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死关头,班长拿出最后一个馒头,为了完成任务命令他吃下
他跪在班长父母的坟前,发誓今生为班长守墓,让班长永不寂寞
在陈俊贵的身后,是为修筑天山公路浴血奋战的数万无名英雄
网友说,我敬仰陈俊贵和他的班长,我热爱这支伟大的人民军队
核心提示
万家团圆、欢声笑语,在人们欢度春节的时候,天山深处一个退伍老兵的故事却让许多人潸然泪下。
陈俊贵,为老班长守墓24年。他的故事经本报报道后,在网民中引起强烈反响。
陈俊贵不是哪一级机关推出的先进典型,见报时间恰逢春节长假,而且刊登在本报的《离退休生活》专版。非重大题材、非重要时段、非重要版面,却引发了出人意料的轰动效应。
网友的点点泪光,让我们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看到了人们对人间真情、战友至爱的珍视,看到了人们对英雄的敬仰,看到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一个仰望英雄、追寻崇高的民族,是可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民族。我们为有郑林书、陈俊贵这样的战友而骄傲,为无数网民的感动而感动,为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而自豪。
这正是我们推出本期特别策划的初衷。
一篇报道让人们在过年时落泪
1月31日,大年初六,人们还沉浸在新春佳节的欢乐气氛中。广西南宁一位不知姓名的网友看完网络转发的一篇报道后,写下了第一篇留言:“世上最纯真的感情就是战友情!一个老兵向您敬礼!!!”
网络转发的这篇文章是本报当天刊登的报道《天山深处的守望》,讲述的是退伍老兵陈俊贵24年为班长守墓的故事。在广西南宁这位网友的留言之后,各地网友的跟帖接连不断,截至记者发稿时,已有1096位网友发表评论,其中还包括来自香港以及美国、英国、德国、埃及的网友。在某网的论坛上,转发这篇报道的帖子点击量达到20653次。
“大过年的,看了这个帖,我看一遍眼睛湿润一回!”某网论坛转帖中的第一篇留言这样写道。类似的跟帖数不胜数:“我真的哭了”“敬礼!眼泪在打转”“除了感动,还是感动”“通篇读下来不觉潸然泪下”“看得我眼泪哗哗的”……
人间真情战友至爱令人铭心刻骨
陈俊贵只是一位普通老兵,并非各级下大力推出的重大典型;见报时间恰逢春节长假,而且是刊登在本报的《离退休生活》专版。非重大题材、非重要时段、非重要版面,却引发了这么强烈的反响。是什么打动了读者?
我是党员我是老兵,我留下来你先走,陈俊贵的老班长让我感动,在此向他鞠躬!——网友(重庆)
这位班长名叫郑林书,他在雪地绝境作出了一个生死抉择:把最后一个馒头留给相识仅仅38天的新兵陈俊贵。
1980年,陈俊贵21岁,当兵才一年时间,班长郑林书26岁,再过一年就要退伍回乡。
那一年4月8日下午,陈俊贵正在班里洗衣服,班长把他喊过来:走,跟我去山上传达命令。“班长也没想到这次任务这么难,当时我才调到班里38天,他可能是为了加深了解才特意叫上了我。”陈俊贵对记者说道,又像是在喃喃自语。
“我们4个人带了20多个馒头出发,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去就……”当时的情景像电影画面一样,已经在陈俊贵的脑海里过了不知多少遍:
地上的雪最浅也埋到大腿,每挪一步都非常艰难。班长一直走在前面,把雪趟开,其他人跟在后面慢慢往前挪。出汗太多了,裤子被风一吹冻成了冰棍儿,走路没法打弯,班长就把棉裤脱了,只穿着一条秋裤趟雪。
在冰天雪地里走了3天3夜,大家体力消耗殆尽。这时,班长从自己的挎包里拿出最后一个馒头。所有人心里都清楚这个馒头的分量,谁吃了它就有可能坚持到最后。“谁都想吃,但当时我们都表现得非常冷静。”陈俊贵回忆说,“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感觉好像过了很长时间,谁都没有说话。”最后,班长打破了沉寂:“我和罗强是共产党员,陈卫星是老兵,你是新兵,年龄最小,馍馍你吃。”
陈俊贵马上反对:“能不能分成4份,每人吃一点?”但班长说:“馒头只有这么大,每人分一点,谁也坚持不到最后,我们的任务怎么完成?这个馍馍你非吃不可!”在班长的催逼下,陈俊贵含泪咽下了硬得像冰块一样的馒头。去年12月26日,记者见到陈俊贵时,他的第一句话是:“对我在这里守护班长24年,现在的人肯定很难理解,因为没有那段经历。我跟你说吧,你的命是另外一个人给的,你会怎么样吧?其实感情比钱重要得多。如果我对班长说,把这个馒头给我吧,我给你两万、三万,班长肯定不会答应的。”
是啊,只有刻骨铭心的经历,才会有刻骨铭心的感受。
修路职工眼里的陈俊贵
2月1日晚11时30分,记者拨通陈俊贵的手机,说:采访您的那篇稿子已经见报,跟帖无数,网民除了感动还是感动,大家都很关心您的情况。您可以看看。
陈俊贵说:“我们这里看不到报纸,更没有电脑。”
是啊,乔尔玛不是都市,不是平原。
记者已经领教了乔尔玛的艰苦。那天,天空飘着雪花,天刚亮从伊犁出发,一直到下午5点,才赶到烈士陵园。祭奠烈士的时候,雪深的地方已经盖过了小腿肚子。返回途中,300公里的路程,仅遇到5辆车。陈俊贵说,这两年还算好一点,前几年的雪下得更大。
那天傍晚,记者到外面“方便”,陈晓红带着一条狗跟着。记者不解。陈俊贵说:“你不知道,这里晚上有狼。”
2月3日晚11时30分,记者再次拨通陈俊贵的手机,他说:你离开这里半个月后,从山里下来一群狼,把我们的两条狗吃掉了,天山路桥公司留守处一条漂亮的牧羊犬也给吃掉了。留守处的小孙就在我这里。
小孙接过陈俊贵手里的电话对记者说:老陈太不容易了!这里太危险了!1月10日那天,我的牧羊犬被狼吃掉了。那天后半夜,狼下山后,牧羊犬冲出去就不见了。我点着火才把狼赶跑了。天亮后,我在半山腰找到了心爱的牧羊犬,它的五脏六腑全被饿狼掏空了。
小孙接着说,这里的生活条件太艰苦了,每顿饭都是白菜、土豆,用的水是雪水。因为雪水不干净,我们有时也去附近的小河里,用钢钎捅个窟窿打水。水还没挑到家,就又结冰了。我这才来了几个月,老陈在这里待了24年,你能不佩服?
老陈的认真劲也让小孙感动。他们公司就在陵园附近。夏天刚来的时候,他去瞻仰烈士墓,看到老陈守护陵园像守护自己的家一样,原来还以为他是这里的职工。后来才知道,陈俊贵完全是义务的,分文不取。他的左腿不好,原来修路时留下了伤,就这样还每天早早就起来,把陵园打扫得干干净净,一个烟头、一点羊粪也没有。夏天的时候,哈萨克牧民就在附近的山上放羊,公司附近有个小商店,牧民要来买个什么的,那羊也就跟着进了陵园,拦都拦不住。经常满地都是羊粪,打扫起来很费劲的。
夏天,遇到各地游客来这里瞻仰烈士墓,陈俊贵就担负解说的任务。公司的领导看他那么辛苦,对他说:老陈,你需要什么,就到我们公司来。他总是客气地说,不给你们添麻烦。
陈俊贵的身后是一座英雄群雕
陈俊贵的事迹见诸报端后,老部队武警交通二总队政委张国华彻夜难眠。
2月3日晚,他与记者通了话。张国华1976年3月入伍,从基建工程兵第十二支队(武警交通二总队的前身)当兵干起,一直到现在的总队政委,曾3次立功,是“天山精神”的亲历者和见证人。1979年,张国华带领战士修防雪走廊,突然,山上放炮炸飞一块石头砸在他的头上。幸好那时部队刚刚把柳条编的安全帽换成塑料安全帽,张国华昏迷了几天才从死神那里逃了回来。
说到陈俊贵的报道引起网上热议,张国华认为:陈俊贵是千千万万修路官兵的代表,他的身后是一个英雄群体。
修筑一条路,凝聚一种精神;树起一座碑,留下千秋美名。35年前,支队数万名官兵开进天山深处,浴血奋战10余载,克服高寒缺氧、雪崩、泥石流等困难,成功穿越了天山山脉,也创造了撼天动地的“天山精神”。
张国华介绍说,天山公路的500多公里路段中有几十公里都是在悬崖上开出来的。这些绝壁上接云天,下临深涧,只有苍鹰飞上飞下。当初测量人员因为无法实地测量,只好在图纸上标了一段公路“虚线”,这一路段的施工称为“飞线”施工。现在,那些二三百米高的大断崖上,还插着当年施工用的钢钎。
在“飞线”上开路,其实就是将山炸开,首先要打便道方便装药。最初大家都是腰系小包炸药,沿着坡度较小的斜面往上爬,从侧面接近绝壁,抠着石缝像壁虎一样向绝壁中间移动,然后在距离地面一二百米的地方,找到立足点,打进钢钎,拴上保险绳,人便像荡秋千似的在绝壁上打眼、放炮。
有的导洞深达一二十米,高却不到一米,风钻的支架长,支不起来,人只好跪着、斜躺着打眼。爆破后,洞内烟尘弥漫,几个钟头散不尽。为了不耽误施工进度,官兵们通常都是脱下棉衣往外扇烟。没等烟尘排完,大家便争着爬进洞去,一筐接一筐往外运石碴。高山空气稀薄,导洞里面缺氧,往往打成一个导洞或药室,就有人在洞内晕倒。
张国华说:“你知道吗?修这条公路,我们部队有100多名官兵长眠天山啊!”
记者那天到陵园采访陈俊贵,在烈士纪念碑上看到了这些官兵的名字。纪念碑被群山环抱着,碑身用大理石贴面,正面是“为独库公路工程献出生命的同志永垂不朽”18个大字,背面是用汉、维吾尔两种文字刻写的碑文和128位烈士的英名。
在纪念碑旁,陈俊贵逐一向记者作过介绍:
杨波,沈阳市人,与我同年入伍,是一个车皮到部队的,分到一个连。1980年4月20日在施工中遇雪崩牺牲,年仅21岁;
姚虎成,十二支队一团一营副营长,陕西城固县人,被中央军委授予“雷锋式好干部”荣誉称号。1978年4月9日在独库公路110公里处组织施工时,因雪崩牺牲,时年28岁;
杨晓海,7连连长,李善国,7连指导员。1975年7月15日,他们带着3名战士施工,上千方岩石忽然像瀑布一样从几十米的高处倾泻下来,两人当场牺牲;
刘焕言,十二支队三团三营七连战士,1982年11月15日在独库公路2号隧道施工中遇到塌方,为抢救战友而牺牲,时年24岁;
……
碧血洒满天山,捐躯为谁?为国威军威振奋!
夫妻十年分居,幸福何在?在千家万户团圆!
这副在天山筑路官兵中广为流传的对联,就是英雄精神的生动写照。陈俊贵、张国华是活着的英雄,刻在纪念碑上的烈士,则是活在人们心中的英雄!
他们一样伟大,一样感人。正如烟台一位网友的留言:
“这篇报道我看过N遍了,激动得想写诗,我觉得只有诗才能表达我的心情……陈俊贵这个"傻人"陪伴着长眠于地下的班长和战友24年,他和班长生死相托的友情也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所以我不知道该写活着的人,还是写长眠于地下的班长和他的战友们,他们都让我感动……我敬仰陈俊贵和他的班长,我热爱这支伟大的人民军队!”
永远记住那些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做出奉献的有名的和无名的英雄! (记者 卜金宝 欧灿)(来源:解放军报)
欢迎光临 云水论坛 (http://www.yunshui.net/)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