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考证
回顾一下过去,老姐儿丢过两次钱包,三辆自行车,五把雨伞。最可笑的是前几年在长沙公干,住在铁路乘务员公寓,忘记关窗,
人生在世,必须习惯于失去。
人来到世上,首先得到的是生命,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从父母那得到衣食、玩具和爱抚,从社会得到文化和职业的培养,从配偶那得到爱情和孩子,从各种渠道得到金钱、财产、名誉、地位……于是我们习惯于得到。
当然,谁都不同程度地经历过失去,但是我们很不习惯。我们认为得到是应该的,是正常的,失去是不应该的,是不正常的。所以面临失去我们总是很委屈,很郁闷,往往在暗地里盘算,如何用新的得到去弥补失去。在我们的人生蓝图中,勾画出不间断的得到轨迹,而失去永远是笔误。
其实,失去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老姐儿考证了自己和所认识的几乎所有人,最终结果,失去是本质,得到只是现象。道理非常简单,我们迟早要失去生命,随之也就失去了人生历程中得到的一切。包括像汶川大地震,对人来说貌似偶然的失去,对自然来说就是必然。
既然生而为人,就得有承担旦夕祸福的勇气。至于说个人际遇的挫折和失利,更是寻常不过。如果我们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一个只能得到不能失去的人,看似进取心很强,实际上相当脆弱,遭遇重大失去将一蹶不振。
佛教有布施一说。布施的本意是除去贪鄙之心,由不执著于财物,到不执著于身外之物,最后发展到连尘世的生命也不必执著。不然佛教也不会把布施列为“六度”之首。现在俗众借布施图报,寺庙靠布施敛财,实在是歪嘴和尚念的经。老姐儿一直认为佛教是古今中外最透彻的人生哲学,只是对后来不伦不类的演变不以为然。既然主张“无我”,“我”都不存在了,还有什么“我的东西…..”这种概念吗?没有什么东西属于我们自己,连自己也不属于自己,明白了这个理,人还有什么患得患失呢?
不过,佛教毕竟是太悲观的哲学,人人都成了佛这个社会也缺乏动力。只是对入世太深的人,佛教倒是一贴必要的清醒剂。人在社会上尽可以积极进取,但是在内心深处要为自己保留一份超脱,我们就能够从容地品尝人生的一切,包括品尝失去。
老姐儿的考证并不是对盗窃行为摆出一副容忍姑息的姿态,而是想说,面对人生种种不可避免的失去,小到破财,大到死亡,没有一点阿Q精神是不行的。倘若有更多的人明白这个根本道理,世风会不会好一些呢?也许,这正是我们对盗窃等社会不义行为的有效斗争罢。
钱财之物,失去了也就失去了,人人都肯定经历。纵一时垂头顿足、痛心疾首,终易平。
而得失之于身心,如境遇之祸福,此一时的彼一时,虽难平,长远看却常可转化。
不过,佛教毕竟是太悲观的哲学
佛教有些事情归根结底,在释迦牟尼那一笑里,那一笑,决不是悲观的。
有些悲观,那也只是因为那一笑只能有很少的人,才能明白究竟笑得是什么。
我理解的佛教的悲,一直是慈悲、悲悯,一种广阔、平和而清凉的心与态。
特别喜欢“悲智并起、福慧双修”这八个字。。。
以此悲而观得失,此得必有彼失,我失即为他得,得失不过如宇庙、人世间能量的转换。
以人生大义观,愿得所应得,失所该失;纵大得大失,不患得患失;让得失各有其所、各有其终。
很讨厌小偷,因为将心比心,我不想自己的东西忽然之间没有了。
何况有些贼根本就不会顾忌偷的是什么,有些人的救命钱都被偷了,所以,决不宽容。
得
欢迎光临 云水论坛 (http://www.yunshui.net/)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