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之感报之界分有十种不同,故谓之十法界。十法界之事经论无明说。此天台大师依经论之意而立,该收一切有情界之一种法门也。
佛 妙觉菩萨位 |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上正等正觉,大涅槃 如: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 | 《妙法莲华经》云『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所以者何。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大般涅槃经后分》云『如来已于无量无边无数阿僧祇劫。永舍五欲妻妾婇女。于世间法已作霜雹。难勤能勤。难行能行。一切菩萨出世苦行勤苦修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行之道甚深微妙清净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六波罗蜜。无不具足。修习如来十力大悲四无所畏。三解脱门十八大空。六通五眼。三十七品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切诸佛寿命。一切净佛国土。一切成就众生。一切难行苦行。一切摄善法戒。一切摄众生戒。一切摄律仪戒。一切功德。一切智慧。一切庄严。一切大愿。一切方便。如是等不可思议福德智慧。皆已成就无不具足。断除一切不善。断除一切烦恼。断除一切烦恼余习。通达四谛十二因缘。于菩提树降伏四魔成就种智。如是妙法悉修习已。尔乃一切诸佛唱言。善哉善哉。同以法性智水灌法身顶。乃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因缘。我今号天人师。十力种觉。至极世尊。天上人间无与等者。等视众生如罗睺罗。故名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佛不思议法 更多对佛的描述 |
大乘等觉菩萨位 | 尚有一分生相无明未破。如:弥勒菩萨 | 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 |
大乘十地菩萨位 | 十法云地 | 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华严经云:菩萨住此地。多作摩醯首罗天王。) |
九善慧地 | 发真如用,名善慧地。(华严经云:菩萨摩诃萨。住此地。多作二千世界主。大梵天王。) | |
八不动地 | 一真如心,名不动地。(华严经云: 菩萨摩诃萨。住此地。多作大梵天王。主千世界。) | |
七远行地 | 尽真如际,名远行地。(华严经云:菩萨摩诃萨第七远行地。菩萨住此地。多作自在天王。) | |
六现前地 | 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华严经云:菩萨摩诃萨第六现前地。菩萨住此地。多作善化天王。) | |
五极难胜地 | 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华严经云:菩萨摩诃萨第五难胜地。菩萨住此地。多作兜率陀天王。) | |
四焰慧地 | 明极觉满,名焰慧地。(华严经云:菩萨摩诃萨第四焰慧地。菩萨住此地。多作须夜摩天王。) | |
三发光地 | 净极明生,名发光地。(华严经云:菩萨第三发光地。菩萨住此地。多作三十三天王。) | |
二离垢地 | 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华严经云:菩萨摩诃萨第二离垢地。菩萨住此地。多作转轮圣王。) | |
一欢喜地 如:龙树菩萨 | 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楞伽经》中,佛告大慧: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华严经云: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初地。多作阎浮提王。) | |
大乘十回向菩萨位 | 十等法界无量回向 | 性海圆成,心等法界,含摄周遍,量等虚空,名等法界无量回向。 |
九无缚无著解脱回向 | 诸法本空,心无缚著,于根尘中,得大解脱,名无缚无著解脱回向。 | |
八真如相回向 |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缘生无性,体即真如,名真如相回向。 | |
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 十方众生,皆我性具,本际平等,无有高下,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 |
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 于诸佛地,起万行因,依因趣果,取涅槃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 |
五无尽功德藏回向 | 一切世界,过恒河沙佛,自性功德,重重无尽,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 |
四至一切处回向 | 觉智周圆,无所不遍,名至一切处回向。 | |
三等一切佛回向 | 本觉之理,湛然常住,能觉之智,齐于诸佛,名等一切佛回向。 | |
二不坏回向 | 正显中道,归趣本觉,回入法身,无能坏者,名不坏回向。 | |
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 化度众生,离众生相,回无为心,向涅槃道,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 |
大乘十行菩萨位 | 十真实行 | 圆融德相,清净无漏,真无为性,妙契真实,名真实行。 |
九善法行 | 妙观慧中,显圆融德,能入诸佛法轨中,名善法行。 | |
八尊重行 | 缘般若故,成无著行,故六度中,特尊般若,名尊重行。 | |
七无著行 | 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于一尘中,现十方界,尘界交现,不相留碍,名无著行。 | |
六善现行 | 既离痴乱,则能现诸相,同异圆融,名善现行。 | |
五无痴乱行 | 了达法门,悉无错误,名离痴乱行。 | |
四无尽行 | 三际十方,化身无尽,名无尽行。 | |
三无嗔恨行 | 等视众生,不见其过,名无嗔恨行。 | |
二饶益行 | 饶利众生,使得法利,名饶益行。 | |
一欢喜行 | 随顺众生,随喜功德,名欢喜行。 | |
大乘十住菩萨位 | 十灌顶住 | 菩萨既为佛子,佛以智水灌顶,藉表成人,名灌顶住。 |
九法王子住 | 长养圣胎,绍隆佛种,堪作法王之子,名法王子住。 | |
八童真住 | 佛之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如童真之可贵,名童真住。 | |
七不退住 | 身心增长,无有退缺,名不退住。 | |
六正心住 | 心念同佛,惟得其正,名正心住。 | |
五方便具足住 | 自利利他,方便具足,名方便具足住。 | |
四生贵住 | 冥契妙理,行与佛同,气分感通,成如来种,名生贵住。 | |
三修行住 | 心所涉知,俱得明了,遍修诸行,皆无留碍,名修行住。 | |
二治地住 | 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则一切皆治,名治地住。 | |
一发心住 | 以真方便,假十信之用,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 |
大乘十信菩萨位 以上修习六度万行 | 十愿心 | 遍游十方,化导众生,随其所愿悉得满足,名曰愿心。 |
九戒心 | 安住净戒,心光常凝,名曰戒心。 | |
八回向心 | 以保持修道力故,与佛光相交格,名回向心。 | |
七护法心 | 进趣功纯,保持不失,与十方如来,气分相接,名护法心。 | |
六不退心 | 定发光明,进修无懈,深入自性,名不退心。 | |
五定心 | 百杂粉碎,心体湛然,名曰定心。 | |
四慧心 | 心纯行勤,智慧自生,名曰慧心。 | |
三精进心 | 不杂曰精,不退曰进,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 |
二念心 | 虽在无数劫中,舍身受身,此现前一念,决定不忘,名曰念心。 | |
一信心 天台智者大师肉身不坏,自称尚且还没有达到此位 | 心与理合,确切不移,灭一切妄想,名曰信心。 | |
中乘辟支佛 | 缘觉 | 于佛世听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者,名为缘觉。 |
独觉 | 生于无佛之世,观诸法生灭因缘而自行悟道者,名为独觉。 | |
小乘(声闻乘)四果 修习苦、集、灭、道四圣谛 | 四果阿罗汉 无生、化城涅槃。如:大目犍连、舍利弗 | 断尽三界八十八使见惑。及欲界九品思惑,并色无色界八地七十二品思惑。 |
三果阿那含 不来人间,居阿那含天 | 断尽三界八十八使见惑。及欲界九品思惑。 | |
二果斯陀含 一往来人间 | 断尽三界八十八使见惑,及欲界思惑前六品。 | |
初果须沱洹 七往来人间 | 断尽三界八十八使见惑。 |
三界之无色界 正报无有色蕴,依报亦无国土宫殿,唯以心识住于深妙禅定。 正报无有色蕴,依报亦无国土宫殿,唯以心识住于深妙禅定。 | 四空天 | 非想非非想处天 | 寿命8万大劫 成语:想入非非 | 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
无所有处天 | 寿命6万大劫 | 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回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 ||
识无边处天 | 寿命4万大劫 | 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惟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 ||
空无边处天 | 寿命2万大劫 | 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 ||
三界之色界 离淫欲、饮食二种欲望 昂旺朗吉堪布开示说:色无色界天身常在定中,似无痛苦,又享长寿,如无想天寿五百大劫,非想非非想天寿八万大劫,该很好了。实际上,定中虽然经过很长的时间与极短的时间一样。譬如我们冬天夜里,睡着了不作梦,很长的一夜,也像一剎那就过了。尤其是非想非非想处天,如果依出世间定来修还有一条出路。果是修世间定,到了此处就已经到了三界最高处,何日命尽,决定只有向下堕落的。所以,就是无色界的天人,也是为行苦所随逐,不得自在。集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在这个以苦为性的三界中,应当求一个永久的解脱。 | 四禅五不还天 又称净居天,三果圣人居住 | 色究竟天 | 阿那含天。若菩萨修德成满,于此示现一切世间最高大身者,为报身佛,亦即菩萨所见佛身相好无边者 | 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
善现天 | 阿那含天 | 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 | ||
善见天 | 阿那含天 | 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一切沈垢。如是一类,名善见天。 | ||
无热天 | 阿那含天 | 机括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 | ||
无烦天 | 阿那含天 | 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 | ||
四禅舍念清净地 | 无想天 | 外道所修 | 若于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 | |
广果天 | 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 | |||
福爱天 | 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如是一类,名福爱天。 | |||
福生天 | 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乐非常住,久必坏生。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如是一类,名福生天。 | |||
三禅离喜妙乐地 三界内最快乐在三禅境界,不能执着于此 | 遍净天 | 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託现前,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 | ||
无量净天 |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 | |||
少净天 | 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 |||
二禅定生喜乐地 | 光音天 | 没有音声,口发光而为言语。地球人最初就是从光音天来的 | 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 | |
无量光天 | 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 | |||
少光天 | 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湛生光。如是一类,名少光天。 | |||
初禅离生喜乐地 | 大梵天 | 上帝所在;身长一由旬半;天寿一劫半 | 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 | |
梵辅天 | 身长一小由旬;天寿一小劫 | 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 | ||
梵众天 | 身长半小由旬[二十里];天寿半小劫[八万三千九百九十岁] | 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 ||
上界天人相貌,原同下界。以彼福德增上,表相较之下界胜妙。世人作业有善恶杂沓,故感粗色垢身。天人因地作业纯善,故感细色妙身。 三界之欲界 五趣杂居地三界之欲界 五趣杂居地 | 欲界六天 | 他化自在天 | 魔王居此天;人间一千六百年,为他化自在天一昼夜;他化自在天人寿为一万六千岁;身长三里;天衣半铢;相视成淫。 | 无世间心,同世行事。于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终之后,遍能出超化无化境。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 |
化乐天 | 人间八百年,为化乐天一昼夜;化乐天人寿为八千岁;身长二里半;天衣一铢;唯相向笑,便除热恼。 | 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玉体}横陈时,味如嚼蜡,命终之后,生越化地。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 | ||
兜率天 | 弥勒菩萨现居此天,将来下生人间成佛;人间四百年,为兜率天一昼夜;兜率天人寿为四千岁;身长二里;天衣一铢半;执手热恼便息。 | 一切时静,有应触来,未能违戾,命终之后,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如是一类,名兜率陀天。 | ||
夜摩天 | 人间二百年,为夜摩天一昼夜;夜摩天人寿为二千岁;身长一里半;天衣三铢;才抱成淫,俱起染心,暂时相抱,热恼便息,唯一起染,虽受抱乐,而不成淫,若俱无染心,虽相执抱,如亲相敬爱,而无过失。 | 逢欲暂交,去无思忆,于人间世,动少静多,命终之后,于虚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类,名须焰摩天。 | ||
忉利天 也叫三十三天 | 玉皇大帝所在;佛陀在此天为母讲地藏经;人间一百年,为忉利天一昼夜;忉利天人寿为千岁;身长一里;天衣六铢;形交成淫,与人无别,然风气泄,热恼便除,非如人间有余不净。 | 于己妻房,淫爱微薄。于净居时,不得全味,命终之后,超日月明,居人间顶。如是一类,名忉利天。 | ||
四天王天 | 天龙八部多为此天所摄;人间五十年,为四天王天一昼夜;四王天人寿为五百岁(以本天时间为标准);身长半里;天衣十二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形交成淫,与人无别,然风气泄,热恼便除,非如人间有余不净。 | 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于邪淫中,心不流逸,澄莹生明,命终之后,邻于日月,如是一类,名四天王天。 | ||
东方持国天王 管理二部:乾达婆【寻香神歌神】毗舍阇【啖精气鬼】 | ||||
南方增长天王 管理二部:鸠槃茶【瓮形鬼】魇魅鬼 | ||||
西方广目天王 管理二部:龙富单那 | ||||
北方多闻天王 管理二部:夜叉【男鬼】罗刹【女鬼】 | ||||
阿修罗道 | 有四种阿修罗类。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阿难。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有时将阿修罗列为三善道中,因为他修下品五戒十善,所以有善根。有时将阿修罗列为四恶趣中,因为他嫉妒心重,斗争心强。天上的阿修罗,就是天上的强盗。人间的阿修罗,就是人间的土匪,畜生的阿修罗,就是害群之马,这种阿修罗马,不守规矩,专找其它的马的麻烦,不是咬就是踢,令马群不得安宁。总而言之,凡是喜欢斗争者,就是阿修罗。——宣化上人讲述 | |||
仙道 修布施持戒之福而我慢谄曲。仙神二者,为佛家所不取。 | 绝行仙 | 坚固变化而不休息,觉悟圆成,名绝行仙。 | ||
精行仙 | 坚固交媾而不休息,感应圆成,名精行仙。 | |||
照行仙 | 坚固思念而不休息,思忆圆成,名照行仙。 | |||
道行仙 | 坚固咒禁而不休息,术法圆成,名道行仙。 | |||
通行仙 | 坚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圆成,名通行仙。 | |||
天行仙 | 坚固津液而不休息,润德圆成,名天行仙。 | |||
空行仙 | 坚固动止而不休息,气精圆成,名空行仙。 | |||
游行仙 | 坚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圆成,名游行仙。 | |||
飞行仙 | 坚固草木而不休息,药道圆成,名飞行仙。 | |||
地行仙 | 彼诸众生,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地行仙。 | |||
人道 修五戒十善。佛在人间示现成佛。人有南赡部洲、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等四处。我们属于南赡部洲(地球)人。北俱卢洲没有佛法,人寿皆千岁,衣食自然,但是不信佛法。所以韦陀菩萨是三洲感应。转轮圣王。 | 熟谙世故,人情练达类 | 彼诸循伦,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达类。 | ||
世智辩聪类 | 彼休征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明类。 | |||
文人类 | 彼应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文类。 | |||
劳苦类 | 彼服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劳类。 | |||
优柔懦弱类 | 彼食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柔类。 | |||
卑微下贱类 | 彼蛔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微类。 | |||
凶狠类 | 彼毒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很类。 | |||
庸俗类 | 彼狐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庸类。 | |||
妖异类 | 彼咎征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异类。 | |||
冥顽类 | 彼枭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顽类。 | |||
畜生道 | 鸽犬猫类 | 依人之鬼,人亡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循类。 | ||
灵禽瑞兽类 | 明灵之鬼,明灭报尽,生于世间,多为休征一切诸类。 | |||
春燕秋雁类 | 和精之鬼,和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应类。 | |||
蚕貂驴马等类 | 绵幽之鬼,幽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服类。 | |||
鸡鸭猪羊等类 | 受气之鬼,气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食类。 | |||
蛔蛲等肠虫类 | 衰疠之鬼,衰穷报尽,生于世间,多为蛔类。 | |||
毒蛇蝮蝎类 | 虫蛊之鬼,蛊灭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毒类。 | |||
狐狸类 | 畜魅之鬼,畜死报尽,生于世间,多为狐类。 | |||
咎征淫兽类 | 风魃之鬼,风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咎征一切异类。 | |||
枭鸟类 | 物怪之类,物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枭类。 | |||
饿鬼道 | 传送鬼 | 贪党为罪,是人罪毕,遇人为形,名传送鬼。 | ||
役使鬼 | 贪成为罪,是人罪毕,遇明为形,名使役鬼。 | |||
魍魉鬼 | 贪明为罪,是人罪毕,遇精为形,名魍魉鬼。 | |||
魇鬼 | 贪罔为罪,是人罪毕,遇幽为形,名为魇鬼。 | |||
饿鬼 | 贪傲为罪,是人罪毕,遇气成形,名为饿鬼。 | |||
疠鬼 | 贪忆为罪,是人罪毕,遇衰成形,名为疠鬼。 | |||
蛊毒鬼 | 贪恨为罪,是人罪毕,遇虫成形,名蛊毒鬼。 | |||
魅鬼 | 贪惑为罪,是人罪毕,遇畜成形,名为魅鬼。 | |||
魃鬼 | 女妖 | 贪色为罪,是人罪毕,遇风成形,名为魃鬼。 | ||
怪鬼 | 若于本因,贪物为罪,是人罪毕,遇物成形,名为怪鬼。 | |||
地狱道 详情请见《地藏菩萨本愿经》 因果实鉴-地狱变相图 | 一百零八地狱 | 见见一根,单犯一业,是人则入一百八地狱。 | ||
三十六地狱 | 三业不兼,中间或为一杀一盗,是人则入三十六地狱。 | |||
十八地狱 | 身口意三,作杀盗淫,是人则入十八地狱。 | |||
八地狱 | 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则入八无间狱。 | |||
阿鼻地狱 | 无间地狱 | 地狱十因六果,皆是众生迷妄所造。若诸众生,恶业同造,入阿鼻狱,受无量苦,经无量劫。 |
【饿鬼】六道之一,即时常遭受饥饿的鬼类。其中略有威德的,成为山林冢庙之神,能得祭品或人间的弃食,无威德的,则常不得食,甚至口中因渴出火。——《佛学常见辞汇》
生死书注:大学毕业后的1991年,同系同学叶文忠曾经对我讲过他老家的一个故事,一个老人家去世后几天又活了过来,向人们描述了他所见的恐怖景象。我在听他讲这个故事后的第三年才见到了《地藏菩萨本愿经》,对比经文才知道,那个老人家死后所见到的是地狱的景象。世界三大宗教都说有地狱。
《地藏菩萨本愿经》中写道:地藏菩萨告普贤菩萨言。仁者。此者皆是南阎浮提行恶众生。业感如是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是故众生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父子至亲岐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或有地狱赤烧铜柱使罪人抱。
黄念祖居士《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中写道:阿罗汉想到在地狱中受的苦,他就流汗,甚至流出血汗,知道可怕。阿罗汉得了通,所以不忘,一般众生都忘了,地狱中人更健忘,在地狱中的,火烧着的铜柱,他见到是一个极美的女人,就过去拥抱,一抱就把自身烧枯了。烧枯了,风一吹又活了,活了他就不记得了,又看见美女,又去抱,又烧了。一夜之间多少万次,他始终记不住。阿罗汉记住了,想起来流血汗,他知道恐怖,就不敢再做恶,他来劝大家就非常亲切。
相关文章:来自地狱的声音因果实鉴-地狱变相图
天人的时间,寿命,身长,衣重出自宣化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第1册第111页。
生死书注:佛经上说,人也有胎生的,也有卵生的,也有湿生的,也有化生的。现在的人几乎全都是胎生的,湿生的几乎没有,化生的只听说过莲花生大师化生于西印度达喇郭啸海五色莲花中,卵生的倒是有记载,如下:左图是一个手工制成的软陶仿真玩偶,为下面的报道作示意图。《文汇报》1990年2月10日三版的“印尼发现卵生人”一文章节录:
探险队领队,西德人类学家劳?沃费兹博士和其他10名探险队员,为了研究原始部落生活,深入印尼婆罗洲的热带雨林,在一处山脊原始大树上挂着一群原始土人,住处是一个个用树叶青草砌搭成的鸟巢状建筑物。土人身高4英尺,全身赤裸。20多个土人到探险队面前,不害怕,没有敌意,还拿出他们的主食大蚯蚓,请队员吃。
这伙原始人将探险队带到树上的他们的住处—— 一个建筑在几棵大树上的巨大平台,只见一群大约30多个女土人,正坐在一枚枚白色的大蛋上进行孵化工作。其中,有一位婴儿开始破壳而出了。探险队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搞清了女土人整个生育过程。原来女土人怀孕6个月后,便会生下一枚大蛋来, 再接着进行3个月孵化,9个月完成整个生育过程。这时,做母亲的就和常人一般,用母乳哺育婴儿。
生死书注:我们都知道有种春节燃放的礼花叫做“天女散花”。说到天女散花的来历,是佛陀当年说法的时候,天女散花供养佛陀。那些散花的天女们来自天人,就是属于化生的生命。西方极乐世界是莲花化生的。
[五、有色],有色者,有形碍明显之色也。谓此类有情,因颠倒障碍之惑,起精耀乱想之业,惑业显著,故感此生之报,即休咎精明之类是也。(休咎精明者,如星辰,吉者为休,凶者为咎;爝火蚌珠,皆精明之类,爝火即萤火也。)
[六、无色],无色者,无有形色也。谓此类有情,因颠倒销散之惑,起阴隐乱想之业。惑业暗昧,故感此生之报,即空散销沉之类是也。(空散销沉者,色尽心亡,猒空绝想,沉冥幽隐,即无色界外道之类是也。)
[七、有想],有想者,从忆想所生也。谓此类有情,因颠倒罔象之惑,起潜结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神鬼精灵之类是也。(罔象者,似有似无也。潜结者,潜即隐伏,结即凝滞也。)
[八、无想],无想者,想心昏迷,无所觉了也。谓此类有情,因顽钝愚痴之惑,起枯槁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精神化为土木金石之类是也。(精神化为土木金石者,如华表生精,如黄头外道化为石是也。)
唐朝诗人王建诗《望夫石》: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日风和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九、非有色],非有色者,谓虽有形色,而假他所成也。谓此类有情,因虚伪相待之惑,起因依乱想之业,惑业相染,故感非有色相成色之报,即水母以虾为目之类是也。(非有色相成色者,如水母本无自类之色相,故曰非有色相,以水沫为身,以虾为目,故曰成色也。)
[十、非无色],非无色者,因声呼召而能成形也。谓此类有情,因相引妄性颠倒之惑,起呼召乱想之业,惑业相附,故感非无色相无色之报,即咒诅厌生之类是也。(非无色相无色者,如虾蟆等,从自类生,不假他成,故曰非无色相,藉声得生,故曰无色。咒诅猒生者,咒诅亦呼召耳,猒即祷也,如虾蟆以声附卵,然后生长,非声则坏;又孔雀,雌者闻雄者鸣,即有娠,生雏,此等物类,若由厌祷而生也。)
[十一、非有想],非有想者,谓借他之身以成自类也。谓此类有情,因诬罔颠倒之惑,起回互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非有想相成想之报,即蒲卢等异质相成之类是也。(诬罔即诳惑也,回互犹转换也。蒲卢,蜾羸也,取青虫以为己子,乃诬罔回互之义也。非有想相成想者,如青虫,非蒲卢之类,故曰非有想相而能成己之子,故曰成想也。)
[十二、非无想],非无想者,谓虽亲而成怨害也。谓此类有情,因怨恨颠倒之惑,起杀害妄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非无想相无想之报,即土枭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之类是也。(非无想相无想者,父母有爱,故曰非无想相;后时成大,父母遭食,故曰无想也。土枭,食母鸟也;破镜,食父兽也,形如貙而虎眼。今云鸟者,恐译误耳。)
“法”字的梵语是达磨Dharma。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的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这就是说,每一事物必然保持它自己特有的性质和相状,有它一定轨则,使人看到便可以了解是何物。例如水,它保持着它的湿性,它有水的一定轨则,使人一见便生起水的了解;反过来说,如果一件东西没有湿性,它的轨则不同于水的轨则,便不能生起水的了解。所以佛教把一切事物都叫做“法”。佛经中常见到的“一切法”、“诸法”字样,就是“一切事物”或“宇宙万有”的意思。照佛教的解释 ,佛根据自己对一切法如实的了解而宣示出来的言教,它本身也同样具有“任持自性、轨生物解”的作用,所以也叫做法。
请问何谓法身佛?化身佛?报身佛?
在谈法身佛、报身佛和化身佛之前,我们先来了解自己的法、报、化三身。法身是什麽?法身就是自己真正的生命,就是本自具足、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去不来、能生万法、不会断灭的这念心。这念心能见、能闻、能知、能觉,而一切千变万化的世界都呈现在这念心中;这都是法身含融一切的显现。因此这念永不断灭的心,就是我们法身。
一般人总以为未出生前,自己不曾存在过;而一口气不来之后,自己也将消失于无形,认为生命就是从生到死这几十年的经历。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观念。事实上,有情众生的真生命是无始无终的,而我们从出生至死亡的过程,只是一期一期轮迴报应身的呈现。无始无终的法身,才是我们真生命。
报身,顾名思义就是报应所得之身;例如人、天人、动物、孤魂野鬼等,这些都是不同的报应身。就人而言,有些人出生富贵豪门、有些人出生贫贱寒舍,有些人长得庄严俊美身强体健、有些人长得残缺丑陋羸弱多病,有些人天生聪明伶俐多才多艺、有些人天生愚昧鲁钝笨手笨脚。为什麽?这不能怪上天不公平,一切都是自己造业,自己承受果报而已。经云:「所作业不亡,纵经百千劫,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因为过去所造的业因不同,所以现在感得的果报身也不一样。因果报应历历不爽,这才是宇宙间最公平的律则。
化身就是变化万千之身份。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空和人事物的境况下,就会有不同的身份。例如:在儿女面前是父母的身份;在父母面前又成了儿女;在配偶面前是丈夫或妻子;在同事面前则成了主管或员工;下了班,到学校在职进修,又变换成学生的身份……。虽然是同一个人,但是场合对象不同、时节因缘不同,自己的身份亦随之改变。
瞭解了自己的法、报、化三身后,我们可以再进一步地认识佛的三身:清淨法身佛、圆满报身佛、千百亿化身佛。
法身空寂,本自清淨,周遍含融,能生万法。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乃至一切物 象、心念等,都是法身所现。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心即佛心,但因无明障蔽,所以众生不能自见其本自清淨与佛无异之法身。若能证悟空性,漏尽无明,所谓「无明分分破,法身分分见」,最后必能契悟清淨法身佛的境地。
报身是因智慧心起观照作用而感得的果报,行一切善法观照自心修证圆满,就能成就圆满报身佛的果位。报身佛位居淨土世界,例如释迦牟尼佛的报身居于华藏世界,此淨土世界中尚有诸多菩萨,他们是报身佛所教化的对象。
众生无量,佛也无量;世界无量,佛土亦是无量。佛应机缘,化现在百千万亿世界中化导众生,不同世界的化佛,各有其名号,如娑婆世界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此一化现的佛身就称为化身佛。
法身是万法的本体,报身和化身则是法身所呈现的相貌和作用。体、相、用三位一体,法、报、化不即不离,总不出这一念心的范围。修行就是要在这一念心上用功,时时觉察、觉照自己的言行举止、起心动念,是否是善念?是善行?先以世间善法为基础,修一切善断一切恶,然后更进一步修善不执着善,契悟空性,观空不住空,惑破尘沙,终究必能成就法报化一体三身的佛果。
欢迎光临 云水论坛 (http://www.yunshui.net/)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