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网上寻到的关于徽墨的图片大家分享一下 -----------------------森森.淡墨 ![]() |
引用相关资料介绍: 徽墨中国“文房四宝”之一。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 今黄山市屯溪区、歙县两地为徽墨制造中心。徽墨品种繁多,有漆烟、油烟、松烟、全烟、净烟、减胶、加香等。高级漆烟墨,是用桐油烟、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10余种名贵材料制成的。徽墨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是书画家的必备用品。墨模上由能工巧匠雕刻出名人的书画,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在工业制图、装潢美术、印刷、医药、描瓷等许多方面,徽墨也有广泛应用。徽墨制作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据《徽州府志》记载,徽墨始创于唐末,易州(今河北)著名墨工奚超因避战乱,携全家南逃至歙州,看到这里有茂密的松林和清澈见底的新安江水,便定居下来,重操制墨旧业。不久他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墨,被南唐后主李煜视为珍宝。逐令奚廷为“墨务官”,并赐姓李,奚氏一家从此变为李氏。李墨顿时名扬天下,时有“千金易得,李墨难求”之说。在这种风气的激荡下,一时制墨高手纷纷涌现,如耿氏、张遇、潘谷、吴滋、戴彦衡,徽州墨业进入了第一次鼎盛期。明代,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制墨技艺也不断进步,产量激增,名工与名品层出不穷,形成了以罗小华、程君房、方于鲁为代表的休宁派。清代,徽墨制作分为四大名家系统,即曹素功、汪节庵、汪近圣和胡开文。胡开文墨店作为后起之秀,善于把握时机,在商业竞争中逐渐领先。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的地球墨就是胡开文墨店的珍品。当代以来,徽墨在继承传统工艺基础上创新、发展,恢复了茶墨、青墨、朱砂墨、五彩墨和古香古色的手卷墨的生产,并增添、开发了新的品种。1989年,歙县老胡开文墨厂生产的“超漆烟墨”获国家金质奖。黄山山区盛产竹材,品种繁多,质地优良,细软坚韧,为发展竹编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
![]() |
胡开文八宝奇珍墨 胡开文八宝奇珍墨为八锭一套,造型各异。按自右而左、先上后下的顺序分别为: |
明 嘉靖经之墨 |
描金彩漆天保九如御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
描金彩漆天保九如御墨 描金彩漆天保九如御墨,清乾隆,径11.2cm,厚1.7cm。 御墨体轻,为圆形葵瓣式松烟墨。墨面刻饰松柏树木,远山近水,日月同升,描金彩绘,点染生辉。墨背面题铭填金楷书“御墨”,其下为“乾隆丁巳年制”,且有“天保九如”印识。“天保”出自《诗·小雅》,为祝福君主之诗。“九如”即如山,如陵,如阜,如岗,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松柏之茂,如南山之寿。这些均为臣下的颂祝之辞。 此墨为描金彩漆墨,即在本色墨上髹漆衣,再涂金施彩,其色耐久,色泽亮丽。明代较为盛行。 |
描金彩漆天保九如御墨背面
清代"大富贵亦寿考"套墨(正面)
清代"大富贵亦寿考"套墨(反面)
清康熙龙墨
曹素功制
清嘉庆年平安如意墨
清乾隆年徽墨
清道光龙形图案墨
清道光年山水套墨
清代人物墨
梁启超用墨
清光绪年徽墨一组
清乾隆御制墨
民国初年徽墨
"文革"时期特制墨
李端遇题睢阳五老墨及墨单
清左宗棠用墨
1. | 御制四库文阁诗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
相关附件:![]() 御制四库文阁诗墨 御制四库文阁诗墨,套墨5锭,形状各异。 中央为一圆形十二辰墨,直径7.6cm,厚1.6cm。正面中心描金圆圈内为螭纹,纹饰中央篆书“御制”二字,圈外一周楷书十二地支名,再外环以楷书乾隆帝御制七言诗。背面雕十二生肖。 上边为一磬形墨,长15.6cm,宽4.9cm,厚1.9cm。正面楷书御题文渊阁诗。背面镌刻文渊阁图景。右侧面阳文楷书“文渊阁墨”。 左边一长方云头形墨,长13.8cm,宽6.2cm,厚1.9cm。正面楷书御题文津阁诗。背面镌刻文津阁图景。右侧面阳文楷书“文津阁墨”。 右边一牛舌形墨,长13cm,宽5.8cm,厚1.9cm。正面楷书御题文源阁诗。背面镌刻文源阁图景。右侧面阳文楷书“文源阁墨”。 下边一扇形墨,长15cm,宽4.9cm,厚1.9cm。正面楷书御题文溯阁诗。背面镌刻文溯阁图景。右侧面阳文楷书“文溯阁墨”。 后四锭墨正面的御题诗后均有“臣彭元瑞敬书”字样,墨左侧面均有阳文“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 此套墨色黝黑,墨质细腻,其正面御题诗均为描金小楷,背面所雕亭台楼阁画面纹路清晰。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帝下令编纂四库全书。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第一部书成,存于紫禁城内的文渊阁。同年又抄成三份,分别存于热河的文津阁、圆明园内的文源阁、沈阳的文溯阁。墨上所题“四阁”,即四库全书贮存之所。 |
另一面
胡开文八宝奇珍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
相关附件:
|
御制棉花图诗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
相关附件:![]() 御制棉花图诗墨 御制棉花图诗墨,清乾隆,墨长13.3cm,宽3.7cm,厚1.3cm,墨盒长29cm,宽22.4cm,厚6cm。 棉花图墨,16锭,为成套集锦墨。墨均长方形,墨色黝黑清新,将清明播种、采棉收贩、织布练染、棉花耕作的劳动全过程再现于墨品之上,即分别为布种、灌溉、耕畦、摘尖、采棉、拣晒、收贩、轧核、弹花、拘节、纺线、挽经、布浆、上机、织布、练染16幅棉花的耕作图景。墨品一面刻劳动场景,一面题刻诗句,完整地表现了农作物棉花耕织的全过程。 此套墨为乾隆三十年(1765年)御制,装于一黑漆描金双龙戏珠纹盒中,分上下函装,制作极精致。 |
局部
相关附件:![]() 局部 |
珍贵的收藏。中国文化的悠远精深可见一斑。由墨而可遥想当年的墨客------
今年6月正好在屯溪呆了几天,狠逛了下古镇老街。最后艰难背回沉甸甸的一方砚台,一段徽墨,一堆徽墨酥(特色小吃)。
砚与墨,己无能力用,唯欣赏纪念而已。
欢迎光临 云水论坛 (http://www.yunshui.net/)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