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论坛

标题: 菩提树下的沉思与微笑 [打印本页]

作者: 独幽    时间: 2008-10-24 13:28
标题: 菩提树下的沉思与微笑

   释迦牟尼在他35岁时,结束了他的苦行,在尼连禅河月下沐浴,而后在菩提树下向东结跏趺而坐,端身正念,发大誓愿,宁愿血液干涸,身体腐烂,如不成佛,决不起座。果然,经过七天七夜的冥思苦想,终于得悟生命的真谛,一个豁然明朗的精神境界越升越高…… 

   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畔的菩提树下沉思悟道的情景,似乎是一幅永恒的图画,时刻珍藏在佛教徒们的灵魂深处。 

   当神圣的雪域菩提在风雨严寒中茁壮成长,并最终荫遮南赡部州的广大区域时,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们一如佛的教诫,在神圣的菩提树下,遥望着晶莹的雪峰,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 

   沉思,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感悟方式。他们在沉思中感悟到人生的苦难和世界的无常,感悟到只有甚深的般若智慧,才能消除无明,才能消除诸种粗鄙业障烦恼。同时,他们也感悟到只要遵循佛的教诫,在“六度”、“八正道”上勤加功用,励力精进,任何人都可以超凡入圣,成就正果,因为有情众生无不具足成佛之因——如来藏。 

   他们在沉思中笑了,那种留在嘴角的深沉微笑,是内心深处自信和自豪的流露,因为他们获得了即身成佛的秘密之法,并以那无量无边的慈悲之心,救渡众生,使苦海众生离苦得乐,最终趣往涅磐彼岸……

  


作者: 独幽    时间: 2008-10-24 13:32
   六度,又称为六波罗密多,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大乘道次第解脱庄严宝论》中论述六度说:
  “布施能消除贫穷;戒律能得到清凉;忍辱能忍受嗔恚;精进能作胜行;静虑能持于内心;智慧能认识胜义实相。因为此六度能解脱轮回,达到涅磐之彼岸的目的,故名六到彼岸”。
  对六度的关系论述道:
  “因为慷慨布施的缘故,所以对于一切享用五物无有贪著之心,只有这样才能守持戒律;因为能够守持戒律,才能做到忍辱;因为具备忍耐之力,所以才能够精进;因为能精进,才能入定;因为能够入定等持,才能正确认识到实相,从而获得圆满智慧。”
  “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作者: 嘻嘻    时间: 2008-10-26 09:50

已知,读过。

读来依然好。

          
作者: 芬芳    时间: 2015-3-6 00:23
沉思,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感悟方式。




欢迎光临 云水论坛 (http://www.yunshui.net/)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