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不走 马不飞
有人问袁枚,清朝诗歌中谁写得最好?袁枚反问他,《诗经》300多篇文章,你以为那篇最好呢?,那个人答不上来。袁枚于是对他说:“诗如天生花卉,春兰秋菊,各有一时之秀。诗歌正如不同季节里五颜六色的花一样,各有其妖娆的姿态。所谓各花入各眼,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只要诗歌的音韵情趣,‘能动人心目’的,就是好诗,无所谓第一第二的。
又有人问袁枚,杜甫不喜欢陶渊明的诗,欧阳修又不喜欢杜甫的诗,这是什么原因呢?袁枚说,人与人的性情各异,诗歌的风格也不同,所以他们不相合。袁枚引用了元稹的话“鸟不走,马不飞,不相能,胡相机?鸟不能行走,马不能飞翔,它们的才能不一样,为什么要互相讥讽呢?如此可见袁枚的气度和公允之心。
这也正如莎士比亚所说:“鞋匠的钉锤,裁缝的针线,渔夫的网,画师的笔,各人有各人的职司。
中国古人也有诸多这样的感悟,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春兰秋菊各有时,同留秀色在人间等。
每个人心里都开着一朵别样的花,独一无二,就像每个人的指纹,就像四季的颜色,各有千秋,不分轩轾。
“鸟不走,马不飞,不相能,胡相机?”
一个人的能量总是平衡的,一个方面多了,另一方面就会少。
所以,每个人在某些方面都是有知的,同样,在其他方面又是无知的。
杜甫忧心忧国,再加上怀才不遇,日子也过得不好,写得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在这时候看见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一定觉得陶这人怎么这样呢?咋就这么不爱国,不关心社会跑到桃花源去了,消极、消极,需要批判,不喜欢也是人之常情。
欧阳修是大学士,做大官的,则一看杜甫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则会想:搔啥呢,真看不开,国家就这样,已经这样了,天天搔管用么?愤青、愤青。不喜欢也是有原因的。
有意思。所以我们无论看一个人、看一件事,还是看一个作品,要想深刻一些的认识,都离不开他(她、它)存在的背景。
欢迎光临 云水论坛 (http://www.yunshui.net/)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