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 识 佛 教
幸福美满的教育(上)净空 主讲
上篇主要内容:一、 什么是佛法?二、 什么是佛教?三、 现代的变体佛教 四、 佛陀教育的目标(一) 佛教的学位制度(二) 佛教的教学目标 五、 佛陀教育之入门——地藏经(一) 大圆满(二) 大乘圆满法
工 前 言 正确的认识佛教,对于初机很重要!很多的同修对佛教的观念是错误的,所以我们广泛的印行、流通此书,帮助初学,把佛教的正确观念树立起来。虽然言未完全尽意,但是真诚的供养、真诚的发心,希望有缘的同修,都能欢喜,并得到真实的受用和法益!
一、什么是佛法? 诸位同修:在修学佛法之前,一定要对于佛法有正确的认识。假如我们把佛法认错了,即使费了许多的时间修学,到后来得不到结果,这就非常可惜!因此,我们先把「什么是佛法」,给诸位同修作最简单扼要的一个汇报。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世尊在三千年前,出现在北印度。根据中国历史所记载,佛诞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于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入灭,住世七十九年。现代中国佛教,老一辈的大德们,对佛入涅槃的纪念日,便是用这个纪年。历史上记载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曾经为大众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佛入灭后一千年,也就是中国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佛教才正式传入中国。 我们想要认识佛教,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佛」?什么是「法」?什么是「佛法」?什么是「佛教」? 这几个问题,对于我们修学,关系非常之大。「佛」这一个字,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它是「智慧、觉悟」的意思。当年为什么不用「智、觉」这两个字来翻译,而采「佛陀」这个音译呢?因为佛陀的含意,是无限的深广,我们中国字汇里的智、觉二字不能够全部包括,因此,就采用音译,然后再加以批注。「佛」这一个字,有体、有用。从它的本体上说是「智慧」,从它的作用上来讲是「觉悟」。就体上讲,智有三种:第一、「一切智」:用现代哲学的名词来讲,就是正确的了解宇宙的本体;这样的智慧,在佛法里称为「一切智」。第二、「道种智」:种是指种种繁多的现象,宇宙之间的现象,种类无量无边,这许许多多的现象,怎么产生的?从哪里来的?现象、过程如何?后来结果如何?能够正确明了宇宙万象的智慧,叫做「道种智」。第三、「一切种智」:就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究竟圆满的明了,没有一丝毫的迷惑,也没有一丝毫的差误,这样的智慧,叫做「一切种智」。释迦牟尼佛,具足这三种智。由这个智慧起作用,当然,对于整个宇宙人生的真相,得到完全正确的了解。智慧起用就是大觉。
佛在经上给我们说「觉」也有三类:第一、是自己觉悟了。第二、是能够帮助别人觉悟,这叫做觉他。第三、是圆满的觉悟。小乘阿罗汉、辟支佛,这些人自己觉悟。他们自觉之后,还没有发心,主动的去帮助别人觉悟;经典里常常说这是小乘人。大乘菩萨自觉之后,能够主动的去帮助一切希望觉悟的人。「希望觉悟」,就是机缘成熟,菩萨一定会主动的帮助他,使他从自觉到究竟圆满的觉悟。这「究竟圆满」正如同其它宗教里面赞美「全知全能」的主——上帝——一样,在佛教称之为「佛陀」。 佛告诉我们,这样圆满的智慧、德能,「觉」就是它的德能,它的作用,一切众生本来具足。圆觉经中讲得很清楚,「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也是华严经上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换句话说,众生与佛都是平等的,没有差别。现在我们把智慧、德能都失掉了!怎么失掉的?佛用一句话,把我们的病根说出来了——「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就是我们的病根之所在。我们从佛境界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就是受妄想、执着之害;每天还在继续不断的搞生死轮回,也是妄想、执着;生活过得这么苦,还是妄想、执着。妄想、执着的确是一切迷惑、灾难的病根啊!妄想、执着去掉一分,我们就得一分自在,就恢复一分的智觉;要把妄想、执着断得干干净净,我们的佛性就重新又恢复了,恢复到本来佛了,这个事实真相佛在大经里面明白的告诉了我。
大智大觉的对象,就是无尽时空里面所包含的一切万事万物。这个「万」不是数字,只是形容极多——无量的无量。佛经上常说,人身上一根汗毛,或说微尘,这是讲小的。「正报」小的毛端,「依报」小的微尘;大的可到虚空法界,这一切事物就是我们智觉的对象,佛用一个代名词代表这些万事万物,这个代名词就叫做「法」。所以「佛法」这两个字连起来,就是无尽的智慧、觉悟,觉了宇宙人生一切万事万法。中国人常讲「佛法无边」,确实是无量无边。所觉的对象没有边际,能觉的智慧也没有边际。这无量无边的智觉,诸位要记住,是自己的本能。 不过这里面还有一件事情是我们很不容易体会的,那就是佛跟我们讲:「我们本能的智觉与智觉的对象(宇宙人生万事万物),是一不是二。」这个我们很不容易理解。实在说,如果我们很冷静的去思惟、观察:假如佛所说的这句话真的能成立——这个智觉是究竟圆满的——,那这句话就可以相信,我们便应该相信;如果说「能知」跟「所知」是对立的,这个智与觉就很难讲到圆满;换句话说,那是有限的,不是究竟圆满的。但是佛告诉我们,「能知、能觉」与「所知、所觉」是一不是二。这是佛法里面常讲的「一真法界」,也就是华严最真实、最圆满、最高的境界。净土宗讲的西方极乐世界都是属于一真法界。以上,我们明了「佛法」这个名词的含意,对于什么叫「佛法」,会有一个粗浅的认识。民国初年有一位欧阳竟无先生,是当代的大佛学家,他在南京创立支那内学院,培养了不少的佛教人材,有出家的,有在家的。这一位大师,于民国十二年,在第四中山大学(现称南京师范大学)发表了一次讲演,讲题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当时在中国引起相当的震撼。他举了很多例子为佛法正名。这篇讲演由王恩洋居士整理印成小册,台湾也有流通,诸位仔细看看,他的观点是非常正确。
二、什么是佛教?佛教究竟是什么呢?学佛的人不能不知道。「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教育内涵包括了无尽无边的事理,比现代大学里面的课程内容还要多。时间上,它讲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上,它讲我们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无尽的世界。所以它是教学、是教育,不是宗教;它是智慧、觉悟宇宙人生的教育。中国孔子的教育,是讲一世(一生)——从生到死的教育。佛法是三世的教育,讲过去、现在、未来。
佛教真的是教育吗?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个疑问就会消除。在日常生活中,只有教学才有师生的称呼,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根本的老师(本师),就是表示这个教育是他老人家创始的,他是第一位创办人。我们自称为「弟子」,弟子是中国古时候学生的自称。由这些称呼,我们知道我们跟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就宗教而言,上帝与信徒不是师生关系。佛门则是清清楚楚说明,佛与我们是师生关系;我们与菩萨是同学的关系——菩萨是佛早期的学生,我们是佛现在的学生。我们与菩萨是前后期同学,菩萨是我们的学长,这事要弄清楚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称呼出家人为「和尚」,其实在一个寺院里只有一位和尚。「和尚」是印度话,翻作「亲教师」。就是亲自教导我的老师,就像现在学校里的指导教授,他是直接指导我的,关系非常亲近、密切。他若是不直接指导我,就称他为「法师」这如同学校里的老师很多,但他没有上过我的课,没有指导过我。「和尚」与「法师」的差别就在这里。代表和尚教学的老师称作「阿阇黎」。阿阇黎的言行,可以做我们的榜样,可以做我们的模范,我们可以跟他学习。这些称呼在教育里才有,宗教里面没有这种称呼。由此可以证明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再从佛教道场的组织(中国佛教寺院)来看,寺院是佛教教学与佛教艺术相结合的一个教育机构,就像现在的学校与博物馆结合在一起。这种形式,就是现代所讲的艺术教学。现代人处处讲艺术,佛教在二、三千年前就实行艺术教学了。从寺院的组织也能看出它与现代的学校大致相同。「和尚」相当于学校校长,是主持教学政策的人,课程是他制定的,教师是他聘请的,这是和尚的职责。和尚下面有三位帮助他的人,佛家称为纲领执事,分掌三个部门:掌管教务的称「首座」;掌管训导的称「维那」;掌管总务的称「监院」。名称与学校不相同,实际上他们管的事务跟现代学校里面的教务、训导、总务没有两样,可知寺院机构的组织确实是一所学校,是一所非常完整的学校。中国过去称之为「丛林」,「丛林」就是佛教大学。我们从佛教的起源,一直到中国佛教的建立,可见它的确是一个教学的体系,这事实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然后才知道我们到底在学什么!
五、佛陀教育之入门——地藏经
(一)大圆满 佛家的教学目的、方针我们知道了。再要说明的就是佛一生中所说的法。佛说什么法?就是给我们讲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后来学生把它纪录下来,就是现在的经典;经典就是佛教的教科书。大乘佛法启蒙的经典就是地藏经——初学入门一年级的教科书。这层真实义在地藏经上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但是它不是用言语说的,它用放光来表示。世尊在这个法会上,一开始就大放光明——放无量的光明。经文上记载有: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云…,一直到大赞叹光明云。这十句是表法的,不是只有十种,而是代表无量无边。因为中国人一般认为从一到十,十是一个圆满的数字,这和无量寿经里讲「无量」的意思,完全相同;无量寿经上讲的「无量」,就是地藏经上讲的「圆满」。圆满讲了十个,那么无量呢?只讲一个「寿」。诸位要晓得,不单单是无量寿啊,是一切都无量!一切无量中寿命是第一!诸位试想:你有无量的田园、无量的金银财宝,如果没有寿命,谁去享受呢?所以净宗用一个字——寿——来代表一切无量,而地藏经里就用十种光明云来代表。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无尽的宇宙人生都给我们说明了。 佛到底依据什么给我们讲经说法?给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第一就是「大圆满光明云」。密宗讲的「大圆满」就是显宗讲的「真如自性」;真如自性就是大圆满。真心、第一义谛,都是显示大圆满的意思;下面接着举出九种都是说明「大圆满」。给你讲「慈悲」,慈悲是圆满的。给你讲「智慧」,智慧是圆满的。样样圆满、事事圆满,没有一件事情不圆满,这才叫大圆满。大圆满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如本性。佛是从这个地方给我们说出无量无边的经典,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的真相。所说的一切全是我们自己本来具足的,都是自己本有的。因此,世尊四十九年所说,没有说到别人,全说我们自己。所以这个教育跟一般教育的确不一样,是与我们自己切身相关的。总而言之,释迦牟尼佛为一切众生,说什么法呢?一言以蔽之,就是为我们说大圆满法。
世间人每天辛苦、努力的工作,为的是什么?什么力量在推动,使他们勤苦工作,早出晚归?我想大家都能够答出,是「名、利」。「利」比「名」还重,假如今天一点好处都没有,一分钱都得不到,他肯不肯去做工呢?自然就懈怠了,提不起劲,不肯工作了。所以,社会运作的动力根源就是「利」,其次就是「名」。佛菩萨既不爱名,也不要利,他在十法界比我们还要辛苦,比我们还努力,在那里认真教学,这是什么力量在推动呢?这个力量就是第二句讲的,「大慈悲光明云」。诸位想一想,做母亲的对于她的孩子——特别是婴儿——照顾得无微不至,她为的是什么呢?她是为名?还是为利?她什么都不是,那是出自于内心的爱护,这个爱心就叫「慈悲心」。佛对于一切众生,大慈大悲,这种慈爱是平等的、是没有什么条件的,这是一个无比强大的力量永恒的在推动着诸佛菩萨,无有止境的在十方世界教化无量无边的众生。所以在「大圆满光明云」之后就说出「大慈悲光明云」。我们学佛的人,自己修行,也劝导别人修行,这就是弘法利生。将佛法介绍给别人,推荐给别人,这是什么力量?也是慈悲的动力,这才是真正的佛法。假如是为「名」去讲经,打自己的知名度;或为「利」——讲一部经要收多少钱,那就大错特错,完全不是佛法,根本与佛法的精神完全相违背。佛法自行、化他没有任何条件;佛法流通,亦复如是。再看现代印的经书,往往印上「版权所有,翻印必究」。这是生意买卖,不是利生流通。人家送我佛书,我看看版权页,如果有这八个字,我就不看了。问我为什么不看?真善知识,为利益众生,必定不要版权,欢迎翻印;心量大,报恩慈济心切,心行相应的,其言语文字才可做后学参考。心量窄小的,名利没放下的人,怎么能写出好东西!怎么能说出大圆满!那何必浪费时间、浪费精力!
慈悲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不能够感情用事。感情用事是迷、是错误的。所以佛门里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是佛教化众生的两大原则。后来佛家又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这与正说恰好相反。原因在哪里?如果失掉理性,感情用事,那慈悲就是祸害,方便就下流了。因此接着就讲「智慧大圆满」,大圆满的智慧流出大圆满的慈悲。智慧就是方便法,用种种不同的方法手段,加上大慈大悲的力量在推动,这样才能够帮助无尽的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第四句讲「大般若光明云」——圆满的般若。「般若」跟「智慧」的差别在哪里?大般若经上讲得很明白:「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是「般若」;「无所不知」是「智慧」。换句话说,一个是「体」,一个是「用」。或者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这两个名词,我们的理解就能更清晰一些。能够说明宇宙现象的这种智慧,叫做「智慧」;能够断烦恼、破无明的智慧,叫做「般若」。般若智慧能断无明烦恼,称为「根本智」。能够解释宇宙万有现象,称为「后得智」。诸位要知道:「后得智」是从「根本智」里生起来的。如果自己对于整个宇宙的大圆满,你不能彻底证得,怎么能说得出来呢。修行人证得的是般若波罗蜜。像中国的禅宗不是单讲六度里的第五度——禅定波罗蜜,而是讲「般若波罗蜜」。你看六祖慧能大师,在坛经中就叫大家总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可见禅宗修的是般若,不只是禅定。
般若、智慧;一个是讲智慧之体,一个是讲智慧之作用。一个是「无知」,一个是「无所不知」。诸位一定要知道,只有无知的般若才能够断烦恼、破无明。无明、烦恼破尽了,就证得自性的大圆满,恢复自性本有的能力,它起作用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智慧、般若的光明云,它含有这么深的意义。这两种智慧(智慧跟般若),都是前面教学目的所说的「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 智慧是从哪里来的呢?是我们的本能,自性本具的、本有的。现在没有了,到哪里去了呢?佛跟我们说是我们自己迷失了,不是真的失掉,只要觉悟,智慧就恢复了。那么要用什么方法帮助我们破迷,恢复我们本性本具的圆满智慧?佛教给我们一个方法——禅定,在地藏经上称为「大三昧光明云」。「三昧」是梵语,翻作「正受」,就是禅定的意思。 佛法讲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为),就是把自己错误的行为修正。行为,实在太多了,哪能说得尽呢!所以佛法,把无量的行为归纳为三大类:一、是身体所造作的身业行为。二、是言语所造作的口业行为。三、是起心动念,意业行为。 行为无论有多少,总不出这三个范围,所以叫「三业行为」。思想错误了、见解错误了、说话错了、动作做错了,这叫错误的行为;把一切错误修正过来,才是修行。三业行为的修正,是要以心为主,禅宗讲:「修行要从根本修。」什么是根本呢?「心」是根本,起心动念是根本。心正,我们的言行一定正;心不正,就是想学也学不像,很容易被人看破,所以要从心地修起。三昧就是「心定」。佛法讲行门是无量无边,有八万四千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道),这许多方法、门道都是修定。千万不要以为只有禅宗才修定,其实哪个宗派不修定?只是不叫禅定就是了。净土宗「一心不乱」就是禅定;教下修「止观」,止观就是禅;密宗里面「三密相应」,相应就是禅。由此可知,佛教宗派、法门里用的名称虽然不一样,实际上所说的是同一件事。所以说「法门平等、殊途同归、并无高下」,哪一种方法我用得很习惯、用得很自在、很顺利,我就用哪个方法。
佛法修学最要紧的,就是「一门深入」,不要搞很多法门,法门多就会产生迷惑,反而不容易成就,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观念。「三昧」是佛家修学的枢纽。戒、定、慧三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般若智慧是从禅定中生出来的,这是自性本定,称为「大三昧光明云」。十种光明云,前面一半是讲原理,后面一半是讲原则。原理就是佛说法根据的原理,我们说出来了,后面讲原则。第一、是「大吉祥光明云」。吉祥是什么意思?凡是我们本分应该得到的,我获得了,这是「吉祥」;我不该得的,我得到了,那就不吉祥了。这是吉祥的一般定义。它在此地含意是非常之深。尽虚空遍法界,无论是理论,无论是现象,都是我们应该知道的;一切万事万物的受用,也是我们应该要得到的,这称为「大吉祥」。例如:念佛一心想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是你应该享受的。你要是生到华藏世界,毗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也是你应当享受的。这是吉祥的本意。在这个地方佛应机说法,这就是最吉祥。佛说法,第一绝对不违背真理,也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决定不能违背。第二还要适合众生的程度。假如不合程度,程度浅的,讲得太深,他听不懂,这是枉然,这就不吉祥了。如果程度深的,讲得太浅,他听起来没味道,也不吉祥了。所以「契机契理」的说法,是最吉祥的。佛没有白说,我们没有白听,真正得到真实利益,这是最吉祥,这是大吉祥,是圆满的吉祥。 其次讲到「福德」,大吉祥是要契机契理,要适合众生的根机。我们现前大众,念念不忘的,心心追求的,大概就是财富、智慧、健康、长寿,这些都是我们眼前希望得到的,这是福德。如果佛不把这些东西给我们,而要我们学佛,我们就会掉头而去。为什么呢?眼前想的都得不到,说来生来世得大福报,这太渺茫了!什么时候能享受到啊!所以眼前的福利,必定要能得到,我们自会相信将来有更大的福报,这才讲得通啊!好象开花、结果一样,现在花开得美好,我们才会相信将来果实一定结得好;若是现在花都不开,说将来会结好果实,我们当然不能相信啊。所以吉祥之后,一定是大福德。大福德怎样才能够得到?「福德」是果报,果之前一定要修因;修什么因,得什么果报。
佛教讲「功德」。功德跟福德不一样,功德才是真实的。你看诸佛成佛之后,他还用一百劫的时间专门去修福。为什么?因为没有福报不能度众生。一个人会说法,大家看他没有福,就不会相信他;他要是说这大福德是我修行得来的,别人见到很羡慕,自然就跟他学了。所以有智慧还要有福德才能度众生。所谓「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戒、定、慧三学是属于功德。这是佛法真正要教给我们的——修福、修慧,福慧双修。 修行一定要有方法,方法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标准——我们要依靠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大皈依」。大皈依不是平常讲的皈依佛、法、僧三宝;大皈依是皈依大圆满的自性,是圆满的自性三宝。最后是「赞叹」,赞叹实在讲就是教化众生。赞叹自性圆满的功德,赞叹自性无量的功德。佛教教我们什么?就是教我们要证得圆满的自性。禅宗常说: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就是大圆满的自性。佛法所教,佛法所学,皆以此为目标,以此为方向。
以上所说的,是依据地藏菩萨本愿经,经文开端世尊放光,光中包含无量无边的意趣,这里略说十种(十是代表圆满的意思)。这一段经文,一般很容易含糊笼统念过,不晓得这里面的密意。不仅是地藏经依此而说,佛所说无量无尽的经论,没有一部不是从「大圆满」流露而宣说出来。所以前五句是大圆满的自性,后五句是自性的起用,也就是大圆满的作用。这是佛陀教学的依据。像这样的经文,在大乘经典里,佛时常说,有时候用言语说;有时候用放光来表示。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知道这些,读经就会很有味道了。
(上篇完)
帖子我修改了,汇总了一下。
另外我把题目的称谓取消了,在云水,任何人都可直呼姓名。
最好不要有大师、法师之类的称谓。
在外面也许会随缘,都称某某大师,那称呼下也无妨,因为随缘、随遇、随心。
但是在云水,净空就是净空,慧能就是慧能,释迦就是释迦。
这篇文章可以参考一下 某些来自佛学者的认识
谢。不知什么时候我才能发得象这样漂亮啊!
好,会加油的。
欢迎光临 云水论坛 (http://www.yunshui.net/)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