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 在精神分析过程中,借助他的贴近体验式共情性观察模式,科胡特追踪“自体”的发展——但不是做为一个“概念”或心理表征(如客体关系理论那样),而是做为一个囊括整个心理结构的“主导”性建构,即具有时空连续性的内在体验。他观察到,个别患者如前述的 F 小姐,被说成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后来又被称为“自体障碍”——他们表现出明确的综合症。这些患者的特征包括极不稳定的心境,以及极为敏感于失败、失望、冷落,对这些患者的最终诊断,主要不是依据这些症状、而是依据出现在治疗中的某些未解决需要,他称之为“自体客体移情”。
主体间的理论则是以“更广泛地努力去建构经验”为核心。Atwood and Stolorow(1984)如此描述:“我们框架的进展引领我们更进一步,可以假设有另一个更一般更普遍的原则,即维持经验组织的需要,这是人类行为的中心动机。”主体间建构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建构了他独一无二的组织原则,这些原则自动化地、无意识地操控了他的行为。每个人都自动化根据其独特的心理法则来建构他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