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论坛
标题:
再论心理咨询师的口才---张纯
[打印本页]
作者:
森森
时间:
2012-5-8 08:11
标题:
再论心理咨询师的口才---张纯
心理咨询师要有“读、写、听、说”四大技能。
“读”是指心理咨询师的学习能力;。
“写”是指心理咨询师的归纳能力。
“听”是指心理咨询师倾听技巧的运用能力。
“说”是指心理咨询师的语言表达。
在心理咨询师的“四大技能”中,“说”的能力是最为重要。
心理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主要是通过“说”来解决问题。
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不但要"能说",而且要"会说";
不但要围绕解决实际问题而“说”,还要根据求助者不同时期的不同反应有选择的“说”。
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咨询中要分轻、重、缓、急,说出需要说出的话。
“说”,是心理咨询师的治疗手段,不说不行,乱说也不行。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求助者.
丈夫外遇被妻子发现了。妻子一气之下到丈夫的单位闹了个天翻地覆。
丈夫身为单位领导,陷入了痛苦和矛盾之中。
选择离婚吧,不但影响仕途,还等于承认外遇的存在;
不选择离婚吧,又实在吞不下这口气。
于是这位丈夫便通过关系找到我,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经过几次咨询,我逐渐了解到求助者的想法和问题的所在,于是我运用心理咨询技巧,引导求助者“客观”地分析目前面临的问题。寻找发生问题的原因。经过几次精彩的对话,求助者对自身存在的问题,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情绪问题得到了基本的解决。
不久,求助者的妻子到法院提出了离婚的诉讼。
我知道求助者对自己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已经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于是我开始就“离婚或不离婚”的问题进行讨论。我启发他对离婚的利弊得失进行深入的思考。
此时的求助者已经完全沉浸在“理性”的氛围中。我慢慢地引导他,对自己15年的婚姻做了一次认真的评估。
他自诉:结婚多年来,自己一直生活在妻子的阴影下。单位的工作压力很大,家庭关系也一直十分的紧张,自己的外遇,其实是双重压力下的必然结果。
如果不“离婚”,自己在这种环境下无法好好工作,“弊”是显而易见的;“利”则丝毫没有感觉到。与其维持一个没有感情的家庭,还不如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不久,我的当事人就和他的妻子进入了司法程序。
一桩好端端的婚姻,就这样被我这个心理咨询师无情的“拆散”了。
你们可能不会想象到下面的事实:
我的这位求助者和妻子离婚已经3年多了。这3年多来,这位曾经的丈夫一直没有再婚。
3年以来,我的求助者无时无刻不幻想着,有一天还能回到他自己的妻子和孩子的身边。
这是我始料不及的。
3年以来,我的求助者一直和我诉说内心的痛。
我也就这样一直的陪伴着这位可怜的求助者。感觉着他的开心,分享着他的痛苦。
我的内疚和反思也一直延续至今,没有人知道。
在这个案例中,我做错什么了吗?
我的答案是:没有错。
丈夫是我的求助者,是我的工作对象,我用“科学”的方法解决了求助者现实的“苦厄”,我帮助求助者分析了婚姻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婚姻进行了认真的评估。最后,求助者经过仔细的考虑,自己做出了离婚的决定。从心理咨询的角度,我没有错。
在这个案例中,我做对什么了吗?
我的答案是:我没有对。
是我一手“策划”了离婚的结果。我毁了别人的婚姻,还让别人无话可说。
我的方法是科学的,至少不违反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可为什么科学的方法,没有得到科学的结果呢?
假如我在咨询的时候能够听听妻子的意见,做做妻子的工作,告诉她丈夫的真实,也许他们的结果不会是这样;
假如我的求助者找到我的时候,我能够充分的考虑到事件刚刚过去,当事人还处在应急状态,至少要等双方的情绪平息下来以后再慢慢的引导,那么,同样的“咨询语言”,也许不会是同样的咨询结果。
这就是我“能说”也“会说”的结果。
只是我“说”的不是时候。
该说的时候没说,不该说的时候,却说了不该说的话。
学心理咨询以后,我见过许多会“说”的人。
陈一云老师就是我的偶像。
杨凤池、李子勋、朱建军、李中莹我都很佩服。
这些老师都是很能“说”,也很会说的人。
学心理咨询以后,我也见过许多不会说的人。
毕淑敏老师就是其中一个。虽然她也是心理学博士,但她“说”的能力就明显不足,但“写”的能力却非常的强。
作为作家,毕淑敏是成功的;而作为心理咨询师,毕淑敏就远没有前面几位老师能说、会说。
很多人知道毕淑敏老师是作家;很少人知道她也是心理咨询师。
我喜欢看毕淑敏的小说和散文。我对毕淑敏的评价是:一个“呐于言,敏于行”--“行动力”要远大于“表达力”。
这也许就是“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吧。
人有口吃的毛病,动物就没有。人和人交流的时候会出现口吃的毛病,人和动物的交流就没有口吃的毛病;
口吃的人大多有社交恐怖症,社交恐怖反过来又加重了口吃的现象。
性格内向的人,多少有点社交恐怖,所以也大多有些“心理口吃”。
所以,我们说口吃和性格内向都是后天习得的“毛病”。所以要在后天克服这些毛病。
我们人在刚刚生下来的时候都是一朵盛开的鲜花,随着交流的增多,负性的体验使人变得消沉起来,生命之花也就开始慢慢的闭合。
我们没有办法改变我们的过去,我们一定有办法改变我们的未来。
我相信好的口才是可以锻炼出来的。
但是,恰倒好处的“说”,却要在心理咨询的临床实践中慢慢的“修炼”。
一般说来,心理咨询师的“说”有三个不同的层次:
1、用嘴巴说。
心理咨询师不但要善于通过“语言”本身表达“说”的内容,而且要善于通过语言以外的“副语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语气、语音、语调、语速的把握,适时的营造咨询氛围,进而影响求助者的内心。
心理咨询师的语言要有一定的张力。心理咨询师的语言不但要“入木三分”,还要“恰倒好处”;我主张“话”到三分,适可而止,这样才能引发求助者的思考。
注意:咨询师用嘴巴“说”的时候,要平和、简洁、清晰、速度适中。
2、用眼睛说。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反映的是我们心里的内容。
不同的目光在咨询中表达着不同的含义。
目光微妙的变化,准确、迅速地反映着人深层心理情感的变化。
一个优秀的咨询师要善于利用目光参与交流。
心理学实验表明,我们对其他人的印象,大部分来源于非语言的信息.许多求助者就是根据咨询师的眼睛感觉咨询师的内心。
心理咨询师的眼睛应当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会说话的眼睛。
心理咨询师的眼睛要随着求助者情绪的变化而变化。
3、用“心”说。
“用心说”,是心理咨询的最高境界。咨询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引导求助者,使求助者心甘情愿的接受你并听从你。你是求助者的济世菩萨(移情),求助者愿意在你感招下,由你带领,走出阴霾,进入阳光地带。
当然,到达这个境界,很难。我这辈子甭想。
张纯2007年7月16日16时42分于南京
作者:
独幽
时间:
2012-5-11 10:11
学习了
作者:
若愚
时间:
2015-6-18 09:14
三个不同层次的“说”
欢迎光临 云水论坛 (http://www.yunshui.net/)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