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儵鱼游得多么悠闲自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你刚才所说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 |
------------------
这个故事有很多含义在里面,并不完全像书本上说得那样,发过来大家讨论下,看看还有什么心得可以值得收获?
晕,一下子被你弄得那么深沉了
濠梁观鱼,各执己见。
我问了森森濠梁观鱼的寓意,后见到这帖子,心想可能和我的发问有点关系,所以就啰唆几句。
下午在云水玩,遭到一人质疑。他问我:“悟禅论道累吗?”我说本不是悟禅,只是闲聊,何来累?他倒说:“濠梁观鱼。子非鱼鱼非子,你非我我非你,不懂你,正常。"引来了朋友的争论,朋友说他意在讽刺我,我是燕雀安知他鸿鹄之志?我晕了,也就是刚说了两句话,他至于如此吗?没有人会毫无来由的讥讽别人的。
实在是不懂这个典故的意思,即使查了资料,还是一头雾水。只是觉得那鱼如此快乐的在清水中嬉戏,可岸上的人却在争论不休。谁对谁错有什么关系呢?一点也不会影响到鱼的心情,照样自由自在。我宁愿做那水中的鱼,也不愿做岸上的满腹经论之人。他们的乐趣在争论之中,不在景中。
我已经完全歪曲了版主的本意,可这是我的所思,即使浅薄也是我想说的话。
子非鱼,你即使眼看它如此快活,只是表象,谁又知它真的是否快乐呢?我倒同意惠子的话。
还可以这么说,你不是我,你又怎么知道我内心的快乐呢?我是鱼。
万物同心,偶通性情。我如鱼儿,鱼儿如我。焉知我不知鱼儿之乐,鱼儿恰如我之乐?
人非鱼,不知鱼之乐。己非彼,岂知彼之心。
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完全理解他人的喜,悲,志趣,爱好。我们亦不能凭主观去随意地猜测。
你不是鱼。因此你无法知道鱼的生死聚散,喜怒哀乐,那你又有什么可能仅仅站在高高的桥上看上几眼就断定它是悠游自得呢?人对物有过分自信的推断,那么人对人呢?我们在生活中常听到这样的话:我最了解他了,他这人是这样的,你不要否认,我知道你是这样想的。。。。。。也许巴金先生说得对:我们很少理解别人。我们常常凭自己一点点不完备的观察,就断定某某人是怎么样的人,某件事情是如何如何。许多人也犯了这样的错误。有时候连自己都不知道。
这里还有一个快乐的标准问题。庄子见到鱼悠然而得的快乐,决不会是鱼的快乐。
人人都用自己的立场去创造标准。而人又被自己创造的标准框住。人和鱼是两个不同的系列。人感觉到的快乐,鱼就和人一样吗?
所以,古来寂寞的不一定都是圣贤,难得的知己也并非全是红颜。
我们既不必痛心于别人不理解自己,更不必勉强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当你因彼此的观点不同而气愤时,仔细想想,莫如一笑了之,他人有他人自己的想法与原因。那是你不了解的。而朋友之间,也只能要求相对的志同道合。不能去苦苦地要求另一个自己。而世界,本身就是一个求同存异的整体。
乌鸦不是染黑的,海鸥不是洗白的。自然的黑,自然的白,自由自在。乌鸦与海鸥,相看两不厌。
摘自《智者的顿悟》
本想写几句,但这一节文字把我想说的都说了,录来一起看下,也算是另一个声音。
看文和看评一样惬意。一样的自在。悠然于此。
看文和看评一样惬意。一样的自在。悠然于此。
很好,这就是你感知到的快乐,不一定知道评的快乐,不一定非得明了究竟是什么快乐,你感受到这份快乐,那就是快乐。
你为看评而自在,因看到了大家的言论而悠然,同理,我也因你的惬意而开心。
在云水,永远也不会有偏激的人,写文指责说,“你怎么会凭借自己的判断就去贸然认定别人的心理呢?”这样的情绪存在。
我们不需要认定别人的快乐几分,我们要做的只是要,分享一份快乐。
人非鱼,不知鱼之乐。己非彼,岂知彼之心。
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完全理解他人的喜,悲,志趣,爱好。我们亦不能凭主观去随意地猜测。
你不是鱼。因此你无法知道鱼的生死聚散,喜怒哀乐,那你又有什么可能仅仅站在高高的桥上看上几眼就断定它是悠游自得呢?人对物有过分自信的推断,那么人对人呢?我们在生活中常听到这样的话:我最了解他了,他这人是这样的,你不要否认,我知道你是这样想的。。。。。。也许巴金先生说得对:我们很少理解别人。我们常常凭自己一点点不完备的观察,就断定某某人是怎么样的人,某件事情是如何如何。许多人也犯了这样的错误。有时候连自己都不知道。
这里还有一个快乐的标准问题。庄子见到鱼悠然而得的快乐,决不会是鱼的快乐。
人人都用自己的立场去创造标准。而人又被自己创造的标准框住。人和鱼是两个不同的系列。人感觉到的快乐,鱼就和人一样吗?
摘自《智者的顿悟》
本想写几句,但这一节文字把我想说的都说了,录来一起看下,也算是另一个声音。
首先,这个智者让我想起了愚公移山中得智者,聪明有,智慧却不一定。
庄子怎么会不明白,不是鱼,就无法准确的知道鱼的快乐这个道理呢?有句名词不要忘记了区分,不能准确地知道鱼的快乐,并不代表不能粗略的感受到鱼自由自在和分享鱼的快乐。
就像是一个朴实的农夫,出门看见了喜鹊叫,就说连喜鹊都开心的叫,今天心情真好。
我想,没有任何一个人钻牛角尖的人会出来抬杠,你不是喜鹊,怎么知道他的快乐呢?你怎么可以居高临下的认定别人的心理呢?这样的话只有偏激的人才会说得出来,文化大革命中常见。
至于惠子那些话,估计那不会是偏激,而是含着微笑在调侃庄子,若是惠子也抬杠,则白白就会让庄子看低了,大抵不会交这样的人作朋友罢。
我想不通这个智者,因为这个庄子的故事居然会引申到,居高临下的看鱼的心态?
庄子是自然的,心里绝不会有贵贱之分,只会有悠然之意,否则,也就不会梦成蝶了。
请注意一点,凭借自己的主观去强行猜测别人的心理一定是不正确的,而且会有对别人不尊重之嫌,这点,庄子不会不知,但是不要曲解了庄子、拿着庄子来糟踏,写篇杂文,只是为了赚稿费。因为不可以胡乱猜测别人,但是可以分享快乐,这是两码事,而这个智者偏偏非要借题发挥,不知道他是故意糟踏庄子,还是吸引眼球,一句话他举错了例子,庄子这个故事的本意不会是狭隘,否则不会流传至今。
偏激和随心的最大区别就是:
偏激的人总是用自己的心理贸然断定别人的言行,并加以堂而皇之的批判(在这点上,上面这个智者,很像这种人,很像是他批判的那种人、那个他臆想中的那个狭隘的“庄子”)
随心的人总是发现别人的快乐,并因这些快乐而让自己开心,分享快乐,并传播快乐。
偏激的人固执的认为庄子一定是贸然断定什么,这就是他们心目中的“庄子”。殊不知,他们这种居高临下判定别人的心态,正好验证了一句话: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乎? 你不是庄子?你怎么就可以贸然认定庄子如你想得那般浅薄呢?
我说说自己对那个故事些微理解:其实庄子和惠子仿佛在玩一种立场游戏,或者说是主观和客观的游戏.开始庄子说,鱼多么快乐的,是带有主观色彩的,从人的立场上,因为人心里认为鱼快乐,所以才有那样的说法.惠子的回答是从鱼的角度说的,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从鱼的立场,鱼内心到底快不快乐,并不是外界的人所能知道的.而庄子接着就很诙谐地从惠子的观点去说了,也是从很主观的立场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呢.惠子刚好顺着同样的立场说,我不是你,我不知道你,你不是鱼,你也不知道鱼.后来庄子又回到了人主观的立场来说,你问我的时候,其实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了,其实是说已经看出我能看到鱼的快乐了,我是在桥上看到鱼的快乐的,看到这种快乐是客观.
其实是两个好朋友在玩语言游戏,而语言游戏的后面深藏着主观和客观的立场思维,有唯心和唯物思想的争辩在里面.想想其实是很有趣的,两者都是很有趣的人.
欢迎光临 云水论坛 (http://www.yunshui.net/) | Powered by Discuz! X2.5 |