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659|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佛教的定义

[复制链接]

248

主题

0

好友

123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2 22:32:2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从“佛教‘的字义上来讲,固名思义是佛的教育,佛的教导,佛的教学,佛的教诲,佛的教法。其定义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以达究竟解脱的教育。

佛教博大精深,源运流长,它起源于印度,而光大于中国,自西汉哀帝元寿元年传入中国与中国固有传统文化相交融,在隋唐时期已形成中国文化的主流,两千年来,历代高僧倍出,佛门硕德不计其数。在人文历史上对伦理道德的提高,挽救世风民心起到了不可抹_灭的作用。至于修行证果,成正等觉,离苦得乐,圆成智慧,更是佛教的精义所在。

佛是智慧和觉悟的意思,佛教是让人们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以达觉悟宇宙人生的教育。我们首先看这个“教”字。“教”是孝的文化,它由“孝”和“文”组成。“孝”是会意字;上面是“老”字头。下面是“子”字,意思为祖先与子孙的关系,即祖先与后代为一体,是一不是二,“孝”是没有代沟的,祖先代表过去,后代表示未来,过去还有过去,未来还有未来,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本是一体。它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尽虚空遍法界,整个宇宙不过是一个“孝”字的扩展。“教”是孝的文化,教我们做什么?古圣先贤们的经典著作都是教我们如何做人;而做人的第一步即是从孝做起。颜语云:“孝当谒力,非徒养身”,“百善孝为先”。中国儒家文化的思想基础建立在孝道上,孔子的得意弟子曾参著《孝经》十八章专论孝道。西汉武帝用大儒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实行“举孝廉”之制。“举孝廉”是把孝顺廉洁之人推举给朝庭出仕做官。并把曾子所著的“孝经”做为士大夫们的必读之书。古人云:“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试想一个连自已父母都尽不到孝道的人,能为国家尽忠吗?中华民族只所以五千年来能繁荣昌盛,中国传统文化只所以光辉灿烂历代不衰,实在讲与古圣先贤所弘扬的孝道精神是分不开的;可以说没有孝的文化就没有今天朝气蓬勃的中华民族,至善圆满地佛陀教育也不会在中华大地上掘然兴起,以致扎根开花,硕果累累。佛教传入中土,只所以能在我国发扬光大,是因为佛教的甚深微妙之法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东西方圣哲的心法是一不是二,此心同,此理同。

我们知道《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门的孝经,它是佛陀在忉利天为其母摩耶夫人所说。而经中当机者是大愿地藏王菩萨。地,广大无垠,厚德载物,只有给予,无有索求,此本菩萨胸怀,以地喻心,是为心地,藏乃宝藏。心地的宝藏即是孝道,唯有孝敬才能开发我们自性心地上的无尽宝藏。孝是性德,唯有性德才能开发自性。朱子治家格言上讲:”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孔老夫子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为一体,没有分割,一心真诚的纪念,即是自性的一念相应,我们连远祖都念念不忘,哪有不孝顺眼前父母的道理呢?孔老夫子的教育是一世的教育,从人道开始,教给我们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而释迦牟尼佛的教育是三世的教育,也是从人道开始,教给我们世间和出世间一切法。在佛法修学的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等五大科目中,以《观无量寿佛经》中的净业三福为基础,而三福的第一条即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可见,孝不但是做人之本,也是成佛之根。《增广贤文》上讲:“孝悌为先务,本立而道生,尊师以重道,爱众而亲仁”。孝养父母不是说给父母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就尽到孝道了,要发自真心,孝是自性真心的流露,古人讲:“孝子原心不原迹,原迹世间无孝子”。孔子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夫孝者,善述人之事,善继人之志者也”。颜语云,“以爱妻子之心爱父母,孝行更笃”。而佛陀所讲的孝养父母更为广泛,它包括了三方面:

(1)养父母之身,(2)养父母之心,(3)养父母之志。

儒家虽然讲孝也包括了这三个方面,但佛教对此阐述更为深刻。根据自已的实际条件,尽心尽力给父母提供优越舒适的生活条件,即为养父母之身;更重要的是养父母之心和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心者,是让父母精神愉悦,心情舒畅,亦即时时事事要恒顺父母。颜语云:“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是说即使父母的某些言语行为错误,我们也不要与其顶撞,正所谓“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我们要用善巧方便从侧面向其解释劝导,用自已的智慧让他们认识正法,进而修学正法。“名士晚年皆归佛”最好能把他们引入佛教大门,我们通过对他们身心的调理,使堂上二老有个幸福快乐的晚年,在经声佛号中度过自已的余生,找到他们精神的归宿,命终驾返西界,往生净土,才是做到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者,即是自已的作为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孔子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亦即能养父母之志,才算做到了“孝”。这也是在孝道中最难做的一条。父母对我们的期望,我们在老人面前所立的志向,即是父母不在人世也要努力去完成才算养父母之志。譬如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成就学问,成就事业,成就道德,我们要扪心自问,按父母的愿望去努力做了吗?我们如果努力的做了,由于资质低劣或者其他原因,没有达到父母的理想,养父母之志你也算做的差不多了。父母希望子女团结,兄友弟恭,家庭和睦;如果我们弟兄不和,家庭矛盾纠纷就是不孝,父母希望孩子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尊敬重道;希望在工厂机关听领导的话,团结同事;如果你到学校不认真读书,调皮捣蛋,在机关不好好工作,当职工不服从领导,或领导不爱护职员,就是不孝,就是违背了父母的愿望。如果父母希望我们好好学佛,好好修行,我们能如理如法修学,将来成佛成菩萨,就是大孝,所谓“一人成佛,九族升天”。所以我们对这个孝字一定要认真休会,它所包括的内容一定要明白。我们兄弟和睦,工作认真,奉公守法,事事恒顺父母,不让父母操心担忧,父母对自已寄予的厚望努力精进去完成,就是孝顺。

孝顺父母的人一定会尊敬师长,古人云,’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孝顺父母的人,一定会尽忠报国,这是孝道性德之大用,把“孝”字扩充开来,通过孝敬自己的父母,你的慈悲真心自然显现,你会孝顺世间一切众生的父母,尊敬恒顺一切众生,所以“孝”是尽虚空遍法界的。真正做到“孝”,把“孝”做的究竟圆满只有佛陀,因为孝道如果做得究竟圆满了,你也就成佛了,即是等觉菩萨,因为他们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未破,“孝”亦尚未圆满,他们还未成佛,他们还在努力地去做。所以佛在说《地藏经》前放百千亿光明云,指出十种,第一种即是“大圆满光明云”,大圆满是我们的真如自性,而我们心地中的真如本性只有用孝道来开启。《地藏经》是入佛初学之法,其中心内容是孝亲尊师。孝道就是大圆满的大根大本,一切圆满从这里开始,无论是做人,做罗汉,做菩萨还是做佛。世出间法的修学都是建立在人道上,而人道的根基是孝道,无有孝道也就无所谓人道,如果连一个人都做不好,试想你能成菩萨成佛吗;由于孝道的重要,所以我们在讲“教”字的同时,把“孝“字发挥给大家介绍一下。

前面讲过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教育我们做什么呢?它教育我们认识宇宙人生真理,教导我们如何把握自已,充实人生。教给我们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夫妻,父子,朋友,家庭,单位如何能和谐美满,教给我们待人接物,持身处世,造命增福,修心养性等一糸列原理原则;教育我们断除迷惘烦恼,转迷成悟,离苦得乐以致自性回归净士,证入涅槃,叫我们知道生从何来,死向何去,为什么短暂的人生有这么多坎坷苦恼。它教导我们把形而上的道体与形而下的物象合而为一,明心见性,达一真法界,以至过活快乐,清净,安祥,自在的人生;它教导我们学习佛菩萨的伟大慈悲精神,以善法服利社会,以利他为正法指归,从而实现人性光辉的价值。所以佛教是至善圆满的教育,它包括了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竖穷三际,周遍河沙,那么它包括那些内容呢,这是我们下面要讲的第二个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8

主题

0

好友

123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09-1-2 22:36:38 |只看该作者
《佛学大辞典》解释十法界、正报、依报:
  • 佛法界,自觉觉他觉行共满之境界也。
  • 菩萨法界,为无上菩提修六度万行之境界也。
  • 缘觉法界,为入涅槃修十二因缘观之境界也。
  • 声闻法界,为入涅槃,依佛之声教修四谛观法之境界也。
  • 天法界,修上品十善,兼修禅定,生于天界,受静妙之乐之境界也。
  • 人法界,修五戒及中品十善,受人中苦乐之境界也。
  • 阿修罗法界,行下品十善得通力自在之非人境界也。
  • 鬼法界,犯下品五逆十恶,受饥渴苦之恶鬼神境界也。
  • 畜生法界,犯中品五逆十恶,受吞啖杀戮苦之畜类境界也。
  • 地狱法界,犯上品五逆十恶,受寒热叫唤苦之最下境界也。

要之感报之界分有十种不同,故谓之十法界。十法界之事经论无明说。此天台大师依经论之意而立,该收一切有情界之一种法门也。

  • 五戒:不杀生 不偷盗 不邪淫 不妄语 不饮酒
  • 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相反就是十恶。
  • 五逆:五种极逆于理的罪恶,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因此五种是极端罪恶的行为,任犯一种,即堕无间地狱,故又名“无间业”。

  • 正报:正报亦名正果,即五阴之身也。谓诸众生随其所作善恶之业,各各感得此身,正受其报,故名正报。(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 依报:亦名依果,即世界国土也。谓诸众生各各随其果报之身,依之而住,故名依报。

四圣法界:佛、菩萨、缘觉、声闻

佛 妙觉菩萨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上正等正觉,大涅槃 如: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

《妙法莲华经》云『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所以者何。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大般涅槃经后分》云『如来已于无量无边无数阿僧祇劫。永舍五欲妻妾婇女。于世间法已作霜雹。难勤能勤。难行能行。一切菩萨出世苦行勤苦修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行之道甚深微妙清净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六波罗蜜。无不具足。修习如来十力大悲四无所畏。三解脱门十八大空。六通五眼。三十七品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切诸佛寿命。一切净佛国土。一切成就众生。一切难行苦行。一切摄善法戒。一切摄众生戒。一切摄律仪戒。一切功德。一切智慧。一切庄严。一切大愿。一切方便。如是等不可思议福德智慧。皆已成就无不具足。断除一切不善。断除一切烦恼。断除一切烦恼余习。通达四谛十二因缘。于菩提树降伏四魔成就种智。如是妙法悉修习已。尔乃一切诸佛唱言。善哉善哉。同以法性智水灌法身顶。乃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因缘。我今号天人师。十力种觉。至极世尊。天上人间无与等者。等视众生如罗睺罗。故名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佛不思议法 更多对佛的描述

大乘等觉菩萨位尚有一分生相无明未破。如:弥勒菩萨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
大乘十地菩萨位十法云地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华严经云:菩萨住此地。多作摩醯首罗天王。)
九善慧地发真如用,名善慧地。(华严经云:菩萨摩诃萨。住此地。多作二千世界主。大梵天王。)
八不动地一真如心,名不动地。(华严经云: 菩萨摩诃萨。住此地。多作大梵天王。主千世界。)
七远行地尽真如际,名远行地。(华严经云:菩萨摩诃萨第七远行地。菩萨住此地。多作自在天王。)
六现前地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华严经云:菩萨摩诃萨第六现前地。菩萨住此地。多作善化天王。)
五极难胜地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华严经云:菩萨摩诃萨第五难胜地。菩萨住此地。多作兜率陀天王。)
四焰慧地明极觉满,名焰慧地。(华严经云:菩萨摩诃萨第四焰慧地。菩萨住此地。多作须夜摩天王。)
三发光地 净极明生,名发光地。(华严经云:菩萨第三发光地。菩萨住此地。多作三十三天王。)
二离垢地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华严经云:菩萨摩诃萨第二离垢地。菩萨住此地。多作转轮圣王。)
一欢喜地 如:龙树菩萨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楞伽经》中,佛告大慧: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华严经云: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初地。多作阎浮提王。)
大乘十回向菩萨位十等法界无量回向性海圆成,心等法界,含摄周遍,量等虚空,名等法界无量回向。
九无缚无著解脱回向诸法本空,心无缚著,于根尘中,得大解脱,名无缚无著解脱回向。
八真如相回向即一切法,离一切相,缘生无性,体即真如,名真如相回向。
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十方众生,皆我性具,本际平等,无有高下,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于诸佛地,起万行因,依因趣果,取涅槃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五无尽功德藏回向一切世界,过恒河沙佛,自性功德,重重无尽,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四至一切处回向觉智周圆,无所不遍,名至一切处回向。
三等一切佛回向本觉之理,湛然常住,能觉之智,齐于诸佛,名等一切佛回向。
二不坏回向正显中道,归趣本觉,回入法身,无能坏者,名不坏回向。
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化度众生,离众生相,回无为心,向涅槃道,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大乘十行菩萨位十真实行圆融德相,清净无漏,真无为性,妙契真实,名真实行。
九善法行妙观慧中,显圆融德,能入诸佛法轨中,名善法行。
八尊重行缘般若故,成无著行,故六度中,特尊般若,名尊重行。
七无著行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于一尘中,现十方界,尘界交现,不相留碍,名无著行。
六善现行既离痴乱,则能现诸相,同异圆融,名善现行。
五无痴乱行了达法门,悉无错误,名离痴乱行。
四无尽行三际十方,化身无尽,名无尽行。
三无嗔恨行等视众生,不见其过,名无嗔恨行。
二饶益行饶利众生,使得法利,名饶益行。
一欢喜行随顺众生,随喜功德,名欢喜行。
大乘十住菩萨位十灌顶住菩萨既为佛子,佛以智水灌顶,藉表成人,名灌顶住。
九法王子住长养圣胎,绍隆佛种,堪作法王之子,名法王子住。
八童真住佛之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如童真之可贵,名童真住。
七不退住身心增长,无有退缺,名不退住。
六正心住心念同佛,惟得其正,名正心住。
五方便具足住自利利他,方便具足,名方便具足住。
四生贵住冥契妙理,行与佛同,气分感通,成如来种,名生贵住。
三修行住心所涉知,俱得明了,遍修诸行,皆无留碍,名修行住。
二治地住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则一切皆治,名治地住。
一发心住以真方便,假十信之用,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大乘十信菩萨位

以上修习六度万行

十愿心遍游十方,化导众生,随其所愿悉得满足,名曰愿心。
九戒心安住净戒,心光常凝,名曰戒心。
八回向心以保持修道力故,与佛光相交格,名回向心。
七护法心进趣功纯,保持不失,与十方如来,气分相接,名护法心。
六不退心定发光明,进修无懈,深入自性,名不退心。
五定心百杂粉碎,心体湛然,名曰定心。
四慧心心纯行勤,智慧自生,名曰慧心。
三精进心不杂曰精,不退曰进,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二念心虽在无数劫中,舍身受身,此现前一念,决定不忘,名曰念心。
一信心 天台智者大师肉身不坏,自称尚且还没有达到此位心与理合,确切不移,灭一切妄想,名曰信心。

中乘辟支佛
也叫独觉、辟支佛,修习十二因缘

缘觉于佛世听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者,名为缘觉。
独觉生于无佛之世,观诸法生灭因缘而自行悟道者,名为独觉。

小乘(声闻乘)四果

修习苦、集、灭、道四圣谛

四果阿罗汉 无生、化城涅槃。如:大目犍连、舍利弗断尽三界八十八使见惑。及欲界九品思惑,并色无色界八地七十二品思惑。
三果阿那含 不来人间,居阿那含天断尽三界八十八使见惑。及欲界九品思惑。
二果斯陀含 一往来人间断尽三界八十八使见惑,及欲界思惑前六品。
初果须沱洹 七往来人间断尽三界八十八使见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8

主题

0

好友

123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09-1-2 22:44:38 |只看该作者

六凡法界:天人、阿修罗、人、鬼、畜生、地狱,处于三界内

三界之无色界

正报无有色蕴,依报亦无国土宫殿,唯以心识住于深妙禅定。

三界之无色界

正报无有色蕴,依报亦无国土宫殿,唯以心识住于深妙禅定。

四空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8万大劫 成语:想入非非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无所有处天寿命6万大劫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回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识无边处天寿命4万大劫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惟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空无边处天寿命2万大劫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三界之色界

离淫欲、饮食二种欲望

昂旺朗吉堪布开示说:色无色界天身常在定中,似无痛苦,又享长寿,如无想天寿五百大劫,非想非非想天寿八万大劫,该很好了。实际上,定中虽然经过很长的时间与极短的时间一样。譬如我们冬天夜里,睡着了不作梦,很长的一夜,也像一剎那就过了。尤其是非想非非想处天,如果依出世间定来修还有一条出路。果是修世间定,到了此处就已经到了三界最高处,何日命尽,决定只有向下堕落的。所以,就是无色界的天人,也是为行苦所随逐,不得自在。集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在这个以苦为性的三界中,应当求一个永久的解脱。

四禅五不还天

又称净居天,三果圣人居住

色究竟天阿那含天。若菩萨修德成满,于此示现一切世间最高大身者,为报身佛,亦即菩萨所见佛身相好无边者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善现天阿那含天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
善见天阿那含天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一切沈垢。如是一类,名善见天。
无热天阿那含天机括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
无烦天阿那含天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
四禅舍念清净地无想天外道所修若于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
广果天 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
福爱天 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如是一类,名福爱天。
福生天 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乐非常住,久必坏生。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如是一类,名福生天。

三禅离喜妙乐地

三界内最快乐在三禅境界,不能执着于此

遍净天 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託现前,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
无量净天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
少净天 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二禅定生喜乐地光音天没有音声,口发光而为言语。地球人最初就是从光音天来的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
无量光天 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
少光天 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湛生光。如是一类,名少光天。
初禅离生喜乐地大梵天上帝所在;身长一由旬半;天寿一劫半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
梵辅天身长一小由旬;天寿一小劫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
梵众天身长半小由旬[二十里];天寿半小劫[八万三千九百九十岁]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上界天人相貌,原同下界。以彼福德增上,表相较之下界胜妙。世人作业有善恶杂沓,故感粗色垢身。天人因地作业纯善,故感细色妙身。

三界之欲界 五趣杂居地三界之欲界 五趣杂居地

欲界六天他化自在天魔王居此天;人间一千六百年,为他化自在天一昼夜;他化自在天人寿为一万六千岁;身长三里;天衣半铢;相视成淫。无世间心,同世行事。于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终之后,遍能出超化无化境。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
化乐天人间八百年,为化乐天一昼夜;化乐天人寿为八千岁;身长二里半;天衣一铢;唯相向笑,便除热恼。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玉体}横陈时,味如嚼蜡,命终之后,生越化地。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
兜率天弥勒菩萨现居此天,将来下生人间成佛;人间四百年,为兜率天一昼夜;兜率天人寿为四千岁;身长二里;天衣一铢半;执手热恼便息。一切时静,有应触来,未能违戾,命终之后,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如是一类,名兜率陀天。
夜摩天人间二百年,为夜摩天一昼夜;夜摩天人寿为二千岁;身长一里半;天衣三铢;才抱成淫,俱起染心,暂时相抱,热恼便息,唯一起染,虽受抱乐,而不成淫,若俱无染心,虽相执抱,如亲相敬爱,而无过失。逢欲暂交,去无思忆,于人间世,动少静多,命终之后,于虚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类,名须焰摩天。

忉利天

也叫三十三天

玉皇大帝所在;佛陀在此天为母讲地藏经;人间一百年,为忉利天一昼夜;忉利天人寿为千岁;身长一里;天衣六铢;形交成淫,与人无别,然风气泄,热恼便除,非如人间有余不净。于己妻房,淫爱微薄。于净居时,不得全味,命终之后,超日月明,居人间顶。如是一类,名忉利天。

四天王天

天龙八部多为此天所摄;人间五十年,为四天王天一昼夜;四王天人寿为五百岁(以本天时间为标准);身长半里;天衣十二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形交成淫,与人无别,然风气泄,热恼便除,非如人间有余不净。

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于邪淫中,心不流逸,澄莹生明,命终之后,邻于日月,如是一类,名四天王天。

东方持国天王 管理二部:乾达婆【寻香神歌神】毗舍阇【啖精气鬼】
南方增长天王 管理二部:鸠槃茶【瓮形鬼】魇魅鬼
西方广目天王 管理二部:龙富单那
北方多闻天王 管理二部:夜叉【男鬼】罗刹【女鬼】
阿修罗道

有四种阿修罗类。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阿难。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有时将阿修罗列为三善道中,因为他修下品五戒十善,所以有善根。有时将阿修罗列为四恶趣中,因为他嫉妒心重,斗争心强。天上的阿修罗,就是天上的强盗。人间的阿修罗,就是人间的土匪,畜生的阿修罗,就是害群之马,这种阿修罗马,不守规矩,专找其它的马的麻烦,不是咬就是踢,令马群不得安宁。总而言之,凡是喜欢斗争者,就是阿修罗。——宣化上人讲述

仙道

修布施持戒之福而我慢谄曲。仙神二者,为佛家所不取。

绝行仙 坚固变化而不休息,觉悟圆成,名绝行仙。
精行仙 坚固交媾而不休息,感应圆成,名精行仙。
照行仙 坚固思念而不休息,思忆圆成,名照行仙。
道行仙 坚固咒禁而不休息,术法圆成,名道行仙。
通行仙 坚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圆成,名通行仙。
天行仙 坚固津液而不休息,润德圆成,名天行仙。
空行仙 坚固动止而不休息,气精圆成,名空行仙。
游行仙 坚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圆成,名游行仙。
飞行仙 坚固草木而不休息,药道圆成,名飞行仙。
地行仙 彼诸众生,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地行仙。

人道

修五戒十善。佛在人间示现成佛。人有南赡部洲、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等四处。我们属于南赡部洲(地球)人。北俱卢洲没有佛法,人寿皆千岁,衣食自然,但是不信佛法。所以韦陀菩萨是三洲感应。转轮圣王。

熟谙世故,人情练达类 彼诸循伦,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达类。
世智辩聪类 彼休征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明类。
文人类 彼应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文类。
劳苦类 彼服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劳类。
优柔懦弱类 彼食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柔类。
卑微下贱类 彼蛔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微类。
凶狠类 彼毒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很类。
庸俗类 彼狐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庸类。
妖异类 彼咎征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异类。
冥顽类 彼枭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顽类。
畜生道鸽犬猫类 依人之鬼,人亡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循类。
灵禽瑞兽类 明灵之鬼,明灭报尽,生于世间,多为休征一切诸类。
春燕秋雁类 和精之鬼,和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应类。
蚕貂驴马等类 绵幽之鬼,幽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服类。
鸡鸭猪羊等类 受气之鬼,气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食类。
蛔蛲等肠虫类 衰疠之鬼,衰穷报尽,生于世间,多为蛔类。
毒蛇蝮蝎类 虫蛊之鬼,蛊灭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毒类。
狐狸类 畜魅之鬼,畜死报尽,生于世间,多为狐类。
咎征淫兽类 风魃之鬼,风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咎征一切异类。
枭鸟类 物怪之类,物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枭类。
饿鬼道传送鬼 贪党为罪,是人罪毕,遇人为形,名传送鬼。
役使鬼 贪成为罪,是人罪毕,遇明为形,名使役鬼。
魍魉鬼 贪明为罪,是人罪毕,遇精为形,名魍魉鬼。
魇鬼 贪罔为罪,是人罪毕,遇幽为形,名为魇鬼。
饿鬼 

贪傲为罪,是人罪毕,遇气成形,名为饿鬼。

疠鬼 贪忆为罪,是人罪毕,遇衰成形,名为疠鬼。
蛊毒鬼 贪恨为罪,是人罪毕,遇虫成形,名蛊毒鬼。
魅鬼 贪惑为罪,是人罪毕,遇畜成形,名为魅鬼。
魃鬼女妖贪色为罪,是人罪毕,遇风成形,名为魃鬼。
怪鬼 若于本因,贪物为罪,是人罪毕,遇物成形,名为怪鬼。

地狱道

详情请见《地藏菩萨本愿经》

因果实鉴-地狱变相图

一百零八地狱 见见一根,单犯一业,是人则入一百八地狱。
三十六地狱 三业不兼,中间或为一杀一盗,是人则入三十六地狱。
十八地狱 

身口意三,作杀盗淫,是人则入十八地狱。

八地狱 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则入八无间狱。
阿鼻地狱无间地狱地狱十因六果,皆是众生迷妄所造。若诸众生,恶业同造,入阿鼻狱,受无量苦,经无量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8

主题

0

好友

123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地板
发表于 2009-1-2 22:48:26 |只看该作者

【饿鬼】六道之一,即时常遭受饥饿的鬼类。其中略有威德的,成为山林冢庙之神,能得祭品或人间的弃食,无威德的,则常不得食,甚至口中因渴出火。——《佛学常见辞汇》



生死书注:大学毕业后的1991年,同系同学叶文忠曾经对我讲过他老家的一个故事,一个老人家去世后几天又活了过来,向人们描述了他所见的恐怖景象。我在听他讲这个故事后的第三年才见到了《地藏菩萨本愿经》,对比经文才知道,那个老人家死后所见到的是地狱的景象。世界三大宗教都说有地狱。

《地藏菩萨本愿经》中写道:地藏菩萨告普贤菩萨言。仁者。此者皆是南阎浮提行恶众生。业感如是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是故众生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父子至亲岐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或有地狱赤烧铜柱使罪人抱。

黄念祖居士《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中写道:阿罗汉想到在地狱中受的苦,他就流汗,甚至流出血汗,知道可怕。阿罗汉得了通,所以不忘,一般众生都忘了,地狱中人更健忘,在地狱中的,火烧着的铜柱,他见到是一个极美的女人,就过去拥抱,一抱就把自身烧枯了。烧枯了,风一吹又活了,活了他就不记得了,又看见美女,又去抱,又烧了。一夜之间多少万次,他始终记不住。阿罗汉记住了,想起来流血汗,他知道恐怖,就不敢再做恶,他来劝大家就非常亲切。

相关文章:来自地狱的声音因果实鉴-地狱变相图

天人的时间,寿命,身长,衣重出自宣化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第1册第111页。



三界共有二十八天

  即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在此三界二十八天中,只有欲界的四王天与忉利天,因依须弥山的地界而居,故称地居天,夜摩天以上,都是凌空而处,故名空居天。

六欲天有:四天王天、三十三天(也叫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六处

  以下节选自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唐 玄奘译〗:论曰。梵众天等。由对治力。于诸欲法。皆已远离。唯六欲天。受妙欲境。六欲天者。一四大王众天。谓彼有四大王及所领众。或彼天众事四大王。是四大王之所领故。二三十三天。谓彼天处。是三十三部诸天所居。三夜摩天。谓彼天处。时时多分称快乐哉。四兜率天。谓彼天处。多于自所受。生喜足心。五乐变化天。谓彼天处。乐数化欲境。于中受乐。六他化自在天。谓彼天处。于他所化欲境。自在受乐。


四天王天、忉利天形交成淫。与人无别。然风气泄。热恼便除。非如人间有余不净。
夜摩天众。才抱成淫。俱起染心。暂时相抱。热恼便息。唯一起染。虽受抱乐。而不成淫。若俱无染心。虽相执抱。如亲相敬爱。而无过失。
兜率天天。但由执手热恼便息。
乐变化天。唯相向笑。便除热恼。
他化自在。相视成淫。  随彼诸天男女膝上。有童男童女。欻尔化生。即说为彼天所生男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8

主题

0

好友

123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5#
发表于 2009-1-2 22:50:06 |只看该作者
 

身体的形成生命的形式有十二种

文字:出自《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出自楞严经﹞谓诸有情,由颠倒妄想,起惑造业,随业感报,各各不同,故有十二类也。


[一、卵生],卵生者,从壳而出生也。谓此类有情,因虚妄颠倒之惑,起飞沉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鱼鸟龟蛇之类是也。(飞沉者,若想念浮举,则为飞禽;若情念沉重,报为鱼蛇之类也。)

生死书注:佛经上说,人也有胎生的,也有卵生的,也有湿生的,也有化生的。现在的人几乎全都是胎生的,湿生的几乎没有,化生的只听说过莲花生大师化生于西印度达喇郭啸海五色莲花中,卵生的倒是有记载,如下:

左图是一个手工制成的软陶仿真玩偶,为下面的报道作示意图。《文汇报》1990年2月10日三版的“印尼发现卵生人”一文章节录:

探险队领队,西德人类学家劳?沃费兹博士和其他10名探险队员,为了研究原始部落生活,深入印尼婆罗洲的热带雨林,在一处山脊原始大树上挂着一群原始土人,住处是一个个用树叶青草砌搭成的鸟巢状建筑物。土人身高4英尺,全身赤裸。20多个土人到探险队面前,不害怕,没有敌意,还拿出他们的主食大蚯蚓,请队员吃。

这伙原始人将探险队带到树上的他们的住处—— 一个建筑在几棵大树上的巨大平台,只见一群大约30多个女土人,正坐在一枚枚白色的大蛋上进行孵化工作。其中,有一位婴儿开始破壳而出了。探险队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搞清了女土人整个生育过程。原来女土人怀孕6个月后,便会生下一枚大蛋来, 再接着进行3个月孵化,9个月完成整个生育过程。这时,做母亲的就和常人一般,用母乳哺育婴儿。


[二、胎生],胎生者,从胞胎而出生也。谓此类有情,因爱欲杂染之惑,起横、竖乱想之业,惑业相滋,故感此生之报,即人畜龙仙之类是也。(横、竖者,人身竖,而畜生横也。因行正道,得为人类,故身竖;因行邪道,感生畜类,故身横也。)

[三、湿生],湿生者,从湿处而受生也。谓此类有情,因颠倒执着之惑,起翻覆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含蠢蠕动之类是也。(翻覆即飞伏也。因违义背信,翻覆任情,遂感蠢蠕飞伏之类也。)


[四、化生],化生者,无而忽有也。又离此旧形,易彼新质,为化生也。谓此类有情,因颠倒变易之惑,起舍故取新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转蜕飞行之类是也。(转蜕飞行者,如蚕蜕形为蛾,如雀化蛤之类。)



生死书注:我们都知道有种春节燃放的礼花叫做“天女散花”。说到天女散花的来历,是佛陀当年说法的时候,天女散花供养佛陀。那些散花的天女们来自天人,就是属于化生的生命。西方极乐世界是莲花化生的。


[五、有色],有色者,有形碍明显之色也。谓此类有情,因颠倒障碍之惑,起精耀乱想之业,惑业显著,故感此生之报,即休咎精明之类是也。(休咎精明者,如星辰,吉者为休,凶者为咎;爝火蚌珠,皆精明之类,爝火即萤火也。)



[六、无色],无色者,无有形色也。谓此类有情,因颠倒销散之惑,起阴隐乱想之业。惑业暗昧,故感此生之报,即空散销沉之类是也。(空散销沉者,色尽心亡,猒空绝想,沉冥幽隐,即无色界外道之类是也。)


[七、有想],有想者,从忆想所生也。谓此类有情,因颠倒罔象之惑,起潜结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神鬼精灵之类是也。(罔象者,似有似无也。潜结者,潜即隐伏,结即凝滞也。)


[八、无想],无想者,想心昏迷,无所觉了也。谓此类有情,因顽钝愚痴之惑,起枯槁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精神化为土木金石之类是也。(精神化为土木金石者,如华表生精,如黄头外道化为石是也。)



唐朝诗人王建诗《望夫石》: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日风和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九、非有色],非有色者,谓虽有形色,而假他所成也。谓此类有情,因虚伪相待之惑,起因依乱想之业,惑业相染,故感非有色相成色之报,即水母以虾为目之类是也。(非有色相成色者,如水母本无自类之色相,故曰非有色相,以水沫为身,以虾为目,故曰成色也。)



[十、非无色],非无色者,因声呼召而能成形也。谓此类有情,因相引妄性颠倒之惑,起呼召乱想之业,惑业相附,故感非无色相无色之报,即咒诅厌生之类是也。(非无色相无色者,如虾蟆等,从自类生,不假他成,故曰非无色相,藉声得生,故曰无色。咒诅猒生者,咒诅亦呼召耳,猒即祷也,如虾蟆以声附卵,然后生长,非声则坏;又孔雀,雌者闻雄者鸣,即有娠,生雏,此等物类,若由厌祷而生也。)


[十一、非有想],非有想者,谓借他之身以成自类也。谓此类有情,因诬罔颠倒之惑,起回互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非有想相成想之报,即蒲卢等异质相成之类是也。(诬罔即诳惑也,回互犹转换也。蒲卢,蜾羸也,取青虫以为己子,乃诬罔回互之义也。非有想相成想者,如青虫,非蒲卢之类,故曰非有想相而能成己之子,故曰成想也。)


[十二、非无想],非无想者,谓虽亲而成怨害也。谓此类有情,因怨恨颠倒之惑,起杀害妄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非无想相无想之报,即土枭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之类是也。(非无想相无想者,父母有爱,故曰非无想相;后时成大,父母遭食,故曰无想也。土枭,食母鸟也;破镜,食父兽也,形如貙而虎眼。今云鸟者,恐译误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8

主题

0

好友

123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6#
发表于 2009-1-2 22:55:14 |只看该作者

“法”是什么意思

“法”字的梵语是达磨Dharma。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的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这就是说,每一事物必然保持它自己特有的性质和相状,有它一定轨则,使人看到便可以了解是何物。例如水,它保持着它的湿性,它有水的一定轨则,使人一见便生起水的了解;反过来说,如果一件东西没有湿性,它的轨则不同于水的轨则,便不能生起水的了解。所以佛教把一切事物都叫做“法”。佛经中常见到的“一切法”、“诸法”字样,就是“一切事物”或“宇宙万有”的意思。照佛教的解释 ,佛根据自己对一切法如实的了解而宣示出来的言教,它本身也同样具有“任持自性、轨生物解”的作用,所以也叫做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8

主题

0

好友

123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7#
发表于 2009-1-2 22:56:38 |只看该作者
 

请问何谓法身佛?化身佛?报身佛?
在谈法身佛、报身佛和化身佛之前,我们先来了解自己的法、报、化三身。法身是什麽?法身就是自己真正的生命,就是本自具足、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去不来、能生万法、不会断灭的这念心。这念心能见、能闻、能知、能觉,而一切千变万化的世界都呈现在这念心中;这都是法身含融一切的显现。因此这念永不断灭的心,就是我们法身。

一般人总以为未出生前,自己不曾存在过;而一口气不来之后,自己也将消失于无形,认为生命就是从生到死这几十年的经历。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观念。事实上,有情众生的真生命是无始无终的,而我们从出生至死亡的过程,只是一期一期轮迴报应身的呈现。无始无终的法身,才是我们真生命。

报身,顾名思义就是报应所得之身;例如人、天人、动物、孤魂野鬼等,这些都是不同的报应身。就人而言,有些人出生富贵豪门、有些人出生贫贱寒舍,有些人长得庄严俊美身强体健、有些人长得残缺丑陋羸弱多病,有些人天生聪明伶俐多才多艺、有些人天生愚昧鲁钝笨手笨脚。为什麽?这不能怪上天不公平,一切都是自己造业,自己承受果报而已。经云:「所作业不亡,纵经百千劫,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因为过去所造的业因不同,所以现在感得的果报身也不一样。因果报应历历不爽,这才是宇宙间最公平的律则。


化身就是变化万千之身份。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空和人事物的境况下,就会有不同的身份。例如:在儿女面前是父母的身份;在父母面前又成了儿女;在配偶面前是丈夫或妻子;在同事面前则成了主管或员工;下了班,到学校在职进修,又变换成学生的身份……。虽然是同一个人,但是场合对象不同、时节因缘不同,自己的身份亦随之改变。

瞭解了自己的法、报、化三身后,我们可以再进一步地认识佛的三身:清淨法身佛、圆满报身佛、千百亿化身佛。

法身空寂,本自清淨,周遍含融,能生万法。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乃至一切物 象、心念等,都是法身所现。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心即佛心,但因无明障蔽,所以众生不能自见其本自清淨与佛无异之法身。若能证悟空性,漏尽无明,所谓「无明分分破,法身分分见」,最后必能契悟清淨法身佛的境地。

报身是因智慧心起观照作用而感得的果报,行一切善法观照自心修证圆满,就能成就圆满报身佛的果位。报身佛位居淨土世界,例如释迦牟尼佛的报身居于华藏世界,此淨土世界中尚有诸多菩萨,他们是报身佛所教化的对象。

众生无量,佛也无量;世界无量,佛土亦是无量。佛应机缘,化现在百千万亿世界中化导众生,不同世界的化佛,各有其名号,如娑婆世界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此一化现的佛身就称为化身佛。

法身是万法的本体,报身和化身则是法身所呈现的相貌和作用。体、相、用三位一体,法、报、化不即不离,总不出这一念心的范围。修行就是要在这一念心上用功,时时觉察、觉照自己的言行举止、起心动念,是否是善念?是善行?先以世间善法为基础,修一切善断一切恶,然后更进一步修善不执着善,契悟空性,观空不住空,惑破尘沙,终究必能成就法报化一体三身的佛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9

主题

0

好友

3147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灌水之王 突出贡献

8#
发表于 2009-1-4 21:15:14 |只看该作者
还是有图的生动。 
微笑是心里开出的小花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云水网 ( 鲁ICP备09069806号 )

GMT+8, 2024-6-15 08:36 , Processed in 0.05597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