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尔凯郭尔 |
作者:傅佩荣(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20世纪最受瞩目的哲学是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推源其首倡者,是丹麦的克尔凯郭尔。直至今日,许多研究西洋哲学的人 |
依然认为克尔凯郭尔是神学家,他的著作缺乏系统思辨,更谈不上充分的论述。但是,依“哲学即是爱智”的古典定义来说,或者依苏格拉底的言行表现为示范来看,则克尔凯郭尔是一位哲学家,只是他对“真理”的要求更为全面深刻罢了。 克尔凯郭尔家族有虔诚的基督教信仰与抑郁的心理状态。这两者联系在一起,逼得克尔凯郭尔认真面对人生意义的问题。他的出发点显然是非常悲观的。他比一般人聪明,在聚会时谈笑风生,但随即心中闪过一个念头,觉得自己正在做一件庸俗而可憎的事。然后,如果手上有枪,会立即轰掉自己的脑袋,一死了之。 他的身体瘦弱苍白,好像长期住在地下室,很少接触阳光似的,而他的代表作之一确实取名为《地下室手记》。 克尔凯郭尔提出“人生三阶段”之说,就是:感性、伦理与宗教。所谓感性阶段,就是一个人只求当下眼前的感官享受,“今朝有酒今朝醉”。他以传奇中的唐璜为例,感情奔放而浪漫,到处留情而无法承担任何责任。这样的人生很容易陷入三种“绝望”:一,不知有自我而绝望;二,不愿有自我而绝望;三,不能有自我而绝望。 譬如一个年轻人沉迷于物欲,每天吃喝玩乐,不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特的人;其次,他发觉自己的独特性,但同时也知道“做自己”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于是不愿成为自己;最后,他决心成为自己,但未必能够坚持下去。这三种绝望接踵而来,让人陷入“忧郁”的心境。这时真是到了抉择的时刻了。 这种抉择就像一个人走到了悬崖边,要不要往前“跳跃”呢?跳跃过去一定会踩到坚实的土地吗?鼓起勇气吧,一跃过去就到了伦理阶段。这第二个阶段的特色,是把“现在”与过去、未来联系起来,使人可以承担责任,肯定自我的价值。我们一般人的努力目标不正在这里吗?克尔凯郭尔以苏格拉底为代表,说他符合伦理要求,显示高尚的道德。但是他也批评苏氏,说这个阶段的人往往“自以为义”,由于具备道德而自满,然后很快又来到必须抉择的时刻了。 这时同样需要“跳跃”,这一跃就进入宗教阶段。我们先简单归纳三个词来说明上述三阶段。感性阶段的人表现为“外驰”,向外追逐而终究是一场梦;伦理阶段的人表现为“内求”,向内寻求人生意义而不得不承认失败;宗教阶段的人呢?是“依他”,找到神明而安顿了身心。克尔凯郭尔心中想的是基督教——如果没有信仰,则人生的最后结果毫无意义。反之,若有信仰,则所依之“他”是个神明,像耶稣一样可以死而复活,人生又燃起希望。我们未必接受克尔凯郭尔的结论,但不妨思考他对人生的诠释。首先,他把“存在”一词标举出来,认为只有个人才有可能存在,其他万物则是存而不在,或者仅仅是“在那儿”。个人的存在,是指“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性”,“存在”不再是个名词,而是个动词。一个人可以选择成为自己,可以选择不成为自己(扮演别人眼中的角色),也可以不选择成为自己(根本不作选择)。只有第一种人才符合人的职责,也因而才拥有人的尊严。 地下室 克尔凯郭尔以“地下室”为喻,说我们如果只是活在“身与心”的层面,就无异于活在地下室,除了白天可以透露一点阳光之外,终年都是漆黑一团。他的意思是:身体的本能需求与心智的竞争较量,是永无止境而让人难免绝望的。既然如此,何不走出地下室,进到地面上的房间?人的灵性世界才是适合居住的房间,而每一个人都拥有这样的房间。从克尔凯郭尔的书中,不难发现一个骚动不安的灵魂,非要在变化无常的人间找到永恒的曙光。他的名言——“绝望是致死之疾”,至今在提醒我们:人总是要活在希望里面,那么努力走出幽暗的地下室吧! 生平 1813年 5月生于哥本哈根。 1830年 入哥本哈根大学就读。 l840年 接受神学国家考试。入皇家传教学校。 1841年 完成学位论文《论反讽的概念》。 1843~1846年 出版《非此即彼》、《恐惧与颤栗》、《恐惧的概念》、《人生道路上的各阶段》、《<哲学片断>一书最后的非科学性附言》等主要著作。 1855年 《神之不变性》出版。 11月逝世。
|
柏拉图 |
作者:傅佩荣 柏拉图原是一位文艺青年。20岁那年,偶然在街上听到苏格拉底与人聊天,不禁深为着迷。苏氏总是请对手清楚界定关 |
键名词的意义—这些名词无不涉及人的行为规范,如果不先辨明,就难免陷于迷惑之中了。 生平 |
弗吉尼亚·伍尔夫 |
抑郁并具有自我毁灭倾向,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形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常用词汇。这位在20世纪初推动了小说创作发展的女作家最常忆起她的童年不幸。那时,她在很长时间里都忍受着同母异父哥哥的性侵犯。她的母亲在第一次婚姻中给她 |
留下了这个哥哥,又在她13岁那年撒手人寰,这些经历使她陷入巨大的抑郁。 |
伊壁鸠鲁 |
伊壁鸠鲁出身寒微,是柏拉图和唯物主义者德谟克里特的徒孙。他基本上秉承后者,反对前者。与其他哲学家不同,伊壁鸠鲁不认为人有高低贵贱,他的学校接受妇女和奴隶。 |
据说他著述颇丰,但只留下两本道德格言和3封信,还是残篇。后世的学者以此重构了一个“伊壁鸠鲁主义”(Epicureanism),和著名的斯多亚主义(Stoicism)一起构成古希腊哲学的两大支柱。 圣徒和心理学家总是对的,但是哲学家却没有不可探讨的禁区。他们从来都不是先有答案,再提问题,而问题,可以永远没有答案。也许你早就受够了无休止的说教与训话,那么就偷渡到时光隧道的那一端,和伊壁鸠鲁老头探讨一下他的问题吧! 五个关键思考 1.直面死亡 有道是:“往前走,是死亡,向后走,是死亡的恐惧”。死亡是生命的另一副面孔,谁都避免不了。但它还不安分,笼罩着生的世界,不舍昼夜:一切让人怕的--病、鬼、危险,未知的敌意等等,其幕后老板都是死。死生怕,怕生痛苦,痛苦让人发狂,发狂带来罪恶⋯⋯于是,死亡就利滚利,越来越有市场。人世似已走投无路了。 但伊壁鸠鲁说,对死亡的恐惧不过是多余的幻象:身体是原子的组合,组合的偶然形式就是灵魂。物体表面的精细原子影响灵魂,成为感觉,感觉决定人的存在。死只是感觉消失,机体解散,原子重组--而原子是永恒的。原子重组,形散神灭,灵魂就没了,但别的灵魂又开始了,没有什么可怕的。而什么来世啊,神的惩罚啊,只是因怕而生的幻象--而怕,其实是莫须有的。 2.不怕诸神 伊壁鸠鲁是“敬鬼神而远之”的:我们的世界是永恒的原子均匀降落时偶然出轨碰撞而成,只是无限宇宙里无数偶然之一。诸神当然可以存在,但他们一定存在于他们自己也许完美不朽的世界中,没必要找人类的茬儿。他们无求于我们,也没必要心无旁骛地监视我们,为我们现实生活的鸡毛蒜皮大动干戈,还要为尽审判的义务在我们虚构的来世上班,又没有工资。 3.节制欲望 伊壁鸠鲁不觉得肉体低贱,他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这“属肉的身体”。只有这肉体才知道什么是好--快乐,什么是坏--痛苦。但以肉体为本并不意味着纵欲--纵欲恰恰或是感到“来日无多”,或是想“精神升华”,或是不幸的肉体被禁闭太久。过犹不及。 以身体为本的快乐是 “天生的善”。所以要善待,要恰当,要守中道--不折磨自己,也不纵欲??另一种折磨自己。有研究说,历史上著名的纵欲者几乎无一例外都是禁欲主义者。敬畏、恐惧与战栗,正是疯狂和纵欲的因缘际会。 身体其实要求不高,很容易满足的:净水,简单的食物,干燥温暖的床。怕死衍生出对饥饿、贫困、受伤和孤独的恐惧,催生淫欲饮鸩止渴--财富、权力、荣誉、滥性、奢侈和精致。精致?对,精致。如果你只能坐在日本的枯山水中间品1000元钱以上的普洱茶,那么你就会彻底丧失像哈萨克壮士那样的享受--跳下马来,几分钱一碗的茶汁一饮而尽--醒醒吧。 4.精神快乐 他不是强调肉体吗?但不矛盾。精神快乐不但真实,而且优于“物质的”快乐。在时间的铁腕下,物质的快乐--美餐、美观或性交等,只会给人一时快感,谈不上快乐。然而,人有记忆和憧憬:以记忆潜回过去,以憧憬神游未来,从时间的暴政下偷来自由,让瞬间的快感无穷复制,并发酵出意义--精神快乐,又曰幸福。 5.忍受痛苦 不要自找苦吃,但痛苦会找上门来。为了胜利要曲线救国,忍受痛苦先。忍着割阑尾的痛苦可以躲过死的剧痛;苦药汤可以救命。而且,忆苦可以思甜。承受痛苦,利用痛苦,为幸福展开空间。至于如何忍受,伊壁鸠鲁从锦囊里掏出两条妙计: 第一,说服自己。人总是自己吓自己,对痛苦的恐惧让痛苦加倍。但是知道疼的地方并不疼的。物极必反,最强烈的痛苦往往自己结果了自己??昏迷或死掉,而不会持续不变。最痛的瞬间主要来自惊诧,下一刻痛苦将失去其强度。痛苦成为常态便不再痛苦??习惯了,想通了,就好了。 第二,诉诸回忆。回忆越狱逃出当下,让此刻的痛苦无能为力。回忆而忘我,和过去的幸福事件幽会。我们知道,法国作家普鲁斯特中年患上绝症,但回忆把他带回逝去的年华,让他超脱了当下的痛苦,平静地拥抱死亡。这回忆的孩子--小说《追忆似水年华》,让他永垂不朽。 生平 ■公元前341年:伊壁鸠鲁出生在撒摩斯(Samos)一个贫寒的家庭。当他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就已经以其才智脱颖而出。 ■公元前320~310年:伊壁鸠鲁跟随几位导师学习哲学,主要是柏拉图的弟子邦费罗斯(Pamphilos),后来跟随唯物主义者德谟克里特的弟子诺斯法耐斯(Nausiphane),他与这些导师的关系常常变化不定。 ■公元前310~309年间:伊壁鸠鲁建立了自己的哲学学校,先是在弥狄莱勒斯(Mytilène),后来在莱斯波斯岛(Lesbos),最后是小亚细亚的兰普萨克(Lampsaque)。 ■公元前306年:伊壁鸠鲁把学校安置在雅典城里,那个美丽的地点名叫“花园”,他后来把这个地方遗赠给他的弟子们。 ■公元前300~280年:他写了很多论文,但是现在能够看到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公元前271年:伊壁鸠鲁死于雅典,门徒围绕着他。 摘录 “不必假装沉思,要为了有益而思想,因为我们不必假装身体健康,而是要实实在在地健康生活。” --伊壁鸠鲁 |
米尔顿·H·埃里克森 |
米尔顿·H·埃里克森不仅是简快疗法的创始人,也是游离于规范的心理学范畴之外的先驱人物。他一生与疾病抗争,但始终致力于催眠学的研究,并自创了一种催眠术。 |
上世纪初,埃里克森出生于美国内华达州的一个农场。他小时患有诵读困难症、色盲症,还有辨别声音的困难,17岁时他不幸患上脊髓灰质炎。1923年,他开始研究古代催眠术,这是一种让病人进入沉睡状态的治疗法。之后,他以病患关系为出发点,在完全尊重病人的基础上研究“唤醒”催眠法。在1948年之前,埃里克森一直从事精神病教学及临床治疗。 1952年后,由于旧病复发,埃里克森只能为他的私人病人看病。在50年的治疗实践中,他治疗了近3万名患者,但没有写过一本理论著作,只有他的讲座被结集出版。 五个关键思考 1.依靠潜意识 埃里克森的潜意识概念完全区别于弗洛伊德的观点。在埃里克森看来,“潜意识”并不是“灰暗的压抑地带”,而是“光明的储备地带”。在潜意识中,积蓄着我们所有的潜力,很好地运用它们能够解决我们生活中的所有问题。因此我们无需惧怕潜意识,它其实是我们最忠实的盟友。它有着独特的作用方式,只有依靠它的智慧,我们才能够改善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2.体验催眠 埃里克森认为,催眠状态是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稀松平常,我们每天都会经历。比如走神的片刻、沉思的瞬间,沉醉于引人入胜的阅读中忘了一切……以上种种都是催眠状态。当我们的注意力离开“此时此地”,我们就进入了非常近似于被催眠的“入神状态”。跟我们通常想的不同,这并不是被动的状态,而是积极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思考的惯有限制暂时消失,我们可以获得许多不同的感受??特别是可以直接接触到自己的潜意识。 3.发现潜能 埃里克森是第一位将“每个人都是唯一的”这一观点放在首位的心理治疗师,他发自内心地尊重每一个个体。因为他认为每个人的身上都存在着独一无二的潜力:当我们需要的时候直觉就会苏醒,在不经思考时我们就会做出正确的动作……只要我们学会更加关注自身最细微的感受,这些潜能就会被发掘出来,得以发展。 4.练习自我催眠 埃里克森是最早发现自我催眠的技巧和功效的人。通过学习技巧,我们就能引导自己进入轻度的“灵魂附体”状态。我们需要掌握合适的技巧:如通过画面、音乐进行自我暗示,调节呼吸,将注意力集中到身体的某个部位。自我催眠有许多用途:摆脱某些困扰自己的情结,锻炼记忆力或口才,缓解头痛等等。另外,自我催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没有任何副作用。 5.唤醒周围人 在日常的交流中,埃里克森推崇有创意的、间接迂回的方式,认为这样更有说服力。比如,他主张使用暗示性的句子:“啊,这是普罗旺斯美食的味道!”这样说就比直接建议“我们去吃普罗旺斯菜!”要好很多。这种暗示的方式可以打乱周围人的思维结构,改变他们的意识状态,从而更好地传递自己的讯息。并没有什么秘诀可言,只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锻炼倾听能力就可以了。 生平 ■1901年 生于美国内华达州奥兰姆。 ■1918年 因为脊髓灰质炎而瘫痪。 ■1923年 第一次参加催眠研讨会。 ■1925年 开始第一段婚姻,有3个子女。成为罗德岛州国立医院精神科医生助理,随后进入科罗拉多州精神病医院任实习医生。 ■1928年 获得医学和心理学学位。 ■1934年 任密歇根州埃洛伊塞医院精神科主任,密歇根州国立学院心理学临床教授。 ■1936年 再婚。 ■1948年 任亚利桑那州医院主任医师。 ■1952年 再次受到疾病的袭击。 ■1957年 创建美国临床催眠协会。 ■1967年 第一部文章合集出版。 ■1980年3月27日逝世于亚利桑那州凤凰城。 摘录 “我们每个人都具有潜力,只是我们并不知道。” -- 米尔顿·H·埃里克森 |
受益匪浅。。。
“真正的幸福必与人的灵魂有关”——
所以,他们也是人类的灵魂之师。
欢迎光临 云水论坛 (http://www.yunshui.net/)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