尘所代表的抑郁情绪也就消失了。</p>
<p>实际上,已经有过很多研究表明,意象可以引起和调节情绪。(Westmann, Rainer ,et al, 1996)(Gerrards Hesse, Asrtid,et al, 1994) 试举一例,Suler用实验证明了意象能调节情绪,并且证明一个人的意象能力会影响认定体验情绪的能力。他用视觉意象鲜明性问卷(Vividness of Visual Imagery Questionnaire)测量 ,选择了32个低意象能力者,30个高意象能力者。结果证实了假设。对线索词联想时,用视觉反应比用词情绪反应大、意象能力强的人情绪反应大、这二个因素的交互作用使情绪反应大。这一实验中情绪反应评定的指标是:自我报告、原发思维、生理测量。数据表明,休息时意象能力强者情绪反应大。(Suler, John R, 1985)</p>
<p>为什么调节意象会影响情绪?对这个问题有许多研究。其中影响较大的是Lang(Lang ,P. J. 1979)提出的情绪意象的生理-信息理论。他认为,意象、对情境的认知、情绪、生理反应和行为反应这些是预置在一起的。当看到一条蛇(意象),知道现在是在树林里而不是在动物园(认知),就会引起恐惧(情绪)、心跳加快(生理反应)和逃跑(行为)。</p>
<p>Bernard(Lyman,Bernard. 1984)提出,情绪是一种由意象的动力结构、相应感受、特别主题三者刻划的意识经验。因此,情绪与意象的联系是直接的、必然的。例如,恐惧的情绪是由“某个可怕的生物接近,自己无能为力”的意象,“被伤害”的主题和我们称之为“恐惧”的一种感受构成的。</p>
<p>这里应说明,“某个可怕的生物接近,自己无能为力”这句话只是对意象的粗略的描述,实际上,意象中不包含这句话,它只是象一幅心理图画但又不完全是心理图画的心理内容。“可怕的”等词是对意象内容的命名,命名就意味着分析和归类,这已经不是直接的情绪经验了。严格地说,只有绘画等方式才能准确的传达意象。但是,由于绘画的操作困难,我们也可以用描述一幅画一样的形象的语言表达意象。</p>
<p>另外,一种情绪也并不是只是由一个意象和其他内容构成的,实际上,它是有一种意象的基本模式,是可以表现为一类意象。故Bernard称之为“意象的动力结构”。</p>
<p>Bernard的这一研究揭示了意象在情绪经验中的重要地位。在情绪的各要素中,感受这一要素是一种主观的事物,感受本身是不可能被传达给另一个人的;主题是最容易表达的,用语言就可以表达,但是它没有丰富性,不能传达情绪经验中细致的成分。只有意象,可以把情绪经验最好的传达给另一个人。意象是情绪经验丰富性的载体,如果能传达了意象,就把情绪的全部内容,全部微妙的细致的成分传达出来了。意象中包含着主题。意象又可以最有效的唤起另一个人相应的感受。</p>
<p>Manfred Clynes(1973)指出:情绪有它特定的投射完形,“感受爱时,常常感到伴有一种流动的感觉。…方向一般是从身体中心到四肢。这并不意味者真的有一个流动,而是感觉投射。…这种特定的实际的空间感觉意象是爱的特点。” </p>
<p>&nbsp;</p>
<p>第二节&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下对下”的心理咨询和治疗</p>
<p>人的心理有不同的层面,行为是最外的层面;人的逻辑思维在表层,人的原始认知在深层。</p>
<p>人的心理的各个层面是相互联系的,改变任何一个层面都可以改变整个人。</p>
<p>行为主义心理咨询和治疗是通过改变人的行为,继而改变人。</p>
<p>认知治疗是通过改变人的认知,既而改变人。</p>
<p>精神分析是把原发的过程变成继发过程,把深层的情结提到表层来解决。精神分析会把意象——特别是梦——翻译为日常思维的言语,然后解决。</p>
<p>简单说,精神分析是一种“上对下”的心理治疗。治疗者是理性的,是在人格的表层进行思考的,但是他要求来访者说梦,梦是在深层的心理活动;他还让来访者放松地做自由的联想,在放松的状态下,来访者的联想也会暴露出深层的潜意识的心理;他也通过观察来访者的症状性的行为来探察来访者潜意识中的秘密。在这个过程中,治疗者是位于上层的,而来访者则“退行”到了潜意识中,在心理的深层中,在下面。治疗者和来访者仿佛一起去盗墓的2个人。来访者是工人,要下到潜意识的墓道中,而治疗者则仿佛老手,他不下去,只是在洞口做指挥。来访者把墓中找到的东西——杂乱的、沾满泥土的东西——放到一个桶中,治疗者用分析的方法做绳子把这些东西带到意识中,带到人格的表层,然后把这些清理好的东西给来访者看,让他知道在自己的潜意识中,都有些什么东西。</p>
<p>意象对话技术和这些都不一样。我记得一次我和同行讲意象对话技术时,一个同行刘军说“这是‘地下’工作”。的确是这样,我自己也把意象对话技术说成是一种“下对下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因为在意象对话中,来访者和治疗者都同样使用原始认知、使用意象,来访者的深层人格可以直接和咨询师的深层人格交流。治疗者和来访者仿佛潜水教练和潜水者,两个人要一起潜入心灵的深处,同样使用意象的语言。治疗者往往不解释这些意象的意义,也就是说,治疗者可以不用总把来访者心理深层的内容带到表层,而可以直接在深层处理这些内容。</p>
<p>下对下可以做心理调节,有一个前提:在意识不理解意象的意义的情况下,一个人可以对另一个人用象征性意象传达的信息和情绪有潜意识的认知。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不解释某一个梦或想象中的意象,这时也许我们的意识不知道这个意象是什么意思,但是在潜意识中,我们的深层人格却“知道”对方的潜意识是要说些什么。</p>
<p>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我给完全不懂得释梦的人讲一些梦,然后让他们猜测这些梦的意义,当然他们的猜测多数都很不准确。但是,我要求他们想象这个梦,试图体会梦反映的情绪时,他们对情绪的判断却都基本准确。所以,我认为他们的意识虽然不知道梦的意义,而潜意识中他们可以和梦产生同感。</p>
<p>正如我们读诗歌或小说,即使我们不知道作者的意图,我们也一样会被他感动。因为我们的潜意识理解了它。</p>
<p>因此,利用象征性意象,治疗者利用直接对患者的潜意识层次施加影响,而不必要求患者意识中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p>
<p>&nbsp;</p>
<p>第三节&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人类认知的基本模式</p>
<p>前面在心理能量分析的角度,我们说心理障碍的由于心理能量的压抑或沉溺,由于有情结。换一个角度,在心理的深层,心理障碍或者说心理能量的固结体现为意象。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心理障碍就是意象的异常。</p>
<p>意象的异常是认知异常的一种。在叙述意象异常之前,我们先对人类认知过程做一个轮廓性的总结。 </p>
<p>&nbsp;一、符号是认知的工具 </p>
<p>&nbsp;认知的过程是通过符号而完成的,而行为受经过符号加工的刺激的影响,这是目前心理学公认的基本原理之一。</p>
<p>&nbsp;这里所说的符号是广义的,包括所有的在认知中代表对外界事物的直接经验的代表物。其意义相当于认知心理学里的“表征”一词(做名词时)。</p>
<p>目前,在心理学各分支,术语并不统一。在认知心理学,“符号”一词特指表征的一种形式,即“符号性表征”,指用代表概念的语词和符号表征事物。认知心理学不把其他形式的表征,如意象的表征,称为“符号”。(安德森 1989)</p>
<p>罗杰斯是用符号一词表示所有的代表事物的代表物的,他指出通过符号,人把外部世界转化为符号化的主观世界。罗杰斯把这一主观世界称为“现象场”。他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对内部的主观世界的反应(陈仲庚 张雨新 1986)。</p>
<p>&nbsp;人的行为受到认知的影响,因此人使用的符号的形式必然对人的行为有影响。 </p>
<p>&nbsp;二、意象是认知的符号之一 </p>
<p>人认知所用的符号或称表征,不仅是语言,还有意象。</p>
<p>在儿童,意象的作用尤其大。</p>
<p>&nbsp;认知心理学中提出,表征可以分为“类似物的表征”和“符号复现”。类似物指“一种过程仿照或模拟另一种过程”,意象的表征就是类似物的表征,因为它是模拟知觉的事物。它被称为符号,是因为它不是知觉的照相和拓本,而是认知加工后,用来表示经验的事物(安德森 1989)。</p>
<p>&nbsp;生命早期占主导的认知方式不是逻辑符号表征,主要是形象的表征,意象是早期认知的主要符号。意象也是成年人认知的符号。</p>
<p>三、认知过程——同化和顺应 </p>
<p>1. 同化和顺应</p>
<p>理解事物的过程即是人利用符号组织经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会为了符合现有符号体系而改造经验,经验可以校正不能正确反应世界的符号。</p>
<p>这是对人类认知过程的一个简要概述。皮亚杰称之为“同化”和“顺应”。皮亚杰的同化概念是指“将所遇到的外界信息直接纳入自己现有的认知结构中的过程,…在主体对信息进行调节的过程中,有时会为符合当前的认知结构而歪曲经验”。(陈英和 1996)当我们称一个物体为汽车时,我们是用头脑中原有的汽车的意象和当前的物体做比较。这样。我们看到的汽车就会受到头脑中的汽车的意象影响。卡密克尔在实验中让被试看一个模棱两可的图形,然后对一组称之为眼镜,对另一组称之为哑铃,结果前组回忆出的图形向眼镜的形状上偏移,后组回忆出的图形向哑铃的形状上偏移。(车文博 1997)如果经验和我们的认知差距不大,我们可以容许,但是当经验和认知差距较大时,当我们的认知不能反应真实时,我们就必须改变认知以符合现实。这就是皮亚杰所说的顺应“通过调节自己的认知结构,以便真正和外界信息相适应。”(陈英和 1996)</p>
<p>&nbsp;2.意象的认知</p>
<p>凯利用一句著名的话概括他的人格建构理论“人是科学家”,他发现科学家在生命中总是不停地发展学说、预测事件、力求弄懂世界。所有的人也一样。他认为认知的工具是构念。</p>
<p>我们也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我们的论点:“人更是艺术家”,象艺术家一样,人在自己头脑中不停地描画世界。我们这样说的根据是人也用意象认知。</p>
<p>&nbsp;人不是仅象科学家一样想弄懂世界,人不会满足于有一个对世界的客观的冷静的了解,他还想把握世界给我们的感受。画家画画不是为了制造一幅照片,而是为了同时把一些还含糊不清的感受把握住。生活中我们使用象征意象,象艺术家一样,把经验转化为头脑中的意象,同时也固定了一种感受,一种情绪的色调。</p>
<p>人不是天生就是科学家的,为了冷静、客观地观察,我们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没有人能自发的成为科学家。但是人成为艺术家却自然的多,儿童未经任何训练也可以画出令画家惊叹不已的画。在科学家的训练中,我们要教育人本来不会的东西;而在艺术家的训练中,我们(除了教一些具体技巧外)主要是帮助人清除后天的东西,让他恢复“天真的眼睛”,因为人本来就是艺术家。由此可见人更多的使用象征意象。</p>
<p>&nbsp;我们不能否认,有时人象科学家。 但是,对待情绪的经验,我们象艺术家,带着感受、情绪认识世界,使用可以把握情绪的认知符号——象征意象。用象征意象的认识是一种情绪化的认识。</p>
<p>3.意象原型</p>
<p>正如在逻辑思维中使用语言和概念作符号,在原始认知中的符号是意象。</p>
<p>作为认识符号的意象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具有概括性。概括性的意象可称之为意象原型。</p>
<p>意象原型可以表征外在事物,也可以表征内心的内容。</p>
<p>格式塔派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指出:意象“决不是对可见物的忠实完整和逼真的复制,”(鲁道夫?阿恩海姆 1986)而是反映事物内在的性质的。对初级意象进行多次加工的结果是形成“意象原型”,一个意象原型类似逻辑思维中的概念,人们用它理解事物。</p>
<p>鲁道夫?阿恩海姆举例说:“当我们要求被试说出头脑中对律师的产生的形象时,他回答说:‘我看到的唯一东西就是胳膊上跨着一个公文包的形象。’”(鲁道夫?阿恩海姆 1986)这一意象就是此被试心中律师的原型。意象的概括水平是不同的,初级的意象的是通过知觉形成的意象。例如,回忆中对某一情景的意象。这一意象虽然不同于知觉,但是和知觉的差别不大。对初级意象的加工形成意象的原型。意象原型指概括化的意象。原型的概括水平也是不同的。</p>
<p>&nbsp;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也为原型的存在提供了佐证。</p>
<p>&nbsp;E. Rosch(1973)在实验中让被试评定某一范畴中不同成员的典型程度。结果被试的反应极其一致。在鸟中,知更鸟被评为最典型的,鸡则不那么典型,证明了存在着这种范畴的一个图式或原型。图式或原型是规模较大、较具普遍性的知识。他还指出,没有固定的特征确定某一项目属于哪一范畴,被试的评定是根据相识性。</p>
<p>这种图式或原型是通过一种抽象得到的。如S.K.Reed(1972)在实验中训练被试对10 个面相图进行分类。其中5个图属于范畴1,另外5个属于范畴2 。这些面相图在嘴的高低、鼻的长短、双眼距离、额的高低等方面有差异。把这些图呈现给被试,要他们分类,在他们分完后,告知他们应分在那一类。在这个学习过程结束后,另呈现一些图,要被试判断属于哪一类?新图中有两张是原型,他们在各特征上分别是范畴1和范畴2的平均。结果被试对原型的分类比其他图准确得多。</p>
<p>&nbsp;虽然关于图式或原型是什么,目前认知心理学尚有争议(安德森,1989)。尚未确定它是不同于意象、命题的知识形式,还是一套更概括化的意象和命题。但是对原型的存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提出了充分的证明。</p>
<p>&nbsp;即使是认为原型是一套更概括化的意象意象的认知心理学家,也只是把它作为外界事物的表征,从没有谁研究它的象征意义。认知心理学中的原型只能是表象的原型。</p>
<p>荣格认为人类存在“原型”,它以意象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些“原型”是先天的形式,是“从原始时代就存在的形式”(荣格,1997)。弗罗姆指出意象是一种象征的语言,意象可以是其“语汇”(弗罗姆,1988)。</p>
<p>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原型的概括水平也是不同的。有的是概括水平低的、局限性的、特殊的意象原型,如杯子意象的原型、律师意象的原型;有的是概括水平高的普遍的意象原型,如“纯洁”的意象原型、“美国式的生活”的意象原型。最概括化的意象关于世界的意象原型,关于人生的意象原型。由于绝大多数具体的事件都和人对生活的基本感受、人对人与人的关系的基本看法等有关,在绝大多数时候,这些意象原型都会出现,它们作为背景出现在较具体的意象中,或与具体意象混合。由于和具体意象的混合,我们很少看到它本身,但是我们可以识别出变形后的它。</p>
<p></p>
<p>如果意象类似图画,意象原型就类似于体现某个画家的画的基调或风格的代表作。例如,拉菲尔画了许多画,内容各自不同,但是我们可以感觉到一个甜蜜的温柔的美丽的女性形象,她在许多画中以种种人的身份出现。拉菲尔画的圣母像中,这一形象表达的最准确,故这幅画是代表作。 </p>
<p>&nbsp;</p>
<p>&nbsp;</p></span>
  你的沉默明亮如灯、简单如指环。

  论坛其他名字 【云水.墨】 【淡墨瀑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88

主题

62

好友

852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沙发
发表于 2011-6-10 09:53:24 |只看该作者
<p>第四节&nbsp; 心理障碍的形成</p>
<p>&nbsp;从意象角度看心理障碍,基本是这样的过程:</p>
<p>心理障碍是消极的概括性的象征性意象引起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异常。</p>
<p>&nbsp;心理障碍的产生过程是:1)在早期创伤性经验影响下产生消极的意象。2)消极的意象得到相似的消极意象反复加强,或被强烈消极情绪加强,被固定强化并概括化,成为一个具普遍性的意象,我称之为消极的意象原型(或者说是一个情结)。3)如果此意象原型概括水平高、影响大,就会引发一系列其他症状,即产生心理障碍。</p>
<p>心理障碍维持的原因是:区分想象和现实的能力低下,无法根据外界情况修改消极的意象原型。他们会把自己根据消极的意象原型对外界的想象当成真实情况。</p>
<p>也就是现实检测的能力低下。</p>
<p>我们都知道重性的精神病现实检测能力极低,(精神自诊手册)但是实际上,神经症等轻度的心理问题,也有现实检测能力的低下。</p>
<p>由于意象和语言属于不同的认知系统。用语言改造意象有固有的困难。</p>
<p>这样说很抽象,下面我做一点具体的解释。</p>
<p>&nbsp; 一、消极意象的产生</p>
<p>&nbsp;心理障碍的产生过程的第一步在早期创伤性经验影响下产生消极的意象。</p>
<p>&nbsp;这里所说的创伤性经验指一切引起消极情绪体验的经验。从来源上,它大多来源于他人源于他人,极少来源于自然的灾害事件。</p>
<p>&nbsp;社会的因素是心理疾病的原因这一点是各种模型都同意的。精神分析理论指出本我与社会道德的冲突是心理疾病的原因。人本主义者罗杰斯指出父母对儿童的有条件的关心即“价值条件”是心理疾病的原因。这些都是正确的。从来源上,社会中的一些不利个人心理的因素是通过家庭影响到个人的。家庭中的一些不良的影响是更直接的原因。我们的观点与所有这些已经都不冲突。但是在社会、家庭和人际关系上对心理障碍原因的探讨不是我们的观点的范围。我们只研究心理层面的机制,只关心创伤性经验如何引起心理障碍,不关心创伤性经验是由何而来。</p>
<p>创伤性经验可以是一次创伤性事件,如被虐待或丧亲,也可以是反复出现的一类创伤性事件,反复出现的事件也许并不强烈,但是由于次数多,其影响也很大。如母亲对他的忽视,也许只体现在没有及时发现他饥饿了,但是重复就会引起严重影响。另外,在成年人看来是小事,对儿童也可以成为创伤性事件。例如,杀了儿童喜欢的小鸡,对儿童的创伤性未必小于朋友死亡。</p>
<p>甚至一些表面上不是创伤性的经验实际上却是创伤性的。例如,父母对儿童溺爱,一切听儿童的。实际上也是创伤性的经验。因为,这使得儿童产生一种感受——儿童不能用语言表达——如果我们用语言表达的话,是不安全感:“如果他们连我耍赖都没有办法对付,他们是无能的,不能保护我。”在心理治疗中,回忆童年时,也确有很多人这样说。</p>
<p>&nbsp;由于心理障碍产生的第一步往往发生在生命早期,那时形象思维占据着比逻辑思维更主要的位置,所以创伤性经验引起的是当时的主要符号系统——意象的异常。而且正如我们前边所说,人对待情绪的经验,不是象科学家一样思维,而是用有情绪的符号——意象去把握。皮亚杰指出,当儿童有无意识的冲突时,如性兴趣、防止忧虑和恐怖、防止被攻击、防止与攻击者在一起、因害怕冒险或争夺而畏缩,他就会“需要一个更直接的象征作用”。皮亚杰是在分析象征游戏时这样说的,象征游戏是意象活动的表现之一,但是这也适合其他意象的活动。(皮亚杰和英海尔德 1986)</p>
<p>当创伤性经验引起一种消极的感受时,当时的知觉被加工为意象。这个意象可以是当时情景的表象,也可以是一种象征性意象。意象成为情绪的一个组成部分(参见Peter J. Lang 1979),被储存在记忆里。 </p>
<p>二、消极意象原型与心理障碍</p>
<p>类似的意象的反复出现,就会加强成为一种模式,即意象的原型。 消极的意象得到相似的消极意象反复加强,或被强烈消极情绪加强,被固定强化,成为消极的意象原型。这一消极意象原型是象征性的,因为即使它是包含创伤性事件的具体情景,这一情景也有了象征意义。如记忆中“被父母遗失”是“父母忽视我”的象征。这一过程反复进行就会形成越来越概括水平高的意象原型。消极的意象原型反映了对世界对他人对人际关系的消极的基本认识。当形成消极的意象原型后,由于其影响大,就会引发一系列其他症状,即产生心理障碍。</p>
<p>由于意象原型可以影响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消极意象原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是歪曲的。认知行为模型认为不是事件,而是人对事件的观念引起情绪和行为。意象模型认为不是外在事件,而是人通过意象原型的过滤而看到的事件引起情绪和行为。有消极意象原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是歪曲的、消极的,他们看到的世界是有问题的。因此,他们会产生消极情绪和不适当行为。这里说“不适当行为”是外界对他们的评价。而对他们自己来说,他们并不认为不适当。例如,一个人的消极意象原型是“世界是战场”,他就会在任何人身上看到敌意,就会把任何人看作敌人。对他来说,他的恐惧逃避行为是“合理的”。</p>
<p>消极意象原型引起心理障碍,各种不同的心理障碍的区别源于不同的消极意象原型。我们可以找出每种心理障碍特有的消极意象原型。每种消极意象原型决定了对世界、人生的一种基本的感性认识,决定了他的情绪基调和基本行为模式。</p>
<p>例如,“战场中的无人注意的伤兵”这一消极意象原型,反映了“世界是危险的,我是无力的,我不被别人关心…”等认识,但是不是可以说出来的认识而是感性认识;此消极意象原型还决定了一种恐惧、哀伤、愤懑混合的情绪基调,一种无所作为、逃避的、有时用言语攻击别人的行为模式。</p>
<p>在理解新的经验时,消极意象原型会使人们对新经验的认知带有歪曲。</p>
<p>三、从一个消极的意象,到一个泛化的消极的意象的原型。这个过程是一个泛化的过程。</p>
<p>婚姻失败的女子说,“男人太靠不住,好色,没有责任感”。</p>
<p>实际上,她不过是遇到了一个“靠不住,好色,没有责任感”的丈夫,对其他男性,她并无知识。这就是泛化。她的泛化带来了一个偏差,她把在某一个男人那里发现的真实推广到其他男人,而其他男人未必是这样的人。</p>
<p>实际生活中,这样的大偏差出现较少,大多是有小的偏差。但是积小成大,渐渐意义上越来越失真,能量也渐渐转化或转向,就形成了心理障碍。</p>
<p>有时偏差和语言表述有关系,因为语词本身就有泛化性。比如,我们说男人如何如何的时候,所取的经验永远是来自部分男人,但是这个结论是推至所有男人的。</p>
<p>受语言的影响,或者不受语言影响,受“相似者相互感应”规律影响,意象也就泛化了。由一个具体的事物的意象扩大为一个原型性的意象。</p>
<p>泛化是有益处的,益处是拓展经验,举一反三。从一个男性那里得到了教训,在其他男性那里就会有所提防,免得重蹈覆辙。</p>
<p>但是也会带来错误的可能,如果另一个男人刚好不是同样的人呢。</p>
<p>心理问题就出现于在泛化的错误出现后,不能纠正。 </p>
<p>&nbsp;</p>
<p>第五节&nbsp; 心理障碍的维持 </p>
<p>一、心理障碍维持的原因</p>
<p>&nbsp;由于区分想象和现实的能力低下,无法根据外界情况修改消极意象原型。他们会把自己根据消极意象原型对外界的想象当成真实情况。这是心理障碍维持的原因。</p>
<p>心理障碍患者区分想象和现实的能力差。想象是借助意象来推测未来的过程。</p>
<p>因为真实经验不是如心理障碍患者所看到的一样,如果他们区分想象和现实的能力健全,他们就可以发现,实际的事件和自己想象的有差别,从而修改自己的消极意象原型。</p>
<p>但是,如果他们不能很好地区分现实和想象,他们就觉察不到,和至少不能清楚地觉察到,事实不同于自己的想象。他们会把想象当成现实。抑郁症患者认为,自己真的是完全无能,世界上真的没有谁会帮助自己,世界一片灰暗。因为意象是如此活生生地呈现在眼前,在区分力差的他们看来,是如此真真切切。他们不能想象世界会有另一种面目。</p>
<p>&nbsp;因此,他们不会想到修改消极意象原型。</p>
<p>&nbsp;区分想象与现实的能力为什么会有人与人的不同?有几种可能:有可能是先天素质性原因;有可能是他们长期自我关注,和外界联系少,很少在生活中实际进行区分;有可能消极的想象会消弱这种能力;还有可能就是情绪太强烈的时候就减弱了这个能力;更有一个情况是,因为害怕现实而宁愿把想象当作现实。</p>
<p>具有消极意象原型和缺少区分想象和现实的能力,这二点加起来就足以造成心理障碍。</p>
<p>&nbsp;如果只具有消极意象原型而不缺少区分想象和现实的能力,心理障碍将不会维持而将自愈。如果缺少区分想象和现实的能力但是不具有消极意象原型,也不会成为心理障碍。</p>
<p>&nbsp;所有心理障碍患者都有消极的意象原型,所有正常人都没有。</p>
<p>所有心理障碍患者区分想象和现实的能力都低。正常人中也有一部分人此能力低。 </p>
<p>今天正在看森田疗法的创始人森田正马的书,他提出“精神交互作用”是维持神经症的原因。所谓精神交互作用,就是说自己越注意自己的消极感受,这个感受就越明显,于是越要注意到消极感受,形成恶性的循环。实际上,神经症是把某种体验当作现实。他说“梦这种东西就是某种观念、情感和痛苦的体验,在脑海中浮现出来后,照原始状态立即当作现实来加以感受的。患者的发作也可以比做是这种做梦或幻觉”。</p>
<p>所以,意象对话技术也致力于帮助来访者学会区分想象和现实。</p>
<p>&nbsp;二、逻辑的语言与意象</p>
<p>&nbsp;由于意象和语言属于不同的认知符号或表征。用语言改造意象有固有的困难。</p>
<p>意象本身不包含语言。我们可以用语言描述意象,例如说抑郁症的意象原型是“荒凉的”等等,但是这“荒凉的”这个词不是意象中本来所有的。如果说意象象一幅画,描述它的语言只是画边上的说明文字。</p>
<p>&nbsp;我们可以对抑郁症患者说,世界不是荒凉的。我们甚至可以让他也承认这一点,但是,这不能改变意象。改变说明文字不能使画的内容改变。这一点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会明知道某些情绪不合理却改不了。因为对类似一幅画的意象来说,无所谓是否合理。所谓合理是合乎逻辑、道理,而意象是与逻辑和道理无关的。如果一个人有不合理观念“我永远不可能成功”,我们可以证明这句话不合理,但是,如果他有一个灰暗的意象原型,我们无法证明这意象不合理。意象不是命题,没有“真”、“伪”,所以我们无法证明一个意象“错误”。</p>
<p>和认知行为模型不同,我们的意象模型认为,心理障碍患者的是本质是消极的意象,不合理的思维模式是有消极意象引起的,是消极意象的注解。因为,患者的思维能力并不低,为什么会有那么不合理的思维呢?如果说是他们形成了不合理的思维模式,为什么在其他问题上患者的思维却可以完全正常甚至很聪明呢?我们的答案是:患者不合理的思维只是对内心的意象一个描述,这一描述是不合理的,却符合他内心中意象的实际状况,因此这是他“内心的现实”。只有改变意象原型,不合理的思维才能根除。</p>
<p>而意象对话技术,就是改变意象以及意象的原型的技术,它对心理障碍要治疗作用也是很自然的。</p>
<p>&nbsp;</p>
  你的沉默明亮如灯、简单如指环。

  论坛其他名字 【云水.墨】 【淡墨瀑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88

主题

62

好友

852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板凳
发表于 2011-6-10 09:53:40 |只看该作者
<p>第六节&nbsp; 执著</p>
<p>痛苦是因为执著。 </p>
<p>比如女孩子失恋,痛苦不堪,感到没有了这个人,活着没有任何意义。 </p>
<p>旁人也许会劝说:“天涯何处无芳草”。但是,这话对女孩子是没有用的,她的心在大叫说:“我只要这一棵草”。 </p>
<p>为什么呢?因为女孩子说,“我爱的是他,而不是随便的什么芳草”。 </p>
<p>在她遇到他之前,她是活着的,活得也有意义。为什么现在她却觉得活不下去了? 为什么她只可以在他一个人身上获得幸福和快乐,而不可以在别人身上得到? </p>
<p>是因为执著。 </p>
<p>我们把心理能量投射到一个人身上,当这个人离开了我们。我们不是马上可以把这心理能量转到别处的。这个“惯性”,就是执著。 </p>
<p>执著是能量的不灵活。 </p>
<p>为什么会有执著呢?是因为一个观念。 </p>
<p>比如这个女孩子的观念就是:“我爱的是他,他可以满足我,让我快乐”。 </p>
<p>她这样想是有理由的,是有她过去的经验做根据的,所以是难于被驳倒的。因为过去她在他这里得到过快乐,在别人那里没有得到同样的快乐,所以她不相信“天涯何处无芳草”,因为在她的经验中,没有别的“芳草“使自己快乐的经验。 </p>
<p>她的大脑可能知道你的话是对的,但是她的心不知道。心只知道自己经验过的事情。</p>
<p>但是我们是可以消除一些执著的,我们可以帮助她改变观念。 </p>
<p>我们可以把“你爱他”,改为“你爱的是你和他在一起时的感受”,“你爱的是爱情”。这样的话没有改变能量的方向,只是把能量由终端回收了一些。然后,渐渐改为“你爱的是你自己的青春”。 </p>
<p>当能量回到起点的时候,它就有可能转向了。既然爱的是青春,另一个人的爱情也可以焕发你的青春。 </p>
<p>失恋是这样,其他时候也常常是这样。</p>
<p>执著就是能量转向和转化的障碍。</p>
<p>&nbsp;</p>
<p>第七节&nbsp;&nbsp; 改变意象</p>
<p>要改变意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一个常见的误解,认为意象既然是我们想象出来的东西,是虚幻的东西而不是实体,就应该可以随意改变。但是,你试一试就会发现事实远不是这样。</p>
<p>有一次,一个大学生做意象对话。起始的意象是进入一个山洞。他想象在山洞中拣到了一些玻璃和石头。</p>
<p>做完这次意象对话后,我说起意象不是我们能完全控制的,我们想象出来的是什么东西,归根结底是和我们的心理状态有关的。假如你的心态很好,你想象中在洞里找到的东西就会很好。这个大学生就有点不相信,说“我要想象什么就可以想象什么,我现在就回到洞里,找一大堆钻石带出来”。</p>
<p>他想象了一下,大声说“我想象出钻石了,我把它们拿起来了”。</p>
<p>可是,过了一会儿,他偷偷地小声告诉我“我拿到了钻石,但是一出洞口,它们就变成了玻璃和石头。”</p>
<p>意象难于改变,意象原型更难于改变,之所以难于改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它们都带着大量的能量。我们必须知道,如何引导意象才可以释放这些能量,或者让能量流转变方向,必须了解能量流转向的规律。这样,我们才可以最终让意象原型改变。</p>
<p>改变意象治疗心理障碍的过程,也是一个正本求源的过程。前面我们说过,心理障碍产生过程中,有一个泛化。比如,一个女孩子失恋了。她说,“男人不是好东西”。这就是泛化。而心理治疗的过程,是让她注意,有些男人(比如她父亲、或者某一个男老师)是一个好东西。让她看清,她的怨恨是来源于对一个男人的,而不是对所有男人的。这就是正本求源。正本求源的过程,就是把泛滥出的能量归回它原来的地方。这样,意象就可以转变,她可以分出至少2个男性形象,一个“不是好东西”,另一个是“好东西”,以后还可以进一步,分化为10个男性形象,分别代表10种类型的男性——有很好的,有不好不坏的,有三七开的,有坏的……,这样,她对男性的态度就不是一概否定了,她也就可以和不同男性建立不同的关系了。这,就是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意义。</p>
<p>我们把一个人心中消极的意象原型改变为积极的,他的人生也就成为积极的了。</p>
<p>当然,还有一件事情可以做,就是改善来访者的现实检验能力,也就是区分想象和现实的能力。</p>
<p>这个能力提高了,来访者自然就发现,他们原来的消极世界观错了——世界虽然不象我们希望的那么完美,也绝不是我们以为的那么坏。</p>
<p>魔鬼是化了妆的天使</p>
<p>我有时会对来做心理咨询的人说:祝贺你有了心理障碍。对遇到了不顺利的人说:你遇到了一个好机会,千万不要白白放过。</p>
<p>这听起来仿佛是一种嘲笑,所以一般我不轻易说,但是在我自己心里,我真的感到心理障碍是一个祝福。</p>
<p>心理障碍可以提供一个机会,让我们发现自己,发展自己的机会。心理障碍把我们过去不引人注目的小的弱点放大了,它迫使我们改变自己,在挣脱心理障碍的过程中,你的心灵经历了锤炼,所以在你的心理障碍解决后,你不是仅仅会“象过去一样健康”,而是比过去还要健康。</p>
<p>破房子遇到了雨天,是房子的心理障碍,但是正是它让我们知道了房子那里漏水,如果你堵住了漏洞,那么雨过天晴时,这座房子会更加“健康”。</p>
<p>当然,很少有人知道怎样面对心理障碍和挫折,也很少有人能够利用心理障碍出现或者挫折而发现了自己,发展了自己——除非他经历了一次成功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p>
<p>有过一些这样的例子。</p>
<p>一个女孩,从小生活很顺利,自己也很优秀。长大后顺利靠上了名牌大学,然后又保送上了研究生。往往才女不美丽,可是这个女孩子却偏偏是财貌双全的美才女。往往美女嫁得不一定好,但是她的丈夫是一个很成功的企业家。她的生活似乎是由鲜花塑造的,她的笑容似乎永远灿烂,她感到一切都那么美好。</p>
<p>可是后来变了,“快乐的乐章演奏完了,低沉的音调中,‘魔鬼’来了”,她说。</p>
<p>丈夫心脏病突发而死,据说,是因为企业中工作压力太大,而且多个项目失败,负债累累。在他去世前的晚上,他一切照常。半夜,她隐隐约约听到他叫她,但是她困了,懒得理他。第二天早晨,她醒来,他已经没有呼吸了。一瞬间她非常的恐惧。</p>
<p>她从此失去了睡眠,没有一天她不失眠。从此后,直到她来做心理咨询的那天。3年多1000多天,每天她睡的时间不超过3小时。好不容易睡着后,她也会突然惊醒,心砰砰地跳。或者她刚刚睡着就梦见他,每次都是魔鬼一样可怕的样子。</p>
<p>在咨询中,她感到很自责,她说如果她知道会这样,她本应该在他叫她的时候醒过来,也许她还可以救他。她说“他做了鬼会来索我的命,因为我没有救他。”她说她不可能再爱别人了,但是他在她的心中也不是一个可爱形象,他很可怕。</p>
<p>她是一个基督徒,虔诚信仰上帝,她说她祈祷上帝帮助她,但是上帝似乎也遗弃了她。她对心理咨询也没有抱什么希望,她说“只有上帝能救我,但是,他似乎听不到我了。也许是因为魔鬼来到了我身边吧。”</p>
<p>对她的咨询从几个方面做,我帮助她理智地思考,让她领悟到,她的自责是不合理的,因为她不可能预见到丈夫会有心脏病,她也不知道他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他从不对她说这些),在困倦时听到丈夫叫而没有答应也是常见的现象。我让她理解,自责背后是她的一种幻想,幻想自己听到了丈夫的叫声,醒了,及时去了医院。幻想她可以不遇到这个灾难。</p>
<p>我用种种方法,让她在心理上放弃这个幻想,放弃“如果这一切都没有发生……”的思维,接受现在现实。她很悲伤。然后,我从她的信仰谈起。我对她说,你把上帝看作是一个万能的,而且非常溺爱你的父亲。他不应该让你受一点点苦,应该满足你的一切需要。但是人必自助而后才会有天助。假使有一个“在天的父”,他也不应该是一个溺爱的父亲,而应该是一个懂得怎么教育孩子,锻炼孩子的父亲。你不要怀疑他,你应该想想他给你这些苦难是为了你好,你可以想一想他的目的是什么。</p>
<p>心理学家和那些宗教信徒不同,我们不认为有天上的一个上帝存在。但是,我们相信,一个人遇到什么样的命运,偶然中实际有很多必然。丈夫突然去世,对她是一个偶然,但是她之所以会感到这个事件如此突然,是因为丈夫在压力很大的时候,没有告诉她。而丈夫之所以不告诉她,是为了不让她紧张,因为她“从小是被宠大的,经受不了这些紧张”(他丈夫和朋友说的话)。命运中出现一个事件,和她的性格是有关系的。</p>
<p>我对她说,假如这个灾难是有意义的,它的意义是什么?</p>
<p>当时她没有回答,回答这个问题是在经过长时间咨询后,她已经奋力战胜了恐惧,战胜了自己依赖的欲望,变得很独立。那时她回答说“如果没有这个事件,我永远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受宠爱的孩子,永远不会真正独立;而且,我也不会懂得珍惜别人、关心别人。……我过去对丈夫的去世一是害怕、二是自责,而另外还有的是一种怨恨,仿佛怨恨一个抛弃了妻子出走的丈夫。也许就是这个怨恨,使我在梦里把他梦为魔鬼。但是现在我感到他的去世仿佛是他为我做的一个牺牲,我感到他是一个天使,是从上帝那里来的,也是为了我的心灵成长而离开我的。他离开我,是让我学习自立。我感到他的眼睛仿佛在天上关心的看着我。我爱他,感激他。我比任何时候都爱他,但是我也知道,现在我已经可以去爱另一个人了。……”她还说,“我现在意识到过去的我有一种傲慢,一种幸运者的傲慢,我实际上对其他痛苦中的人没有真正的关心。而经过这一切,我也改变了,我不那么傲慢了。我知道了人是多么脆弱,人的心里是多么孤单,我现在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关怀。”</p>
<p>“我是不是可以把你的故事讲给别人听”?我问“不说你的名字,你知道,你的故事可以让人们相信痛苦、灾难和心理障碍都是有意义的。即使是你遇到的这样的情况,都有它的积极价值。”</p>
<p>“可以”,她说“告诉别人,有时,魔鬼是化了妆的天使”。</p>
  你的沉默明亮如灯、简单如指环。

  论坛其他名字 【云水.墨】 【淡墨瀑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云水网 ( 鲁ICP备09069806号 )

GMT+8, 2024-6-1 19:07 , Processed in 0.03213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